髋部骨折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

2021-09-11 10:51任世祥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合并症髋部下肢

陈 彤 周 磊 张 博 潘 江 林 源 任世祥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北京 100020

髋部骨折主要包括股骨颈骨折和股骨粗隆间骨折,目前,治疗方法以手术为主[1-2]。近年来,随着中国社会老龄化结构的深化,髋部骨折的发生率呈逐年升高的趋势[3-5]。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髋部骨折围手术期的常见并发症[6-7]。下肢DVT可能诱发肺栓塞,从而对患者的生命造成威胁[8-9]。下肢DVT主要表现为患肢疼痛、肿胀、软组织张力加大、活动后加剧,上抬患肢后,症状可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多合并压痛、Homans征、Neuhof征。因此,明确髋部骨折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并据此进行针对性的防治,能够有效降低下肢DVT的风险,提高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的安全性。为此,本研究对髋部骨折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收治的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符合参考《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10]中关于下肢DVT的诊断标准;(2)因髋部骨折接受关节置换术或内固定手术治疗;(3)髋部骨折围手术期发生下肢DVT;(4)首次发生单纯髋部骨折,包括股骨颈骨折、股骨转子间骨折;(5)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有血友病史、血栓相关疾病史、凝血功能异常病史;(2)伴有恶性肿瘤;(3)有抗凝、抗血小板类药物长期应用史;(4)伴有病理性骨折、严重骨质疏松;(5)处于妊娠期、哺乳期等时期;(6)处于心脑血管系统、其他大血管病变急性期。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共纳入106例髋部骨折患者,并根据髋部骨折后是否发生下肢DVT将患者分为NDVT组(髋部骨折后未发生下肢DVT)和DVT组(髋部骨折后发生下肢DVT),每组53例。

1.2 资料收集

收集全部患者入院时的一般资料。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史、合并症。统计髋部骨折关节置换术或内固定术后第1天全部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手术麻醉方式、手术方式、D-二聚体(D-dimer,D-D)水平、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水平、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血浆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2)水平。

下肢DVT经下肢静脉造影确诊。于术后第1天,采集全部患者的空腹静脉血样5 ml,置入离心机,按3000 r/min 的离心速度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12.5 cm,取得血清、血浆用于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D-D、VEGF、Fib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浆TXB2水平。

1.3 观察指标

分析髋部骨折后发生下肢DVT与髋部骨折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分析髋部骨折患者发生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Kolmogorov-Smirnov法检验计量资料的分布状态。符合正态分布的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髋部骨折并发下肢DVT的影响因素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髋部骨折并发下肢DVT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单因素分析结果提示,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手术麻醉方式、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合并症、手术用时、D-D水平、Fib水平、VEGF水平、TXB2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2.2 髋部骨折并发下肢DVT影响因素的多因素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合并症、手术用时、D-D水平、Fib水平、VEGF水平、TXB2水平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手术用时长、有合并症、D-D水平高、Fib水平高、VEGF水平高、TXB2水平高均是髋部骨折患者合并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表2)

表1 DVT组和NDVT组髋部骨折并发下肢DVT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

表2 髋部骨折并发下肢DVT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

3 讨论

髋部骨折是临床较常见的骨折类型。下肢DVT是髋部骨折的常见并发症,具有较高的发病率,部分髋部骨折并发下肢DVT患者可因血栓脱落经血液循环系统诱发肺栓塞,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与生命[11-13]。即使未进展为肺栓塞,亦可继发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然而,部分患者早期并无下肢肿胀、疼痛等表现,而使下肢DVT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另外,髋部骨折手术后的制动及出现的炎性应激反应、疼痛、骨伤等均可使患者出现肢体肿胀、疼痛等反应,而掩盖了下肢DVT症状[14-16]。因此,有必要针对髋部骨折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开展相关研究,以便临床上给予有针对性的防治措施,提高临床预防、治疗水平,保障髋部骨折患者的手术疗效。单纯依靠临床医师的经验判断术后是否可能发生下肢DVT,不仅可行性低,还可能发生过度用药、过度治疗等情况,对患者的预后造成不良影响。既往临床上关于髋部骨折术后并发下肢DVT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同时涉及手术指标与血清相关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将手术用时、凝血功能指标(D-D、Fib)、VEGF、TXB2均列入研究范围,以期提高研究的全面性。

本研究中,髋部骨折患者有合并症是髋部骨折患者术后并发下肢DVT的危险因素。合并症包括高血压、2型糖尿病、冠心病、脑血管病变。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变均以高血脂和动脉粥样硬化为主要诱因,而这两项诱因与下肢DVT的致病基础具有同质性[17-18]。当患者原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变时,则可使髋部骨折后并发下肢DVT的风险增大。合并2型糖尿病可使患者的血液流变学等指标发生改变,使患者的血液黏稠度升高,从而增加髋部骨折患者围手术期下肢DVT的风险。髋部骨折患者的骨伤情况存在差异,部分患者可因骨伤情况复杂而导致手术用时较长,而手术时间的延长可导致麻醉用药量增多,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干扰较大,而使术后下肢DVT的风险升高。血清D-D是凝血酶激活程度与继发性纤溶活性情况的一项特异性分子标志物。D-D是反映凝血功能的重要标志物。近年来,D-D在诸多血栓相关性疾病的诊断、疗效评估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19-20]。髋部骨折手术后,在应激反应的作用下,D-D水平可出现一过性升高,但其水平过高则提示患者处于高凝状态,下肢DVT的风险随之升高。Fib是凝血因子,是临床上常用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髋部骨折术后患者的Fib水平多出现应激性升高,以促进术后正常凝血,当其水平过度升高(超过4 g/L)时则提示高凝状态的发生。VEGF是特异性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的分泌性因子,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增殖、迁移等作用,能够抑制细胞凋亡,诱导血管新生,增强血管壁的通透性。髋部骨折发生时,诸多血管随之发生内皮损伤,刺激VEGF高表达,加之手术性损伤导致患者术后VEGF水平较高。若VEGF持续高表达,则可导致下肢DVT的风险增大。TXB2具有促进血管收缩的作用,于血小板活化过程中大量释放入血,能够介导血小板积聚,同时强效收缩血管,从而增加下肢DVT的风险。

综上所述,手术用时较长、有合并症及D-D水平、Fib水平、VEGF水平、TXB2水平升高均是髋部骨折患者合并下肢DVT的独立危险因素。明确髋部骨折患者是否具备上述危险因素,并给予针对性的防治措施,能够有效降低下肢DVT风险。但本研究纳入的病例数较少,研究结果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

猜你喜欢
合并症髋部下肢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术后强化护理预防下肢骨折老年患者便秘及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的研究
高频超声联合彩超在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诊断价值
营养支持下加速康复外科护理(ERAS)在老年髋部骨折中的应用效果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高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初级篇)
居家运动——髋部练习(中级篇)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干预治疗
冠心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治疗方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