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动静脉泵对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效果

2021-09-11 10:51王慧明金洪举黄勇军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双下肢动静脉股骨头

王慧明 金洪举 黄勇军

1 北京老年医院骨科,北京 100095

2 北京老年医院血管介入科,北京 100095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是骨科的常用术式,对股骨骨折的治疗效果较好[1-2]。近年来,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广泛应用于多种股骨损伤、病变的治疗中,但其手术操作对动静脉具有一定损伤,易导致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3-4]。DVT是因下肢深静脉内出现血栓而阻塞静脉管腔所诱发的一系列病变[5-6]。DVT主要表现为血小板异常聚集,静脉血流受阻,无法参与正常循环等[7-8]。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一旦发生下肢DVT则可诱发患肢疼痛、肿胀,如栓子脱落经循环系统可能进入肺动脉形成肺栓塞,从而危及患者生命。DVT主要是由于下肢血流缓慢、静脉内皮损伤及机体高凝状态方面的因素共同作用而导致。因此,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应积极预防下肢DVT,以确保手术疗效。但常规术后预防措施对于下肢DVT的预防效果欠佳。应用足底动静脉泵能够提高患者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减轻患者术后高凝状态,从而有效预防术后下肢DVT。本研究客观评估了足底动静脉泵对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DVT的预防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在北京老年医院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1)根 据《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第三版)》[9],血栓风险因素Caprini评估表[10],符合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标准和(或)Caprini评分≥3分;(2)于北京老年医院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3)年龄≥18岁;(4)围手术期资料完整。排除标准:(1)合并其他骨伤;(2)有 严重骨质疏松病史;(3)原有凝血功能异常、出血性疾病史;(4)既往有双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病史、血管外科手术史、血管外伤史;(5)心功能Ⅳ级,既往有急性血栓性静脉炎、下肢神经病变、严重外周血管疾病。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纳入102例患者。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术后应用常规DVT预防措施的51例患者作为常规组,将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术后应用足底静脉泵预防DVT的51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常规组中,男性35例,女性16例;年龄28~76岁,平均(54.37±9.95)岁;Caprini评分3~5分,平均(3.87±0.81)分;Evans-Jensen分型:Ⅲ型17例,Ⅳ型24例,Ⅴ型10例。观察组中,男性36例, 女性15例;年龄26~78岁,平均(54.71±10.12)岁;Caprini评分3~5分,平均(3.91±0.84)分;Evans-Jensen分型:Ⅲ型16例,Ⅳ型26例,Ⅴ型9例。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Caprini评分和Evans-Jensen分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常规组

术后采用常规预防下肢DVT措施。术后麻醉恢复后,嘱患者采取下肢抬高30°体位。术后第1 d开始指导患者进行踝关节屈曲、内外旋练习;术后拔除引流管后给予依诺肝素钠注射液,每次4000 IU,1次/天,皮下注射,连续注射7 d。术后第2天开始根据患者的情况指导患者逐渐开始进行床旁活动。术后第3~5天开展功能训练、双下肢肌群锻炼,每次练习时间20 min,练习过程中由专人保护,练习后给予按摩放松;练习以患者可耐受为度,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推进。

1.2.2 观察组

在常规术后下肢DVT预防措施的基础上应用足底动静脉泵。将足底动静脉泵置于患者双下肢处,压力为60~200 mmHg(1 mmHg=0.133 kPa),充气频率为每5分钟1次,每次持续治疗20 min,1次/天,连续治疗7 d。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及术后恢复情况,指标包括手术用时、术中输血量、完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情况。下肢DVT发生部位包括股静脉、胫前静脉、胫后静脉、腓静脉和腘静脉。(2)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术前12 h)、干预后(术后7 d)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凝血酶时间(thrombin time,TT)、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FDP)、D-二聚体(D-dimer,D-D)]。分别于干预前后抽取全部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样3 ml,使用全自动型凝血分析仪检测PT、APTT、TT。使用离心机按照3000 r/min的速度离心10 min,离心半径为12 cm,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FDP、D-D水平。(3)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双下肢股静脉和腘静脉的血流速度。使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查患者双下肢,测定双下肢股静脉与腘静脉血流速度。依据《ICU患者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指南(2009)》[11]中的相关标准诊断DVT。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法检验计量资料的分布状态,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及术后恢复情况的比较

两组患者的手术用时、术中输血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完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观察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1)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恢复指标的比较(±s)

组别 手术用时(min)术中输血量(ml)完全卧床 时间(d)住院时间(d)常规组(n=51)118.26±8.96 212.67±18.73 3.12±0.31 13.67±2.12观察组(n=51)118.34±9.01 213.04±19.02 1.96±0.22 9.03±1.09 χ2值 0.045 0.099 21.79313.901 P值 0.964 0.921 <0.01 <0.01

2.2 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为3.92%(2/51),低于常规组患者的17.65%(9/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3,P<0.05)。(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下肢DVT发生情况[n(%)]

2.3 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的PT、APTT、TT、FDP水平、D-D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常规组患者的PT、APTT、TT均长于本组干预前,FDP、D-D水平均低于本组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59、4.055、7.425、4.512、2.161,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PT、APTT、TT均长于本组干预前,FDP、D-D水平均低于本组干预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979、7.428、11.394、10.033、4.810,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PT、APTT、TT均长于常规组患者,FDP、D-D水平均低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255、3.291、3.811、5.214、2.137,P<0.05)。(表3)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s)

表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比较(±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观察组干预后比较,bP<0.05

指标 时间 常规组(n=51)观察组(n=51)PT(s) 干预前 13.02±1.70 12.95±1.61干预后 14.59±1.93a b 15.88±2.07a APTT(s) 干预前 32.92±4.29 32.87±4.18干预后 36.89±5.52a b 40.76±6.33a TT(s) 干预前 14.01±1.59 13.95±1.55干预后 16.61±1.93a b 18.14±2.12a FDP(μg/ml)干预前 7.83±0.95 7.95±1.01干预后 6.99±0.93a b 6.04±0.91a D-D(mg/L)干预前 1.95±0.59 2.02±0.62干预后 1.71±0.53a b 1.50±0.46a

2.4 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的比较

干预前,两组患者左股静脉、右股静脉、左腘静脉、右腘静脉的血流速度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左股静脉、右股静脉、左腘静脉、右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均快于本组干预前(常规组:t=5.658、7.201、13.745、14.381,观察组:t=11.155、20.474、20.071、21.684;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左股静脉、右股静脉、左腘静脉、右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均快于常规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67、12.081、7.555、9.219,P<0.05)。(表4)

表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双下肢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的比较(cm/s,±s)

表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双下肢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的比较(cm/s,±s)

注:与本组干预前比较,aP<0.05;与观察组干预后比较,bP<0.05

指标 时间 常规组(n=51)观察组(n=51)左股静脉 干预前 21.17±1.29 21.02±1.25干预后 23.42±2.53a b 26.27±3.12a右股静脉 干预前 21.19±1.15 21.05±1.08干预后 23.08±1.48a b 26.97±1.76a左腘静脉 干预前 14.00±0.89 13.95±0.88干预后 17.08±1.33a b 19.38±1.72a右腘静脉 干预前 13.97±0.87 13.96±0.87干预后 16.89±1.16a b 19.41±1.57a

3 讨论

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主要用于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股骨头坏死等病变[12-13]。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根据股骨直径植入适宜的假体,通过注入骨水泥使假体与骨质良好衔接,加强了骨质与骨水泥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骨折端的稳定性。注入的骨水泥凝固后能够发挥良好的固定作用,为尽早开展功能锻炼提供了基础,能够加速髋关节功能复常进程。但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例如,其手术操作过程较为复杂,手术用时较长,且手术损伤较大,易诱发下肢血管内皮损伤,术中输血及术后应激反应亦可诱发血液高凝状态[14-16]。因此,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风险较高。

足底静脉泵工作原理的基于Gardner理论,人体的足底静脉丛类似于一个生理性血泵,在负重与行走的过程中,人体的足底静脉丛血液在重力的作用下被排挤入下肢静脉内[17-18]。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患者需卧床休息,无法正常行走、负重,使下肢循环机制出现异常。通过应用足底动静脉泵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模拟行走、负重时的生理过程,从而辅助足底血液被排挤入下肢静脉,改善患者术后下肢血液循环,加快术后下肢静脉的血流速度,从而预防或减轻术后血液高凝状态,有效预防下肢DVT。

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和术中输血量处于同一基线水平的前提下,观察组患者的完全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常规组患者;提示足底动静脉泵应用于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具有促进患者术后恢复的作用。另外,观察组患者术后下肢DVT的发生率低于常规组患者;提示足底动静脉泵能够更好地预防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这一研究结果与相关研究结论能够相互支持[19-20]。本研究中,干预后,观察组患者的凝血功能优于常规组患者,双下肢股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均快于常规组患者;提示足底动静脉泵能够更好地预防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足底动静脉泵的应用使患者术后双下肢股静脉、腘静脉的血流速度增快,减轻了患者术后血液高凝状态,从而降低了术后下肢DVT的发生风险。

综上所述,足底动静泵能够更好地预防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下肢DVT的发生,其主要是通过加快患者双下肢主要静脉的血流速度,减轻患者术后血液高凝状态这一机制实现降低下肢DVT风险的目的。足底动静脉泵属于物理治疗,对于患者无肝肾负担,安全性高,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的治疗中具有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双下肢动静脉股骨头
多层螺旋CT 血管成像对双下肢动脉狭窄闭塞性疾病的诊断价值分析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中药泡手结合按摩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护理中的效果与并发症分析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I、CT诊断的价值差异研究
股骨头坏死可不手术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