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测试课程:“思政、创新、建设”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1-09-12 08:56丁蕊张岩孙瑶夏春艳霍婷婷
关键词:软件测试课程思政

丁蕊 张岩 孙瑶 夏春艳 霍婷婷

摘 要:构建“思政、创新、建设”教学模式,通过融合思政元素、竞赛促进职业对接、教学过程创新、评价体系创新、引领学生进入研究领域、建立学习共同体、成立课外软件测试兴趣班等途径,实现学生课内课外长程培养.

关键词:课程思政; 一流课程建设  ;软件测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Abstract:A comprehensive training model of "ideological politics innovation construction" has gradually formed.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strengthening competition to promote professional,teaching process and evaluation system innovation,meanwhile,leading students into research field,establishing learning community,and setting up extracurricular software testing group,the software testing course has achieve a long-term training for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in and out of class.

Key words:general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first-class courses construction;software testing;teaching reform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高校要紧抓专业课教学“主阵地”,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深入贯彻专业课程的思政建设.[1]本文以软件测试课程为例,针对普通本科高校学生知识基础相对较弱、学习行为不坚定等学情特点,开展教学内容、教学过程、评价体系的创新,探索“融入课程思政、加强学科竞赛;科研促进教学、建立学习共同体”的创新课程模式,逐渐形成课堂内外、课程前后、以赛促学、科研提升的综合培养模式,实现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课内课外长程培养.本文探讨普通本科院校软件工程专业软件测试课程特点,构建“思政、创新、建设”教学模式,为培养具有为国奉献、严谨创新及可持续学习能力的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1 “思政、创新、建设”教学模式的创新点

“思政、创新、建设”教学模式的目标:融入课程思政、加强学科竞赛;科研促进教学、建立学习共同体,教学模式简图见图1.

1.1 思政:融合思政元素

将思政元素融入学生竞赛、科研及兴趣班等全部活动过程中,将思政内容外化为具体的学习行动.通过参加全国性学科竞赛,激发学生爱校热情,增强学生振兴国家的责任感;通过建设学习共同体感受团队精神;通过科研活动培养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方式和创新意识.

1.2 创新:竞赛促进职业对接、教学过程创新、评价体系创新

竞赛促进职业对接 本课程相对应的学科竞赛是“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将竞赛所需基础技能纳入到教学中,在理论教学中结合学科竞赛内容讲解测试技术,使学生在常规教学中学习竞赛涉及的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热情,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要求对接,最大限度匹配与适应企业用人需求,促进产教融合,有效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创新 采用教师主讲、精品课视频学习、小组讨论、学生展示、对分课堂等教学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教师讲解课程框架结构,阐述知识点,梳理知识关系,总结并引导探索.学生通过视频自主学习知识点,开展小组讨论.小组讨论遇到难以理解的问题、或小组成员能力相对较弱时,教师进行适当的提示和讲解,在循序渐进的教学活动中,使学生成为自主学习者.知识内容学习结束后,学生采用对分课堂方式总结,激发学习内驱力.

评价体系创新 评价体系中加入过程性评价进行考核.课程采用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学评师评、过程性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既包括课堂内的课前提问、课中练习、课堂参与度、小组展示,也包括课堂外的线上作业、项目驱动的小组探索及学科竞赛.在小组展示、作业中的主观设计题目和小组展示中,设置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环节.授课过程中以客观题目为主设置单元测试、期中测试,学期末进行期末测试.课内知识掌握及学习态度表现、课外自主学习及所有测试共同构成终结性评价,全面评价学生学习态度、知识技能及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要求全体学生参加全国软件测试大赛线上预选赛,将预选赛作为平时成绩考核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将学科竞赛融合到教学过程中,实现学习过程和评价体系的创新,提升学生整体实践水平.评价方案见表1.

1.3 建设:引领学生进入研究领域、建立学习共同体、成立課外软件测试兴趣班

引领学生进入研究领域 在授课过程中加入教师的科研内容,引领学生进入研究领域.教师的科研成果与授课内容结合,介绍科研创新点及创新思想的由来,拓展知识广度与深度,引导学生探索软件测试技术的新思路.引导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课题中,促使学生从开始的帮助教师做实验,到和教师一起探讨学术问题、合作发表学术论文,实现教学内容与科学研究的对接.

建立学习共同体 建立学生课堂学习共同体、课外学习共同体,推动学生持续进步.

建立小组学习共同体,以强带弱 在课程初始时摸底结组,将学优生与其他各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结成5人左右的纵横项目小组,纵向小组成员共同完成某项指定任务并展示,横向小组成员探讨相应技术问题.组内成员分工协作,以强带弱相互配合,以项目驱动共同完成指定任务.课程结束时,小组内所有成员都能完成基本技能任务,实现团队成员的共同成长.

成立课外软件测试兴趣班 利用课余时间,采用以老带新的方式,通过钉钉直播和集中实验开展培训,每周活动由高年级学生设定竞赛任务,新生做题攻擂,开启协同共进的学习模式,为软件测试大赛培养高质量选手,也为有学习热情和意愿的学生提供进一步拓宽的学习渠道,实现长程培养.

2 教学效果

牡丹江师范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学生的参赛人数和得奖人数都位于省内高校前列.2018年,教学团队开始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软件测试大赛,参赛人次22人.到2020年,参赛人次达201人次,学生的参赛积极性不断提高.三年累计获奖42人次,仅2020年就获奖27人次,参赛人数和得奖人数都位于省内高校前列.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在论文撰写及软件著作权方面实现零的突破,形成优秀学生带头、其余学生参与的良好局面.

3 结语

“思政、创新、建设”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融合思政元素,将其外化为日常学习和训练行动,形成课堂内外、课程前后、以赛促学、科研提升的综合培养模式,关注学生在课堂外和课程结束后的学习成长,最终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因材施教和长程培养.教学实践结果表明,这种创新性课程设计理念为学生提供了提升的平台和渠道,为学生毕业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參考文献

[1]吴鸿韬,翟艳东,李智,等.软件测试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计算机教育,2021,313(1):89-92.

[2]张功杰,谢春丽.面向测试用例生成的集合进化算法实现[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1-5.

[3]范书平,刘志宇,杨禹军,等.一种面向路径覆盖的测试用例进化生成方法[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1):27-30.

[4]司马朝坦,鲁平,孙琪真,等.一流工程学科“金课”课程改革模式构建——以华中科技大学“光纤光学”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184(5):183-188.

[5]江雪情.从“线上金课”窥视中国高等教育“金课建设”质量[J].现代大学教育,2019,180(6):36-41.

[6]吴岩.建设中国“金课”[J].中国大学教学,2018,340(12):4-9.

[7]陈翔,韩响玲,王洋,等.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重构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345(5):43-48.

[8]余文森,宋原,丁革民.“课堂革命”与“金课”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19,349(9):22-28.

编辑:吴楠

猜你喜欢
软件测试课程思政
软件测试方向人才培养“1+X”融合研究
大数据背景下软件测试技术的发展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关于 Web 应用系统的软件测试的研究
军用软件测试项目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
软件测试发展现状及前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