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探索

2021-09-13 03:52撰文王一婷
艺术品鉴 2021年22期
关键词:赵无极吴冠中朱德

撰文=王一婷

吴冠中

赵无极

朱德群

油画这种艺术形式诞生于15 世纪,作为舶来品,中国人最早认识到油画是在万历年间,由于利马窦在传教的过程中所带来的油画作品而有初步了解。在20 世纪初,中国人开始向外学习,这种艺术形式也传入中国。将油画技法与中国文化内涵相结合即油画民族化的问题是那时中国艺术家的使命与课题,当第一代画家徐悲鸿、林风眠等给出答案后,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等人也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给出新的答案。他们三人都有在法国生活与学习的经历,这一经历,除了对国外艺术的学习外,也触发了油画中国化的另一个新纪元。他们将中国文化审美传承入注到油画这一艺术形式中去。

吴冠中 《一九七四年·长江》(局部)

吴冠中

吴冠中一生的工作都在将油画民族化和中国画现代化的探索之中度过。他出身贫寒,1937年弃工从艺,考入杭州艺专,在这里,他受到林风眠、潘天寿、吴大羽、李超士等多位大师的指点。1946年,吴冠中获得公费留法的资格,第二年便考入国立高等美术学校,师从苏弗尔皮。在中外学艺的过程中,他致力于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和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在一起。

回国后的他,把法国先进的艺术思想和创作手法带了回来。在中央美术学院预科做讲师的时候,他鼓励学生们多看外国的经典作品,争取做到融汇中西。吴冠中鼓励学生在创作中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吴冠中创作理念产生重要影响的人物是石涛,他赞同石涛“受与识,先受而后识也。识然后受,非受也”的观点,结合克罗齐的艺术即直觉,即表现的学说,他认为感受在认识之前。绘画的形式、笔墨的应用,都应该尊重个人感受。“夫画者,从于心者也”,吴冠中始终认为,画笔应该尽可能的靠近心灵,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优秀的作品。画法是为了表达情感而生的,在创作中不能被技法束缚住手脚。

除了创作者本身的艺术情感外,吴冠中血脉中还深深烙印着对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的热爱,这一点,从他对鲁迅先生的推崇中就可看出,他曾说过一句颇具争议的话:“300 个齐白石也比不上一个鲁迅。”他在后来这样解释这句话:“齐白石和鲁迅怎么能比较?我是从社会功能上来看的,要是没有鲁迅,中国人的骨头要软的多。”他视鲁迅为精神之父,这也是因为其自身就具有很高的社会责任感。在创作上,吴冠中受到鲁迅对江南水乡描写的启发,在对百草园、三味书屋、社戏中的戏台的探访中,他找到了用黑、白、灰三种色调“排除光影的油画创作形式表达江南景色的方向”。鲁迅先生用艺术作品来唤醒麻木的世人,吴冠中也用艺术作品来起到影响人们的作用,他们同样都重视文艺作品的社会功能。画坛中的“吴冠中精神”,可以被认为是鲁迅精神的投射。

吴冠中《红莲》 保利香港2017年春拍 成交价:2478 万港元

吴冠中《北国春晓》

吴冠中长于风景画,他饱含深情地画了很多有关江南水乡风景的画作,他的灵感直接来源于生活,体现在作品上就是强烈而饱满的个人情感。他的作品突出平面分割,黑白面积不停处在大小、遮挡和变化中。《一九七四·长江》是吴冠中一生中最具传奇色彩的油画。1974年,北京饭店需要创作一幅大型壁画,吴冠中受邀与黄永玉,袁运甫一起完成画作,他到长江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写生。吴冠中根据写生素材画了一幅手稿在纸上,受到“批黑画事件”的影响,此次创作活动停止。长江画稿也被淡忘,一直到2004年,吴冠中之子在床底闲置的旧物种发现了这一画稿,《一九七四·长江》这幅画才再次面世,这是少见的画在纸上的油画作品。虽然历经三十多年,这幅作品仍然保持了鲜艳的色彩。它气势恢宏,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重新装裱后,吴冠中之子于2006年将这幅作品捐给国家。

吴冠中先生从艺,融汇中西,他为中国美术事业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1991年,法国文化部授予吴冠中先生“法国文化艺术最高勋位”。中国美术馆认为:吴冠中先生是中国美术学院的学术旗帜,是继林风眠先生之后弘扬国美精神并形成一代业绩的艺术大师。他的艺术是林风眠先生等人开创的中西融合道路上的一座高峰。

赵无极

1935年,刚过弱冠之年的赵无极考入杭州艺专,成为林风眠的学生,1948年他去法国留学,此后便一直定居法国。当时的巴黎是全世界的艺术殿堂,在这里,他受到了印象主义、野兽主义、以及立体主义的影响。他的一生中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是在法国度过的,所以,我们可以这么理解赵无极的艺术创作:他在西方的文化语境中以东方的审美元素追求具有西方现代绘画的形式。

赵无极出生、成长的时期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在艺术理念形成的阶段,他并没有对中国文化传统有过深入的研究。这一点,与吴冠中等人在出国留学前就打下坚实的传统文化的底子的画家是不同的。他成长的年代,更要求突破传统,求创新。赵无极在在杭州艺专学习的时候,就因对传统的质疑而差一点被开除。当时的杭州艺专没有将西画和国画分科,只设绘画系。赵无极曾逃过潘天寿先生的国画课,并在考试的时候敷衍了事。一度让潘天寿十分头疼,向校方建议开除赵无极。

关于传统底蕴,赵无极其实从家学中继承了一部分。他的祖上可以上溯至北宋皇族,父亲是一位银行家,祖父是一位旧式文人。赵无极从小在祖父身边长大,深受他的影响。童年时期,他受到良好的国学熏陶。那时的他总爱站在米芾的书法面前,好奇地看着这些墨迹与线条,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东西有那么神奇的魔力。从艺后,他看到中国画自十六世纪成熟后的僵化状况,对于中国当时机械化照搬西方美术教育或者完全临摹汉宋古画的教学方法感到失望,因此,他希望能够向更加前卫的画家学习,来打破这种僵局。

带着突破传统的目的,在二十七岁那年,赵无极踏上了去往巴黎的道路。在这里,他形成了更为成熟的艺术理念。伦勃朗作品中的质感、奇马布埃处理空间的方式、野兽派强烈粗野的颜色、立体主义分析运动、切割平面、结构空间的思维等都对他产生深刻的影响。在法国,诗人亨利·米肖在初来乍到的赵无极画上做了题诗,这给了赵无极极大的鼓励。米肖是一位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兴趣的法国诗人,他对中国“道”的学说有浓厚的兴趣,赵无极的到来让两人有了更多的机会去探讨道家以及道家的虚无。虚空与“无”,可以称为以现代画法画传统的突破口,这些讨论让赵无极看到将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核提取到油画创作中的可能。

左图:赵无极《淹没的城市》油画画布 59.5×73 cm 1954年作 香港苏富比2019年秋拍 现代艺术晚拍 成交价:3137.5 万港币

右图:赵无极《29.01.64》在2017年香港佳士得以2.026 亿港元成交价

在绘画创作上,赵无极受到了塞尚、马蒂斯的启发,作画手法更偏现代。而他在心底对故乡仍然保留了一份赤子之心,在看到克利画作中的中国元素后,赵无极刻在记忆深处的中国传统文化情愫便再次萌动。五十年代的他怀着打破传统的梦想来到巴黎,怎么也没有想到在巴黎则又重新建立了他对传统的热爱。此后的创作,他将中国文化符号融入进去,再以印象派的画法来表现。甲骨文、钟鼎文、瓷器等等中国文化符号加以抽象,再结合现代艺术的表现手法,便完成了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

受书写材料的限制,黑白二色在传统中国画的创作中占据主流,赵无极吸收中国画对于黑分五色的观点,将水墨融入油画创作,道家虚实结合的气韵再配上类似于甲骨文的线条,使画面具有了独特的虚无缥缈和空间上的纵深。

赵无极的画作在法国受到了很高的评价,人们被东方文化的魅力所吸引。他也成为了在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华人艺术家之一,他将东方的神秘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创作出了大众喜闻乐见的作品。中法两国都对赵无极有着非常深刻的影响,所以他自己说:“我是一名中法画家”。

朱德群

1997年,有一位华人艺术家当选为法兰西学院艺术院终身院士,他就是朱德群。

与赵无极相同,朱德群也出生在一个极具文化氛围的家庭,他的祖上世代行医。在幼年时期,朱德群便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底子。1935年,朱德群考入杭州艺专,这里聚集了一大批优秀的中国画家,他在这里接受了良好的书画教育,杭州艺专的老师们大多有留法的经历,1955年朱德群也踏上了去往法国学习的道路。

与赵无极不同,朱德群到法国后并没有很快投入抽象绘画中,而是保持了一段时间的写实主义。他创作的《景昭画像》参加了1957年巴黎春季沙龙展,这幅作品在色彩上带了印象派的特点,获得此次沙龙的银奖章。

关于抽象画的创作则受到了斯塔埃尔的影响。1956年,朱德群在巴黎参观了斯塔埃尔的回顾展,那些作品中的“无形”深深触动了他。斯塔埃尔忽视传统的规范,以自由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使得画面变得鲜活而灵动。这种“无形”的力量令朱德群震撼,这在他过往的教育中并没有见过。他意识到,这种“无形”可以带来的美感会更加丰富,诗的意境和乐的旋律似乎都能从“无”中得出,这便与中国传统艺术中重视意境的观点不谋而合。从此,他便开始了抽象画的尝试。

朱德群《雪霏霏》1990-1999年作 油彩画布 全幅 200×400 cm 佳士得香港 2016年秋拍 成交价:91,820,000 HKD

左图:朱德群《景昭肖像》1956年作

右图:朱德群《蓝影》布面油画 193×130cm 1989年

朱德群的抽象绘画融入了中国传统哲学观、绘画趣味、书法形式、诗词意象,结合了西方现代抽象绘画方法。他的抽象之路可以被分成两个时期,前期主要借鉴老庄思想,利用传统水墨的技法来画油画,后期则将西方色彩与中国传统古典诗词的意境美相结合以求达到画中有诗的美学境界。他在画面中并没有利用中国传统的散点透视来架构画面,也没有采用西方理性的焦点透视准确的描绘物体准确位置,而是将绘画中心放置于中国画中那种追求笔墨意境和营造宇宙空间层次上面,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面貌。他画作中形式和色彩构成,形成了一条完全有别于西方现在抽象绘画的艺术探索道路。随着对抽象艺术理解的成熟,朱德群的创作便更自如,1957年创作的《哈佛港》将中国水墨风格融入到油画中去,线条若隐若现,让人琢磨不透又韵味无穷。

韵律感是朱德群作品的又一特点。早期的抽象画中,点、线、面的排布似音符,指引我们去欣赏一首首节奏明快的歌曲。他的画面不属于古典空间,而是一种多元透视。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看到许多大小不一的方块,这些方块看似突兀,实则是作者的独具匠心,仔细观摩便可发现,那些方块是光源,线条则变成了光线,光影的排布就这么举重若轻地被完整的呈现出来。80年代后的朱德群,在创作上达到了一种“天人合一”境界,此时的创作更加自由,他不再拘泥于区分中国写意与西方抽象,而是更加直观、自由、大胆地运用笔墨,创作上完全没有了构图的束缚。在后期,他则又回归水墨创作,出走半生,归来还是水墨,这似乎是一个轮回。

吴冠中、赵无极、朱德群对传统的回归几乎是发生在同一时期的,从水墨而出,到回归水墨是留法三剑客的共同道路。仔细研究可以发现,这似乎并不是偶然,而是一代中国画家的共同特征。在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后,如何处理原有的艺术传统与新鲜血液的关系是一代人的课题。将中西艺术融合,“外西内中”也是一代人给出的答卷。在世界艺术之林,我们总要贴合时代且保持自己独特的民族个性。

上图:高小华《为什么》1978年 布面油画108×136cm中国美术馆藏

下图:程丛林《1968年X 月X日雪》1979年作布面油画 196×296cm中国美术馆藏

猜你喜欢
赵无极吴冠中朱德
春江水暖
论赵无极作品中的传统美学精神
不必要花的钱
濠河边长大的旅法艺术家——赵无极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吴冠中追画
赵无极救恩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