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距离、贸易引力与中国农产品出口

2021-09-13 20:58杨雪莹
中国集体经济 2021年23期
关键词:政治制度引力模型

杨雪莹

摘要:文章使用拓展的贸易引力模型,利用1995~2018年我国对170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出口额数据,基于全球治理指数(The 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WGI)计算中国与农产品贸易伙伴国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制度距离,实证检验了制度差异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影响。结果显示,中国与贸易伙伴国之间政治制度距离的缩小显著促进了中国的农产品出口,制度因素主要作用于发展中国家的新兴经济体,并且发现该机制在制度质量低的贸易伙伴中效果更强,即较小的制度距离有助于缓解制度质量低带来的贸易收缩。该研究补充了农产品贸易领域中制度因素的作用机制,为进一步扩大中国农产品贸易开放提供了理论指导。

关键词:制度距离;农产品出口;引力模型;政治制度

一、引言

农产品贸易关系着国计民生,中国是全球第二大农产品贸易国,贸易伙伴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贸易伙伴之间的异质性成为影响我国贸易的潜在重要因素。异质性不仅表现在经济等硬实力方面,制度环境软实力方面的异质性对贸易问题的影响也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North,1990;Anderson & Marcouiller,2002)。由于制度环境错综复杂,且难于度量,因此其对于贸易的影响作用机制一直是学术界的研究难点与热点。制度距离衡量了国家间的制度差异,制度距离越大,则国家间的制度差异越大。目前已有部分学者研究得出:两国之间较远的制度距离可能引起贸易摩擦,对贸易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导致双边交易更倾向于在制度环境相近的国家之间发生(潘镇,2006);国家间存在的制度差异会增加贸易的成本,从而阻碍双边贸易(魏浩等,2010)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较多集中于贸易对象国制度质量或国家间制度距离对中国与其他国家的总体贸易的影响,却鲜有针对农产品领域贸易的研究。农产品是生活必需品,它的特殊性质决定了其在生产和贸易中的重要地位。因此农产品贸易始终是各国重点关注的对象。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农产品贸易受到国外市场的冲击,逐渐处于逆差状态。农产品的出口成了最值得我们研究的问题之一。基于上述背景,研究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不仅对促进农产品贸易,提高农产品国际地位具有积极意义,对于我国国计民生的稳定亦十分重要。

本文基于Tinbergen(1962)和Poyhonen(1956)提出的贸易引力模型进一步拓展,以此对农产品贸易流量问题进行研究,为考察政治制度距离对于中国出口农产品额的具体影响,利用全球治理指数(Worldwide Governance Indicators,WGI)构建国家间政治制度距离的衡量指标。建立扩展的贸易引力模型,选择中国对170个国家和地区1995~2018年的农产品出口数据,进行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二、文献综述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已经较为成熟,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North(1990)将制度划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一般主要包括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司法)和经济制度(契约),而非正式制度包括人们的行为准则,行事惯例等。Scott(1995)将制度环境分为管制、规范和认知三个“支柱”。管制制度包括法律,制裁等对行为具有强制性约束力的制度;规范制度指社会价值观,意识形态和社会习俗;认知制度是组织内的共同信仰等。

关于贸易与制度的关系,North(1990)提出“贸易由制度启动”的观点,自此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重视制度在贸易中发挥的作用。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一国制度质量与贸易流量成正相关关系。De Groot et al(2004)利用引力模型研究证明了正式制度质量的提高往往带来貿易的增加,而贸易双方制度有效性的差异会增加贸易成本,从而阻碍贸易的开展。在农产品出口贸易领域,Bojnec & Ferto(2015)利用贸易引力模型研究了制度质量和制度相似性作为非正式贸易壁垒对OECD国家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发现更高质量的制度促进了农产品的出口,且制度质量对附加值更高的农产品出口影响更大。也有一些学者的研究聚焦于一国制度质量如何成为该国比较优势的来源,Nunn & Trefler(2013)度量了一国执行合约的强度,认为制度的确能够通过与要素禀赋等传统比较优势来源完全不同的渠道发挥作用。

对于国家间制度环境的差异对贸易的影响,众多学者进行了深刻的探讨,Kostova(1996)首次提出“制度距离”这一概念,基于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衡量国家间的制度差异。张先锋(2016)提到,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国家间的运输成本随着运输效率的提高大幅度下降。地理距离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制度和文化差异的作用则愈发突出。关注交易费用的思想认为制度差异会增加贸易的事前和事后成本从而对贸易造成阻碍,制度相近的国家之间更可能发生双边贸易(Nunn,2007)同样地,De Groot et al(2004)称制度质量相似的国家可能熟悉彼此的商业惯例,减少了贸易摩擦,从而降低了交易成本,促进贸易的开展。从比较优势学说出发的思路则认为若制度质量存在较大差异,就会成为比较优势的来源,带动出口的增长。Belloc(2006)认为不同国家制度可能被解释为相对优势或劣势,成为出口的动力;而谢孟军(2015)发现当跨国公司选择制度质量较高的国家作为经营区域时,会倾向于制度距离较大的国家出口,向制度距离较小的国家投资。

可见,制度作为影响贸易的重要因素,已经映入众多学者的视野。然而,鲜有人在农产品贸易方面基于制度距离视角来研究贸易的发生,关注正式制度效应的研究更是难寻。因此本研究可能的边际贡献在于:第一,以往文献主要关注贸易国各自绝对的制度指标,本文则从两国之间相对的制度差异入手,分析其对中国出口农产品的影响。丰富了制度与农产品贸易关系的研究。第二,本文检验了发展程度、制度质量等影响渠道,深入探讨了制度距离的影响机制。回答了“制度如何作用于中国的农产品出口”的问题,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政治制度引力模型
基于引力模型的中韩自贸区贸易潜力的实证研究
京津冀城市群现代物流网络构建实证研究
试论政治制度与公共管理的关系
基于引力模型的城市群地价分析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制造业产业内贸易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中国创意产品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的主要因素研究
中国治理体制的特点及其优势
中国农村早婚问题浅析
从《纸牌屋》看美国政治制度的内在困境
论中国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