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地方党报记者站功能转型与发展分析

2021-09-13 07:46李斯睿
商业2.0-市场与监管 2021年10期
关键词:记者站党报转型

摘要:在当前传统媒体式微的状况下,地方党报记者站同样面临着新挑战。作为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却处于报业转型发展的末梢,众多资源难以下沉到记者站。在新形势下,记者站该如何利用当前条件应对挑战?本文以报社驻外记者站为例,对此进行了分析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地方党报;记者站;转型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了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为今后新闻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极大鼓舞了新闻从业人员。目前,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不容乐观已是共识。记者站作为新闻单位的派出机构,同样面临挑战。地方党报记者站应顺应时代的潮流,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有机融合,突破瓶颈,寻求发展。

一、目前地方党报记者站面临的困境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众多报社在地方设立记者站。这些记者站伴随着报社度过了黄金时代,成为了报社的一个代表符号和重要阵地。但随着互联网快速发展、群众阅读习惯改变,驻外记者站和报社本部一样,充满着艰辛和挑战。

一是记者站自身管理水平待提升。从 2014 年开始,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国家网信办共同组织开展中央新闻单位驻地方机构清理整顿工作。随后,各省也开始对本省媒体单位的记者站开展检查。在检查清理行动中发现,个别记者站在管理上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极个别从业人员理念动摇,给行业带来了消极影响。记者站远离报社大本营,更应该有科学的管理制度,提升管理水平,在群众心目中树立良好形象。

二是与当地媒体竞争更为激烈。在当前环境下,本地媒体也面临许多发展压力,驻站媒体的加入无疑形成更激烈的新闻抢夺战。而与当地媒体相比,地方记者站的弱势在于无法获得同等的资源。显然,政府部门更为“信赖”当地媒体,当地媒体更容易获得一手资料。例如在两会等重要活动中,本地媒体可以获得更多的采访机会,亦掌握到了更多的新闻素材。

同时,当地媒体也在大力发展新媒体,走媒体转型道路,报社的“驻外大军”就显得更加被动了。

三是报社改革红利难以下沉。在传统媒体生存困难的情况下,各大媒体都开始转型。以广东媒体为例,南方日报加大了对了新媒体的投入,其“南方 +”客户端成为信息发布的快捷方式;羊城晚报加快推进产业融合,不仅有全媒体指挥中心,还有创意产业园。然后,面对报社转型的宏图伟业,一些记者站则只能远观。目前众多记者站的任务,依然是用传统的方式从事采访、组稿、通联等新闻业务活动。记者站处于改革的末端,比较难享受到红利,也比较难搭上改革的顺风车。

此外还有一个问题,目前地方记者站基本不设编辑岗位,记者采写稿件需要传回本部,这就形成了采编两地分开的状况。本部对驻站所在城市情况了解不深,这也让报道显得不接地气。

四是人才流失严重。作为报社外派员工,地方记者站的记者远离大本营。这种情况导致了驻站记者的归属感、认同感不强,往往认为自己与报社的关系不大。部分记者站办公环境有限,与当地媒体相比,甚至“寒酸”。一些驻站媒体人员,与家人过着分居两地生活,长期奔波于两地不利于人才的稳定性。已经有大学生进入报社后拒绝到地方记者站工作。

二、当前党报记者站的发展机遇

传统媒体发展遇到的瓶颈已经在大家面前,国家层面也十分关注。作为报社的重要组成部分,记者站发展状况也至关重要。当前的状况是困难与机遇并存,在时代背景下,地方记者站仍是充满着希望。

一是良好的环境与氛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指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体现了对新闻事业的关心和重视,表达了对新闻从业人员的关心,为媒体发展指明了方向,为当前媒体困境的破局,提供了重要指示。

目前从中央到地方都更为重视新闻宣传工作,这为新闻单位开展工作营造了更好的环境和氛围。而相应的,记者站也将从中受益。此外,经过前期地方记者站的整顿清理,地方记者站有更纯洁的干事业氛围。政府出台系列政策扶持媒体转型,传统媒体仍然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是地方党政负责人的媒介素养不断提高。《人民日报》近期刊发《一味低调非良策》一文,重点提及地方领导干部的新闻舆论工作。这篇本章指出,一些地方主要负责同志不适应媒体传播格局的深刻变化,骨子里仍然把新闻舆论工作当做花瓶,认为中看不中用,只要不添乱,就可有可无。还有的同志思维停留在“防火防盗防记者”阶段,不懂得同媒体打交道。这释放了一个重要的信号,领导干部的媒介素养要不断提升。目前,地方主要负责同志的综合素质较高,不少地方党委、政府领导对媒体越来越重视,并非将“外来”媒体放在政府对立面的位置上。当地的宣传部门与之前相比,会用一个更加开放的姿态邀请驻站的媒体参与报道。而不可否认,当地政府部门也需要各驻站媒体的对外宣传。

三是地方记者站有“背景”和“后台”。虽然地方记者站目前难以享受到报社的改革红利,但驻站媒体毕竟背后有一个大报社的资源支撑,有更大的平台。在业务提升、转型上有强大后盾。更为重要的是新媒体虽然发展快,但地方记者站背后是一张大报,更有权威性。

四是优秀作品有吸引力。当地市民对本地媒体往往有疲惫感,驻站媒体的报道更容易受到青睐。不同的报纸、不同的采写风格,会给当地读者一缕清风。例如南方日报提出“高度决定影响力”,而羊城晚报主打“我家的报”,都给了读者更多选择,符合多层次读者需求。

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期间来到潮州古城时强调,潮汕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支脉。从2021年1月28日起,由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羊城晚报社打造的《潮人文脉》全媒体周刊与读者见面,每周四出版,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多角度聚焦大潮汕地区(包括汕头、潮州、揭阳和汕尾四市)的人文史脉、文化传承、文化建设,描绘大潮汕地区的人文风貌。该版面的定位是打造可读性强、具有浓郁文化味的精品报道,并以文、图、视频等融媒体方式挖掘呈现和弘扬潮人文化的丰富内涵和特色,推動岭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截至2021年7月10日,《潮人文脉》全媒体周刊已累计出版了11期,形成文稿超5万字,图片超50张,配以相关题材视频内容,深入潮汕地区基层,挖掘一线文化题材,包括习总书记提到的潮州工夫茶、潮剧,以及潮州牌坊街、汕头侨批文化、揭阳活力古城建设、潮汕方言艺术、韩江人文历史、潮汕文旅人才培育、汕头红色资源挖掘打造等题材;从文脉故事、文脉众议、文脉溯源等角度,采访多名一线潮汕文化传承人、文化专家学者,文风接地气、语言抵人心、版式效果冲击力强,符合受众阅读习惯,真正体现了新闻舆论的“四力”要求。

三、深化改革促进党报记者站的转型升级

地方记者站关键是要抓住时代给予的机遇,站在政策的风口上,依托好报社强大的资源,扎根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用自己的优势迈上新台阶。

一是作品是根本,内容是优势。坚持导向引领,加强舆论监督,用真实、优秀的作品提高自身影响力。真实与客观是新闻的生命所在,而优秀的作品则是地方记者站在当地树立形象的最好法宝。如果一个记者站拿不出好的作品,不仅无法获得当地的认同,还会有损报社的形象。这就要求驻站记者扎根当地、深入基层,采写出好作品,反映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同时也履行舆论监督的职责。例如,港珠澳大桥通车系列报道,羊城晚报组织了系列报道,从工程建设、环境保护、经济社会影响等方面进行报道,赢得赞誉。

二是严守纪律,不踩红线。严格采编、经营分开,不打擦边球,经得起考验,切实做到“打铁还要自身硬”。目前,有的记者站迫于经营和发行压力,涉足非采编业务,这是与国家政策相违背的。一旦涉及其中,就容易产生有偿新闻和滋生腐败,并且覆水难收。

三是加强沟通,谋求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党报姓党。驻站媒体要加强与地方党委、政府的沟通交流,争取当地资源更大的支持。作为报社的派出单位,记者站要接地气,要融入地方社会经济发展中去。要努力与当地宣传部门建立常态化的沟通机制。这样做,不仅会让记者站新闻采访更为顺畅,做好报社与地方政府的牵线人、传声筒,还能争取地方政府更大的支持。

四是争取资源,应对改变。传统媒体的弊端日益凸显,转型已经是必须要走的一步大棋。在报社媒体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地方记者站要争取更大的资源下沉到地方。例如在报社新媒体发展过程中,要积极让地方记者站参与其中,让地方记者站采写的稿件有更多传播的渠道。如果条件允许,甚至可以让地方记者站也着手自身转型,在新媒体等领域开始尝试。

五是创造条件,留住人才。没有优秀的人才,地方记者站的业务水平就难以提升,尤其是在当前人才流失率高的现实条件下。因此,地方记者站要与报社本部形成人才轮岗制度,让优秀的人才驻站锻炼,让地方记者站记者回到报社学习,形成人才的流动,提高业务能力。更为重要的是,要不断提高驻站人员的待遇水平。

总而言之,当前的媒体发展让人感到压力,也让人看见未来。地方记者站的继续发展有很多机会,甚至可以通过努力,实现记者站再次飞跃,成为报社在当地一块响当当的招牌。这些愿景的实现,既需要报社的持续支持,也需要驻站所在地政府的信任,更需要的是地方记者站敢于创新、改变现状的勇气、决心和魄力。

参考文献:

[1]徐一化:《加强记者站管理之我见》,《青年记者》,2007年第8期。

[2]展江:《记者站腐败制度的分析》,《青年记者》,2007年第8期。

[3]陈枫:《三个特点 三个要素 三个意识——浅谈驻外记者站中的“贫稿站”如何发现新闻》,《新闻传播》,2009年第9期。

[4]赵旭凯:《做好“主业”与“副业”——对记者站工作的一些感悟》,《新闻世界》,2012年第10期。

[5]《习近平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2016年。

[6]鲁平:一味低调非良策[N].人民日报,2016.

[7]周榕、刁世凤:《新媒体背景下地方党报记者站功能的转型》,《青年记者》,2015年第3期。

[8]黄书招:《新媒体背景下地方党报记者站功能转型探析》,《中国报业》,2018年第10期(下)。

[9]杜剑玮:全媒体时代记者站怎样轉型[J].新闻论坛,2016(01).

[10]卢雅:记者站是新闻采编人才成长的重要基地[J].东南传播,2012(11).

作者简介:李斯睿(1985.7-),汉族,河北省邯郸,硕士,中级记者,羊城晚报社,研究方向:新闻传播、新闻实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政府治理。

猜你喜欢
记者站党报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融时代”地市党报影响力提升和生存发展策略探究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新时期如何增强党报影响力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禁止记者站私自开展批评报道
《中国教育报》江西记者站连年被评为全国先进记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