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要有见识

2021-09-17 01:52吴非
关键词:语文教师

吴非

摘要:教师如果都能多点见识,便能和教学常识靠近一些。教师要了解的世界远远大于一份份文书,一张职业资格证书也不能代表教师的见识。尤其是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识,不能无视辽阔的世界,以为捧着教材和试卷,就以为可以踞守高地,而不知世界正在大踏步地走向未来。

关键词:语文教师;见识;教学常识

本想继续说教学常识,可退一步思考:教师如果都能多点见识,是不是也能和教学常识靠近一些呢?

有位教师介绍研究心得,从语文课程标准中找有关作文的要求,做了一个统计:一共有多少处、多少字提到了“作文”,占全文总字数的百分之多少,等等。我不了解做这样的统计有什么意义。比如,即使整个教育事业在政府的文书中只有两三行字,也不会有谁认为这会影响教育的地位,教师也不至于因此认为自己的职业不重要。教师要了解的世界远远大于一份份文书,一张职业资格证书也不能代表教师的见识。

虽然课程标准中没有谈到作文考试,但它却是大家最关注的。一次培训中,我和老师们交流一小时,没有一位的提问与高考作文无关。在他们看来,任何有关教学的话题,都是空的,语文教学等于“课课练”。有位教师的话更干脆,他说,“每年的高考试卷才是最实用的教材”。活在考试中,也在考试中老去,是现今许多教师和校长的生命之途。专家和决策者们如果能经常生活在老师们中间,听他们说说教学的苦衷,也许会对课改有比较实际的判断和期待。

语文新教材使用之后,语文课堂会不会有变化?特别是教学力量比较薄弱的学校,会出现哪些困难?这是我最想了解的。

有位资深教研员说,即使对新教材缺乏认识,或是受条件限制,无法一一落实,教学也未必会“崩盘”。因为以教师的见识和经验,多多少少总能让学生获取最基本的语文能力。比如,教师只要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多读书,积极思考,学生就有可能获得一些基本经验;如果教师有了解世界的自觉,那他们的课堂就更有趣味了。

令人不安的是,相当一部分教师原有的、自我满足的那一套“教学”是错误的,他们不想成为学习者,自然也就不去思考“新办法”。有些教师从高一上学期起,就开始模仿高考试卷出单元检测卷——他们不会“教”,只知道“这些以后要考”,不看试卷布局就无法判断能教些什么。有些教师让学生背诵“范文”来对付高考作文;有些教师热衷于教学生“三段论”,提供成套的“作文用例”“名人名言”。通过这样的“教学”,一些教师也评上了“市级骨干”“教学能手”“学科带头人”甚至“正高”,既然如此,他们又有什么动力去煞费苦心地探讨和尝试?

使用新教材,教师有疑虑本属正常。有的担心新教材会催生“新考试”,却不更新思维,不研究新办法。一些教师慨叹新方法难学,其实用旧教材时,他们也极少有自己的思考与探索。如果教师的业务素养停留在很低的水平,照样能获得利益,那他们又有什么动力去研究并参与课改?既然按照现在的课堂模式能获得比较高的升学率,他们又有什么必要去变革教学方式?课改的最大阻力,可能在于无法剥离平庸给平庸者带来的种种好处。

在这样的状态下,学生也只能被平庸的教学压制出新一代平庸的见识。

不久前,有某校学生求教高考作文问题。他们有这样一些困难:从高一起,作文题目全是历年的高考题,老师上课举的例子全是“满分作文”和“高分作文”,让大家反复研究;高二每学期四五篇作文,总是感到没东西可写;高三作文篇数略多一些,不管是“周考”还是“月考”,每张试卷上的作文都要写,必须在40分钟内写完,不少于900字。这就是高中作文教学的全部了。

我问学生:你们这些作文的内容和结构怎么都差不多?大家面面相觑,有的说,是“材料”上的。什么“材料”呢?是年级印发的“作文参考材料”。“材料”中有一些主要观点和看法、主流媒体常用语和关键词、模范先进事例和名人故事、格言警句……学生只要学会“拼装连接”,保证得到作文的“基本分”。于是,在学生的作文中可以看到各种表态、口号、概念、古代爱国故事、现代励志精神与各色“鸡汤”,款式套路差不多,乏味无比。可是很多教师乐此不疲,因为他们的见识不比学生多多少。个别教师甚至不主张读课外书,他们认为扎扎实实地把语文课本背熟也能有不少素材。

指导高中生写作文,老师们不要死“啃”高考题,要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眼界。大部分高三学生几乎没有双休日,没有课外阅读的时间和兴趣,对历史或时事一问三不知,“不知道外面发生的事”。当然,各科教师也大多注重传授学科考试的知识与经验,认为学生的考分与自己的绩效相关。学校要想推动课改,不能不面对这部分“根基牢固”、不动脑筋却受到校长和家长信任的教师的阻碍。倘若20年前就意识到这种隐患,有所作为,或许不至于出现新一代缺少见识的教师。前几代人,受历史局限,条件有限,讀书不算多,所以我们的语文是那个样子。而现在有这么优越的读书条件,却让学生汲汲于应试而放弃真正的学习,他们的未来又会是什么样的呢?

史上多少事,世上多少事,不都是语文吗?哪能用一本语文教材包一生?读书明理是语文,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也是语文。多知晓一些人情世故,至少比只会做一张高考卷要强。教学应试化之后,学生在语文课上学到的东西太少了,而社会需要劳动者有实实在在的语文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在中学阶段夯实语文基础,培育语文意识。

语文是世界,世界到处有语文。语文教师一定要有自己的见识,不能无视辽阔的世界,以为捧着教材和试卷,就可以踞守高地,而不知世界正在大踏步地走向未来。

猜你喜欢
语文教师
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新课程中的角色定位
中学语文教师教学语言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多一点素质教育 少一点功利色彩
农村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适应新课改
新常态下教师进修学校语文教师培训模式的分析
农村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困惑与思考
做一名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