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外语教学“三融合”课程思政体系设计

2021-09-17 05:11苏兴遥
校园英语·中旬 2021年8期
关键词:外语教学课程思政

【摘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需要在“三全育人”工作理念中,深入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使命,提高高校教师的课程思政能力水平,从而将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本文主要从线上与线下相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展开外语教学“三融合”课程思政体系设计。

【关键词】外语教学;三融合;课程思政

【作者简介】苏兴遥(1991.06-),男,汉族,广西外国语学院欧美语言文化学院,辅导员,助教,本科,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党建。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外国语学院2020年校级教改课题(广外科研〔2020〕6号2020JG5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深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使命,不断创新、改革和发展课程思政教育新模式、新方法,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前不少青年学生缺乏一定的是非辨别能力和批判性思维,难免会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而言,積极有效地应对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和国际敌对势力的思想渗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重大难题。对于外语这样一个融合性、渗透性、国际性很强的专业,学生在学习的同时难免会在教材中受到外来文化的侵蚀,会被一些腐朽的西方思想左右,加之有些英语教师只重视语言教学而忽视思政教育,这就使得外语教学缺乏一定的育人功能。课程思政作为一种直接的育人载体,它有利于学生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更有利于提高整个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一、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规定了外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路。外语课程思政教育既要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又要结合专业特色培养出具有良好综合素质,扎实掌握外语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具有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为当代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国际化人才。广西外国语学院《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教学大纲指出,思政育人要充分挖掘课程自身特色和优势,提炼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内容。在《综合商务英语》课程学习的过程中,注重对于中华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增强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拓展国际视野,识别并尊重文化差异,提升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必须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培养出具有良好爱国主义精神,扎实掌握外语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具有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为当代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国际化人才。

二、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内容

1.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和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次的价值观要求和实践体现。“培养什么样的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首要问题,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和使命。外语教学必须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人,坚持立德树人,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行,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做实、做细。外语教学作为专业化、综合化和国际化的教学环节,必须引导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意识、法治意识、诚信意识等,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爱国主义为主线,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系统开展外语课程思政建设。

2. 继承和创新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发展创造了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创造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须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对我国传统文化,对国外的东西,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外语教学要围绕核心价值理念、中华人文精神和中华传统美德进行外语课程思政教育。语言不仅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外语教学要树立对当地本土文化的自信,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广西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的《地方文化翻译实践》是一门专业类实践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对与广西文化、饮食、节日、旅游、习俗相关的文化类文本的翻译实践,了解地方文化类翻译的社会需求与翻译人才应具备的翻译能力,将地方文化融入外语教学全过程,是培养外语专业学生批判性思维,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保证。

3. 助推 “四史”教育与外语教学双提升。2021年初,中共中央印发了《关于在全党开展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学习党的历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向前推进的必修课,这门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外语专业大学生党员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做到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在学习领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外语专业师生积极打造“四史”微故事党课教育,挖掘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中的红色元素,讲述红色外语故事。例如:留法勤工助学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邓小平访日与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活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性与外语教学使命等。外语教学要担负起讲好中国故事、传达中国精神的责任和使命。外语思政教学融入“四史”教育是牢记初心使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伟业的必然要求;外语思政教学融入“四史”教育是坚定信仰信念,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要求。

三、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探索

1.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相融合。外语课程思政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深度融合”,这不仅仅需要思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等的一体化教学设计,更需要思考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对课程思政的植入与实践。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很多外语课程实现了线上与线下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广西外国语学院充分发挥网络化、信息化教学优势,积极开展“空中课堂”等线上教学,把新冠疫情防控的时政元素融入外语教学全过程,把“学习强国”融入外语教学,实现全程育人。外语专业线上教学具有自由性、及时性、延展性的特点。外语课程思政实现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需要积极开展网络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特点和优势,实现多元化、多领域、多角度的育人实践;注重课程思政的“线上+线下”教学分配,充分利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教学评价等进行外语课程思政的教学分配,做到线上思政教育不断线,线下育人不“脱轨”。外语课程思政的实施目标是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三全育人”大格局,发挥广西外国语学院外语教师和学生的双重主体作用,让立德树人理念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2.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都是高校育人的统一体,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第一课堂侧重于理论的讲解和专业知识体系的系统化、完整化,第二课堂侧重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是第一课堂的延展与创新。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有效促进了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充分挖掘文体活动、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人文元素”“志愿精神”“思政教育”等,发挥校园文化育人功能和实践育人有效途径。广西外国语学院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德育育人功能,积极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例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翻译比赛、红色故事翻译比赛、外语配音比赛、青年大学习竞赛、“四史”读书翻译分享会等。实现外语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协同育人建设,外语课程思政需要明确以下几点:第一,目标性。外语课程思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培养具有爱国主义精神,扎实掌握外语基本技能(听、说、读、写、译),具有国际视野和对外交流能力,适应当代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国际化人才。第二,特色性。外语专业是一门综合性、国际性、交流性很强的专业,第二课堂的活动设置必须突出特色性,实现学生第一课堂的理论基础与第二课堂的实践性的有效结合,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第三,综合性。外语作为一门专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外语作为一种语言,具有传播、宣传的综合性作用,积极发挥学校——院系——辅导员——班级的协调育人模式,明确自身的育人责任与使命,有效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发展。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融合。外语思政教育的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对于如何推动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八个相统一”,特别强调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在实践教学过程中,采取多样化、综合化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充分利用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和资源优势,将红色文化、中国传统文化、革命精神、榜样精神、社会责任培养等融入外语专业实践教学计划,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的外语人才。广西外国语学院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逐步形成了“二三三四”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培养应用型、外向型人才,积极打造理论教学平台、实践教学平台和素质拓展教学平台,重点培养学生的语言交流与沟通能力、专业实践与创新能力、社会实践与服务能力,积极打造校企协同、校政协同、校校协同、国内外协同的育人机制。通过外语课程思政建设,可以更好地发挥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协同育人作用,实现学生思想教育与专业技能训练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思政教育在提高学生心理素质、职业道德、服务意识、诚信意识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使课程思政教育更加贴近学生、贴近社会,使外语类学生能够达到知识与思想的良好对接。

结语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兼具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系统性的工程,做好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不仅仅是专业教师的责任,更是所有高校教育工作者的使命与挑战。本文针对外语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和探索实践提出了一些思路和建議,希望能够引起广大教师思考如何更好地促进课程思政的建设与发展。外语专业范围广、语种多、国际化、专业化突出,如何在外语教学中植入思政教育、融入中国元素、传播中国故事,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目的,使大学生能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外语课程思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

参考文献:

[1]安秀梅.《大学英语》“课程思政”功能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 (11):84-85.

[2]何军卿,李和平.“立德树人”是教育的历史使命[J].河南教育(职成教),2019(3):52-54.

[3]江颉,罗显克.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探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32):84-87.

猜你喜欢
外语教学课程思政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The Book Review of Methods of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Less Is More”在大学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The Connection Between “Wolf Child” Story and “Poverty of Stimulus” Argument
微媒介在辅助外语教学中的应用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