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分析与持续改进方法研究

2021-09-22 07:15杨启军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继电保护考核

张 莉,杨启军

(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重庆 400053)

根据《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关于开展2020年全国职业院校评估工作的通知》(国教督办函〔2020〕25号)要求,笔者所在学校于2021年启动发电厂及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以下简称“电气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课程质量评估工作。课程建设对标目标达成度,而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是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持续改进与完善的前提和基础[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目标达成度作为电气专业的核心课程目标达成度,其合理评价体系的建立是后续建立毕业要求达成度评价体系的先决条件。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是高职高专类院校电气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兼备的课程,其特点是理论分析强,计算复杂,动手困难,概念抽象,涉及面广。本课程的教学总体目标是让学生了解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重要意义,掌握常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作用、构成、工作原理、性能,了解常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新技术和发展方向。通过掌握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分析方法,学生加深对装置的认知,培养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从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调试、管理、改进和研制等工作打下必要的基础。因此,在教学目标达成度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如何调整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模式,就显得尤为重要。

1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

课程负责人根据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计划,在课程考核结束后,依据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和考核结果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评价与分析。本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方法主要采用了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综合评价[2]。

定量评价法即采用过程考核的评价方法,其数据来源于课程标准与教学计划中支撑课程目标的各考核环节的考核结果:若课程目标i的达成度由N个考核点支撑,设第j个考核点的总分为Zj,学生平均分为Pj,权值为Wj,那么课程目标i的达成度评价值按下式计算:

(1)

2 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分析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的教学主要内容包括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基础知识及电网6~35 kV线路保护、电网110~220 kV线路保护和电网元件保护三大部分内容。

在2017年前,本课程成绩考核形式主要包括平时成绩与期末考试两部分:平时成绩占30%,主要内容为考勤、作业与半期考查;期末成绩占70%。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教学目标达成情况评价计算公式如式(1),选取由教务处提供的2015级电气专业3个班共121名学生的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作为评价数据来源。依据学生试卷成绩和平时成绩,根据式(1)计算出本课程对应的教学目标达成度分别为0.623、0.503 2、0.575 5,课程总体达成度为54.21%。

在2017年后,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在重庆电力高等专科学校经过了多年的建设,课程教学团队先后在智慧职教、重庆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上开设了在线开放课程,将“互联网+”引入课堂,实现了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及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

基于充足的教学资源,本课程对学生成绩的评定主要采用了如下模块化考核模式:第一模块为在线上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占总评成绩的10%;第二模块为在线上学习完老师发布的教学内容与预习测试,占总评成绩的20%;第三模块为第一阶段性考核,占总评成绩的25%;第四模块为第二阶段性考核,占总评成绩的20%;第五模块为第三阶段性考核,占总评成绩的25%。

每次考核题型包括了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问答题与计算分析题。根据认知规律,从了解、掌握、应用3个层次进行命题,在重视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也考查了应用能力,命题覆盖了课程标准所要求的各知识点,既全面考核,又重、难点突出。

以电气2016级两个教学班为评价对象对课程目标达成度进行定量分析,评价结果见表1所示。

对电气2016级两个教学班采用了以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为主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性评价。主要调查内容为学生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教学总体目标、知识及能力培养要求了解的程度,了解的途径,掌握本课程内容的程度,以及本课程对今后的职业发展的影响等相关内容。

根据本课程定量评价的数据和定性评价的调查情况,可得出如下结论。

课程教学总体上达到了预期目标。根据问卷调查,有75%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了解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知识及能力培养目标,并掌握了60%及以上的相关理论知识,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分析处理与继电保护相关的专业难题;有45%以上的同学认为自己今后会继续学习本课程。

课程教学在不同模块的达成度上存在差异。由于各教学模块在内容上的难易程度不一样、分析理解的要求不一样,因此在教学目标达成度上表现出一定的差异。由表1可看出,电网110~220 kV线路保护教学内容达成度最高,为76.23%;元件保护达成度次之,为73.57%;继电保护基础知识与电网6~35 kV线路保护达成度最低,为71.77%;总体达成度为73.1%。从与学生座谈中了解到,造成此情况的原因是学生才开始接触这门课程,学习方法还未掌握,同时在线上学习力度稍有欠缺。

分析计算能力相对较弱。根据几次考核的成绩进行分析,同学们在选择题与判断题得分率较高,占总得分的62%及以上,填空题与问答题得分率次之,占总得分的58%左右,而分析计算题的得分率只有45.7%左右。原因是高职高专学生普遍学习基础较弱,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相对不足。

3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目标达成度持续改进的措施

通过对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各指标达成度的评价分析,提出以下改进措施。

应深入企业,结合电力行业特点,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标准与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应以岗位分析和具体工作过程为基础,以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在知识点的选取上应做到重、难点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多选取企业中的真实案例进行分析,满足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教学模式上,应充分应用多种信息化手段进行线上和线下教学,实现在线开放课程与传统课程教学的协同整合。在教学过程中,配合线上丰富的教学资源,如动画、微课、课件、教案、虚拟仿真、习题库,以及在职教云课堂APP和在线开放平台上让学生进行学习。同时还应借助继电保护装置调试实训室、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实训基地、智能变电站运行实训室等多个功能完善、设施先进的电力生产性实训基地,按照行业职业要求,采用模块化教学与混合式教学模式,以真实环境模拟企业现场,实现线上教学资源和线下课堂教学的高度融合。

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要从观念上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要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的精神,为其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奠定基础。

在考核中应增加继电保护调试的分数占比。本课程为理实一体化教学,只有在动手的过程中,同学们才会思考,真正去理解每个保护的工作原理。

建立完善的课程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机制。课程结束后,由课程负责人负责汇总各个教学班的考核数据,根据各考核环节确定出支撑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考核点及其权重值,并充分说明支撑的理由,计算出课程目标达成度评价值。同时采用定量评价法进行分析与总结,再依据课程目标达成度的评价结果,分析和总结本课程在教学各环节中的实际效果,以发现本课程在教学中的短板,拟定出本课程教学持续改进的方案,撰写《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目标达成度情况分析及持续改进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并提交教研室及院部审核。《报告》要能准确分析本课程的教学现状,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持续改进措施。

4 结语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通过目标达成度评价分析,能够准确掌握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指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它是对教学过程的反馈。同时,目标达成度评价分析结果也是对下一轮教学的改进,使课程逐渐形成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3],为提高学生学习成绩提供参考,为该课程今后的教学设计和人才培养提供建议。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继电保护考核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基于混合式教学模式下课程目标达成度分析
内部考核
电气控制系统中继电保护器的整定方法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和继电保护的关系研究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二次回路的维护与检修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历史课程目标及其分类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