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势语异化翻译探析

2021-09-22 14:37陈钇均
今古文创 2021年33期
关键词:围城英译翻译策略

【摘要】《围城》是钱钟书所著的长篇小说,其语言简洁生动、亦庄亦谐,人物刻画微妙传神,其中面部表情、姿势动作等身势语的描写更是将“围城中人”在各种情势下的怯懦、痛苦、感伤、窘迫等情感展现得淋漓尽致。本文以《围城》及由珍妮·凯利(Jeanne Kelly)和茅国权(Nathan K.Mao)合译的英译本(Fortress Besieged)为例,通过搜集全书语料,选取其中较有代表性的身势语及相应译例,聚焦于原作对人物独特表情、动作的描摹,分析译者在运用异化策略呈现该内容时的得与失,探讨文化差异等因素对身势语翻译的影响,并总结文学作品中身势语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围城》;英译;翻译策略;异化;身势语;表情;身体反应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3-0123-03

一、引言

身势语(body language)又称体态语、肢体语言,是指为了辅助或代替口头语言借以达到传情表意等目的而经由身体产生的各种动作或反应(皮斯,2002:16)。现当代中文小说里对于人物身势特写镜头式的描绘十分常见,该特点很可能源于中国古典小说中的传统写法(卜立德,1993)。而这与英美文学作品中“对人物心理状态的抽象观察多而身势语描写少”(韩斌,2014)的现象形成了鲜明对比。

《围城》以日本侵华期间的中国社会为背景塑造了近二十个人物,是一部人物刻画惟妙惟肖、汇聚各种身势语描写的小说。围绕芸芸知识分子,作者挥洒自如地运用各种形容表情、动作的表达,使书中人物的敛目扬眉、扶额顿足、嬉笑怒骂等千百种情态活现于纸上,从而侧面烘托其不同性情和形象,令人如见如闻。由此可见,中文里的身势语如同一位无声的解说员,通过展现人的外部动作、反应,引导读者去猜测其背后蘊藏的人物深层情感信息,可谓由外及内。和中文相比,英文缺少明确体现各种身势语的表达(卜立德,1993),英文小说中更常见的也是“由里及外”,即通过刻画人物心理活动,由此引导读者揣测人物外在表情或动作(董明,1989)。因此,英译者在翻译这类内容时常面临困难,比如要在归化和异化策略中做出抉择:是采用归化策略,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提供一种更为本土化的流畅译文,还是选择异化策略,保留原作中“陌生元素”,“在译作中体现外国文本语言和文化的差异,从而把读者送到国外”(Venuti,2008:18)。

珍妮·凯利(Jeanne Kelly)和茅国权(Nathan K.Mao)两位学者凭借深厚的双语功底挑战了这一难题,两人合译的《围城》英译本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译界广泛关注。就整体而言,对于身势语的翻译,该译作采用了异化策略,较好地保留了原文身势语对人物形象的渲染衬托功能、再现了原文语言特色和艺术风格,但其中某些身势语的英译较为生硬晦涩、与英语母语者语言思维习惯有所出入,这种异化失度可能会让读者产生认知困难,导致阅读不畅等问题,在身势语含义不对应时还容易引起读者误解。下文分析从异化策略的角度出发,选取书中描写人物表情动作的典例,按其译文效果分为成功和欠妥两类译例,结合三位母语者的反馈探讨中文身势语英译的基本原则和策略。

二、成功译例分析

异化策略通过在目的语中引入源语的语言结构和文化要素以尽量向原作者靠拢,其具体实现方法主要有逐词翻译和直译,前者“将原文语句字对字地译出”(Newmark,1988:45);后者在词汇意义及修辞(如比喻)的处理上不采用转义的手法,但在语言形式(词汇-句法结构)处理上允许语序转换等变换,以使译文符合目的语规范(ibid.:46)。《围城》译者便是主要采用这两种方法来处理书中的表情和身体动作描写。

原文1:鲍小姐脸飞红,大眼睛想要撑破眼眶。(钱钟书,1991:15)

译文1:Miss Pao flushed crimson and her big eyes seemed about to pop out of their sockets.(Kelly & Mao,2003:40)

首先,原文上半句中的“脸飞红”在英文里相近的表达为“flush”,该动词也可以和“red”等连用,体现人因生气、尴尬等而出现的“脸颊发红发烫”状况。这其实是人的普遍的面部反应之一,中文和英文表述有重合和相近之处,因此这里的字对字翻译其实起到了对等词的效果,体现了鲍小姐的尴尬惊羞,表达自然。而下半句“大眼睛想要撑破眼眶”是中文母语者熟悉的表达,经谷歌词频检索得2920000条结果,从学生习作、网络小说到文艺界阳春白雪,这样的描述不难觅见。文中鲍小姐发觉自己和方鸿渐的“一夜情”被侍者抓住把柄,惊得“眼珠要蹦出眼眶”。见到这般表述,原作读者大多能马上联想到她的表情并体会到她的错愕。然而英文中这种夸张表述相对少见,英语母语者习惯上会用直接用astonished eyes来描述相似反应。然而此处译者采用逐字翻译方法将源语译成“her big eyes seemed about to pop out of their sockets”,保留中文的词汇 —句法—语义结构(熊兵,2014),同时易于读者想象,也生动形象地重现了该中文身势语的实际写照,从而引导英语受众揣测、感受人物心理变化。

原文2:元朗朗诵以后,又猫儿念经似的,嘴唇翻拍着默诵一遍,说:“好,好!朴素真挚,有古代民歌的风味。”(钱钟书,1991:67)

译文2:After reading it aloud,Yüanlang then read it once more to himself,his lips puttering up and down in the manner of a cat chanting the sutra…(Kelly&Mao,2003:105)

原文身势语描写贴切传神地展现出新派诗人曹元朗在欣赏、品读乃至“享受”赞美其爱慕对象苏文纨所作之诗时的情态。读到其咕咕念经的模样,源语读者很可能会想到“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一歇后语,进一步捕捉到他身为诗人自命不凡、造作而无趣的言行以及其对苏文纨的服帖、顺从。其实英文中鲜有与这种细致入微的嘴部活动描写完全对应的表达,但此处译者坚持通过直译的方式,保留了“猫儿念经”等文化元素,同时适当调整原句语序,选用动词兼拟声词“putter”(该词本用于形容车辆等缓慢移动时发出的单调的突突声),引导译语读者想象身宽体胖的曹先生如何似猫儿般温顺而呆板地翻动着嘴唇默诵心上人之作,不失为一种成功的翻译方式。

原文3:李先生本来像冬蛰的冷血动物,给顾先生当中恭维得春气入身,蠕蠕欲活,居然赏脸一笑。(钱钟书,1991:131)

译文3:At first Li seemed like a cold-blooded animal in hibernation,but Ku’s praise in front of everyone sent the warmth of spring into his body,and he wriggled with the signs of life.With a smile unexpectedly gracing his features,he…(Kelly&Mao,2003:186)

本句描写李梅亭听了顾尔谦溢美之词后的身心反应。“春气入身”“蠕蠕欲活”“赏脸一笑”四字词连用,结构工整、由表及里再一笑浮出心底,层层递进地勾勒出李的虚荣功利、道貌岸然。译者将“春气入身”直译为“sent the warmth of spring into his body”,再加上后文“wriggle”一词的选用,帮助英语读者联想“a wriggly worm”,暗含原文“李是一条自鸣得意的肥虫”的隐喻,再现其惊蛰般蠕动之态,侧面衬托他的虚浮性情。整体来看,虽牺牲了结构的工整性、在一定程度上挑战英文读者语言思维习惯,却也保留了原文核心意象,较成功地传达出了该身势语描写的蕴意。

结合该部分译例分析,可发现两位译者力图保留原著特色,主要采用了异化翻译策略中的逐词翻译、直译方法以再现其语言文化风貌、将原著原汁原味地呈现给译文读者。

三、欠妥译例分析

《围城》中的身势语描写大多负载中国文化元素,这很可能会令英语读者感到难以捉摸。虽然出于本能的表情变化、器官反应和肢体动作在中西方都较为普遍,但英文中却没有像中文一样形成对特定身体表征的表达方式(卜立德,1993)。此外,由于译者熟谙中国文化,对某些表述方式司空见惯,容易忽略对读者来说难以理解的地方(王军,2001)。如果在翻译中一味采取异化策略,很可能会导致译文陌生程度超出了读者的理解范围,从而造成阅读理解困难。下文结合三名英语母语者反馈和译者自身閱读感受经历分析《围城》英译中出现的两处异化欠妥问题。

原文1:鸿渐抬起头来,两眼是泪,像大孩子挨了打骂,咽泪入心的脸。唐小姐鼻子忽然酸了。(钱钟书,1991:96)

译文:…he raised his head,his eyes brimming with tears like a big child who has been spanked and scolded—a face in which the tears have been swallowed into the heart.Miss T’ang’s nose suddenly stung.

此译例可能存在两个问题。首先,中文“心”字含义丰富,兼具英文“mind/heart/thought/feelings/cognition”之意。类似“把泪水咽进心窝/肚子里”“把泪水吞埋藏在心底”“眼泪往心里流”的表达很多,这里原文中的“咽泪入心”即属于该表达的变体之一,为中文母语者所熟识。然而英语中该方面的描述习惯与中文不同,其中与“咽泪入心”相应的表达是“swallow/hold back tears”,并没有指明把“泪”咽回身体哪个部位。因此,直译该中文为“swallow the tears into the heart”未免显得画蛇添足、冗余累赘,可能还会使英文读者产生迷惑,诧异泪水如何流进心脏里。因此建议删去“into his heart”,这样既保留了原文的核心含义,又便于读者理解。

其次,流泪的首要标志在中文里被描述为鼻酸,然而在英文中,或许是由于在英语文化中鼻腔里的东西被认为不雅,描述流泪前的生理反应时通常只提到眼睛:“tears pricked her eyes”或者不指明部位:“she felt the sting of tears”(卜立德,1993)。此处译者将“鼻酸”直译为“nose stings”,欲重现唐晓芙心酸难过、欲哭未哭之态,但实际上该英文表达常和“a burning nose”、“nose itches”并置,多用于描述人感冒时鼻塞或患鼻炎时的症状。由此观之,该直译显得生硬难懂,也未能充分达意。因此建议运用释译方法,在套用英文中与此的相似表达的基础上补上情感副词,“Miss Tang bitterly twitched her nose”或“twitched her nose in sadness”以还原唐当时的面部反应,同时也给读者留下一定的想象空间。

原文2:听众喉咙里忍住的大小咳嗽全放出来,此作彼继。(钱钟书,1991:198)

The audience let out various-sized coughs that they had been holding in their throats,making a continuous ahem,ke,ke,ke.(Kelly&Mao,2003:280)

此处“大小咳嗽”意在体现众人听了部视学在导师制讨论会上冠冕堂皇的讲话后不同程度的尴尬不适之态,隐忍多时的咳嗽声有大有小。然而,直译的“various-sized coughs”让受访的母语受众一头雾水,难解其意;经Corpus of Contemporary American English(COCA)检索发现无该搭配,在Goolge Scholar中检索发现该英文表达结果仅为一条(即此处《围城》英译),这说明英文中不存在该表达,而咳嗽的程度不同用“sizes”來表示也不自然,再加上后文的中文拟声词音译“ke ke ke”在英文中无处寻觅,该译句整体来看有异化过度之嫌。建议通过增译,在保留原文含义的同时传递这咳嗽声的言外之意,如“the audience,more or less uneasy and embarrassed,finally all couldn’t help but cough continuously”。

由异化造成的阅读不畅、理解困难等问题是源语和译入语的语言冲突,也体现了译者和译文读者在文化认知上的矛盾。结合上述译例可发现,异化策略可以使译文尽量保持“原汁原味”,让译文读者有机会接触文化他者的异质成分,但如果原文的陌生程度超出了译语读者的理解范围,就不能一味地局限于异化译法,而应适当归化,将意译、仿译、释译等作为辅助方法,减轻读者理解困难。

四、结束语

动作、体态、表情和生理反应等身势语是非语言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小说中进行人物塑造的重要文学手段,有补充、强调和替代话语意义的作用。对人物身势语的描摹能烘托并凸显出小说中各种氛围以及人物复杂的情感心理变化,有时能比有声语言更生动、艺术张力更大,让人品味出有声语言难以言状的朦胧情态和蕴意,从而达到以少胜多、以无声胜有声的艺术境界。

如何在忠实于作者匠心的同时清晰重现原文身势语中丰富多彩的内涵,是译者常常面临的挑战。本文将以汇集多种身势语描写的《围城》英译本为例,以其译者主要采用的翻译策略“异化”为切入点,分析身势语翻译的得与失,探究如何更好地弥补源语言与目标语言之间的差异,使译文尽量保留原文的风味,同时减少阅读理解障碍, 做到新异而通达,得出结论为:结合全书背景,想象在作者写下这些文字时脑海里会有怎样的图像,思考其选用某身势语来体现某种人物情感状态的原因,若有条件还可以征求母语者的看法和建议,结合实证反馈做出判断,灵活变通,尽量在源语和译语中找到平衡点。

参考文献:

[1]Ch’ien,Chung-shu.(2003).Fortress Besieged,trans.Kelly.J.& N.K.Mao.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阿伦·皮斯.身体语言[M].贾宗谊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2002.

[3]陈政.字源谈趣 800个常用汉字之由来[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6:116-117.

[4]董明.浅谈体态语言的三个功能[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04).

[5]韩斌.肢体语言对翻译的挑战[N].文艺报,2014-08-20.

[6]马会娟.汉英文化比较语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有限公司,2014:66-73.

[7]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8]马会娟等译.彼岸的声音——汉学家论中国文学翻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1993.

[9]王军.中西体态语差异的文化透析[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1,(03).

作者简介:

陈钇均,女,汉族,广东江门人,本科在读,北京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围城英译翻译策略
追忆黄蜀芹:敢拍《围城》,尽情绽放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社交电商的“围城”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旅游景点名称翻译的原则与策略研究
汉语叠词及其英译
国际会展用语特点及口译策略
围城之外
打破无形的围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