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明与保守之间 : 晚清女学与女性新形象研究

2021-09-22 14:37刘梦梦
今古文创 2021年32期
关键词:晚清天津

【摘要】 秦方博士的《女界之兴起》是近年来首部关于晚清天津女学的研究著作。该书从妇女史、城市史等角度切入,综合运用概念史、图像史、人类学等研究方法及专题式的叙述方式,对晚清天津女学及女性新形象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另外,在国族等现代性的话语体系下,作者运用充足多样的报刊资料,完成了对“女界”一词的概念辨析和意义阐释,揭示出此时期新女性形象既文明又保守的摇摆特征。该书的问世,不仅丰富了妇女史、教育史的研究进程,也为后来研究者提供了一些经验和启发。

【关键词】 晚清;天津;女子教育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32-0049-02

《女界之兴起》一书以晚清天津的37所女校、千余名女教习与女学生为研究对象,运用《直隶教育杂志》《大公报》《醒俗画报》等多种类型的报纸杂志,并结合日记、回忆录、年谱、地方志等大量史料,对由女学发展而形成的现代女性形象进行了深度探讨,展现了晚清天津女学研究的新趋向。

一、书写剖析:天津女学的多样呈现

(一)研究视角:妇女史与城市史、教育史等多线并举

《女界之兴起》一书的重点研究对象是晚清女子教育。晚清时期是女学的兴起和初步发展时期,随着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有识之士逐步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各地也纷纷开始兴办女学,甚至出现一个“兴女學”思潮,该思潮大致包括“培养新型的贤妻良母、实现男女平权、造就社会生利者、发展女子健全人格”等内容[1]。无论是宣扬男女平等,还是关注女性的社会价值,均是女性解放进程中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那么女学自然属于妇女史的研究范畴。同时,由于该书选取了天津来展开具体研究,涉及37所女校和千余名女教习、女学生,所以,对此时该地女学的探讨,也能够从中一窥天津及当地教育的发展状况。综上,晚清天津女学这个议题至少涵盖了妇女史、教育史及城市史等三个领域,并且在论述过程中,作者也做到了三线并行,相辅相成。

(二)篇章结构:以主题统领,专题性突出

《女界之兴起》一书包含五个章节。从整体上看,前两章为背景铺陈,分别为后续章节构建了话语背景和历史背景,而后三章为主题性分析,分别涉及晚清三种不同的话语,即游移、视觉和形象塑造对女学和女性形象的影响。因此,同其他论著相比,该书更侧重于主题性结构而非时间性结构的阐释。具体来看,该书的每个章节都有独特的议题、史料和分析路径。比如,第三章讨论女性群体的视觉建构,第四章谈论女性的形象制造等,每个章节均包含一个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全过程,专题性十分突出。该书的大部分章节也确实在之前或之后作为专题论文发表在了各处。另外,这些章节彼此关联,统一于本书的中心议题之下,天津女学和女性新形象的兴起与建构。如此安排,既保证了专题讨论的深度,又能兼顾学术专著的整体性与统一性。

(三)理论方法:跨越领域限制,博采众长

在《女界之兴起》一书中,作者对该领域的研究做了一个相对全面的梳理,也从中获取了一些珍贵的理论和方法,用于本书研究。例如,作者在研究“女界”一词时,借鉴了美国妇女史研究学者汤尼·白露在其著作《中国女性主义思想史中的妇女问题》中所使用的研究女性新名词的方法[2];在研究天津女学发展图景时,借用了瑞贝卡·卡尔曾提到的“强调地方性”的取向;在阐释女性杂糅性气质时,引用了杜赞奇的“本真性规则”等等;在前人成果外,作者还灵活运用了概念史、图像史、话语分析方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这些从史学领域获得的启发使该书更具深度和专业性。除此之外,作者在论述过程中还涉及了一些人类学、政治学等其他领域的方法或理论。例如,人类学家路易·杜蒙的阶序格局理论等。这样打破壁垒,博采众长的研究方法也顺应了近年来史学研究视角与方法创新的大趋势,增强了理论著作的广度和说服力。

(四)话语体系:“国族”与“性别”的互动纠缠

在本书中,作者呈现了一种流行于此时精英阶层中的话语,即国家民族话语。持有这一话语的精英人士要求置身于其中的女性“为了国家而被解放,被国家解放”。女界之兴起,女学之兴盛,女性新形象的建构都离不开国族主义的号召,同时,这一话语也为精英阶层的诸多主张提供了强大的理由。在这个话语下,女性是有问题的亟待改造的群体,同时也是需要发动、重视的力量。她们与落后的国家形象始终保持着相当程度上的异质同构。唯有通过戒缠足、兴女学等手段将女性身上的异质革除,才能使国族免受女子的拖累。作者在研究天津女学时,也将该话语作为重要的书写背景。此外,两性关系、女权主义是该书的另外一些重要话语。以国族主义相标榜,精英们希望女性能成为社会生利者,但传统的性别立场又与之发生矛盾,他们担心女性会因此忽略“贤妻良母”的家内职守。当然,国族与性别的矛盾也并非无法调和,因为二者在很多问题上秉持的均是“男性中心主义的女性工具化论调”[3]。这种以性别为核心的话语,在书中也时有出现。女界与男界的较量、男性对女性的观看等等。这些晚清初兴又极具现代性的话语,促使女学和女性新群体呈现出复杂的面向,也助作者进一步揭开女学的神秘面纱。

二、观点探究:晚清女性的形象转变

《女界之兴起》一书不仅在书写上极具特点,所涉及的话题也十分新颖,还提出了一些新观点。以下拟展开一二进行一些分析和思考。

(一)“女界”之概念解析

“女界”一词是本书的主题词,也是贯穿全书的话语背景,作者还将其称作是近代女性史的重要词汇之一。但就目前而言,尚未有人对这一名词展开专门探讨,只有几位学者在研究中简单提及,例如,万琼华的《近代女子教育思潮与女性主体身份建构》等。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该话题的新颖性和必要性。在本书中,作者对“女界”的探讨包括“词语的出现和解读、概念边界的确立、词语的结局和反思”等方面。“女界”一词最早出现于1903年的《女学报》,该刊物设有“女界近史”栏目,于是作者就围绕着这个栏目对该词的意涵进行了揭示。这种追本溯源,观其载体的方式,非常值得学习和把握。关于该词概念边界的确立,作者着重从“男女之别”和“良贱之别”两个角度展开分析。事实上,这些传统的伦理观念一直是新女性建构形象的重要武器。最后,“女界”的结局就是它意图包含全体女性的理想破碎。而关于该词的反思,主要是针对它的否定性来谈的,即它界是通过不断否定其他概念来界定自己的内涵,这使得它一直处于摇摆之中,最终理想未满。对该词的探讨,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晚清女性形象建构的历史化过程,还呈现出此类女性新名词在近代的流变过程。

(二)女性群体的文明与保守

在女学的发展外,该书还有另外一条主线,就是女性形象的建构。随着女学的发展,女教习、女学生等新型女性群体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从女界的兴起到女学图景的绘制再到女性典范的制造机制,新女性群体的形象也跃然纸上。她们在国族主义等现代性话语的引导下,在时代环境和地方精英的驱动下,渐渐走向文明,并呈现出许多顺应潮流的进步性。但在进步性之外,传统观念对其的束缚并未消失殆尽,反而在维系文明时发挥重要作用。这些女性也因此呈现出既文明又保守的摇摆特征。文明指向的是女学的公共性。相较以往,女性开始为学习故,为自由故,走出闺阁,走向社会。她们的身体和照片在社会中游移,她们成为报纸中宣扬的典范进而影响着更多的女性。这也揭示出晚清女性从幽闭到释放的话语转变。保守和传统则是源于这些女性和其他男性的焦虑,而焦虑同样指向的是公共性。在公共空间里,她们要面临所谓道德上的潜在威胁,与男性同处,与妓女并提。解决焦虑的方式,就是依托传统建立现代规范和边界,例如她们会在照片中通过衣着、姿态以及照片刊行的途径来强调自身与娼妓的区别。这样看来,文明是这些女性群体的方向和诉求,传统则是她们的武器和规范。她们在规范与偏离中,踯躅前行,并维系着一种“游移的平衡”[4]174。

三、结语

在本书的叙述中,作者常常采用一种反思性的论调。这样的反思既包括对前人观点的质疑和再思考,也包括对学界既有的研究路径的反思。从女界到女学的赞誉式评价和女性的先锋性论述,作者分析了学界既有的观点,同时也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并能够依据丰富的史料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人们在学习和研究的过程中,非常容易陷入这样的思想误区中,也常常将学界既有的观点看作是亘古不变的真理,无可非议的结论。从而使自己的思维定式,依附于他人的观点,让研究变成无意义的重复行为。很多人缺乏的就是这种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又时刻反思的意识。诚然,世界上并没有穷尽的真理,也不存在无法被质疑的观点,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充分了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在充足的史料支持之下,敢于运用自己的思考,努力寻找历史真相,无限追求和接近“真理”。

参考文献:

[1]田德荣,高天悦,王计永.从“兴女学”看晚清女子教育[J].兰台世界,2019,(6):150.

[2]李铭.马克思主义思想主导下的近代中国女性主体性研究——汤尼·白露的研究范式[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7,(5):42-49.

[3]施文斐.“国族”与“性别”纠缠下的女界改造与女性主体性重构——近代妇女运动与民族主义运动的双重变奏[J].山東女子学院学报,2020,(2):15-16.

[4]秦方.女界之兴起:晚清天津女子教育与女性形象建构[M].北京:中华书局,2019.

作者简介:

刘梦梦,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历史学院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猜你喜欢
晚清天津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天津之眼》
晚清师范教育发展的制度变迁分析
论晚清民间戏曲中的“皇权隐退”
有情总被无情恼
天津宝成博物苑
初次在外过夜
大雾蒙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