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食品助力脱贫攻坚成效及模式研究

2021-09-23 00:41赵建坤李显军沈光宏
农产品质量与安全 2021年5期
关键词:绿色食品贫困地区贫困户

赵建坤 陈 倩 李显军 张 慧 沈光宏

(1.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 北京 100081; 2. 北京中绿华夏有机食品认证中心, 北京 100081)

脱贫攻坚既是重大民生问题, 也是关系战略全局的重大政治问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 党中央把脱贫攻坚纳入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摆到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产业扶贫, 多次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要因地制宜, 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产业扶贫是最直接、 最有效的办法, 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 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 整个绿色食品工作系统立足自身工作职能, 突出发挥绿色食品的品牌优势, 始终坚持 “真心实意谋划、 真抓实干扶持、 真金白银投入”, 加快推进贫困地区绿色食品发展, 有力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业提质增效、 农民增收脱贫, 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 成效显著的农业品牌扶贫之路, 成为农业产业扶贫的有力抓手和重要途径。 本文总结了近年来绿色食品产业助力脱贫攻坚所取得的主要成效, 探讨了绿色食品产业扶贫、 品牌扶贫的成功模式, 并对贫困地区绿色食品发展提出对策建议。

一、 绿色食品助力脱贫攻坚的主要成效

(一) 推动贫困地区产业化水平提升2016 年12 月-2020 年12 月,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支持832 个国家贫困县发展绿色食品企业5 732 家, 产品12 635 个, 分别占全国发展绿色食品企业总数和产品总数的 22.6%和23.0%。 2017-2020 年,贫困县地区绿色食品企业数分别为789、 1 164、1 413 和 2 366 家, 占当年认证企业数的17.8%、19.5%、 20.3%和 29.3%; 产品数分别为1 858、2 826、 3 073 和 4 878 个, 占当年认证企业产品数的 18.4%、 21.2%、 20.9%和 28.9% (见图 1)。2020 年贫困地区当年获证绿色食品企业数和产品数比 2019 年全年分别增长 67.4%和 58.7%, 是2017 年的 3.0 倍和 2.6 倍。 2020 年贫困地区绿色食品年产值和销售额分别为476.9 亿元和442.8 亿元,分别比2019 年增加31.9%和26.7%, 比2017 年分别增加88.7%和88.4%。

图1 2017-2020 年贫困地区绿色食品认证企业及产品发展情况

在产业扶贫中, 国家及省级龙头企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贡献越来越大。 2017-2020 年贫困地区绿色食品企业结构情况如表1 所示。 可以看出, 2017 年以来, 贫困地区产业化龙头企业数量逐年增加, 2020 年贫困地区绿色食品龙头企业752家, 占当年认证企业数的31.8%, 其中省级及以上龙头企业为291 家, 比 2019 年增加 37.3%。 龙头企业认证产品多为加工产品, 其产值及附加值一般高于初级农产品, 通过与贫困地区有效对接, 引导探索建立绿色食品品牌+龙头企业+贫困户连贫带贫模式, 密切生产经营主体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 提高生产经营主体的带动能力。

表1 2017-2020 年贫困地区绿色食品企业结构

(二) 带动了贫困地区企业增效和农户增收经过多年发展, 绿色食品形成了 “品牌溢价、 企业增效、 农户增收” 的效益传导机制, 通过引导贫困地区发展绿色食品, 让更多的贫困户参与到绿色食品发展的产业链中, 实现增收脱贫致富。 根据对河北、 吉林、 河南、 湖南、 贵州、 云南、 西藏、 甘肃等8 省区的调研数据, 发展绿色食品带动贫困地区近56 万贫困户脱贫, 户均增收约7 132 元。 据调查, 绿色食品产品价格比常规产品高30%~50%。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岳普湖县通过发展绿色食品小茴香, 市场价格从原来的16 元/kg 提高到25 元/kg,提高了56%, 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近万元, 成为当地贫困户增收脱贫的大产业。 洛阳众森农业有限公司积极实施绿色食品品牌扶贫带动模式, 直接为贫困户提供常年就业岗位247 个, 人均收入2 万元以上, 通过与10 家贫困户建立结对帮扶机制, 力保贫困户每年增收1.8 万元以上, 有效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2020 年, 在第21 届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上, 来自“三区三州”、 农业农村部定点扶贫和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定点扶贫地区的500 多个贫困县带来了1 700 多个绿色食品、 有机农产品和地理标志农产品参展, 产品实现总交易额达1.5 亿元。

(三) 促进了贫困地区农业标准化生产近年来,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加大在贫困地区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基地的力度, 在各级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 使得贫困地区基地数达到175 个, 基地面积291.3 万hm2, 已带动575 万农户稳定增收,每年直接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在1.6 亿元以上。近年来, 河北省建设的14 个基地中, 有13 个基地位于贫困县, 充分发挥了绿色食品品牌在农业产业扶贫中的积极作用。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利用马铃薯资源优势, 在昭觉县等12 个贫困县建成全国绿色食品马铃薯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10.1 万hm2,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59 元。 通过发展绿色食品基地, 实行统一生产和管理的标准化生产模式, 将传统的粗放型、 散户型、 人力化农业生产向规范化、集约化和智能机械化生产转变, 使贫困地区农业生产上的集成化水平得到提升, 资源优势产品集中起来, 当地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不断提高。

(四) 培养了绿色食品助力脱贫攻坚的力量近3 年,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共投入200 多万元,累计为贫困地区举办了16 期绿色生产技术及品牌建设扶贫培训班, 培训人数2 000 人次以上, 整个工作系统为贫困地区培训企业内检员4 000 多人次, 有1 万多人次赴贫困地区开展各种绿色生产技术指导服务, 帮助贫困地区培养了一批绿色食品业务技术骨干。 2020 年上半年, 为克服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 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及时创新培训方式, 采取 “云上与云下” 相结合、 中心与地方相配合、 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 集中1 个月时间,成功举办了10 期品牌扶贫培训班, 培训绿色食品检查员、 监管员和企业内检员共计825 人。“三区三州” 帮扶机构克服新冠疫情影响, 采取线上线下培训相结合的方式, 累计派出专家、 检查员等83 人次, 多次深入企业、 合作社、 田间地头, 面对面、手把手指导开展申报、 集中审核、 现场检查等工作, 现场检查绿色食品企业80 余家, 累计带教检查员300 余人。 通过开展技术培训和交流, 显著提升了地县两级检查员专业技能和水平, 打造了一支高素质的绿色食品工作队伍, 为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夯实基础。

二、 绿色食品助力脱贫的主要模式

(一)“龙头企业+农户”发展模式内蒙古绿洲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集果蔬良种繁育、 示范种植、脱水蔬菜加工等为一体的综合型绿色食品加工企业, 2011 年获得绿色认证, 2017 年被认定为自治区级扶贫龙头企业。 为助力脱贫攻坚, 公司以7 500 元/hm2的价格流转土地, 同时将土地租给种植大户, 给予技术培训和指导, 再以每天100 元的工资标准优先聘用流转土地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事田间管理, 并以保护价收购产品, 人均劳务收入近2 万元, 为订单种植农户吃上“定心丸”, 为农户增收安上 “保险阀”。 为了带动更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企业、 政府及金融部门共同合作, 以 “企业帮扶贷” 的形式, 助力脱贫攻坚。 从2018 年开始,内蒙古绿洲食品有限公司贷款500 万元, 连续3 年以该种形式带动300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平均每户年分红收益 1 000 元以上。 公司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带动示范作用, 通过流转聘用、 返租倒包、合作经营、 订单种植等7 种模式带动1 200 多户农民种植绿色果蔬, 帮助528 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年均增收3 000 元以上。

(二)“地方特色+绿色食品”品牌叠加模式河南省上蔡县姜尚姜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托上蔡县邵店镇生姜种植资源优势, 瞄准居家饮食和保健养生两大市场, 大力发展黄姜种植产业。 邵店黄姜是河南省驻马店市上蔡县特产, 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因素, 采用特定的生产方式生产,具有独特品质特性, 是当地的特色品牌。 2011 年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小黄姜的区域品牌价值逐步提升。 2017 年合作社生产的小黄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 农产品地理标志的产品特色加上绿色食品的质量品质保证, 赋予了邵店黄姜特殊品牌身份, 形成了 “地方特色+绿色食品” 的农产品公共品牌、 精品品牌叠加的发展模式, 提高了邵店黄姜的知名度, 产品从原来的3 元/kg 增长到8元/kg。 近年来, 合作社带动周边20 多个村种植近533 hm2黄姜, 效益增收 2 400 万元, 通过安排贫困人口到基地务工、 吸收贫困户入社等方式扶贫,已带动贫困户年人均收入可达到1.2 万~2.4 万元,实现稳定脱贫。

(三) 三产融合发展模式湖北省恩施花枝山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茶叶等农副产品种植、 加工、 研发、 销售和旅游产品开发为一体的综合型绿色食品企业, 采用 “农社企模式” 经营, 入社农户达225 户, 茶园面积达133 hm2。 该公司秉承绿色发展理念, 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 优先使用物理、 农业措施及有机投入品等绿色生产方式对基地进行生产管理, 严格按照绿色食品标准对茶叶产品检测, 并高于市场价20%收购社员鲜叶且按鲜叶交易额对贫困社员和非贫困社员按8%、 5%分别进行了分红返利。 花枝山变成 “茶产业专业村”, 社员收入获得了大幅提高, 实现了茶产业高收入。 近年来, 该公司充分利用花枝山富硒、 生态、 产业优势, 大力发展茶产业, 打造茶品牌, 做好三产融合的大文章, 形成了龙头企业建在村子里, 精品名牌产在村子里, 天下游客漫步村子里的新局面, 走上了 “茶旅融合” 产业兴旺之路, 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果, 稳步实现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 贫困地区发展绿色食品存在的问题

(一) 贫困地区生产经营者品牌意识不强贫困地区农户小农意识依然存在。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经营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缺乏以现代营销思想为指导的品牌观念, 不懂品牌是企业和产品销往市场的有效通行证, 认识不到品牌在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的作用。

(二) 产品结构不合理, 产业链条短贫困地区发展落后。 在农业产业结构发展规划上缺乏全面性和可持续性, 农民在传统农业运作模式影响下,农业生产观念相对落后, 对新型农业标准化生产模式还未完全接受。 产品仍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产品为主, 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较少, 许多特色农畜产品主要以原料生产和初级加工为主, 肉类加工企业均停留在屠宰和简单的分割加工上。 农牧业产业链条短,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形成, 直接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三) 贫困地区产销对接不畅“运不出、 卖不掉” 是许多贫困地区的烦恼。 产销对接不畅主要源于供需双方信息的不对称。 贫困地区受基础设施落后、 流通成本偏高、 市场信息不畅、 品牌建设滞后等因素的制约显得更加明显。

四、 对策措施

2020 年, 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 脱贫攻坚任务圆满完成。2021 年是“十四五” 规划开局之年, 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起步之年。 按照党中央 “四个不摘” 政策, 要继续加大对脱贫地区的政策扶持,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坚决守住脱贫攻坚胜利果实, 确保实现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一) 树立品牌意识, 宣贯绿色食品发展理念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 品牌打造是产业发展的核心。 加大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力度, 总结生产经营主体品牌发展的成功经验, 发现可复制、 可推广典型, 开展专题宣传和推介活动, 通过互联网、 报刊、 电视、 公众号等各类媒体, 宣贯绿色食品先进发展理念、 作用、 成效等, 引导企业树立品牌意识, 以绿色食品为载体, 形成公共品牌、企业品牌、 产品品牌的农业品牌发展新格局。

(二) 产业深度融合, 促进品牌提质增效一是加强政策支持, 引导绿色食品经营主体向精深加工或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条, 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二是加强对不同产业的企业融合 (如种植企业与加工企业融合) 发展, 采用区域公用品牌和绿色食品品牌 “双品牌” 叠加模式, 抱团发展、 抱团开拓, 形成新的产业分工格局, 在市场竞争中开辟增收新路径, 不断促进产业质效双升, 巩固脱贫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

(三) 积极拓宽市场渠道, 做好产销对接一是加大特色优质农产品的市场推介和宣传力度, 积极协调推进大型龙头企业、 骨干企业、 知名企业与绿色食品原料基地有效对接, 与品牌企业广泛合作。 二是积极拓宽电视直播、 网络直播带货等新市场消费渠道, 让当地绿色优质农产品卖得出、 卖得好, 使更多农户融入绿色食品开发的产业链中, 有效对接大市场, 分享更多绿色食品发展红利。 三是积极支持绿色食品企业参加中国绿色食品博览会及地方宣传推介会, 开展品牌宣传和产品推介。

猜你喜欢
绿色食品贫困地区贫困户
金融扶贫站惠及3万贫困户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聊城高新区多措并举保障贫困户“居住无忧”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不能让老区一个贫困户掉队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鞋底垫厚点,也能走得快”——贫困户崔普选和他的“梦中梦”
贫困地区干部要摆脱担当“贫困”——基于山阳县干部队伍担当作为状态的思考
什么是绿色食品
我国撤销392个绿色食品产品标志使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