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片言”方能成“警策”之文

2021-09-23 23:48纪涛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审题立意

纪涛

摘 要 准确界定作文语料提供的关键词语,是作文成功的坚实基础,而学生在界定过程中却常常存在着偷换概念内涵、无视概念外延和缺少切入路径的问题。为此在写作教学中,明确界定关键词语的方法就显得非常重要:学生对关键词语界定清楚了,才能在审题上更有准度、立意上更有深度、表达上更有亮度。

关键词 关键词语;精准界定;审题立意

在2021届某地高三语文模拟考试中,不少考生围绕作文试题中的关键词语“一臂之力”,选用张桂梅老师的素材加以阐述。学生将“一臂之力”等同于“洪荒之力”“一己之力”,显然概念界定并不准确,导致素材使用失当。

正如陆机在《文赋》中写道:“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作文试题语料中提供的关键词语,就是这样的“片言”:“片言”虽小,可是只有对“片言”做出准确的界定,才能夯实完成“警策”之文的基础。因而准确界定“片言”在整个写作过程中处于“居要”之位。

梳理学生在界定关键词语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偷换“片言”的内涵,导致立论偏离题目的规定性;无视“片言”的外延,导致立论缺少多角度的支撑性;缺少切入“片言”的路径,导致立論缺少可操作性。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讨论界定关键词语的方法与策略。

一、界定关键词语,审题重中之重

审题是考场作文能否成功的“生死线”,而准确界定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则是准确审题的重要前提。为了精准界定关键词语,我们可以采用下定义做阐释的方法,但这种方法对学生来说可能存在难度。比如学生这样界定“中国成就”这个概念:“何为成就?便是将那些不曾有的变为现实,而不顾道路之中的荆棘丛生抑或是急湍速流,将一切的质疑抛之脑后”。这个语段看似对概念有所界定,但细读下来却令人有云里雾里之感,概念界定之“的”不明,立论之“矢”怎会有准度?因此结合学情,我们可以尝试采用以下方法以更有效地界定清楚关键词语:

1.材料锁定法

我们可以通过分析作文语料对关键词语的解读,去界定关键词语。以2021年4月扬州高三模拟考试作文题为例:“已经进入环绕火星轨道的中国探索器‘天问1号何时着陆备受关注。‘天问一词来自屈原创作的长诗《天问》,作者从自然现象一直追问到神话和历史,体现出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无独有偶,中国的探月工程称作‘嫦娥工程;作为地月通讯和数据中转站的卫星叫‘鹊桥;热词‘小康社会中的‘小康源出《诗经·大雅》‘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华为开发的操作系统命名‘鸿蒙,‘鸿蒙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地之前的远古时代……”

作文任务指令规定以“传统与现代”为主题写作,何谓“传统”?不少同学直接将其等同于“过去”,未能触及“传统”背后的精神内涵。通过梳理语料中 “天问”“嫦娥”“鹊桥”“小康”“鸿蒙”等信息,我们不难发现材料已然对“传统”的精神内涵做出界定:对未知世界的探索与开拓、对美好富足生活的追求与向往。

2.概念比较法

我们可以引入与关键词语构成相反或相似关系的其它概念,通过对它们的比较、区分、澄清,在对比中发现不同概念之间的差异,以保证在写作过程中紧扣关键词语,使审题不偏离方向。比如上文所举对“一臂之力”的界定,可以引入 “洪荒之力”“一己之力”等相异概念,明确“一臂之力”仅仅是“举手之劳,是人人可为的助人为乐”,而学生在材料中列举的张桂梅老师是用整个生命在奉献,绝不是“举手之劳”,因而这种理解是偏离关键词语内涵的。

3.形象转换法

在概念界定时,如果觉得直接引入相近或相异概念进行比较存在困难,我们还可以尝试将这些概念形象化,在具体形象的比较中,完成对概念的界定。2021年南通高三一模作文题要求以“互联网下的传统与创新”为主题进行写作,有同学这样界定“传统”内涵:传统不是朱红匣子里的珠宝,也不是橱窗中的样品,也不是玻璃罩内的老古董,这些都没了亲和力,没了吸引力,使人只敢远远观望,不敢深入了解。在我心里,传统应该是旧时辽远的钟声于今日的回响,低低诉说着亘古的缠绵。这个语段通过否定“老古董”这些物象来否定对“传统”错误的理解,用“于今日的回响”的“旧时钟声”表达出传统延绵于今的现实意义,这与直接界定概念相比更有操作性,也更有可读性。

综合运用上述方法,可以使作文审题更为精准,更易操作,保证写作方向有准度,不偏离作文命题的规定要求。

二、多角度多层次,思路拓展延伸

相比较于将关键词语局限在某一范围内的单层面论证,多角度多层次来界定关键词语,可以更有效地拓展我们的写作思路,使观点获得更有力的支撑。这种方法在经典的议论类文章中也经常可以看到,如苏洵在《六国论》中按不同对象将六国分为“赂者”和“不赂者”两类进行阐述,从而更为全面地证明“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观点。

在平时议论文写作中我们也可以采用这个方法,将概念界定得更加全面。2021年苏州期初调研作文题要求考生针对“孺子牛”“拓荒牛”“老黄牛”精神,写一篇发言稿阐述自己的感受与思考。有学生聚焦材料中的“拓荒牛”,采用拆字法,将践行“拓荒牛”精神的前提做了分类:首先,我们要发现“荒”。这需要我们有灵敏的洞察力与勇气……其次,我们才能开始“拓”。这就需要我们以人的需求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带领我们驶向那片未知的蓝海……最后,就是一股“牛”气……只有同时具备牛的辛勤与踏实,才能耕好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以及等待被开发的荒地。该语段因为将如何践行“拓荒牛”精神的前提条件做了分类,所以对“拓荒牛”的认识更加全面深刻,文章立意也因此更有厚度。

多角度多层次地界定关键词语的适用范围,还需要我们能够在材料提示信息之外借助哲学范畴知识,对关键词语做出更为科学的分类。扬州2021年3月模拟考试要求以“我和我的中国成就”为主题写一篇演讲稿,有学生是这样写的:“东风”傲视,“神舟”飞天,“天眼”探空,“墨子”传信……这些令世界瞩目、世人震撼的是中国成就,而生活富足、民风和美、“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安稳社会难道就不是伟大的中国成就了吗?我觉得,中国成就就是惠及苍生的成就,是增强华夏儿女自信尊严的成就,它与每一个小“我”息息相关。在这个语段中,学生按照“大与小”的范畴将中国成就分类为“世界瞩目、世人震撼的中国成就”和“惠及苍生”“与每一个小‘我息息相关”的成就,因此对“中国成就”的界定就更为全面,立意也因此而更接地气更为新颖。

以上作文立意正是因为从不同角度去界定关键词语,在不同层面上对关键词语逐一进行分析,拓展了思路,使作文立意因获得了更为有效的多角度支撑而更有深度。

三、聚焦定点突破,文章胜人一筹

有学生在扬州4月模拟作文题中这样阐述“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与现代相辅相承,相得益彰。现代无论是日常生活抑或科技创新,有了优秀传统的介入必定锦上添花,大发异彩。同样,现代的生活为传统注入时代精神,必然也会促进传统的持續发展。”对于这样的文字,阅卷老师普遍反映因泛泛而谈而无法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对于关键词语的界定我们还可以将其聚焦在某一个特定的使用范围内,这就是所谓“聚焦定点突破”。这样可以使我们的文章避免泛泛而谈,在立意上胜人一筹,更有亮度。例如在《师说》一文中韩愈所说的“师”有其独特的含义,将“师”的内涵聚焦在“传其道解其惑”的层面,明确自己所说的老师不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童子之师”,这样在立意上就更有现实的针对性了。

在作文中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界定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语。在上述以“三牛精神”为材料的写作中,有学生将“拓荒牛”精神的现实意义聚焦限定在对后世的指导与支持层面之中,写道“拓荒当然不仅是发现一片新领域,更是以奋斗韧劲为后世打下基础。我们这一代人的努力,是为了创造下一代人的福祉。正是这种意识,为拓荒牛精神赋予了新的意义。”该语段将“拓荒牛”精神内涵的从现实层面聚焦定点于对后世的影响,突破了人云亦云的泛泛而谈,立意更集中更新颖。

聚焦定点的作用除了使立意更深刻之外,还可以使作文立意更有针对性,避免无病呻吟的问题。例如在2021年八省联考作文题中,有学生不仅是复读机式地重复材料对抗美援朝精神的阐述,更能将抗美援朝精神的内涵限定在现实当下,是作文立意更有针对性:“70年前朝鲜战场上空的硝烟已经飘远,但那血沃之地生长出的感动仍旧绵延。而在那一切已成不朽的丰碑中,我以为我们最应该记取并投诸现实的是一种‘集体在场感。”因为将抗美援朝精神聚焦在了“集体在场感”,使之具有跨越时空的现实性针对性,更因融入自我思考,使立意提升到“有我之境”的高度。

这种聚焦定点的写法在立意上避免了泛泛而谈的“拼盘式”的写法,因为有切入概念的具体路径,更具可读性;因为立意聚焦一点,更具操作性;因为定位挖掘,更具深刻性。这是我们在升格作文时可以尝试的一种方法。

综上所述,我们针可以尝试运用引入其他概念、多层次多角度展开和聚焦定点突破三种方法,彼此配合,准确界定作文材料中的关键词语——“片言”,让我们的议论说理在审题上更有准确性,在立意上更有支撑性,更有操作性,为写成出色的“警策”之文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通联:扬州大学附属中学]

猜你喜欢
审题立意
谈写作之我见
以“微”促大 提高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
高考材料作文如何审题立意
浅谈议论文中材料作文的审题立意
高中语文新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教学策略
“三步作文法”初探
浅谈初中生材料作文审题立意的指导
研究高考作文 提升高中生审题拟题能力
分层次序列化训练增强考场写作的增分因素
高考作文审题立意应把握好“三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