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主要问题与因应策略

2021-09-24 17:59赵凌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教学范式师资工匠精神

[摘 要]培养大学生以工匠精神是高校尤其高职院校的重要使命之一。但在具体实践中存在着口号化而不落地、专业教学“壁上观”、“行本”课程方案缺位等一系列问题,以致严重制约了工匠精神的培育。这些问题主要为观念混沌和师资“普通化”,以及“行本”课程方案价值低估等因素所致。因此,可采取措施以引“工匠”进教室、改机制以促教师“变”工匠、鼓励专业课程方案重构与创新、推进专业课程教学范式的优选与变革等策略,有效培育大学生的工匠精神。

[关键词]大学生;工匠精神;观念混沌;师资“普通化”;教学范式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5-0066-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5.011

从2016至2018年,“工匠精神”三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指出要培育和传承好工匠精神[2];《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则明确要求“加强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等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3]。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在致全国首届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中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4]作为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的高校,尤其高职院校,在工匠精神培养方面显然责无旁贷,大多数高职院校进行了尝试和努力,甚至成了工作聚焦点。然而,近些年来,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育情况如何?对之进行解剖分析后认为,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策略十分必要。

一、存在的若干问题

(一)重在“宣传”,止步于“氛围营造”

在相当多的高职院校,从领导到教师,从教代会到院系会议上,几乎所有领导都在强调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性,所有教师都意识到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意义。但只是雷声大,始终未见雨。有关讲话涉及培养工匠精神的教育思想,与其说是真正感受到了工匠精神的意义与价值,是相关工匠精神培养工程的起点,毋宁说更多的是应景性的或“时尚性”的,既逢迎上级层层要求,又彰显自己思想与时俱进。但凡涉及具体落实,便开始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了。他们的报告或讲话实质上就成了工匠精神培养工程的终点,所有有关工匠精神培养的工作始终都没有实质性地向前迈进,以至于在许多教师和学生眼里,培养工匠精神宛如“水中月”“镜中花”,只是思想、口号、“时尚”而已。

(二)定位失当,专业教学“壁上观”

在许多高职院校,人们并不否认工匠精神培养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号与宣传上,而应付诸行动落到实处。但又在谁来承担这一工程问题上步入迷途,甚至视其为一种“思想教育”,将它归类为“思政”范畴。于是,培养学生以工匠精神便成了学校思政课程的工作附加,成了思政教师的一家之事。思政课教师被要求在日常教学时除了完成常规任务外,还须有意识地增加反映工匠精神的内容,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熏陶与培养,以至于思政课教师骤然间感到压力增大,且有些力不从心。因为这一任务是附加的,所以需要额外备课,特别是要改造既有课程的内容,且因为不能紧密地联系专业行业实际,工匠精神培养异化成了空洞说教,效果往往差强人意。相反,学校二级学院的各种专业课程几近工匠精神培养工作的“化外之地”,作为教职工主体的专业课教师则成了工匠精神培养的旁观者。他们的“壁上观”,使得相关的专业课程教学依然故我,依然远离工匠精神教育的融渗,造成了极大的教育资源浪费。

(三)“无米之炊”,课堂运行难落实

诚然,对于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不少高职院校不仅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将它定位为全校所有专业不能回避的重要职责,所有教师必须履行的神圣使命,而非思政课教师的独角戏。但现实情况是各专业教师不知所措,甚至望而却步,主要问题出现在课程教学方面:明确的目标诉求、专业课程方案抑或课程方案的编写与提供严重滞后。在人才培养方案上,几乎所有相关专业都在形式上给予了“重视”,笼统地说要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在人才规格上尤其岗位人才素质要求上,诸如严谨专注、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坚强忍耐等工匠精神范畴的要求,大都没有体现或未做明确规定,从而将教师这方面的教学完全置于一种自发的状态。另外,专业教师根本找不到既融渗工匠精神培养又适合专业知识技能传授的课程方案。他们的教学用书依然是一般意义上的教材,工匠精神培养所需的相关内容或案例等无处可觅,这给教师专业教学中有效培养学生工匠精神带来了极大的困惑,导致高职院校工匠精神的培养任务无从真正落实。

二、主要原因分析

(一)观念的混沌与理解的偏差

工匠精神究竟是什么?在很多领导与教师看来,既然谓之“精神”,本质上工匠精神仍属思想范畴的事物,抑或是一种理念或观念罢了。不可否认,工匠精神所涉及的严谨专注、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坚强忍耐等在某种意义上确有思想、理念或观念的属性。但是,此“精神”非彼“精神”,相应的“思想”或理念更非一般意义上的思想、理念可比,因为它深深地带有专业或行业的特征。没有专业或行业的特征,任何高谈阔论都会使工匠精神变得虚无缥缈,甚至一文不值。相应地,它的传播不是通过一般的宣传鼓动、氛围营造可以奏效的。事实上,工匠精神的特殊性特质却被有意无意地漠视与忽略,泛化成了一般意义上的“思想”与理念。这是不少高职院校的工匠精神培养止步于领导号召与“强调”,却无具体特殊布局予以落实的原因所在,也是不少高职院校简单化地把工匠精神培养职责归口思政课程教学,导致专业教学对此置身事外作“壁上观”的重要因素。

(二)“普通化”的师资建设与学者型的师资构成

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高等職业教育是一种聚焦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其重心不在培养学术性人才。高职院校的师资队伍相应地也应是以应用型教师为主体,唯其如此,他们才能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但长期以来,受种种因素的影响,高职院校的师资建设几乎是普通高校的翻版,学历学位至上、职称头衔为重的现象普遍存在,从而导致师资队伍严重的“书生化”和“学者化”。许多专业教师娴熟于学科专业的课程结构,却生疏于专业技能的形成过程;擅长于学术性知识的课堂传授,却不善于专业技能的实训教学,更遑论有工匠精神的切身体验、感受及其传承了。正因如此,工匠精神的培养在高职院校成了一种口惠而实不至的“山芋”。不仅思政教师大多因远离高职专业与行业而勉为其难,而且专业教师也因不知行业工匠精神为何物而诚惶诚恐。这种师资状态和从业心态,客观上诱生了不少高职专业教师宁守残缺进行常规式的所谓专业教学而被诟病,也愿游离于工匠精神培养之外甚至维持作“壁上观”的现状。

(三)“行本”课程方案价值无处体现

为保障教学质量,课程教学理论上都需要有相应课程方案支撑,工匠精神的培养亦然。它首先需要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相应的适合于工匠精神培育的“行本”课程方案。此处所谓的“行本”课程方案,指的是高职院校在确保一般专业课程有效实施的前提下,依据工匠精神培育的需要,结合行业优势及特色,充分利用行业的课程资源自主开发的专业课程方案。但是,重新修订和编写体现“行本”特色的专业课程方案,因传统上被认为学术创新性逊于知识重组性,许多高职院校现行的评价体系对此类工作评价偏低,甚至不算科研成果或教改成果。结果是,教师忙乎了半天,几无“收获”。加上出于规避风险的原因,近些年许多学校强调使用统编课程方案,而不鼓励使用自编课程方案、校本课程方案。因为这种学校评价缺乏激励性,甚至“不鼓励”“不提倡”,所以,难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甚至被严重压抑。如此,工匠精神培养所需专业或行业特色鲜明的专业课程标准、专业课程方案的修订和创编几近无人问津便在情理之中,工匠精神培养缺乏相应课程标准、课程方案也就势所必然了。

三、建议与策略

(一)推措施,引“工匠”进教室

学生的工匠精神并非一般教师的常规课程教学所能培养的。工匠精神最理想的状态是由工匠来培养,让不知工匠精神为何物的人在课程教学中培养工匠精神是不现实的,让本身没有工匠精神的人去讲工匠精神也是没有说服力的。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先驱黄炎培指出,“凡职业学校欲聘专门教师,如不易得学校教授与经验并重者,毋宁聘用职业经验者,较之仅受学校教授者必差胜”[5]。因此,高职院校首先需要严格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从2019年起……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2020年起基本不再从应届毕业生中招聘”的规定[6]。尤其需要推出有关措施,发现和引进企业中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到学校兼职任教,让他们在专业教学中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与体验,言传身教,生动地阐释工匠精神的精髓。诚然,限于种种原因,高职院校的收入水平对中青年“工匠”们似无太大吸引力,但是对于那些经济上已无太大负担、年龄稍大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来说,高等学校教师的职业特质、“过得去”且较稳定的职业收入,仍是有较强吸引力的。因此,高职院校可以将重心转到对这一部分人的引进上来,甚至可以聘用刚刚从岗位上退下的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高职正式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的“编外师资”,以有效缓解工匠精神培养的师资之困。

(二)改机制,促教师“变”工匠

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一工程的实施,有赖于真正意义上的企业工匠的参与,更需要高职院校原有专业教师队伍的齐心协力。只有一部分引进“工匠”的“言传身教”而缺乏既有专业教师群的同步协同,对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也是收效甚微的。因此,要建立“工匠型”教师培养体系,从工匠素养初成、工匠素养发展、工匠素养大成三个阶段培养教师。高职院校为此有必要进行制度创新。一方面,是创新职务职称评定的机制。比如,从精神和物质两个层面鼓励教师去企业兼职、挂职,要求他们每年须有一定时间的企业实践经历,要求专业课程教師获取相关行业的从业证书和资质证书等,并将这些情况体现在教师的职务职称评聘机制中,作为他们职务职称晋升的附加条件之一(见图1),改变以往以论文、课题等为主要职称晋升依据的做法。机制的变革从表面上看是让教师具备企业实践经历、经验,而在本质上则能促进专业教师从学者型、书生型向师傅型乃至工匠型转变,培养大批技术骨干、技术能手和技术技能大师等层次的教师。另一方面,是推出“工匠型”教师的动态发展机制。对技术骨干、技术能手和技术技能大师等工匠性质的资格进行动态管理,如5年考核或认证一次,依据认证情况对教师的有关资格等级作升级、降级或撤销的处置,以保障专业教师的工匠素养始终保持发展态势,最终促成既有专业教师的工匠化质变。一旦既有专业教师师资群实现了这种质变,对于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共振与协同作用,将是无法言喻的。(三)摒弃“传统”,鼓励专业课程方案重构与创新

事实上,编订包含工匠精神培养要求的“行本”专业建设标准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那样简单,编写“行本”专业课程方案是更复杂的劳动,推出体现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也非易事,不是任何教师都能胜任的。它需要高职院校各专业造诣较高、经验丰富的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行本”专业课程标准、课程方案以及案例荟萃的编订、改造工程中去。需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才能编订出真正融渗严谨专注、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坚强忍耐等工匠精神的“行本”专业课程方案,编订出真正体现工匠精神的典型案例荟萃等,从而真正起到规范和支撑专业教师的相关教学进程,避免专业教学中工匠精神培养或陶冶的随心所欲,甚至选择性忽略。为此,高职院校需要摈弃传统偏见,提升融渗工匠精神的课程方案编订工作的科研权重,甚至作为职务职称晋升的加分项,增加工作的课时津贴或科研津贴,让教师感受到此类专业课程方案编订的价值,调动他们忘我投入课程标准、课程方案重订创新工程的积极性。

(四)因势利导,推进专业课程教学范式的优选与变革

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养成效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于高职各专业课程教学的协同共振,这其中各专业课程教学范式的适切性又起着关键作用。实践表明,同样的课程实施,会因其教学范式的适切性情况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在高职专业课程实施中,教师最常见的是基于课程标准,结合专业课程知识技能教学,引“案”据“例”,系统阐述严谨专注、坚持不懈、精益求精、坚强忍耐的意义,以此作为工匠精神教育的途径。毫无疑问,这样的系统诠释是必要的,通常也是有用的,但未必是最有效的。调研中发现,有关教学范式的一道多选题,85%的学生对系统阐述正面直入式的工匠精神融渗教育表示认可,而95%的学生则认为案例分析反面警示式的工匠精神融渗教育更有震撼力、更有效果。对于以系统讲授为主、系统讲授加翻转课堂这一多选题,认同前者的学生占比76%,更喜欢后者的则达到88%。多数学生认为,严谨专注、精益求精、坚持不懈、坚韧不拔的工匠精神与品质,在自己动脑动手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更能获得打磨和培养。显而易见,专业课程教学实施中工匠精神的有效融渗与培养,需要教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情况出发筛选和使用教学范式。一味地依据自己的惯习和擅长,采用单一的教学范式,只会导致专业知识技能教学的低效化及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形式化。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www.xinhuanet.com/ politics/19cpcnc/2017-10/27/c_1121867529.htm.

[2][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国发〔2019〕4号)[EB/OL].http://www.gov.cn/zhengce/content/2019-02/13/content_5365341.htm.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的通知(教职成〔2020〕7号)[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zcs_zhgg/202009/t20200929_492299.html.

[4]习近平致首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贺信[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020-12/10/c_1126844383.htm.

[5]沈灌群,毛礼锐.中国教育家评传(第三卷)[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651.(责任编辑:刘宇)

Cultivate  Craftsman Spirit for College Students: Main Problems and Coping Strategies

ZHAO Ling

(Zhejiang Tongji Vocational Colleg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Hangzhou, Zhejiang 311231,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students' craftsmanship spir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issions of colleges,especially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However, in concrete practice,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sloganization without implementation, “wall view” of professional teaching, and lack of “line-based” curriculum programs, which seriously restrict the cultivation of craftsmanship. These problems are mainly caused by the confusion of concepts and “generalization” of teachers and the underestimation of the value of the “line-based” curriculum programs; to take measures to attract “craftsmen” into the classroom and to change the mechanism It is imperative to take measures to attract “craftsmen” into the classroom, change the mechanism to promote teachers to become “craftsmen”, encourage the reconstruction and innovation of professional course programs, and promote the selection and change of teaching paradigms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so as to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craftsmanship.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craftsmanship; dilemma; strategy

[收稿日期]2021-02-25

[基金項目]2020年浙江省中华职业教育科研项目“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养探索——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项目编号:ZJCVA16);2021年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质培优背景下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引培机制构建研究” (项目编号:2021SCG334);2020年度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支持项目“高职院校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路径探究——基于整体与局部规划耦合的视角”(项目编号:FRF20PY006)。

[作者简介]赵凌(1980-),女,浙江杭州人,博士,浙江同济科技职业学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高职教育教学管理。

猜你喜欢
教学范式师资工匠精神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美国加强数据共享促进师资培育
优化英语课堂教学模式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小学语文“视域融合”教学范式研究
《职教师资本科专业培养标准、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和特色教材开发项目管理办法》
关于印发公务员培训兼职教师暨公共管理硕士(MPA)校外导师人员名单的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