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研究

2021-09-24 18:18刘夕语徐德斌
现代教育科学 2021年5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发展路径

刘夕语 徐德斌

[摘 要]“三全育人”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以思想政治工作规律为准绳、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而提出的,也是高校应对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主次矛盾转化、提升育人工作实效、为国家培育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研究对象,以促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为主要落脚点,立足于“三全教育”理念相關理论,深入分析“三全教育”理念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旨在研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3个方面行之有效的对策。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5-0116-04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5.019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形势下,素质型人才培养愈发重要。因此,以立德树人为中心环节的培育工作不仅需要学校教育贯穿始终,而且需要以学校育人为主导,家庭教育、社会熏陶相配合的全方位教育。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我们应以高校为教育主阵地,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功能,以及家庭和社会给予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熏陶作用,赋予思政课教师主导地位。只有做到所有环节同心共力,才能在瞬息万变的环境下承担起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担。

一、“三全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内涵(一)全员育人

所谓“全员育人”,是指全体高校教职工、家庭及社会等所有能对大学生产生思想政治方面影响的组织或个人都参与到育人工作中,各个群体、各个环节都有意识地强化育人责任,自觉落实育人要求和育人要素,多途径、全方位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里的“全员”不但包括能直接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高校党组织、团组织中的教职工成员、思想政治课教师、院系辅导员和可以在课堂上对学生思想政治进行正向引导的专业课教师等,也涵盖可以间接地对学生产生政治立场、价值取向影响的家人,学生自身和社会资源。所有环节共同构成“全学校、家庭、社会、学生‘四位一体的育人共同体”[2]。可以说,在贯彻“全员育人”理念的过程中,高校教育工作队伍具有主体属性。同时,家庭、学生自身和社会各职能部门也应该配合高校的统筹规划,在育人过程中共同构建“全员育人”的长效机制。

(二)全程育人

“全程育人”具有“时间性”,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贯穿于学生学业始终,不再以学年为教育的时间单位,而是从课堂教育到生活教育,甚至贯穿于学生的节假日中。例如,通过“社会实践报告”“读书论文笔记”等方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发挥作用。“全程育人”突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连贯性,克服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学年为单位、以课堂为唯一教育阵地的不连贯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工程,而非一蹴而就的。高校教师队伍应该把握学生个性全面发展道路上的各个关键点,协同构建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衔接机制,紧抓学生离校阶段或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新时代培育素质型人才。

(三)全方位育人

“全方位育人”具有“空间性”,并且紧跟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的理念指导,改革传统的独立化、碎片化单科教育模式。在传统教学内容的基础上,以社会实践增强学生的行动能力,以多样化、立体化的课堂教学和科学研究促进学生深化知识系统,并且积极发挥环境对于学生的教育作用。“全方位育人”强调的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环节,不局限于教育的一个点或一方面,而是立体化地综合运用教育资源对学生的显性和隐性影响,充分发挥高校教育的所有要素功能,共同打造协调统一的全方位育人机制。

(四)“三全育人”三要素之间的关系

对于“三全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究,不但要了解“三全育人”的要素内核 ,还要掌握“全程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相互关系,把握3个要素之间的逻辑关系和各自的地位与作用。

从逻辑关系来看,“全员育人”是“三全育人”理念中的基础和前提,只有让“全员”形成自觉对高校学生进行德育的理念,“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才能通过“全员育人”理念贯彻落实到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家庭熏陶等各个环节。“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是“全员育人”推进的纽带,空间性和时间性的融合构成了“全员”与学生沟通互动的双向桥梁。总而言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过程育人”是一个整体,三方共同构成了高校“一体化”育人体系,充分体现出党和国家对新时代高素质、高水平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

二、“三全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问题

当前,随着国家对高水平人才的需求,对高校学生的个人能力和综合素质都提出了挑战;同时,这也是高校育人的一次挑战。“三全育人”虽然给出了应对挑战的有效途径,但是在其实施过程中仍存在问题。因此,认识并解决问题成为高校育人应对挑战的关键所在。

(一)“全员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在育人过程中,育人主体是基石所在。但是,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过程中,育人主体存在着严重的角色缺位。“全员育人”理念要求学校、学生、家庭、社会共同作为主体,实质性参与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而现实情况是,本应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学生、家庭、社会相配合的理想化局面并未形成,“全员教育”变成了高校的“独舞”。就家庭方面来说,大部分父母因为子女住校不在身边,忽视了对子女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只是单纯地维持其日常开销和生活所需,将子女教育工作完全交给学校;就学生自身方面而言,脱离了父母管束,加之大部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能力薄弱,无法正确认识自身“育人主体”的地位;就社会而言,因为某些相关的社会教育主体并没有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硬性要求,所以有意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较少。

(二)“全程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始于入学,终于毕业。教学过程贯穿学生整个大学时期,不论在校期间还是假期,整个育人过程应紧密衔接,从而实现育人目标。然而,随着教育改革措施的深入推进,很多高校虽然做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速度发展,教学目标高质量完成,但仍存在思想政治教育教学链的断点问题。

高校学生课余自主学习时间相对较长,课堂时间和课余时间差距较大,这就要求学生应充分运用课余时间,保持高效率学习。但从总体上看,多数高校学生并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课后时间和假期,他们大多数时间都没有有效利用到学习上,教师也无法在课余时间有效组织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教学工作难以有效开展,导致育人功能在课余时间丧失,原本应该呈现闭环的“全程教育”理念出现教学链的断点和教学环节的脱钩。同时,学生在假期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易开展。学生在校外遇到的不同人群会对他们的思想、心理产生影响,严重阻碍了高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削弱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持续性和实效性,使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独特优势被社会消极思想所掩盖。这些问题都是高校发展“全程教育”过程中的挑战。

(三)“全方位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

把握育人的全方位理念,就要以立德树人为育人工作的基本点,将文化氛围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组织实践活动,完善校园建设,促进科学研究。然而,当前高校在“全方位育人”建设上还存在不足。

“全方位育人”的首要任务便是以文化熏陶的形式,通过课堂、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文化影响,帮助学生塑造品德修养,维护心理健康。但是,大多数高校在课程设置和校园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偏重功利性就业率和升学率,专业课程的比重更大。在主流文化教育方面仍然存在短板,没有开设相关课程,只以讲座、活动等形式呈现给学生。此形式使学生的参与度和认同感无法达到一定高度,高校也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文化育人功能。这种不平衡的教育比重必然导致学生成长过程中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的不平衡。当前,全面发展的素质型人才是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最需要的。高素质、高素养是人才竞争中胜出的关键因素,加强文化建设是高校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措施。

校园文化是开放和包容的,如校园社团等组织的建设,让校园文化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趋势。但是,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正处于发展和完善阶段,对外部文化的接受力较强,易受不良文化的影响,对主流文化出现认同危机。另外,不良文化也会冲击校园文化的整体建设,破坏校风,影响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因此,学校在文化方面的干预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主流文化为主导,辅以多种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才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路向。只有拥有“基本标准是价值认同、品味提升、行为改变,落脚点是人格形成”[3]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加强校园文化育人的实效性。

实践也是“全方位育人”工作的重点之一,随着传统教育观念的革新和时代的发展,“内容至上的观念正在不断被颠覆和修正”[4]。高校实践教育在不断发展中有了更多样化的形式。在校期间的志愿活动、公益活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等。这些活动虽然都是高校对学生进行的实践教育,但是大部分高校实践活动多流于形式,只侧重于活动本身的实践性,不能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进行有效结合。虽然活动形式新颖多样,但是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结合却只停留在表面,学生的参与度、认同感不高。

三、“三全育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路径

“全员育人”方面的角色缺位、“全程育人”方面的环节断点、“全方位育人”方面的比重偏移,这些都是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只有行之有效的发展路径,才能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效、高速发展。

(一)全员联动的建立

坚持以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是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然要求。在新时代、新政策的引领下,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高校、家庭、社会、学生个人,应明确自身定位和职责,增强各角色的教育定位,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出力。全社会都应明确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之魂、质量之本[5]。大学应建立高校、家庭、社会、学生个人的教育联动机制,明确所有角色在教育工作中应该承担的责任和相应的职能,促进所有教育主體切实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做到真正的“全员育人”。

(二)全程衔接的构筑

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融入学生的课余生活和假期中,构筑长效的育人链条,把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做好衔接,形成一个紧密的教育闭环,解决育人过程断点的问题,构筑好全程教育衔接机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效且紧密衔接的,这条教育链条的每个环节都不能松懈。从入学开始到学生升学、就业结束,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才会在这个“全程教育”中成长。

第一,要做好“全程教育”,就要做好课内课外的衔接。在高校教育过程中,课余时间和课堂时间的差距较大,课堂内容和日常生活的联系不密切,学生所学很难对其生活产生帮助,不利于其对思想政治课程的认同。让学生运用课上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加强教学内容和日常生活的联系,是实现育人目的的关键。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应以学习理论知识为出发点,以解决实际问题为落脚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教会学生运用所学解决现实问题。这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展的要求,也是目标。因此,帮助大学生在充满挑战的社会上立足,坚定政治立场、理想信念和奋斗目标,思政课就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提升学生的思想危机应对能力。

第二,寒暑假应该是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而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时间断点。假期教育方法不足是育人工作的难点,因此,思政课的教育策略也应该相应改变。放假期间,学生虽然不用学习理论知识,但是仍然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文明礼仪、人身安全等都是育人工作需要考虑的,要正确引导学生行为规范,倡导学生安全文明度过假期;同时,将理论知识教育融入日常生活中。如寒假时,可以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知识相结合,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也可将爱国主义情怀融入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

(三)全方位立体的机制

“全方位育人”理论立体化、全方位地渗透于教育的各个环节,打造校园育人氛围和学术气氛。

第一,以课堂教学为立足点,打造立体化育人机制。在课堂教学中,向学生传授文化教育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在文化多元化发展的今天,只有在课堂上将正确的文化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构建健康文化知识框架,才能使主流文化入脑入心,提高学生对主流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打造校园文化,让环境熏陶这种隐性教育发挥作用。运用文化物质载体,深入发掘物质文化的作用,打造校园学术氛围。同时,传习校训、校歌和校规校纪,让学生领悟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治校精神,提高学习热情和道德品质,发扬精神载体的作用。

第三,发挥实践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具有鲜明的实践性特征”[6]。实践活动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环,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理解。实践教育要摒弃形式主义,迈向深层次理论实践,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的实践教育更应以科学理论为目标,选择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辅以不同的专业特色,引导当代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才能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助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三全育人”理论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长期性和集体性工作,只有在所有育人主体的通力协作和长期努力下,才能打造出全员联动、全程衔接、全方位立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目前,该项工作正处于发展阶段,不论是育人主体、育人过程还是育人方位,都存在短板;育人主体的角色缺位、育人过程的教学链断点、育人方位的角度偏移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要明确各教育主体的育人责任,建立全员联动的育人体系;要做好课内外思想政治教育衔接,合理安排寒暑假育人工作,建立完整的全程育人体系;要合理运用显性隐性教育,切实影响学生发展,实现全方位育人。

参考文献:

[1]熊晓梅.坚持立德树人实现“三全育人”[N].光明日报,2019-02-14(06).

[2]梁伟,马俊,梅旭成.高校“三全育人”理念的内涵与实践[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4).

[3]尤学文.文化育人[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5.

[4]蒋广学.“全环境育人”理念的阐释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

[5]陈步云,房正.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质量提升[J].中国高等教育,2017(1).

[6]陈万柏,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责任编辑:申寅子)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the Theory of

“Three Comprehensives Educating People”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LIU Xiyu, XU Debin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angchun, Jilin 130117, China)

Abstract: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rehensives Educating People” was put forward by General Secretary Xi on the basis of scientific theory, the law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as the criterion, and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ultivating people by virtue”.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rehensives Educating People” is also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basis for universities to respond to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contradiction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talents for the country. This article mainly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integrating the theory of “Three Comprehensives Education”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d focuses o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work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oncept of “Three Comprehensives Education” is integrated into the problems and specific implementation paths in the proc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aims to discuss effectiv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ull-staff education, full-course education and all-round education.

Key words:  Three Comprehensives Educating Peop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development paths

[收稿日期]2021-03-09

[基金項目]吉林省教育科学规划高校思政研究专项课题“将人类命运共同体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项目编号:GS19031);长春中医药大学社科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9SK01)。

[作者简介]刘夕语(1998-),女,吉林辽源人,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生;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徐德斌(1970-),男,吉林东辽人,长春中医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三全育人发展路径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基于SWOT分析的西安现代物流业发展路径研究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民间艺术作品著作权保护的困境与出路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