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2021-09-26 01:29王玉凤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育措施弱势群体心理健康

王玉凤

[摘 要] 在中学教育工作中,需要充分重视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积极关注学生的心理动向,一旦学生产生心理波动便需要教师及时采取科学合理的措施进行引导,以保证中学弱势群体子女能够健康茁壮成长。教师应首先充分剖析中学教学中弱势群体子女的分类,其次细致分析其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最后提出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教师用情感去感化学生三项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关键词] 弱势群体;心理健康;教育措施

弱势群体主要指的是依靠自身力量或者能力无法保持个人及家庭成员的基本生活水准,需要国家和社会予以支持及帮助的社会群体类型。而弱势群体子女主要指的是以上社会群体的子女。因为弱势群体在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所以其子女往往会出现一定的自卑或者孤独的心理,影响健康成长。在中学教育工作中,需要充分重视弱势群体子女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一、中学教学中弱势群体子女的分类

对于中学教学工作来说,在其中会存在一定数量的弱势群体子女,而这类学生的性格往往会自卑或者孤僻,这对于学生的茁壮成长很显然并无任何裨益,所以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精力,予以弱势群体子女这类学生更多的关怀,从而保证其健康茁壮成长。对于中学教学中弱势群体子女本身来说,其可以被分为以下三种类型:第一,家庭条件弱势。主要表现在这一部分学生群体家庭经济条件较差,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进而在班级中不愿与同学或者教师交流。第二,心理弱势。主要表现为学生的家庭环境一般,即学生的成长环境不好,氛围并不融洽,导致学生性格孤僻,不愿交朋友,同时对学习也没有兴趣。第三,学习弱势。家庭经济状况、家庭氛围等方面情况都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影响,同时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如果学生性格孤僻,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学生不爱学习,导致学生的学习成绩不理想。以上三种类型的学生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关注的类型。教师需要投入更多的精力,对弱势群体子女的类型做出细致的分析,在掌握学生的基本情况之后采取具有针对性的引导方式,以此帮助学生敞开心扉,提高学习成绩,并且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二、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分析

(一)由自卑心理所产生的孤独、排斥心理,导致人际交往困难

对于中学弱势群体子女来说,其往往会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同时这类学生也很少参加班级活动,不愿意与他人接触,进而逐渐产生孤独心理,排斥与他人交往,不愿意与教师沟通,同时这类学生群体也显得与班集体格格不入。据研究报告统计,大部分弱势群体子女在班级生活中存在“不合群”的现象,同时自己也感觉非常孤独,无法与同学交朋友。产生该问题的主要因素是中学弱势群体子女的家庭生活状况较为特殊,而这种家庭环境又造就了这类学生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性格怯懦、内向、不爱说话,所以这类学生无法与同学正常交流,同时又有极为强烈的自尊心,在这两种矛盾的心理情况下学生的心理健康会出现问题,影响他们的正常人际交往,阻碍了他们健康茁壮成长。

(二)心理敏感所形成的性格缺陷

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内心比较敏感,性格较为孤僻,在生活中容易出现种种心理不平衡的问题,从而产生剧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在班级生活中,他们往往不愿意谈论与他们家庭或者生活境况有关的话题,主要因素便是他们的心理极为敏感、自尊心很强,害怕被同学嘲笑,因而对同学产生防备心理和怀疑心理,而这种情况的存在会使中学弱势群体子女的内心受到煎熬,若是这种情况一直持续下去,有可能形成性格缺陷,影响这类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实际教学中,这类学生群体也会刻意回避教师的关心及同学的帮助,以掩饰自己内心的自卑感。在谈及自身的未来发展时,这类学生往往比较渴望考上好的大学来改变自身的生活境遇,但又担心家庭经济状况会给父母增加过多的负担,所以这类学生较为敏感,容易产生性格缺陷。

(三)抑郁、自闭及消极的生活态度

在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学习过程中,家长往往对他们抱有较大的期望,导致学生所承受的心理压力过大,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旦压力超过学生的承受范围,便有可能使学生产生自闭、抑郁等心理,严重的还会导致学生自轻自贱,内心极度抑郁孤僻、封闭自我,并且对生活中的一切事情都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对学习内容也会丧失积极性与主动性。

三、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的建议性措施

(一)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

在中学教学工作中,为了提高教学工作的水平,更加优质地完成教育工作,教师需要充分关注弱势群体子女这类学生的成长,对其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疏导,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因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开展期间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样才能端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使学生以良好的精神面貌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重点关注每个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状态,与这部分学生沟通与交流,重视对他们的思想引导,带领学生多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能够融入集体,体会到集体生活的快乐,并且与同学交朋友,这样不仅可以使弱势群体子女敞开心扉,还可以使教师及时了解到这类学生群体的心理动向,进而在其产生心理波动期间及时采取措施進行正确引导,以保证中学弱势群体子女的心理健康。

(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学习环境在中学弱势群体子女心理健康教育中也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使这类学生敞开心扉,跟随教师的思路完成每次的学习任务。此外,良好的学习环境也可以使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加入学习过程中,提高其课堂参与度,从而在参与的过程中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基于此,教师需要在教学工作开展期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这类学生的学习提供融洽的客观环境,使学生能够逐渐敞开心扉,跟随教师的思路去思考,这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大的裨益,可以使教师逐渐明确这类学生群体的特点,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确保弱势群体子女能够以良好的心理状态更加优质地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

(三)教师用情感去感化学生

针对中学弱势群体子女的教育工作来说,离不开教师的关怀,所以教师需要用情感去感化学生,帮助学生敞开心扉,促使弱势群体子女健康成长。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定期组织班级活动,号召其他学生积极加入其中,在活动中给予弱势群体子女这类学生更多的关心与关爱,使他们体会到教师的真心,进而激发学习的动力。

综上所述,在中学教学工作开展期间,教师需要充分关注班级中弱势群体子女的学习与成长,对这类学生群体进行积极引导,确保其形成健康的心理。在其产生心理问题时教师也要及时疏导,从而促使弱势群体子女积极完成自身的学习任务,并且形成正确的三观,健康茁壮地成长。

猜你喜欢
教育措施弱势群体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怎样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弱势群体法律保护的法价值分析
论弱势群体保护之法律保障机制的建立
民粹风下,台军成岛内“弱势群体”
谈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
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