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技艺进高校的传承与教学研究

2021-09-26 01:22管福林王宁
中华手工 2021年7期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

管福林 王宁

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和群体记忆的智慧结晶,是民族化的个性语言,但随着时代变迁,非物质文化遗逐渐式微产的传承也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工艺美术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国生产总值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同时工艺美术创新发展已经成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支撑。随着近些年国家和社会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广州玉雕作为广东地区手工艺,早在2008年便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东各高校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相继引进了广彩、广绣、玉雕、漆艺等工艺美术专业或课程,有效地传承和保护了非遗技艺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教学中仍然存在着专业教学无特色、专业发展定位不明确等问题,笔者就这方面的问题展开了研究。

关 键 词: 关键词:广州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传承

广州玉雕是广东地区代表性工艺美术——“三雕一彩一绣”(木雕、牙雕、玉雕、广彩、广绣),是优秀的工艺美术门类之一。广州玉雕的发展可追溯至新石器时期晚期,汉代以南越王墓出土文物为代表技艺逐渐成熟,在明清时期达到发展高峰。新中国建立后,是中国获取外汇的主要出口手工艺品之一。广州玉雕以兼容并蓄、造型典雅秀丽、轻灵飘逸、玲珑剔透见长,突出了岭南文化的内蕴。广州玉雕品类繁多,技艺深厚,雕法细腻,追求创新,烙下了岭南先民审美情趣的印记,也记录了近百年来中西文化交融的现象,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艺术、工艺和经济价值;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受玉器市场商业利润的冲击,传統玉雕工艺逐渐衰落。目前,玉雕行业从业人员待遇微薄,人数锐减,玉雕人才出现断层,行业传承面临危机。近些年,随着高校引入玉雕专业和课程,大批具有美术造型基础的院校毕业生进入给玉雕行业带来了新的风貌,但仍未能解决目前经济背景下市场对人才的迫切需求。

一、广州玉雕技艺在高校中的教学现状

广州玉雕作为传统工艺门类,开设有该专业的院校多以职业学校为主,在广东地区开设有该专业的中等职业院校有四会中等专科学校、南海第一职业学校、广州市轻工学校、广东省高新技术技工学校等中等院校,而高校层次则只有广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层次)、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本科层次)、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高职层次)等院校。目前,高校玉雕专业的开设普遍是学校为响应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政策而开设,并根据目前玉雕市场的岗位需求,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才教学培养模式。广州玉雕的专业开设因其地缘关系主要以广州华林玉器市场、平洲玉器市场、四会玉器市场为主要就业市场。传统手工艺的学习需要花费长时间的技能训练才能达到技艺娴熟的效果,在玉器工厂师傅们通过平日间的言传身教传授技艺,而学校除了技能训练更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全面发展,各类文化、思政、创新创业等课程占据了大量时间。由于手工课程开设不足,在实操能力方面甚至造成了“高职不如中职”的尴尬局面。面对这种现状,高校应改变教学思路,避免与普通中职的同质化教学,发挥好高职学生的美术设计特长,对接行业新需求,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的就业人才。

二、以市场为导向的校企合作教学探索

(一)现代师徒制教学模式

高职教育主要的教学以技艺技能的传授为主,具备开展“非遗”的先天条件。“非遗”传承的主要对象就是当代的青年人才,高职的学生具备的知识结构及文化水平,以及高职具备天然的技能教学制度与组织。现代学徒制是指为推进校企一体化进程,通过行业、企业参与到实际教学中,学生的教学场所甚至不再限制于学校课堂,而是企业的真实工作场所。教师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通过言传身教实现知识技能的传授。教师则主要由行业、企业的师傅及校内专业教师共同组成,分别负责实践操作和理论讲授部分内容,真正实现培养既能掌握实操技能又能理论联系实际的实干型复合人才。

玉雕作为一种传统手工艺门类,长久以来都是以“师傅带徒弟”的形式在传承发展。以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中玉器设计与工艺专业的“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为例,学生在校期间可接受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美术绘画技能的培养以及营销理论的学习,同时学校也按照企业标准设有玉器设计与制作实训室,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按照企业生产要求规范操作,同时理论课和短期实操类 课程聘请企业导师在校内实训室完成学习,而以校企合作项目为代表的实训课程则在企业的场所完成学习。这样既让学生系统地学习到玉雕设计的理论知识,还能够在企业师傅的带领下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玉雕制作工艺相结合,成为能设计又能制作的新型工匠。[1]

二、深化校企合作,共建产业学院

工艺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民众因地制宜自发地形成了诸多产业集群,如广东地区目前就有工艺礼品、玉石、陶瓷、红木家具等产业集群,这些集群拥有完整的产业链,围绕着某一工艺美术产业形成了完善的原料、加工、生产及销售环节。针对工艺美术市场高度集群的特征,中山大学针对红木产业设计、整体生产和管理都相对滞后的现状,结合“一镇一品”的产业结构特点,联合创办了中山职业技术学院创办了红木家居学院。红木家居学院通过产业学院的方式将政府、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学生的教室、图书馆、宿舍均设置在大涌镇红木文化博览城内,真正实现了“以厂为校”的深入对接。目前在校学生通过社会兼职和企业实习锻炼了自己的职业技能,为家居行业提供了大批人才。同样的情况存在于诸如玉雕、其他的密集型工艺美术门类,高校通过和企业建立产业学院能够很好地解决学生的培养和就业问题。

三、科技赋能,技术革新,引领行业发展

(一)数字化转型为行业赋能

传统工艺的复兴不仅仅在于技艺传承,更在于发展创新。多数工艺美术从业者在技艺传承与经营中,限于自身知识结构、信息渠道、个人精力等原因,呈现出一脉相承、毫无创新,产品与时代严重脱节的现状。在题材上,依然是传统的吉祥纹样、福禄寿、花团锦簇,其中以广彩、木雕、牙雕和广绣方面最突出。而玉雕方面,由于近些年行业发展态势较好,大量具有美术院校学历背景的从业人员加入行业,年轻的行业从业者也积极通过进修、各类非遗艺术基金等方式提升自己,形成了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的“学院派”玉雕。同时随着技术上的进步,数字雕刻技术也正成为中低端玉器市场的主要加工方式。而高校的学生经过高中阶段的美术训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造型基础,对于软件的接受程度也较高,经过短时间的软件学习就能快速适应机雕岗位。目前玉器市场机雕岗位的薪资待遇相较于玉器设计、玉石雕刻岗位具有较大优势,阶段时间内能够扭转传统手工艺行业薪资较低的局面。在科技水平快速发展的当代,数字化转型也将为大部分手工艺门类提供科技赋能。

(二)直播经济助力行业发展

随着直播经济的发展,传统玉石行业通过直营档口、门店的形式进行销售。但随着逐年上涨的店铺租金和雇佣成本,网络经济面向范围广、人工成本低、租金压力小的优势相比实体经济越发明显。据《2019年淘宝直播生态发展趋势报告》统计,2018年淘宝直播的带货规模已经高达千亿,且淘宝“全球购”中珠宝配饰的成交量同比增长3000%,其中成交量最大的是翡翠玉石交易。以玉石为代表的非标准工艺品,由于其工艺性和多样性特别适合直播的形式进行售卖。玉石一直以其神秘而著称于世,而由于小部分玉石商家为了追逐高利润,在贩卖过程中,往往将次一等的产品说成高档的,及行业“还价必买”的行规,这就导致了顾客对市场形成了观念性误解。而直播平台则通过直播竞价的方式,实现了价格的透明化,有利于市场的良性发展。目前已有本科院校开设网络直播销售专业,但基本都归属于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对产品的文化内涵、工艺特点都不熟悉,造成了直播时对产品的认识度不够、专业度不高的局面,而这正是工艺美术类专业学生的优势。[2]

四、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作为我国优秀的智慧遗产,在传承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变迁,手工技艺的传承也面临着挑战。高校尤其是高职作为传播知识、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应该制定注重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结合社会发展的新技术与新趋势,敢于创新,建设高职技能人才培育高地。同时我们也要加强在年轻一代尤其是学生群体的宣传及培育,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提供新动力。

基金项目:文章系广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共建课题《广州工艺美术行业名家口述史研究——以“三雕一彩一绣”为例》(课题编号2020GZGJ268)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宁.珠三角地区传统工艺美术行业现状及成因研究——以“三雕一彩一绣”为例[J].装饰,2020(2):100-103.

[2]张春雷.打造“区域特色品牌” 创新传统工艺发展模式[J].岭南文史,2017(4):62-65.

猜你喜欢
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研究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策略研究
现今社会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探索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创产品研究
湘西苗族刺绣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探析
“非遗”图像——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图片拍摄
刍议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
唐山皮影在新媒体网络中的传播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