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唢呐艺术传承研究

2021-09-26 17:16张艺琼朱慧子
大观 2021年8期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非遗文化唢呐

张艺琼 朱慧子

摘 要:文章基于弘扬民族文化的大背景,通过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存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中加入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唢呐,以提高学生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意识,弘扬优秀非遗文化。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唢呐;艺术传承;非遗文化

注:本文为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9D082)阶段性研究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这是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有力支撑。同时,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顺应高等教育整体改革的趋势,不少高校建立了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全面推进艺术素质教育。在高校开设公共艺术课程是推进公共艺术教育的关键,也是弘扬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存问题

(一)课程体系不完善

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开始逐步发展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但目前大多数高校还没有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原因有三:其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地位不高,大多是出于行政要求被迫建立。這导致多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心缺乏管理机制,不能合理安排课程,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工作难以开展。其二,课程设置不合理。公共艺术教育其实是为非艺术专业的学生提供艺术课程教育,因此课程应该注重基础性,但是相关部门又要求这类课程呈现“高水平”的教学效果,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其三,师资力量年轻化,缺乏经验。目前公共艺术教育的授课教师多数毕业于专业的艺术类院校,虽然专业技能非常优秀,却缺乏对公共艺术教育的认知,对非艺术类专业学生的了解也有限。教学队伍普遍年轻化,缺乏教学经验,难以应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群体。

(二)工作开展困难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工作者开展工作十分艰难。由于公共艺术教育的管理结构缺乏,所以教师在建立课程体系时没有保障系统。公共艺术教育有理论与实践两部分,理论部分没有对应的教材,完全是教师靠课堂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实践方面缺乏硬件与软件设施。想要开展活动更是难上加难。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三:其一,多数高校在实践方面并没有提供专门场地和相关责任人员;其二,学生没有相应的奖励,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其三,基层授课教师没有任何权利,凡事都需要各种申请,效率低下,久而久之教师也疲于工作。

(三)缺乏资金支持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难开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资金短缺。课程的两个核心部分是理论与实践,实践是建立在资金之上的,没有资金的支持,实践活动很难展开。比如,公共艺术中心计划以俱乐部形式为非艺术类专业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平台,但首先在硬件设施的资金上就产生了很大的缺口。钢琴俱乐部的建设需要钢琴若干架,相应也就需要钢琴教室,而钢琴教室与普通教室不同,它对于隔音和降噪功能的要求较高。这些基础的硬件设施都需要资金支持。

二、融入唢呐艺术丰富公共艺术课程

笔者在高校负责音乐方向的课程。在课程开设过程中,笔者加入了具有地方特色的非遗文化,在推进音乐素质教育的同时,传承和保护非遗文化。享受地域优势的安徽本地高校,要深入了解安徽唢呐的风采,把地域文化融入公共艺术课程。这不但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维度,还对其审美能力,艺术作品的想象力、创造力、评判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一)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一提起唢呐,不少人脑海中就会出现刻板印象——婚丧嫁娶时唢呐嘹亮高亢甚至是刺耳的声音。作为我国传统艺术,近些年唢呐逐渐被大众淡忘。但是仍然有一批艺术家在努力、坚持。一些艺术家另辟蹊径,将传统唢呐与流行乐相融合,比如在一些流行曲中加入唢呐的音色,这种碰撞是十分有意思的。笔者在写作时以“唢呐流行乐”为关键词,检索到大量的相关内容,经过一番筛查,颇有收获。

想要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先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兴趣的重点就是吸引力。笔者检索大量信息之后决定从学生更感兴趣的流行唢呐音乐出发进行授课。摇滚的激烈与唢呐明亮且富有穿透力的音色十分贴合,使得音乐极具中国风味。因此,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展开授课,让课堂更具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唢呐艺术进课堂

1.引导学生初探唢呐

以电影《百鸟朝凤》为切入点,让学生了解唢呐的兴衰过程。电影是音画艺术,是视觉与听觉的完美呈现,可使学生在欣赏电影的同时聆听唢呐的律动,不知不觉进入唢呐的世界。

2.打破学生对唢呐的刻板印象

众所周知,唢呐的音色是明亮高亢的,但用唢呐吹奏一些伤感绵柔的乐曲,也十分适合,并不显得突兀。比如在课程开始前先放一段学生感兴趣的流行曲,使学生感受流行曲中唢呐的魅力。这种较快的节奏、绚烂的旋律将学生的眼球全部集中到唢呐手身上,让他们切身感受唢呐独特的魅力。

3.寓教于乐,感受国乐唢呐之魅力

结合唢呐在流行乐中的运用,拉近学生与唢呐的距离。根据学生的审美兴趣点向他们传授唢呐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介绍唢呐的专业知识。公共艺术教育所偏重的是实践性的知识,因此在教授的过程中教师应将侧重点放在唢呐的演奏上。作为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唢呐常用于独奏或合奏。近年来,除了专业院校对于独奏的考核外,唢呐的演奏形式属合奏较多。单一的唢呐表演受众面不广,不容易推广,跟多种音乐类型的合奏更容易被人们喜爱。

三、引导学生审美旨趣,弘扬优秀非遗文化

《礼记·乐记》提到:“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这里所表达的就是音乐不仅能够帮助人们知晓礼节、调和情感,也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而影响精神气质。

(一)拓展艺术想象

艺术是多维的,是广阔如大海般、是精美绝伦的。单一的审美是闭塞的,而非遗文化无疑是值得细品、学习、传承的。如果一味忽视唢呐的艺术性而错过了这种文化艺术是非常遗憾的。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通过各种途径可以接触到许多类型的音乐,唯独非遗文化少之又少。现阶段,国家大力提倡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尤其寄希望于大学生。大学生是社会人才的中坚力量,是祖国发展的重要人才基础,学习非遗文化可以陶冶他们的情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也可以帮助他们拓宽视野,深刻理解藝术的美。

(二)提升艺术审美水平

一个人的审美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生活经验、原生家庭、音乐教育等。在笔者教学经历中,遇到过许多有着不同爱好的优秀学生,他们有喜欢古典乐的,也有喜欢流行乐的,还有喜欢网络歌曲的。音乐没有阶级,但是审美有阶级。一个人的音乐喜好是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去重新培养的。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是否拥有好的审美无疑是影响未来全民音乐素质的重要因素。因此,非遗文化必须要在大学生中传承,提升他们的审美,让他们懂得欣赏优秀的文化。

(三)传承优秀文化

“传承”拆开来看就是“宣传”“继承”。在传统文化宣传方面,对于非遗文化,这些年国家宣传的力度还是非常大的。但是收效一般,尤其是年轻一代并不买单,这多半是审美观念上的差异造成的。因此,在宣传上笔者认为要贴近学生生活,开展更加趣味化的针对性宣传活动。在传统文化继承方面,笔者认为文化必须继承,否则再好的文化也会因为“后继无人”而被埋没。唢呐艺术的发展近些年来有崛起的势头,这无疑是好的开始,应抓住这个机遇让世界看到唢呐,听到唢呐的声音,让世界认识这门乐器。在推广唢呐的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唢呐传承人,使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后继有人”。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融入非遗文化是传承非遗文化的绝佳方式。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影响着未来全民审美。在公共艺术课堂中融入唢呐艺术,让大学生了解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它所滋养的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赋予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现下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大力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参考文献:

[1]朱玉龙.高校音乐鉴赏课教学改革的探索与思考[J].创新教育,2017(30):24.

[2]李硕.高校音乐鉴赏教学方式创新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15):228.

[3]徐彩鑫.美育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对策研究[D].哈尔滨:东北师范大学,2019.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公共艺术教育非遗文化唢呐
民族器乐唢呐的未来发展趋势探析
唢呐
唢呐放光芒
2010—2014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研究现状剖析
非物质文化遗产“隆回滩头年画”的特点研究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现状、探索与实践
在职业学校中建设“非遗校园文化”的几点思考
非遗文化进驻职校社团的策略研究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施的有效途径
唢呐(短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