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系统论探讨晋式彩楼在城市造景中的应用价值

2021-09-26 19:40赵宇耀
创意设计源 2021年4期
关键词:环境艺术手工艺民俗

摘 要 脱胎于晋派建筑的晋式彩楼,是发源于山西清源的一种民俗手工艺,其常出现于节假日与婚丧嫁娶等活动中,由于其主要功能是烘托节日氛围,因此具有临时性的特征。通过分析晋式彩楼的手工艺系统、民俗审美特征及历史文献所记载其功能的基础上,扩大这种民间民俗手工艺的现代利用价值,使其成为一种独特的环境艺术品。这对于塑造城市景观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象和营造城市文化生态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可以从不同视角拓宽民俗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之路。

关键词 晋式彩楼;手工艺;民俗;环境艺术;传承

引用本文格式 赵宇耀. 基于系统论探讨晋式彩楼在城市造景中的应用价值[J].创意设计源,2021(4):22-26.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Value of Jin-style Cailou in urban Landscaping based on System Theory

ZHAO YUyao

Abstract The Jin-style Cailou, born out of Jin-style architecture, is a kind of folk handicraft that originated in Qingyuan, Shanxi. It often appears in festivals, weddings, funerals and other activities. Because its main function is to set off the festive atmosphere, it is temporary.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Jin-style Cailou handicraft system, folk custom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and its functions recorded in historical documents, the modern use value of this folk handicraft is expanded to make it a unique environmental artwork. Thi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shaping the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image of the urban landscape and building the urban cultural ecology.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broaden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folk crafts from different perspectives.

Key Words Jin-style Cailou; handicraft; folklore; environmental art; inherited

引言

以环境艺术品身份出现的晋式彩楼,是具有艺术性与技术性的民俗手工艺。因独特的手工艺艺术魅力和较高的民俗审美价值,使其在造型和色彩外观上都有别于其他环境艺术品。随着科技的不斷发展与城镇化的推进,伴随着人们对高标准城市文化空间的呼声越来越高,晋式彩楼手工艺背后浓烈的民俗文化特征必然在这种潮流之下,得到新的发展。在手工艺人看来,晋式彩楼是一个集多类风格形式、技能和工艺流程于一体的民俗特色的手工艺系统。其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当代一种稀缺的城市景观[1]176。

在此背景下,本研究首先对晋式彩楼的手工艺系统和民俗审美特征进行分析,其次追溯其在历史文献中所记载的功能,最后对晋式彩楼的现代应用场景进行概念化设想,从而探讨如何能够激发晋式彩楼手工艺在城市造景中的活力,并总结其在当下城市造景中的价值。

一、晋式彩楼系统分析

是否构成一个系统是决定晋式彩楼能否在某个时间与某个地域搭建成功的决定性因素。通过分析晋式彩楼自身结构与外观,可以看出,晋式彩楼手工艺系统具有整体性、层次性、稳定性、适应性和历时性等特性[2]。

(一)层次性

首先根据使用场景分析,晋式彩楼的层次性从基本功能来说分为两大类,即喜用和丧用。每一类中包含了不同的规格,不同规格的晋式彩楼又可以矗立于大大小小的街道,从方方面面进入人们的视野。喜用彩楼和丧用彩楼的层次性是从彩楼基本的使用功能出发,也就是功能层次性。

另一角度则是基于晋式彩楼本身的结构与装饰性特点而言。森佩尔与梁思成对建筑的观点可以自然的融合成一个新三分学说,壁炉(功能)、楼身和楼顶,这三部分共存晋式彩楼之中[1]180。其外观由横向多门洞的楼身与多层的楼顶构成,这种层次性也可满足不同层次的街道与人群的视觉需求。

1911 年,法国出台了有关巴黎城的建设法令,其中便提出“纪念性视廊”的概念,并提出里沃利大道两侧的建设应考虑环境景观的协调。晋式彩楼层次性的两个角度可对山西的城市本土 “纪念性视廊”起到一个协调作用。

(二)适应性

晋式彩楼与其他手工艺艺术一样,也是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做出相应地改变。从最初的形态,即唐代的山棚到清代的彩门楼,再到当下的晋式彩楼,这种民俗造物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科技的发展,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现代喷绘彩门楼的出现。在原始形态的基础上,使用钢架结构替换之前的木结构,并加入现代光效果,使其脱离原始的单一展示方式,成为昼夜皆宜的极具民俗特色的环境艺术品。此外,在光效果这一方面,晋式彩楼具有一般手工艺所缺乏的夜间优势。

(三)依存性

一般而言,晋式彩楼似乎只在特定的活动或节日的时候才会被搭建,搭建点看似有点孤立。但翻阅文献与调研得知,晋式彩楼之所以能够在一些地方被广泛应用,可以说与其所处环境及地域民俗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的。

从历史来看,唐代是晋式彩楼的生成期。彩楼的装饰起源于当地民众在每年除夕这一天会前往附近的山上采摘柏叶或至集市购买柏叶,并将柏叶安插在自家门上,以祈望能够“接福避邪”的习俗。有的民众直接将柏叶插在自家门上;有的则将柏叶绑在木棍上,同时用红纸缠住,贴上“迎喜接福”的对联,放在门口;有的将柏叶绑在房顶的烟囱上;有的在贡献的时候在贡品旁边放上柏叶。[3]

在晋式彩楼的生成期阶段,其装饰特征与周边环境中所有的大量柏树及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祈福辟邪息息相关,其外观形式也是从当地建筑抽离而来。在当今其他拥有历史文化建筑或拥有历史文化建筑群的地区,这样的民俗手工艺有着不弱于发源地清源镇的展示频率的潜力。由此可见,此类手工艺只 有依存于这样的地区才能够长盛不衰,从而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氛围,成为独属于当地的城市文化意象。这也是当地建筑“气”的一种扩散。

(四)有序的结合体

从人类利用材料本身的层次性及结构自身的层次性上而言,晋式彩楼是一个有着不同层次的整体,这种层次性本身就是有序的一种表现。从晋式彩楼整体外观来看,从上到下、从左到右都显露出一种程式化的造物思想,如土、石和木组合的佛光寺东大殿一般,若缺乏木结构的支撑、提梁的配合、榫卯的相互编制等,佛光寺作为一个建筑就不复存在。

(五)小结

由以上分析可知,晋式彩楼是拥有系统性特征的手工艺,这样一个可以无限扩张的手工艺搭建系统在时间长河中静静地为观者展示。与此同时,晋式彩楼的手工艺系统也随着科技的进步而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也体现了人类生活环境与方式的变化。在这一点上,晋式彩楼的手工艺系统和其他工业产品系统或建筑系统并无区别。

同时,晋式彩楼只有是一个完整的系统,才可以讨论其从哪方面如何传承,如何在不同的地域进行搭建,再从哪一方面有所进化。因此探讨晋式彩楼是一个系统性的存在对于其传承具有决定性因素。

二、晋式彩楼的审美特征

(一)再现性

苏格拉底对于艺术模仿的观点是艺术不应该是仅模仿事物美的外形,更重要的是,还应该模仿出其内在的心理活动和精神特质。柏拉图的“模仿的艺术”观点产生了两种分论点。一是可依据被模仿母体准确地再现其原本的大小、各部的比例关系和视觉色彩。二是可通过主体模仿其表达内涵,再现出被模仿母体在某角度观看时的形象。这就分化出了两种不同性质的“模仿”,一种是仅表现原母体的视觉表象;另一种是再现了母体的内涵实质。

晋式彩楼中,轻盈玲珑的翼角结构、复杂的起翘和出冲技术都体现了中国古建筑的上扬舒展之美。晋式彩楼系统的再现性从几何图形到三维体量,可通过其形式的意向传达当地独特的历史文化建筑的神韵或是建筑的舒展美及各种美,如屋顶与墙体的造型、屋脊的装饰、材料、色彩等。

晋式彩楼与地域性的历史文化建筑体系之间需利用这种结合的设计思想,这也就是大师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为了使新馆符合苏州的地域文化而提出的“中而新,苏而新”的地域性模仿理念[4]。

(二)民俗性

1.结构样式的民俗性

发源于山西,由当地百姓集体智慧结晶发明创造并保存下来的晋式彩楼,正蕴藏了百姓的审美惯性与当地文化内涵。其亦可体现民众的造物智慧,并能反映本土历史变迁的外化的民俗造物。晋式彩楼的外观近似于牌坊的造型,同样拥有我国传统建筑的“门洞造型”特征,无论在手工艺、外观形式上,都反映着民众独特的审美品味[1]181。

彩楼的构造可以说是传统建筑结构样式的提炼,主要分为腿、梁、顶、圈口。各个部件相互组合,维持着其稳定,塑造其整体格局[1]180。晋式彩楼上部的装饰是其系统的重要装饰部分,也是手工艺技艺——扭彩的重要体现。其搭建式结构与抽象性装饰共同组建成这般手工艺的民俗视觉外观。此类抽象的手工艺装饰一般是在楼顶屋脊中心点和端点处,并结合扭彩工艺创造成各种大小、颜色的脊兽、植物或简单的几何图形,进而创造出各种式样且寓意吉祥的彩色装饰。

2.色彩外观的民俗性

晋式彩楼的色彩运用可以说是充满了民俗特征,其色彩运用与现代色彩运用是两种不同的路径。现代色彩运用如“莫兰迪色系”是通过“灰”的搭配达到一种视觉上的舒适,而晋式彩楼这般民俗手工艺更加注重人的直觉经验和主观感悟。此外,这种手工艺不仅是简单的进行视观,更加重要的是体悟和把握。晋式彩楼与其他手工艺品都依赖“视观”,更重“心观”,换句话说,就是注重色彩合于民众内心需求的“形貌”,而非单纯的视觉之色。

在同一文化背景下,色彩可以是一种逻辑推理方式和思维认知模式,是“心象”的印证。如在我国,红色的鲜丽应对的是积极、欢庆、吉祥、红火、喜庆等对生命活力的崇拜,是心境的映射。是以色悦人心目,从而唤起心理体验,实现对世俗生活的精神超越价值与意义[1]185。

(三)审美惯性

感性的美包括了3个条件,一是美的形态,二是美的比例,三是美的色彩。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中所言,建筑的美,在于局部与整体间和局部相互间的整数比例关系[5]。并且这种带有比例关系与其他关系的审美惯性贯穿了欧洲的历史。

从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彩楼具有民俗美的形态、民俗美的比例和民俗美的色彩。其具有易于辨识的形式特征和与众不同的性格反映其所特有理念的独特性。同样,其亦具有一定的特色贯穿整体与局部,直至细枝末节的一贯性。并且,彩楼的特色不局限于一个时期的一批作品上,而是穩定的穿插于不同的类型与形制之中。

(四)小结

大众对于民俗造物的感受并非是简单地利用彩楼形式与色彩的构成而形成的一种视觉刺激,而是通过多层视觉感受造物背后所链接的民俗文化。彩楼是本土民俗文化与外观形式的归一造物,民俗韵味十足,其链接着的各种民俗观念与意向是百姓朴素的造物意识的归一表达。更深层次来看,就是当地的地域性文化表达,或者是独特的审美惯性的外化。其审美惯性更是能够使彩楼在现代应用过程中得到巨大的关注。

三、晋式彩楼历史功能分析

(一)文献记载分析

由于历史照片的缺失,通过查阅文献与近代学者的研究了解晋式彩楼及其演变之前的母体,并对其功能进行简单分析。《续资治通鉴长编》《涑水记闻》《雍洛灵异小录》和《皇宋中兴两朝圣政》 4 本文献中记载的个别文字描述进行简要论述,具体如表 1 所示。

根据现有文字描述可以看出,晋式彩楼演变之前的母体叫“山棚”,基本为娱乐装饰之用。并且搭建出资人不仅为皇室,还有私人,具有能够让百姓使用的基本权力。

(二)晋式彩楼当代使用功能

随时间变迁,最明显的变化便是彩楼有了丧事功能。其色彩应用也趋于稳定,规格也有了较大的发展,可满足多种不同的使用需求。其基本功能拓展为宴会、节庆、丧事、非遗体验等。此外,手工艺人韩克让虽年事已高,但他还是经常活跃于节庆、庆典的手工艺搭建地点,也一直在寻找这门手工艺的传承人。

(三)当下与未来晋式彩楼的功能设想

晋式彩楼作为拥有悠久历史且具有民俗特征的手工艺品,其传承的重要因素是对功能的不断开发。如当代具有光效果的彩门楼在一些风景区成为夜游的主题景观。

未来,彩楼功能的拓展必然脱离不了民俗性、手工艺性、展示性和装饰性等。如在当代的部分展览中,总会出现一些现代的装饰和围挡、党日和团日活动,组织学生或老师参加活动。但晋式彩楼这般具有浓烈民俗特征的手工艺一直被忽略。如这般手工艺出现于上述场景,或是其他类似的场景中,也是一种手工艺的文化自信展示[6]。

四、晋式彩楼对现代活动与传统节日的借鉴意义与启发

如今,现代活动与传统节日更加需要亲民的永久性、临时性环境艺术构筑物,使普通民众能够参与城市文化营造,让环境艺术构筑物更能体现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品质。

就我国目前的城市化进程与城市建设水平、城市的物质条件、基础设施而言,其发展已经相当成熟,但是可与城市品位、个性、文化相挂钩的城市艺术构筑物的建设都存在一些问题。在对北京、成都、西安等具有历史文化建筑地的调查中就发现,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艺术的建设已经较之前大有起色,但是相当一部分并未体现出当地独有的文化品位与艺术内涵,多数都是伪当代艺术或者是艺术家的个人表达。由此可以看出,晋式彩楼这般手工艺对于某些城市的艺术性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与品位等软实力有着一定程度的良性影响[7]。

晋式彩楼本质上具有临时性或者是随着活动与节日而搭建的特性,目前为止,其并不具备永久摆放的条件,或者说永久摆放的条件性较弱。但是可能正是因为这样的特性,其更能在当今社会营造出一种仪式感。如此,反而成为其在营造整个城市艺术价值的最大可取之处。与其他永久性城市公共艺术品对比而言,因其手工艺搭建营造的仪式感变得更加特别。因此,下文中对其应用价值分析将建立在临时性的基础上进行。

(一)提升人与历史文化建筑的交互感

晋式彩楼手工艺对于历史文化建筑区域的价值不言而喻。随着我国社会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文化建设显得尤为迫切。文化内涵的建设不能是对国外城市和外来文化的简单模仿,如对西方建筑样式的盲目模仿。因此,如何展现和挖掘城市自身的文化,如何更好地体现城市的个性和东方魅力,如何使文化建筑在多样化发展的现代城市中占有一席之地、树立城市品牌形象,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在这种背景下,利用晋式彩楼这种天然的城市艺术构筑物恰能让人们思考城市本身的文化和个性,更好地营造出城市本身的品位和城市形象。此外,这些手工艺人或非遗传承人来到城市艺术展示地,可将手工技艺展示或传承给游客,游客也可在这种互动娱乐中得到获得感,亦可实现民俗文化与当地建筑文化的社会教育功能。

通过手工艺人拿手绝活的现场展示,使游客可观摩具有浓烈民俗特征的彩楼作品诞生的全过程。同时,游客还可亲自与手工艺人交流、学习,甚至亲自动手搭建。如此,在作品的诞生过程中,手工艺人可与游客进行零距离接触,既可传授手工艺技艺,又可加深历史文化建筑本身对游客产生的影响。使观者在观中有感、游中有戏,并在这样的空间感受中获得大量心理满足感。

此外,搭建完成的晋式彩楼矗立于人行走的街道上,与传统在大片草地上或街道边放置雕塑的方式相比,更具有亲和力。此种方式对于手工艺技艺与当地的历史文化建筑来说,可以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对两者都有益处。

(二)点缀街区空间

街区空间是一个城市的活力之处,其空间环境的营造不仅拥有庞大体量的社会效益,并且也有不俗的生态经济双效益。目前,很多城市的街区空间开发多处于各方面有关理论不完善的阶段,街区环境与环境艺术品的品质相对陈旧,处于吸引力下降的尴尬境地。但推广晋式彩楼这种民俗手工艺,可在一定程度上推动历史文化建筑与街区环境艺术品的融合性,并提升的核心软实力。

通过在已建成的城市环境中,设计合适的晋式彩楼样式,并进行环境艺术性质的介入,可以开拓街道空间的视觉刺激及使用功能上的多元化体验,激发情景化的历史建筑文化交往体验,提升归属感。并且可以通过门洞达到古典园林里经典的框景手法效果划分空间层次,添加街道与街道旁功能区的灰空间,过度人的空间体验,避免了街道空间的单一体验,并活跃空间氛围[8]。

民俗手工艺介入街道空间,通过重现历史文化建筑的“气”与增加街道空间层次,可以使街道公共空间的品质重塑。艺术品质恰是一个城市多姿多彩的生命力象征,其可以链接历史文化建筑地区的历史状态与当下的空间感受,增加城市记忆层次与丰富性,形成属于当地的独特的纪念性视廊。其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与城市空间相融合,满足了市民的精神方面的需求并给予视觉刺激,可以使得城市空間的趣味性得到增强。

(三)延续历史文化建筑景观

城市景观具有多维的空间特性,现存的景观在规划设计时大多是以宏观的角度考虑平面效果,注重平面上的合理,忽视人们对细节的视觉感受。当下,大多数拥有历史文化建筑的城市景观中也是如此,晋式彩楼在这样的城市景观现状下对历史文化建筑有着继承性和延续性,在延续的同时将会有利于城市人文景观的塑造。其系统中的层次性、适应性与民俗性更是可以在延续历史文化景观中,尽可能地对历史文化起到全方位的延续与营造的作用。

(四)营造独特城市景观

城市的形象和城市的意蕴大多是通过城市景观进行展示。现代化的城市在展现形象与意蕴的过程中要求环境艺术或者空间设计要呈现既开放多元且独一无二的景观个性,并在空间营造中去把握城市的精准定位,同时强化城市景观的功能[9]。

这种手工艺在帮助营造独特城市景观这方面并非是将其布局于各个城市之中便能依独特性营造成功,而是在设计之时,吸收当地的历史文化建筑精髓,并对其内在结构与外观形式进行地域性的处理。冯骥才先生在 2020 年年底参观天津鼓楼时说:“要恢复鼓楼上的对联,上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下联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

由此可以看出,这般民俗手工艺对于城市景观的重要性不仅是其所处的空间为公共空间,更重要的一点源于其可以将公众熟知的记忆特征作为艺术表达的思想源泉和主体,升华为城市艺术活动的主题和策略的一种体现,就如将天津鼓楼与其对联进行复刻并搭建展示。

(五)激活城市夜游空间

目前城市中大部分人们的休息与娱乐时间基本都在下班后,人们期望在下班后能得到生理与心理的双重放松。但是,由于夜晚城市景观的效果单一与乏味,使得游客的游览体验欠佳,最后导致游客在夜晚流失。

如今的晋式彩楼搭建技术已将光效果运用得十分娴熟,未来甚至可以进行全息投影运用。这般手工艺品若在城市被较大规模应用,便可以为城市的夜间活动提供条件。并且,经过全息投影加持的彩楼,会使得景观空间成为游客夜间游览体验活动的场所,让游客由观赏者的视角转变为参与者的身份,由此给游客带来全新的体验氛围。景区的夜游旨在放大游人身处夜间环境的体验,或延长白天的游览体验,让游人在夜游景区过程中通过参与互动增强体验感受。即为游客或居民提供一个不同于白天的多元素的体验景区,提升游客或居民的游览体验,同时增加游客游览时间。

五、结语

晋式彩楼这种民俗手工艺通过复刻地域性的建筑风韵,构建了城市中具有民俗特征的日常生活空间,达到历史与当下的归一与连接。在当下的城市建设中,这种民俗手工艺重要的借鉴意义是基于本土的文化,营造公共性质的空间语汇,创造出富有生气的空间领域,空间就其自身成为承载城市文脉并激活公众记忆链接的载体。

公众通过行走,去洞悉更具链接性和更开放的历史文化建筑特征。正因为如此,晋式彩楼才能够超越之前在部分地区的局限,并不断地满足历史文化建筑当地持续更新的体验和心理需求。这样的应用对晋式彩楼手工艺本身而言,也是一个良性的保护。更重要的是,通过民俗手工艺外观这种易于感知的文化表达,可凭借大众审美情趣、兴趣表达、公众感知的 3 种关联,将景观和情趣、兴趣在形式和精神上结合起来,促进大众对城市空间的景观感知亲和与认同构造宜人且绚丽丰富的活动空间,进而突出城市格调,升华城市的人文氛围。由此从城市造景角度拓宽此民俗手工艺的传承之路,以期在文化大繁荣的背景下给予同种手工艺一些传承的借鉴。

不过,由于时间与本身知识有限,对晋式彩楼应用课题的研究与实际应用可能有一些偏差。首先是前期研究中相关文献的阅读可能尚未达到深入理解的层次,可能使得文章显得相对单薄。其次是数据的采集归纳还有所欠缺,可能导致这种民俗手工艺在真正的应用过程中存在项目无法落地的情况。最后,与老师和手工艺前辈沟通次数有限,尚未能够将其指导应用至百分之百。

参考文献

[1]赵宇耀. 平遥“韩氏彩楼”非遗艺术特征研究[C]. 世界人居(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2020世界人居环境科学发展论坛论文集.世界人居(北京)环境科学研究院:国景苑(北京)建筑景观设计研究院,2020:177-187.

[2]張小开. 多重设计范式下竹类产品系统的设计规律研究[D].江南大学,2009:33.

[3]徐娟红. 山西省清源镇彩门楼的地方性解读[D].辽宁大学,2012:5-8.

[4]陈岩,李书博,陈杨,等.模仿说视域下的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研究[J].城市建筑,2020,17(22):127-129.

[5]曹桂生,曹阳.论“外模仿”和“内模仿”的嬗变与影响[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2(4):57-63.

[6]孙奎利,于利. 艺术+科技:非遗文化专业教学与创作实践探索——以天津美术学院为例[J]. 创意设计源,2021(1):9-15.

[7]尚金凯,张小开,傅儒牛.天津海河历史文化街区公共艺术规划与设计思路研究[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5,2(5):74-76.

[8]尹一鸣,熊洁.论公共艺术与街道空间活力重塑[J].重庆建筑,2020,19(9):5-9.

[9]王中.艺术塑造城市——公共艺术与城市景观营造[J].景观设计,2019(6):14-21.

赵宇耀

天津美术学院

猜你喜欢
环境艺术手工艺民俗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漫画民俗
漫画民俗
举办国匠荣耀·手工艺创新盛会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现代城市建设中的环境艺术发展前景与应用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毕业设计的教学改革研究
环境艺术设计的理论研究
印度汉娜,一定要民俗风?
《留住手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