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短缺的制度分析

2021-09-27 00:49李鸣晨郭德侠蒋朋
关键词:实践技能制度

李鸣晨 郭德侠 蒋朋

〔摘要〕实践是工程教育的根本和灵魂,是培养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的源泉。但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技能并不能满足企业对工程人才的需要,这一短缺的现状与高校工科教师评价、课程设置的及企业实习的“非工化”等制度安排不无关系。文章在制度分析基础上探讨了相关制约因素,并从教师管理制度、实践教学制度和企业实习制度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制度建构。

〔关键词〕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制度

〔中图分类号〕 G642.0〔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8?2689(2021)06?0652?08

工程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创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现代工程是现代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相对于科学研究活动,实践才是工程教育的根本与灵魂,也是培养工科大学生工程意识、工程能力的源泉。目前我国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短缺与工科教师评价、课程安排和企业实习的“非工化”①等制度安排不无关系。“非工化”在本文中主要指的是在我国工科或以工科为主的高校里,相关课程安排及教师评价缺乏相关工程实践背景的考虑,企业实习也无法充分发挥其实践作用,无法实现工程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度特征。著名经济学家诺斯认为制度作为规章、程序和伦理道德行为准则在实践中实行,是为规范个人追求财富争取利益的行为而生的,其作用体现在勾画了个体对彼此产生相互影响的边界框架,确定了协作和竞争的关系,从而构成一个社会特别是构成了一种经济秩序[1]28。所以,要提升工科大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就不能忽视相关的制度因素及其影响,必须从制度分析入手去探寻现象背后真正的原因。

一、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短缺的现状

根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2010?2019年,工科学生从214万增长到774万,但市场反馈却是企业愈发难以找到合意的工程人才。因为随着科技进步的日新月异以及产业的转型升级,绝大部分企业用人单位,对工程人才的质量评价标准也越来越高。不仅要求其掌握工程科学的基础知识,还要求具备较好的工程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最好还要有良好的管理、沟通、团队协作能力,以及职业道德精神等。根据就业市场的相关数据,这样的人才日益难得,当下求职的工程技术人才质量并不能满足产业界对技术人才的要求。而据产业界对高校工科毕业生的反馈结果,目前工程人才的质量也不尽如人意,特别是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不足。比如,高校畢业生不了解、不熟悉现代企业工作流程和文化,熟悉工作过渡期长、沟通效率低、影响团队工作进度,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职业道德、敬业精神人文素质薄弱等等,都是不适应现代企业工作的表现[2]。这就给我国高校工程人才培养敲响了警钟,需要进行反思和探索,尤其需要加大工程实践技能的培养,要发展要为专业和更为贴近实际的适用于企业的实践培养制度。

其实在2016年,据统计我国工程师总数不仅比美国多了1000多万,而且不论是国际竞争力还是认可度方面都超过了美国。但是其中能够达到国际工程师标准的数量甚至少于10%,主要原因在于工程教育中实践教学的被忽视。其实实践教学是工程教育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应和理论教学享有同样的重要地位,但是调查显示工科生除了金工、电工等基础实验外,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少之又少,学生的工程思维与经验几乎是空白的状态。60.4%的受访者认为工程实践被高校师生忽视,学生受到的工程训练是不全面的,缺少工程设计思维和运用综合知识解决问题的重要能力[2]。自“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实施以来,随着培养计划要求的提高,高等工程教育不断深入发展,我国工程人才的综合素质得到了显著提高。不过工科生实践技能不熟练、经验不丰富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仍在一些方面困扰高等工程教育发展。有学者就指出,“工程教育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一直被忽视,工程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教育体系,长久以来被穿插在科学教育的左右,似乎被作为科学教育的补充。工程教育要培养的实践能力被削弱,学术性和理论性的内容增加;学与工脱节,工程设计和实践教育严重缺失”[3]248。2019年,教育部根据我国高校实训实习课程量过少的现象,要求高校本科实训实习课时须占总课时30%以上。在制度上提高标准,促使工科教育在相关实践实习等领域的设计更为贴近工程实践,贴近企业需求的培养制度。而实习之外,在日常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安排中,不论是出于实验安全或是加强理论学习的考虑,实验课程的比重实际却在下降,学生很少能有在实验课上体会亲手操作的机会。自主设计实验的初衷反而与教育设计的倡导背道而驰,落实困难越来越大。生产实习的时间大幅度压缩,学生在实习实践中更多的是走马观花的参观,而不是亲自动手的参与。

当从工科的特点、要求等微观层面出发,不难发现与数学、物理学等基础理论学科不同,工科的应用性极强,对学生的动手能力与经验(实验)要求也比较高。所以工科生的培养方案是以工程实践为基础,进行的创新人才培养,对实践技能也有比较专业和精确的目标要求。然而在高等教育中,“学、工脱节”却是高校工科教育的常态,更是我国长久以来发展工程教育的绊脚石。高校对工科教育的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几乎照搬科学人才(理论人才)的培养模式,重视理论高于实践,对工科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与期望不匹配,使得学生难以具备出众的工程实践能力,最终导致培养效果不能达到企业的用人期望,远不能满足企业的实际发展需求。

二、工科大学生实践制度存在的问题分析

在理性选择制度主义看来,制度就是某种规则,该规则界定、约束了政治行为者在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时所采用的策略;遵守制度不是道德、义务使然,而是经过计算认为符合自身的利益,即“结果性逻辑”的结果;制度是可以设计的,其结果主要取决于所设计制度内含的激励与约束。个人与制度的关系方面,政策实施的结果由制度对人的行为的约束所影响,制度构成了个人的“策略背景”。另一方面,个体也影响着制度的制定。制度之所以存在,是人们需要被外在事物约束。制度的升级促进个体的进步,而个体则通过制度的创新提高收益水平[4]145。当下,我国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短缺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相关的制度如教师管理制度、课程设置制度以及实习制度的安排等有密切的关系。

(一) 工科教师评价制度的“非工化”

早在2006年4月,教育部战略研究重大专项“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课题组就开展了较大规模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中国工程教育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等院校教师以及企业界人士。受调查者们对所列因素中的“缺乏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师资队伍”持赞成倾向的比例已超过90%[5]44,充分说明我国工科教师缺少实践背景的现象非常突出。这种教师“非工化”的现象,直接影响到学生工程实践技能的学习与掌握,已成为我国长久以来发展工程教育的绊脚石,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 青年教师工程素质要求的“非工化”

工科大学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实践技能对工程教育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它决定着工科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和实践技能水平。但目前我国很多工科高校在选拔聘用年轻教师时,却更重视教师的高学历背景,轻视甚至忽视工科教师的产业背景和工程实践经验,也没有对其工程师的资格有所要求。有学者对此展开了实地研究,调查选取了包括北京工业大学在内的国内十余所地方院校,对青年教师进行发展状况分析。结果发现青年教师的工程素质参差不齐, 40岁以下教师拥有1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不到20%,而在校5年内接受过系统工程训练的还不到15%,工科教师的解决实际问题和创造能力贫乏[6]。这些青年学者接受了名牌大学的优秀工程理论训练,但是却鲜少接触过企业生产工作具体运作流程以及大型项目。相关实践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在课堂上很少能把理论和工程实践完美融合,教学内容也不能完全对接主流的企业需求。另外,由于校企关系比较薄弱,企业的需求从校企合作中不能得到很好地满足,所以企业中经验丰富的工程师被高校选聘去任教的人数很少。这更加剧了工科高校教师队伍比较严重的“去工化”的局面,直接导致了工科大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的缺失。

2. 教师绩效评价的“非工化”

在现有的高校教师职称晋级体系中,最重要的评判指标就是学术论文的发表数量,发表期刊的级别,以及国家级、省部级等纵向科研课题数量与发明专利数量等,而这并不包括工程实践等相关内容。因此,多数教师热衷工程理论研究,重视理论研究成果发表,而轻视工程实践,缺乏工程实践设计开发和创新能力,直接体现在教学上就是重理论轻实践。教师的工程实训经验缺乏导致实践与理论教学分离的情况,却并不会在本质上影响教师的职业发展,尤其是职称评定,自然而然,这更造成了教师继续逃避主动提高工程实践能力的机会,不愿意把更多精力放在实践教学上[7]。

(二) 实践教学制度的“非工化”

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分为校内和校外两个环节,校内培养即通过一定数量的实践课程来完成。我国社会现状决定了目前工程教育体量较大,实践教学的条件不完备导致工程教育不能达到制定的实践课程的教学要求。实验课程的比重在下降,学生很少能有在实验课上体会亲手操作的机会,自主设计实验的初衷反而与教育设计的倡导背道而驰,落实困难越来越大。以实践教学学分数在整个教学体系中所占比例为例,而在美国大学的课程体系中,实践教学比例大多平均在30%以上。以机械类专业为例,斯坦福大学总学分为189,其中实践学分为68,占总学分比例为36%;伊利诺伊大学总学分为132,实践学分为45,占总学分比例为34%。在2019年以前,我国工科高校的本科生课程体系中,理论课程较多,实践课程偏少,而且呈逐年减少之势。例如实践教学占总在校周数比从2010年的17.9%降至2015年的16.2%,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周数比从2010年的19.0%降至2015年的18.2%。21世纪以来,我国工科高校实践教学占在校周数比明显下降,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周数比也在下降[8]20。此数据远远低于同期的美国高校,同时其中基础性、验证性实验多于创新性、设计性、综合性实践,强化了学生的模仿性技能,却没能起到强化创新型思维的作用。同时,由于实验室场地等因素,实践教学不得不与错峰进行,课程中嵌入的同步实验不能与课堂同时进行,金工实习、电工实习又与课程实验衔接不紧密,各环节零散脱节,学生的实践技能得不到连续的强化。这种实践教学制度的短板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 传统高校教育观念

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一直以来的目标是培养“科学家”,而非“工程师”。这以种目标为导向的培养制度,直接造成了在我国高等院校中,比较注重理论创新以及理论成果,比如论文、专利、获奖等,工程技术不被重视,更忽視了适用于工业生产实际所需要的技能培训。整个高校形成了不重视实践,不重视生产实际的风气。

2. 教育体制制度因素

我国的高等教育在建国初期,基本模仿苏联模式,当时实际工科以及工程实践特色较为明显,而在80年代后期开始,尤其是20世纪末院系大调整以后,单纯工科院校转变为综合性大学,国际和国内评价指标开始更多关注及转向前沿研究和理论创新,工科的重要性相对降低。学生人数的急剧增加进一步削弱了工程的必要实践环节,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严重短缺,尤其是年轻教师。现行的教师评价体系则导致了工程教师普遍重视论文的发表,而忽略了工程实践经验的积累。大学各职能部门之间对资源的竞争日益激烈,这显然不利于教学职能;强调个人“业绩”的学术奖励制度的庸俗化,更破坏了学术评价的合理性。

(三)企业实习制度的“非工化”

工科生大部分在学校的安排下进厂实习以提高实践技能。但调查发现,工科大学生企业实习普遍存在“看得多、做得少”的现象。学校安排的企业实习的时间段不合理,参与生产实习的期限较短,实习时间严重不足。而且由于场地、安全等问题,能够提供给学校实习的企业为数不多。因此,每个实习点的实习生人数较多,基本是参观生产设备和生产过程,动手机会较少。指导实习的教师倒成了手脑并用的实践者,实习生却成了旁观者。这种“看得多、做得少”“实践课程无实践”的“非工化”实习现象在我国工科大学生企业实习中还较为普遍,这也使得我们的实践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造成工科大学生企业实习“非工化”的重要因素,还包括企业缺乏校企合作的热情。影响企业接纳实习生的主要因素,在于积极接收大学生实习的企业没有得到政府持续的实质鼓励政策。相对于不进行校企合作的企业来说,积极的企业用人成本增加,而效益未必能得到提高。既没有减免税收的支持,又没有对于企业的财政补贴,实际收益的下降会减弱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同时,企业想要的实习生也不一定留下来,反而让其他企业搭了便车。这种制度问题可以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校企合作的成本分担与利益补偿制度的缺失

我国政府主要依靠相关的法律法规推进校企合作以及人才培养,《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中有规定:“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接纳职业学校和职业培训机构的学生和教师实习;对上岗实习的,应当给予适当的劳动报酬。”但是,对于不履行法律法规的企事业单位,却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与监督机制。首先,支持校企合作只是法律在原则上的规定,并没有实质上的相应的奖惩政策,导致了企业在参与高校培养人才时没有得到约束。其次是缺乏有效的实施机制,没有具体规定管理和监督企业的责任主体,不能有效地规范企业的行为。从现实状况来看,虽然产学合作的管理权和监督权主要在高校,但高校无权制裁企业不合作的行为。因此,以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在大学生实习中的不积极、不作为,甚至“偷工减料”、敷衍了事等现象就不足为奇了[9]。可见,国家的相关政策及其实施机制的制度缺陷是造成企业这种行为选择的主要原因。

2. 实习经费投入制度严重滞后

客观上,我国高校办学经费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和学生缴纳的学费,为保障高等教育,学费甚少上调,但政府投入高等教育的资金却在不断增加。我国高校办学经费中对工科学生的进厂实习、实践相关经费相对紧缺,经济上不足以支撑学生在企业深入参与实习实践。很多学校都把学科建设、引进优质师资与改善办学条件作为经费使用的重点,而真正投入到实习教学中的经费并没有增加多少。除此之外,高等教育范围扩大,相应的高校不断扩招,学生数量大幅度增加,人均实习经费相应减少。高校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政府又没有提供税收优惠政策和实习补贴,这样,企业自然在接收实习生方面没有积极性,也不会在实习过程中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必然会大大影响大学生实习的质量和效果。

零点研究咨询公司的调查显示,在中国的企业中,愿意为学生提供实习机会的企业多数为三资企业,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占比仅有约5%;相比之下,不愿向大学生敞开实习大门的企业恰恰是金字塔厚重的底座,是容纳了75%以上从业人员、占全国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 Team 》杂志的调查也显示,多余70%的国内企业倾向于拒绝接收大学生进行实习[10]。因为接收实习生实习是需要投入一定的经济成本的,高校给予企业的实习经费不足以弥补企业的付出。所以,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出于经营成本、生产安全问题、商业机密和知识产权等的考虑,使得企业倾向于拒绝接收大学生进行实习。

3. 对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监管制度不到位

目前,我国高校存在着较为普遍的“假实习”现象。由于学校统一为学生联系实习单位存在较多困难,因此很多高校就把实习的任务下放给了学生本人。而那些缺乏社会资源的学生在必须拿到实习学分才能毕业的情况下,只好在实习问题上“做假”,杜撰实习报告。而各个学院也由于实习单位难找,迫于学校检查而默认学生的假实习协议。同时,企业也因各种人情关系而给予这种现象以积极配合。与理论课程的教学相比,实践教学的监督和管理制度较为松散,这种监管松散的实习制度对于大学生实践技能的提高毫无帮助。

三、提升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制度建构

如何提升大学生实践技能,从制度分析出发,要了解到制度与行为的关系是制度分析的核心问题,而制度分析的核心是行动舞台(action arena )。行动舞台是个体之间相互作用、交换商品和服务、解决问题、相互支配或斗争的社会空间。行动舞台可以用来分析、预测和解释特定制度安排下行动者的行为模式[11]56。个人与组织的行为与组织制度有密切的关系,当组织中的制度秩序处于良好的状态时,个人或集体的行为是理性的,反之就会导致组织的非理性行为。在特定制度的约束或激励下,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是个人或组织的普遍选择,而合理、有效的组织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则能够避免组织行动困境的出现。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弱化与相应的制度缺失不无关系,而要真正提升大学生的实践技能还需要高校完善相应的制度安排。针对当前我国高校工程教育存在不同程度的“学校脱离企业、教学脱离实践、学生脱离实际”的状况,必须从制度治理着手,深化教师评价制度、实践教学制度和校企合作制度的改革,以制度的完善來促使大学生实践技能的提升。

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指南》,里面明确提出了,要从体制机制角度出发,进行改革创新,以适新工科发展及建设。此外,教育部2020年发布了教育部《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要求高校先试先行,在体制机制方面进行突破,选好与行业、与工程实践相契合的学科方向,建立相应机构,进行工程实践改革,创建面向未来的工科培养模式。

(一) 教师管理制度的改革

工科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需要一支工程实践经验丰富的工科教师队伍,而教师实践经验的积累,则需要高校相应的政策和制度的保障来指导工科教师教学计划的制订以及科学研究的方向。

1. 建立青年教师工程能力培训制度

首先要提高新聘教师的选拔标准。理工科高校不应“唯名校论”,仅仅注重新聘教师的名校背景,也要添加企业经历背景以及工程实践作为教师考核评价标准。同时,要改变过去“由学校到学校”为招聘主渠道的现状,应更多考虑录用来自企业博士后工作站的博士后。这些出站博士后经历了较为深入、较长时间的工程培训,站在行业的顶端平台、掌握着前沿的技术,并且对工程实践熟悉,能提出新颖的改进措施。这种机制的实施,使新教师上讲台前就已经具有了一定的企业工程实践经验,可以有效地避免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现象。对于没有经历博士后锻炼的新教师,为填补对产品由设计到生产落地过程认识不全面的漏洞,新教师在正式上台教课之前应该先进入企业参与工程实践一段时间,了解工科产品的生产需求,打开技术研究的格局。

其次,建立青年教师定期培训制度。校方还应定期安排青年教师脱离其教学岗位而深入企业之中,积极参与企业产品的研发和技术改造,拓展其工程视野,并在研究的过程中提升其团队协作的能力。工科高校应将这一制度常态化,使每一位青年教师通过这一制度安排,不断提升和更新其工程实践能力。

2. 完善教师职称评审制度

我国高校教师年度考评和职称晋升都非常重视教师学术成就的量化管理,而对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却没有硬性要求。可以说,授课教师几乎完全按照职称评级的要求来规划自己的教学计划和科研项目。职称评审制度直接影响了工科教师工作的重心偏向科研论文发表和纵向科研项目的申请。如果想提高授课教师对工程实训能力的重视程度,从结果导向来说,就要将教师的实践经历纳入职称评级的内容,并促使他们主动去满足这一职称晋升的条件和要求。以某工科院校举例,至少进入企业实践半年以上才有资格参与副高级职称的评定,这一政策可以有效地引导青年教师主动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技术现状和改革需求,以丰富自己的工程实践经验。所以,完善职称评审制度,对工科教师的工程实践经验提出明确的制度要求,是丰富工科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的有效措施。

3. 建立“实践教授”岗位制度

工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企业的支持,更离不开实践经验丰富的行业企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支持。所以,高校应通过设立“实践教授岗位”的方式,从企业、研究院聘请行业企业的专家和工程科技人员到高校做兼职教授、客座教授。将来自生产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及时引入课堂,通过更多的工程案例教学拓展工科大学生的工程视野和实践知识,提高工程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高校的工科院系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设置兼职岗位,比如“访问学者”,招募行业骨干进入课堂补充技术知识,或者技术专家受邀到学院进行讲座演讲。还应该为兼职教师开辟职称评定通道,和高校教师一起参与竞争,并给予适当的报酬或荣誉称号。总而言之,校园不是封闭的,教学也应该向社会敞开,积极邀请社会各界人士走进课堂,向师生传授书本之外的实践技能,既能提高高等工程教育的专业性和实践性,也能促进校企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和文化交流上的衔接[12]。

(二) 实践教学制度的规范

1. 增加实践教学时数

培养工程人才依赖于实践课程的进行,实践教学效果影响了大学生技能型知识的获得,虽然获得技能没有统一路径可循,但在具体的“现场”中“跟随”“专家”学习是较为有效的路径[13]。要提升大学生的工程实践技能,就必须按照工程人才的培养标准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整合,从个人能力出发,把解决问题作为目的。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主张把学校课程设计分为四种:生产者的设计、消费者的设计、问题的设计与具体的学习设计,这四种设计理念都突出了实践的特色,对于工程教育课程改革有一定借鉴意义的。工程专业要通过合理的课程设计,增加实践课程教学的时数和类型,让大学生及早进入实验室和课题组,增加他们工程实践锻炼的时间,接触和了解工程设计的一般过程,掌握解决工程问题常用的分析方法,熟悉工程领域的常用规范、规程,以提高他们的工程实践技能。

同时,高校为了减少对企业实习的依赖程度,应该想办法募集资金兴建校内工程训练中心。或者和区域附近高校共同联合建设工训中心,或与其它高校联合共建工程训练中心,将传统金工实习模块扩展为工程训练、电子实习、数控培训和大学生综合创新实践等多个模块,提供高水平工业化实践环境。学生可以在工训中心培养自己的团队意识、工程意识,对课堂的理论知识亲自动手进行验证,培养创新意识[14]。

2. 規范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在学生实习管理方法上,我们可以通过比较世界一流工科大学来借鉴宝贵经验。他们一般由学校出面建立校企合作委员会,招募各种行业企业以及相关协会加入,同时在各学院以及学部实验室增加财务人员,专人专项负责实习项目的经费开支。比较有代表性的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成立多种常设或短期委员会,“本科教育检讨委员会”实时监督实践教学的进展动态,保证实践按照计划如期完成;“国际学术顾问委员会”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决策咨询系统,这些委员会逐渐成为高校教学管理的中坚力量。另外,还设立有职业与实习办公室负责三年级学生的职前实习(实训)、技能培训工作,而且在每个学院还设立了产业界联络处,负责三年级学生到产业界实习的项目安排。同时,为了加强对“本科生在校研究计划”的管理,还专门成立“本科生在校研究计划办公室”,由一名 Director、一名 Man- ager 和两名 Executive Officer 组成管理团队。同时每个院系设有一名URECA 协调人员,共16位协调人员,为学生参与科研实践提供优秀指导和一流服务[15]。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设立单独的实习联络机构作为学生向企业联系实习的媒介,利用学校的人脉关系联系工厂或技术研发团队,向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其职能主要是建立和健全校实习人才市场跟踪管理与考核制度,为大学生提供和筛选实习单位的信息,对大学生进行保护劳动权益意识的教育,并为大学生存档个人信用档案[16]。

我国高校无论在学校层面还是在院系层面对大学生实习的重视程度相对较薄弱,一般没有专设实习管理机构,实习工作一般由院系的教务人员负责。而且许多高校还没有把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和对实习结果的考核,作为大学生实习工作的重点。所以,学校要深化对大学生实习的重要性的认识,在学校层面建立专门的大学生实习管理机构,填补规章文件在实施实习制度中的漏洞,减少校企双方在实习联络过程中的困难阻碍,为大学生尤其是工科学生实习保驾护航。

(三)企业实习制度的完善

增加实习机会的关键在于进行校企合作的制度改革。医学教育模式是高等工程教育学习的典范。医学教师几乎都是医院中参与临床手术的医师,有应对各种案例的临床经验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补充单纯理论学习中的盲区。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被安排大量的医院实习,毕业后还要经过很长的“住院医”环节才能独立行医。美国卡内基基金会在2008年的一个调查报告中指出,工程教育应当向医学教育学习看齐,以培养实际工程人才为目标,推动改革工程教育模式,放眼未来[17]。

1. 建立“双赢”的校企合作制度

许多企业不愿提供实习岗位的原因就是觉得无利可图。所以,大学生的实习难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对现有实习制度的改革。首先,要建立税收减免制度。一方面可以对积极实践校企合作的企业直接进行经济补贴,另一方面也可以进行税收优惠政策,具体如何补贴企业可以取决于校企合作的程度以及如何进行合作。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对合作企业进行税收减免是普遍的做法。无论何种方式的补贴,都要使企业感到参与校企合作能够“有利可图”。其次,对于大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个人权益和人身安全的担忧,要建立企业诚信制度和安全责任制度。第三,财政拨款对实习经费单独划拨,增加实习经费投入,因地制宜,根据各地各校不同的学科特点支持高校的实习工作,使高校和企业在合作中取得“双赢”的效果,达到提升学生知识技能的目的。

2. 灵活安排课堂教学,延长实习时间

大学生实习效果的一大影响因素就是实习时长。较长时间的企业实习,能够使得大学生的工程专业技能、人际交往能力和团结协作精神等得到极大的提高。也可以适应学校外的社会生活,增加对不同企业的了解,不断试错,评估该企业是否适合自己。例如加拿大的英属哥伦比亚大学(UBC)本科生实习时间共计12个月,其中一些企业对实习生的要求更高。UBC 灵活制订高年级的教学计划,提前开设暑假班,五月份起就可以安排下学期的课程得到课程学分,为学生争取更长时间进行实习。不仅可以缩短课程时间,UBC 针对本科生还设置了第5学年,延长了学分取得时限,给予因实习与上学冲突的学生修学分的机会[16]。对于我国高校来说,应该借鉴其经验,调整校内的课程设置,灵活安排课堂教学的时间,并根据企业和学生的需求延长实习时间,提升实习效果。

四、结语

本文从高等工程教育的背景出发,首先分析了当前我国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短缺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从当前工科教师评价制度、实践教学制度、企业实习制度的“非工化”等角度,分析了实践技能短缺的具体原因,然后提出了提升大学生实践技能的制度建构。工程教育应以实践为重心,要继续完善、发展工程教育,扭转工科大学生实践技能短缺的现状,为企业培养高理论素质、高工程素质的工程人才。首先要提高师资力量,对教师队伍评价标准不可以重科研轻实践;其次要提高教学质量,特别是增加实践教学的力度和管理;最后要与社会、企业合作,为工科毕业生的未来职业规划指明方向。

针对“非工化”教师评价、实践教学以及企业实习这三方面现存的问题,在制度上的分析研究可以有效地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学生、学校、企业和社会都将受到制度改革上的实惠。

〔参考文献〕

[1 ]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刘守英, 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 1994.

[2]陈宝泉, 杨晨光.如何培养好“未来的工程师”[N].中国教育报, 2007-10-09(02).

[3 ]邹晓东.科学与工程教育创新—战略、模式与对策[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0.

[4] MARCHJG & OLSENJP. RediscoveringInstitu-tions[M].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1989.

[5 ]陈劲, 胡建雄.面向创新型国家的工程教育改革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6 ]陳希.着力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N].人民日报,2010-07-09(17).

[7 ]宁晓钧,郭德侠,郭艳庆.面向卓越计划的工程硕士教师工程实践能力提升制度研究[J].中国冶金教育,2014(6):40-44.

[8 ]陈国松.我国重点大学本科工程教育实践教学改革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2012.

[9 ]赵洁婷.“新工科”背景下能力导向型冶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J].中国冶金教育,2021(3):76-79.

[10]王梅.产教融合促进高职新工科专业劳动教育的实践与研究[J].工业技术与职业教育,2021,19(3):55-58.

[11]保罗·A ·萨巴蒂尔著.政策过程理论[M].彭宗超, 钟开斌等译.北京:三联书店, 2006.

[12]郭振威,诸葛致,吴军科.高校卓越工程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研究[J].科技与创新,2021(8): 151-152, 155.

[13]郭德侠,曲绍卫.大学工科教师技能性知识获得的三条进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3):227-232.

[14]王章豹,石芳娟.从工程哲学视角看未来工程师的素质[J].自然辩证法,2008(7):63-68.

[15] NTU URECA Organization. About URECA [EB/OL].(2017-10-20)[2021-07-22].https://www.ntu.edu.sg/ education/undergraduate-research-experience-on-campus-(ureca).

[16]毕华林,鲁欢欢.近30年美国科学课程内容变化特点与启示?基于科学素养的视角[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7): 137-143.

[17]关于产教融合的一些思考[EB/OL].(2017-06-22)[2021-09-13].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7/0622/21/33281137_665618948.shtml.

The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f the Shortage of Engineering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LI Ming-chen1, GUO De-xia2, JIANG Peng3

(1. Puxin Limited, Beijing 100086, China;2. Institute of Educational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3. Schoo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ijing,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Practice is the fundamental and soul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which is the source of engineering stu- dents ' engineering consciousness and engineering ability. At present, the engineering students' practical skills cannot meet the needs of enterprises for engineering talents. The shortages of practical skills correlate with “no engineering ”in the evaluation of the universities ' teachers, in the curriculum, and the enterprise practi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above three aspects,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s of the three following systems: teacher management system,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and internship system.

Key words :engineering students;practical skills;system

猜你喜欢
实践技能制度
夏朝
基于全国职业技能竞赛指导的高职院校教师
高职物理课程项目化考核的思索
基于大类招生背景下的视觉传达设计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某些单位的制度
行动导向教学如何提高教师的实践技能
当前中职养殖专业教学存在问题与对策
提升职业技能大赛参赛学生实践能力的策略和技巧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