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初探
——以“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研究”课程为例

2021-09-27 01:24刘丽波迟文旭徐亚旭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端口专业课程研究生

刘丽波,迟文旭,徐亚旭

(大连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这是大德,养大德者方可成大业。”对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尤其要重视“德”的培养,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特殊性及国家对思政专业研究生责任担当的要求格外强调“德”的层次与境界,这就要求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不仅要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提高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更要重视“德”的培养。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的“十大”育人体系中,实践教学位列第三。因此,探究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新模式,最大程度推进实践教学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提升课程育人质量刻不容缓,而“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对提升课程育人质量无疑是最佳、最好的选择。

一、“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诠释

顾名词义,“模块驱动”是“模块”与“驱动”的有机结合,“模块”原为设计术语,是将一事物按照一定标准分割成相对独立的单元,每一单元就是一个模块,各个模块不仅单独存在,而且可以随机组合,构成功能不同、效果更佳的整体。“驱动”的内涵更为简单,即为驱使、带动、推进之意,强调助力推进的效果。“模块驱动”则是在对某一事物进行“黄金”分割形成相对独立模块的基础上,通过不同的“接口”将各模块有机对接,并通过某一模块的启动,驱使所有模块的互动运转,且共同发力,以“迸发”出更为强大“功效”的运行模式。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是按照课程教学目标的要求,将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黄金分割”,形成若干个相对独立的模块,并通过某一模块的启动,驱使各模块联动运转的教学范式。

二、“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对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的价值

纵观高校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的“历史”,不难看出,以往教师下了不少功夫,探讨出一些有效的实践教学方式并积累了一定教学经验,但距离实践教学要达到的目标还存在较大的差距,实践教学还是经常陷入困境,能扎实、有效地培养思政研究生综合素养的实践教学模式仍在探索中,而“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可以说在提高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上具有独到的优势。

(一)弥补实践教学模式的不足

高校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虽然做了大量的改革和探讨,但仍然存在种种不足,效果也不尽人意。而“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集中在三个维度弥补不足。一是弥补时间难以保证的不足。不少高校只重视理论教学,给予理论课充分的时间,但对于实践教学,常常是“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既没有具体计划,也没有写进课表,即便是课外时间,也时常被一些事务所冲击,时间上根本无法保证。“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将实践教学内容分割成若干模块后,既可将部分模块合理、巧妙地嵌入课堂教学,也可以将实践教学融入延时教育之中,这样就弥补了时间上的不足。二是弥补内容孤立、难以互动的不足。很多情况下,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孤立分散,缺少密切关联,更难实现理想的互动,即便有一定的效果,但共同发力也很难。“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一方面依据教学目标,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黄金分割”,划出模块,另一方面对每个模块的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采用新颖、生动、易操作的方法,使彼此互通互融、互渗互透,整个实践教学“一触即发”,实现“牵一发而动全身”,弥补了难以互动的不足。三是弥补短时效应,难以常态推进的不足。高校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应该规范、严肃、恒常、责任到位,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真难,常常犹如“断线风筝”,只关注短时效应,很难形成常态。“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既要找准各模块对接端口,最大限度地实现“无缝”对接,又要在对接后,犹如“齿轮咬合,联动共进,常态驱动”,以避免短时效应,弥补常态推进困难的不足。

(二)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在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中的运用与推广,对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出了超越以往的要求。我们常谈理论教学能力,事实上实践教学能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讲授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师,其实践教学能力更应高出一筹。“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需要教师具备包括实践教学内容“黄金”分割能力、模块端口设计与对接能力、模块驱动“编程”与操控能力、模块整合与评估能力等在内的高水准的实践教学能力,“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既能将教师只重视理论教学的传统理念及时向现代教学理念转变,又能使教师及时摆正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位置,使二者“并举”,促使教师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升。

(三)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与运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实践教学的“砝码”, 通过合理“分割”实践教学模块,引导研究生加入实践教学环节,研究实践教学模块内容,实施模块驱动,参与效果评估,有目的地将思政研究生“推到”参与实践教学的“一线”,并适时换位思考,努力发挥主体性作用,促使其在实践中自觉内化思政理论,并利用所学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其学术研究能力、理论运用能力、实践操作能力等,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三、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

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是实践教学模式研究的重点,构建主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教学目标对课程实践教学内容进行“黄金分割”;二是合理构建实践教学模式;三是找准端口,对接驱动。“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一经启动,便咬合互动,循序渐进,常态运转,以展示“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独有的魅力。

(一)黄金分割:“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

“黄金分割”是最合理、最佳的分割,“分割”要根据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以理论教学为依托,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有理有据的科学分割,形成鲜明的“模块”,并及时进行合理性、可行性分析,达到最佳分割效果。以“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研究”课程为例,实践教学以解决实际问题为出发点,以问题为主线,将实践教学内容分割为“教育主体问题模块、教育客体问题模块、思政教育环境优化模块”等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一模块都有核心重点,这三大模块不仅要讲深讲透相关理论,更要洞悉实践问题,最为关键的是通过实践教学弥补理论教学的不足,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二)合理构建:“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关键

由于每一模块的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各不同,必须合理构建有独自特色与可操作的实践教学模式,并科学利用实践教学时间,整合实践教学资源,与时俱进地创新实践教学方法,这样,才能突破以往传统、单一的实践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同样以“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研究”课程为例(见表1),本课程对应三个教学模块,分别构建了“研讨论坛访谈”模式、“调研报告沙龙”模式、“参观体验讲座”模式,每一模式都限定规模,确定学时,有具体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可以说,“合理构建”是“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实施成败的关键。

表1 “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研究”课程“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构建

(三)对接驱动:“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

“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在模块分割与合理模式构建后,更为重要的便是对接驱动,这是“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成功运用的硬核(见表2)。其中,对接要在每一模块中找到合适端口,且对应接合;驱动则是在某一端口启动,驱使整体“咬合”运转,以达到共同运行的效果。在“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中,每一教学模块表面看是独立存在、互不干涉、各自运转的,但实际上恰恰相反,各教学模块都不是单打独斗、孤立而战的,而是相辅相成、互融渗透、协同“作战”。例如:实践教学离不开教育主体,教育主体的素质决定实践教学的成败,自然也就成了实践教学环节的第一个端口,启动必须从此“发动”,并驱动模块内部研究解决主体问题,同时,将“客体对思政教育主体的需求”作为另一模块端口,两个端口对接,并通过对接促使思政教育主体积极主动梳理并分析客体存在的问题及成因,探讨解决客体问题的方法并付诸实施。因为每一教学模块都会有一个接口,将教学内容在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对接并驱动运行,当然,对接的越紧密,启动后运转得就越好,教学效果提升得就越明显,教学质量就会越高。

表2 “思想政治教育现实问题研究”课程实践教学模块的“对接驱动”

四、“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在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中的应用

随着国家对思政研究生能力水平要求的提高,传统的专注理论课教学的教育模式暴露的问题越来越多,已难以适应思政研究生能力培养的要求,实践教学在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是研究重点,更是实施落实的关键,只有在廓清思政研究生特征、明确应用基本原则、具备应用保障、如时效果评析的前提下,才能取得最佳的效果。

(一)廓清思政研究生特征

“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应用若想收到理想的效果,必须有的放矢,要廓清并准确把握思政研究生独有的特征,由于思政研究生将来要从事的工作大多与思想政治相关,因此对其在思政方面的能力要求就会较高,而这种能力的培育最好的途径就是实践教学。在实践教学中,要格外重视包括思想素质、“政治三力”(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理论运用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工作能力的培养,也就是说,在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中应用“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既能充分调动思政研究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动性、积极性、自觉性,又能依据专业需要有所侧重、因材施教,提高他们的理论运用与学术研究能力,提升思想政治素养,升华人格魅力。

(二)把握应用基本原则

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在应用过程中必须把握五个“精准”原则:一是模块精准把握原则,模块是“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实践教学内容完成“黄金分割”后,教师应精准把握各模块的教学内容、端口、对接点,这样,应用起来才能得心应手。二是理论精准运用原则,“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运用的目的就是将所学理论付诸实践之中,只有将理论精准运用,才能促使研究生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提升理论运用能力。三是精准对接原则,虽然每个实践教学模块的内容各不相同,但也不是孤立的存在,模块驱动的前提就是要找准模块的端口,实现准确无误的对接,这样,才能在启动后实现最优化驱动。四是精准驱动原则,“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以对接为基础,对接后才能启动与驱动,而驱动不能盲目,应在教学内容彼此衔接的情况下,精准驱动各个环节,实现实践教学有序运转。五是精准体验原则,“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既然强调实践,就必须重视以问题为主线的情感体验,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有利资源,引领研究生步入实景,精准体验,已达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的实践教育。

(三)提供基本应用保障

实践教学不像理论教学,三尺讲台即可完成教学任务,“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需要包括教育主体、物质、机制在内的三项最基本的保障。其中,教育主体保障是指有高水准的教师队伍,“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仅要求教师有热情、知识水准高、有创新意识,而且要求教师要有主动性,教学经验丰富、教学能力强,以适时启动、及时驱动、全程把控实践教学全过程,这是最基本的保障。物质保障“囊括”的内容丰富,既包括经费保障,也包括实践教学模式落实中各种物质条件,如多媒体、宣传栏、教室及其他设施与服务等,还包括校内外基地以及实践教学的时间保障,物质保障是“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应用的物质基础。机制保障强调保障的制度化、规范化,是一种综合性保障,“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应用必须有包括领导管理机制、创新研究机制、实施落实机制、激励惩罚机制、反馈考核机制、长效保障机制、监督评估机制等机制做坚强的后盾,有了这些机制,才能保证“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才能确保其顺利实施与落实。

(四)及时进行效果评析

“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正处于探索与尝试中,虽然收到一定成效,但仍需及时进行评析、总结经验。如对模块分割的科学性,模块端口的准确性,模块对接的严密性,模块驱动的操作性、可行性与有效性,驱动过程的科学性与完整性等进行及时的定量与定性评析。通过评析,完善评析标准,确定评析制度,实现评析监管,使效果评析成为推动“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应用的杠杆,以便收到最佳应用效果。

总之,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不仅是理论教育课,更是能力素养的培育课程,这一性质决定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离不开实践教学环节。虽然“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仍处于探索尝试阶段,其研讨、应用、评估任重道远,但相信“模块驱动”实践教学模式的深入研讨与应用,一定能促使高校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并使思政研究生专业课程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统一的基础上实现“双赢”。

猜你喜欢
端口专业课程研究生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一种有源二端口网络参数计算方法
一种端口故障的解决方案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
多按键情况下,单片机端口不足的解决方法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卫星三端口DC-DC变换器技术综述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