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方文化课程优势 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

2021-09-27 00:37宋鸿沄孔维斌黄怡凡焦颖婕
天津教育·上 2021年9期
关键词:天津思政课程

宋鸿沄 孔维斌 黄怡凡 焦颖婕

一、课程设置缘起:思政视角

经过几年教学积累和准备,我们教学团队根据学生对地方文化的感知和理解,结合天津城市文化特点开设了全校通识选修类课程《天津城市文化漫谈》,倾力打造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综合素养课。该课程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指示精神,系统梳理天津作为大运河文化带上重要节点城市的文化脉络,向当代大学生讲述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城市文化特征、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历代优秀人物贡献、地方风俗与红色旅游资源等内容。

在大学英语日常的教学中,我们发现很多来自其他省市的学生对天津本地城市文化既存在陌生感,又有着浓厚的兴趣。鉴于此,我们针对天津本地城市文化学习进行了学情调研。根据调研结果,95.5%的受访学生对天津本地文化有浓烈的兴趣;92.6%的受访学生希望通过相关课程系统了解学习天津本地文化;93.8%的受访学生表现出对天津地域饮食文化和传统民俗文化强烈的了解意愿;91.4%的受访学生希望能深度了解天津本地文化。依据实际调研情况和学生实际需求,我们构建了“天津城市文化漫谈”课程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全面了解天津城市历史与发展沿革,体会天津城市文化特色,感受天津文化魅力,并在此基础上,引发学生思考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天津城市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自觉保护、传播、弘扬天津的城市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激发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的使命感。

二、课程目标的具体展开:接地气

在讲授过程中,课程的教学目标将在“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等方面得以彰显和具体体现。之所以强调“接地气”就是课程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兼顾文化理论、文化内涵和文化实践的合理融合,文化达成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不断的实践中深度理解天津本地城市文化。

1.重点关注“价值观”的塑造。对天津城市文化的深刻理解必然使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与现当代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巨大变化和伟大成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这对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在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与完善,通过要求学生线上查找资料、课堂讨论、线下参观走访等形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的应用“能力”;通过丰富的教学讨论与讲解,使学生掌握天津城市文化的特点与内涵,了解天津地域文化形成的来龙去脉和文化演变的规律,从而丰富对文化内涵的理解,并由此增强青年一代的文化热爱,掌握更多的文化“知识”。

2.重点打造“文化自信”的情怀。本课程通过对天津城市文化的系统学习,使学生了解天津城市发展的历史沿革和文化特征,了解天津城市文化的深厚积淀,帮助学生熟悉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遗产、地方民俗、历史文化名人与红色旅游资源。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结合紧密,不仅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普及非遗知识,而且帮助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发展与宣传等方面的问题,对城市文化的价值与社会意义进行深入的思考,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学生坚定的爱国主义情怀。

3.重点阐述“天津故事”的内涵。讲好中国故事的一个方面就是要讲好地方故事。各地方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讲好地方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具体表现。具体而言,课程内容中的“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与特征”,全面介绍了天津城市文化的形成过程,作为运河文化的重要节点,这一讲的内容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大运河文化”紧密相关,有着重要的教育意義;在“天津历史文化名人”讲授中,结合天津近代史,向学生介绍在天津从事革命工作的历史名人和弘扬传统文化的文化名人;在“天津民俗掠影”和“天津方言文化及戏曲”讲授中,结合非遗等传统文化内容,帮助学生了解天津的民俗特点与生活习惯,坚定对中国文化的自信;在“天津城市文化资源与传播”讲授中,通过介绍天津红色旅游资源和特色及城市形象传播状况,帮助学生了解天津历史革命资源,更好地传播天津文化。课程的其他内容也包含了思政教育点,对应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三、课程特色与创新点:走出去

本课程在讲授过程中,不仅有传统的课堂面授的教学形式,而且根据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特点,采用线上、线下,课前、课后,校内、校外等多种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进行思政教育。

比如,本课程强调“课前学习”。课前通过设置引导问题,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慕课的平台,了解天津城市文化的具体知识点,帮助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加深知识点的理解,培养学生社会调查能力。同时,重视“课堂面授”。通过课堂面授讲解重点和难点知识,播放相关音频、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切身感受天津城市文化内涵。通过学生预习知识、收看相关资料,课堂进行深入讨论,巩固所学知识,挖掘思政教育内容。最后,注重“课后思考”。通过设置相关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所学的知识点。鼓励学生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以思政教育为引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做相关的小演讲或写出所感所悟的总结。

除了以上这些必备教学环节外,本课程还在以下两个方面重点着力,形成特色与创新:

1.线下访学。课堂教学与线下访学相结合,最大程度满足学生学深、悟透的要求。本课程作为实践性强的综合素养课,课堂讲授的有关天津文化内容需要学生进行实地访学。课程组结合课程特点,组织部分学生赴相关博物馆、革命遗址、红色旅游资源访学参观,真正做到融入思政教育目标。比如,《天津城市文化漫谈》课程教学团队利用课余时间于2021年6月组织选课学生和天津城市文化传播市级大创团队成员,赴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元明清天妃宫遗址博物馆)开展观摩和学访活动。在本次学访活动中,天津市文保中心展陈教育部部长郭贤生对馆内的情况作了详细介绍,并举行了传播天津文化和增进天津文化软实力的研讨座谈会。师生与馆内的天津文化研究人员进行广泛座谈,深入了解天津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探讨学校教学与天津文化展陈资源的合作途径。本次学访中,师生深切体会到爱国爱家乡的教学与实践在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特别是实践教学活动的必要性。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天津城市文化的发展、传承与创新,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自觉保护、传播、弘扬天津的城市文化,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热情,激发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的使命感等,是本课程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2.研究训练。在实地访学、走出去调研的基础上,本课程还注重培养学生进行系统社会调查、分析、研究的能力。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我们不断发现、培养有潜力、热爱传统文化的学生组成研究创新团队,积极申报“大创”“互联网+”等学生项目,锻炼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依托本课程,课程团队教师指导学生已经完成学生“大创”项目一项:大运河文化带典型河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调查及其推广策略研究;另一项在研: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的天津文化传播现状调查与推广策略研究。通过“师带生”方式,把文化课程和学生的实际操练结合起来,最终形成学生自身的文化软实力和实际的科研与工作能力,突出一个“实”字,在实处下手,掌握真功夫,不搞花拳绣腿。

四、努力的方向

本课程属于综合素养课,培养学生社会文化研究的综合素质,课程内容融入了很多的思政教育元素,采用了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与演讲、写感悟等创新做法,特别是探索课堂教学内容走出校园,进入博物馆、红色旅游资源等社会实践场所。这些做法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创新,也是对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有益尝试。通过教学实践,我们今后还需要在如下几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学习借鉴其他地方文化课程的建设经验,继续深入挖掘本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研讨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创新做法。二是邀请相关文化学者和思政教育专家,召开课程建设的研讨会,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促进课程建设和开发,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丰富课程内容。三是组织学生座谈,听取学生对课程的要求与意见,以利于提高课程的教育性、知识性和趣味性,推广传统文化进课堂。四是加强与文博馆、红色旅游资源联系,双向互动,展示和推广天津文化类课程进场馆、进社区。

本课程将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环节,紧贴思政教育的教学目标,进一步完善教学内容,继续探索教学的新方式,探索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的新做法。在此基础上,推广课程教学模式、展示课程教学内容,为讲好中国故事,讲好天津故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

(责任编辑  徐德明)

猜你喜欢
天津思政课程
课程思政迈向高质量发展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守护天津卫 “疫”线显担当
天津之旅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寓庄于谐:高中思政课堂教学语言活力之彰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天津之眼》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