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创业创新对促进国内大循环及就业

2021-09-27 14:48郭玉玺
现代营销·理论 2021年9期
关键词:就业创新创业

郭玉玺

摘要:目前,国家层面大力倡导“国内大循环”,以满足内需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其他方面的创新,加快推进数字经济、智能制造、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更多新的增长点和增长极。重点指出了创业创新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而创业创新重要的成果就是对于社会就业的带动,对于社会稳定发展有着积极影响。

关键词:创新创业;国内大循环;就业;科技研发;内需体系

根据总书记的讲话精神,我国未来一段时间的主要工作是深化改革加快疏通国内大循环,而从短期来看,想要达成这一目标,应以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作为着力点。其要点有三:一是以创新为驱动力,完善科技创新产业链条。二是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大力推进新基建,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三是对收入分配格局进行调整,以充分就业和居民增收支持内部流通。国内流通也有助于我国科技创新成果的转化。总书记在2014年5月访问上海时曾说过,“在当今世界,科技创新已经成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支撑,成为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改革和进步的有力指南”。而科技创新发挥实质作用的关键在于成果转化,只有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才会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具体措施如下。

一、发挥创新驱动力,以创新创业引领内循环

创新是新需求产生的催动力,资源的投入所产生的新供给会创造全新的需求,与之相对的是,旧产业的发展空间必然会被压缩,如此就可以有效地消除产能过剩,促进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是创新创业在内循环方面所具有的引领作用。就目前来看,我国科技创新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旧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具体集中在三个阶段。首先,在原始创新、基础创新阶段支撑不足。科技的从无到有需要大量科研经费的支撑,虽然现阶段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在GDP中所占的比例已经突破2%,但在投入分配方面却存在较大问题,比如一些需要长期投资的基础研究领域,得不到足够的投资。因此,我国应适当提高基础研究投入的比例,力争在五年内从目前的5%提高到15%左右。其次,在技術改造和创新阶段缺乏应用型R&D机构。在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要想转化为实质性的生产力,还需要经过技术改造的过程。各类科技创新中心和孵化基地通常负责这项任务。他们不仅需要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还需要了解市场行业的发展趋势,组织科技力量根据行业需求进行深入的研发,从而将科学技术转化为技术和生产过程。目前国内这类机构的数量相对较少,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科技部在其《关于推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的总体方案(暂行)》中提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不直接从事市场化的产品生产和销售,不与大学争夺学术声誉,与企业争夺产品利益。该中心以R&D为产业,以技术为产品,致力于源头技术创新、实验室成果实验成熟、应用技术开发增值,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和科技服务,孵化衍生技术型企业,引领重点行业和地区实现创新发展。根据这一计划,我国应尽快建立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的激励约束机制,催生一批专门从事应用技术开发和转让的专业机构。最后,在成果转化为大规模产能的过程中,这个阶段需要大规模生产基地的支撑,这是各个开发区和大企业投资的结果。中国需要做的是发挥资本市场的作用,比如改善金融服务,包括上市公司的收购和投资、银行贷款和债务融资等。2精准把握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机遇,积极推动新基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产业,为内循环“赋能”

首先,加快推动新基建,促进5G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产业化。目前我国各地区都在积极兴建数据处理中心,为数字城市建设提供支撑。而服务器的扩建也会带动机房、电力等方面设施的建设。预计2020—2025年,我国新基建投资产出和建成后为社会带来的服务产出将超过10万亿元。其次,依托新基建推动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将产业中包含的要素以及环节改造融入数字化网络之中,完成业务流程和生产方式的重组,进而形成全新的产业协作、资源配置和价值创造体系。再次借助新基建完善中国创新体系,加快布局一批大科学装置和大试验平台为代表的创新基础设施,形成基础研究、区域创新、开放创新以及前沿创新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将全社会创新创业动能全面激发出来。

二、以人为本,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以居民充分就业和收入提升支撑“内循环”

目前我国人均GDP已经超过一万美元,但从收入分配方面来看,中等收入和中低收入的群体仍旧占据绝大部分,共有10亿人。为了刺激消费,促进就业,我国应对当前的收入分配格局进行适当调整。具体措施有三:一是降低个人所得税,随着个人所得税最高边际税率的较低,次级税率也会下降,但却实现了税基的扩大,最终的税收总量反而会提升。二是稳定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基于国内大循环的考虑,可以将部分政策转化为法律性政策或基础性制度,稳定社会预期,帮助小微企业渡过难关,进而以新的就业带动更多就业,促进经济循环发展。三是加大社会事业的支出,如增加大城市保障房供给、减免学费等,增加住房、教育、医疗等领域的财政支出,以达到减少居民支出的效果,促进其他领域的消费。

三、结论

综上所述,在构建国内大循环的背景下,重新发挥全社会创新创业潜能是带动就业、刺激经济复苏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我国市场竞争力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佚名.国内大循环新格局探寻长期投资路径[J].股市动态分析,2020(17):6-11.

[2]佚名.主动融入国内大循环赢得发展主动权[J].辽宁经济,2020(8):1.

[3]伍少安.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N].贵州日报,2020-08-12(001).

[4]韩文龙.练好供给侧改革和扩大内需两大基本功以国内国际双循环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N].四川日报,2020-08-26(006).

[5]姜恒.善用数字经济平台打通国内大循环[N].中国青年报,2020-09-02(002).

猜你喜欢
就业创新创业
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园管理问题研究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高职计算机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研究
把握“金钥匙”打开创业门
创新创业教育融入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施路径研究
技工院校以就业为导向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浅谈高校辅导员的就业指导力
如何指导大学生提高面试技能
内蒙古自治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