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机,仕与隐的纠结

2021-09-28 22:54刘勃
环球人物 2021年18期
关键词:陆机南方人

刘勃

《世说新语·尤悔》中有这样一条:

陆平原河桥败,为卢志所谗,被诛。临刑叹曰:“欲闻华亭鹤唳,可复得乎!”

陆平原说的是陆机,因为他做过平原内史的官。

陆机指挥河桥战役打了败仗,又受到卢志的谗害,被杀。临刑时叹息说:“想听一听故乡华亭的鹤鸣,不能再听到了!”

陆机是东吴名将陆逊的孙子、陆抗的儿子。华亭(上海松江的古称)是陆逊出生的地方。东吴灭亡后,陆机的处境有点尴尬。对故国尽忠,他不应再出仕;但为了重振家声,他又有义务出来做官。就这么纠结着,陆机倒是在家乡过了一段优游岁月。

西晋灭吴那一年(280年),陆机20岁。接下来的十余年,他人虽然在家隐居,文章却不胫而走,所谓“誉流京华,声溢四表”,“况乃海隅,播名上京”。

这些年里,吴地隔三岔五的有叛乱发生。太康九年(288年),东吴故地发生了多次地震,按天人感应的思维,这被理解为南方人怨气郁结的反应,朝廷引用江东人才的力度于是大大增强。

陆机就北上洛阳了,途中写了《赴洛阳道中作》。“悲情触物感,沉思郁缠绵。伫立望故乡,顾影凄自怜。”哭哭啼啼的调子,完全看不出要去当官的好心情。

但若因此认为陆机是个性格柔弱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事实上,陆机个子高,嗓门大,词锋锐利。他到洛阳后,很快就以善于怼人出名。

陆机诣王武子,武子前置数斛羊酪,指以示陆曰:“卿江东何以敌此?”陆云:“有千里莼羹,但未下盐豉耳。”(《世说新语·言语》)

王济出身太原王氏,是花天酒地的公子哥,也是有名的臭嘴。

陆机见王济,王济指着面前的几斛羊奶酪说:“这么好吃的东西,你们江东没有吧?”

陆机回答:“千里湖(在溧阳,不过今天已经没有了)的莼菜汤,没搁盐豉(大豆烧熟发酵后加盐做的调味料)的时候,跟这玩意儿的口味算一个档次。”意思是,加上盐豉,当然就胜你一筹了。

卢志于众坐,问陆士衡:“陆逊、陆抗是君何物?”答曰:“如卿于卢毓、卢珽。”士龙失色,既出户,谓兄曰:“何至如此,彼容不相知也?”士衡正色曰:“我父、祖名播海内,宁有不知,鬼子敢尔!”(《世说新语·方正》)

一个公开场合,卢志问陆机:“陆逊、陆抗是你什么人啊?”

当时人最重“家讳”,喊人家父祖的名字和当面打脸差不多。陆机怒了,一巴掌抽了回去:“就像卢毓、卢珽和你的关系一样。”

陆云觉得兄长有点过了,出门后劝解:何至于此?人家或许真不知道这层关系。但陆机很严肃:我爷爷、爸爸是什么人,天下还有不知道的吗?“鬼子”(子读上声,儿子的意思)怎敢這样!

细想下来,陆机的逻辑是有问题的。知不知道陆逊、陆抗是一回事,知不知道你陆机又是一回事,至于知不知道你们之间的关系,更是另一回事。

从陆机骂卢志“鬼子”看,对怎么和卢志交往,他是做足了准备工作的。卢是河北大姓,传说有个叫卢充的,曾与女鬼(当然是大家族的女鬼)结婚生子。这个卢充,就是卢志六世祖——我连你爷爷的爷爷的爸爸的八卦都打听清楚了,我爸爸是谁你不知道?这也太伤自尊了。

临刑时,陆机叹息说:“想听一听故乡华亭的鹤鸣,不能再听到了!”(李云中 / 绘)

其实,当时的主流是北方人看不起南方人,不过大多数南方人选择了忍气吞声,所以陆机毫不客气的反击态度格外引人瞩目。

陆机还攻击过左思。左思要写《三都赋》,对东吴首都建业的情况不了解,找陆机打听。这之后,陆机给弟弟陆云写信说:“这边有个粗鄙的北方佬,竟想写《三都赋》,等他写完,稿子用来盖酒罐,想必是极好的。”

当然,后来陆机看到左思写成的作品,认输了,承认人家写得好,甚至放弃了自己写《三都赋》的计划。可见这不是什么文人相轻,恰恰相反,作为文人,他乐意承认同行的才华,但在此之前,他还是喜欢对北方人攻击了再说。

陆机还骂过另一位文人、著名的美男子潘岳。有一次,陆机看见潘岳来了就要走。潘岳说:“清风来了,尘土飞扬。”陆机回答:“凡鸟落下,凤凰飞翔。”

其实,陆机虽然对北方士人摆出相当有攻击性的对抗姿态,但骨子里对他们还是很在乎的。

作为江东名门的后代,他不可能真的甘心隐居。但这么多年过去,北方人士对陆机才华的认可,始终停留在口头表彰的层次。朝廷需要一些南方人装门面,不然体现不出这是一个统一政权。陆机、陆云兄弟和其他所有的南方名士,只好一直在一些低级闲散的官位上蹉跎着。

随着时局越来越乱,很多南方人都选择回到家乡躲避纷争。他们也劝陆机离开,但是陆机总觉得还有一线机会,选择了留下。

这支大军里,有北方士族出身的高级将领,他们是瞧不起陆机的;也有成都王宠信的宦官,他们也和陆机不对付。这支军队看起来声势浩大,其实是一盘散沙。

于是他就犯了一个大错。当时,赵王司马伦逼晋惠帝让位给自己,按照流程,晋惠帝应该先下一道诏书,表示这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司马伦希望这道诏书由陆机来写。陆机借口为兄弟陆云的妻子发丧,不去上班,躲起来不写。司马伦也就没强求。

本来这事就过去了,但不久司马伦垮台,司马伦的党羽都成了乱党,这个时候却有人揭发说,那份禅让诏书是陆机写的。

禅文的草稿和定稿在中书省都有存档,只要核对笔迹,很容易就可以证明陆机的清白。但是,打击反派集团的时候,办案人员往往是唯恐不能把问题扩大化的。于是陆机就被移交司法机关处理,一家老小都被丢进了监狱。

幸赖晋惠帝的弟弟、成都王司马颖等人出面说情,陆机死罪减等,流配边疆。接下来赶上大赦,连徙边也免了。陆机感谢司马颖的救命之恩,又觉得他“推功不居,劳谦下士”,于是43岁的陆机“遂委身焉”。

司马颖是晋武帝的第十六个儿子,年纪虽然不大,但绝对是炙手可热的大人物。这位年轻的大人物对陆机也很赏识,正是在他的安排下,陆机成了平原内史,后来他又引陆机入自己的幕府,“为司马,参大将军军事”。

这时候,“八王之乱”差不多也到了高潮。根据地在邺城的成都王司马颖要和洛阳的长沙王司马乂(音同义)开战了。司马颖把伟大而光荣的任务交给了陆机,任命陆机为后将军、河北大都督,统帅了一支20余万人的大军。

这支军队开出去确实很拉风,所谓“列军自朝歌至于河桥,鼓声闻数百里,汉魏以来,出师之盛未尝有也”。当年,陆机的爷爷陆逊为东吴大都督,在猇(音同枭)亭大破刘备时,麾下各部不过5万人。看起来,陆机强爷胜祖的机会到了。

然而作为统帅,陆机的表现却很丢人。这支大军里,有北方士族出身的高级将领,他们是瞧不起陆机的;也有成都王宠信的宦官,他们也和陆机不对付。

这支军队看起来声势浩大,其实是一盘散沙。而他们要面对的敌人长沙王司马乂,是此时皇室中最杰出的軍事人才。不听陆机指挥,冲到洛阳城外想抢功的军队,被长沙王轻而易举地击败。溃逃的败兵冲散了陆机的大营,20万大军就作鸟兽散,“赴七里涧而死者如积焉,水为之不流”。

陆机知道,自己的死期到了。

粗读《晋书·陆机传》,会觉得这一战中陆机的无能是惊人的。一不能整顿军纪,二不能协调和同僚的关系,三不能赶紧辞职,整个作战过程,看不见他这个主帅存在的作用,简直可说是“不战、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

陆机确实也很无奈,他虽然出身将门,却没有带兵的经验,在北方又毫无人脉基础,本来就不可能指挥这些骄兵悍将。所以接到任命后,陆机的第一反应,也确实是跟成都王“固辞”。但成都王不知道怎么想的,就你了。

大败后,陆机还能追求的,只剩让自己死得尽量像个名士了。他脱下戎装,换上丧服,静静等待收捕自己的人到来。

他对来者说,吴国灭亡后,自己受到晋朝和成都王的厚恩,这次本不想统兵,却没有获得批准,结局如此,大概是命运吧。他给成都王写了一封“词甚凄恻”的信,长叹说了本文开篇的那句话。

《晋书》上说,陆机死的那一天,“日昏雾昼合,大风折木,平地尺雪”。这也许是碰巧,也许是《晋书》的作者用这种方式表达对陆机的同情。后世的历代文人,往往也有仕和隐之间的纠结,读到陆机的遭遇,很容易代入进去。但要说他们从中吸取了什么经验教训,那就只能是说说了。就像跟好赌的人再讲赌博的危害也不会有效果一样,跟求官的人讲官场凶险,有什么用呢?

猜你喜欢
陆机南方人
下雪后北方人的快乐,南方人不懂
黄耳传书
南方人,求求你们说话不要加儿化音
陆机:青山绿水中的一只鹤
南方人在北方上学是怎样的体验
“百代文宗”陆机的官场劫
状态
有一种痛,叫南方的冬天北方不懂
“因地制宜”就是养生
诗人陆机:天生贵族难自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