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问来使》——一首早期的拟陶诗

2021-09-29 07:51北京范子烨
名作欣赏 2021年13期

北京 范子烨

《陶渊明集》卷二有一首《问来使》诗:

尔从山中来,早晚发天目。我屋南窗下,今生几丛菊。蔷薇叶已抽,秋兰气当馥。归去来山中,山中酒应熟。

据国家图书馆所藏宋刻递修本《陶渊明集》可知,宋本陶集已有此诗。诗题下有宋人校语:“南唐本有此一首。”也就是说,宋人所见的一种南唐本《陶渊明集》著录了这首诗,显然,校勘者意在表明宋代流行的陶集大多没有这首诗(参见下文所引蔡绦《西清诗话》)。事实上,宋代以来的学者多以伪陶诗目之。说它是伪陶诗,固然正确,但我们必须看到,这篇作品实际是一首早期的比较典型的拟陶诗:不仅“山”“屋”“窗”“菊”“兰”和“酒”等意象遍布陶集,而且“归去来”直接取词于陶渊明的那篇名赋,熟读陶诗者自然是一望即知。

诗中所谓“天目”,是指东晋时期浙江安吉县境内的天目山,即东天目(位于今浙江省杭州市西部),此山距会稽不远。《四库全书总目》卷七十六“《天目山志》四卷”:“浙江有东西二天目:东天目在临安县之西五十里,西天目在于潜县西北四十五里。据此书所图,则本属一山,东西水源若两目然,故曰天目。”诗中“我屋”一句中的“窗”,宋洪迈(1123—1202)引作“山”(详见下文)。宋胡仔(1110—1170)《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五柳先生下》引宋蔡绦(公元1126 年前后在世)《西清诗话》云:

(陶)渊明意趣真古,清淡之宗。诗家视渊明,犹孔门视伯夷也。其集屡经诸儒手校,然有《问来使》篇,世盖未见,独南唐与晁文元家二本有之。诗云……李太白《浔阳感秋诗》:“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其取诸此云。

晁迥(948—1031),谥文元,是北宋时期的著名文学家和藏书家。宋严羽(1192?—1245?)《沧浪集》卷一、魏庆之(约公元1240 年前后在世)《诗人玉屑》卷十一以及元陶宗仪(1329—1412?)《说郛》卷八十三上转引此文,其中《问来使》诗“我屋”一句,“窗”字皆作“山”,所以这句诗的文本当以“我屋南山下”为正。南山就是庐山。《全晋文》卷三十七庾亮(389—340)《翟征君赞》:“景命不延,卒于寻阳之南山。”陶渊明《饮酒》二十首其五:“悠然望南山。”洪迈《容斋随笔·五笔》卷一“问故居”条:

陶渊明《问来使》诗云:……盖天目疑非陶居处。然李太白云:“陶令归去来,田家酒应熟。”乃用此尔。王摩诘诗曰:“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杜公《送韦郎归成都》云:“为问南溪竹,抽梢合过墙。”《忆弟》云:“故园花自发,春日鸟还飞。”王介甫云:“道人北山来,问松我东冈。举手指屋脊,云今如许长。”古今诗人怀想故居,形之篇咏,必以松竹梅菊为比兴,诸子句皆是也。

正如洪氏所列举的那些诗作,此诗也是因“怀想故居”而“形之篇咏”的。天目山使者的到来,激起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思念,正所谓旧国旧邦,望之怅然。第一二句与第三四句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突显了诗人强烈的故山之思与故园之情。此时的诗人虽然游宦于外,但其情志却在于归隐南山,与芳菊为侣,与美酒为伴,在诗人的想象中,蔷薇抽叶,秋兰馥郁,故乡的一切都是无比美好的。

此诗题目虽然是《问来使》,但诗人之真意并不在“问”,而是借“问”言情,所以这首诗在艺术上的突出特点是有问而无答,因为诗人不需要“来使”作答,所谓“问来使”不过是诗人发唱的引子而已。这正是典型的“《问》体诗”。所谓“《问》体诗”,前人指屈原《天问》之诗体。宋蔡正孙(1239—?)编《诗林广记》后集卷二载王安石(1021—1086)《勘会贺兰山主》:“贺兰山上几株松?南北东西共几峰?买得住来今几日?寻常谁与坐从容?”蔡氏引黄升(公元1249 年前后在世)之语云:“前辈作诗有蹈袭而不以为嫌者,荆公此诗全用唐皇甫冉《问李二司直》六言诗意,此体甚新,诗话中未有拈出者。”在此语之下,蔡氏附录了唐人皇甫冉(717—770)《问李二司直》一诗:“门外水流何处?天边树绕谁家?山绝东西多少?朝朝几度云遮?”(《全唐诗》卷二百五十)蔡氏又引黄升之语云:“皇甫冉此诗,盖用屈原《天问》体也。”且曰:“愚谓陶渊明《问来使》篇,亦是此体,渊明诗见《前集》一卷。”据此,“《问》体诗”或有问无答,或有问有答,而以“问”为最基本之特征,例如:

此水何时流?此山何时有?(〔晋〕湛方生《帆入南湖》,〔明〕冯惟讷《古诗纪》卷四十六)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唐〕张若虚《春江花月夜》,〔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四十七)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唐〕李白《把酒问月》,《李太白文集》卷十七)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水调歌头》,〔宋〕黄升《花庵词选》卷二)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宋〕李之仪《卜算子》,《姑溪居士前集》卷四十五》)

皆属于此体。而关于《天问》之诗体,在20 世纪40 年代,台静农(1902—1990)依据当时发现的“西南苗族关于开天辟地的歌诗”断言:“我以为屈原作品的文体,皆系采自当时民间的歌诗体,最显著的如《九歌》。而《天问》一篇之体制,虽独异于其他作品,然亦未必为屈原创制,实亦袭自民间作品。”

在六朝时代,天目山多有修道之人,与浙江天师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苑英华》卷六百七十七载周弘让(公元560 年前后在世)《与徐陵书荐方圆》有“唯赵郡方圆,栖迟天目,年过强仕,不慕时荣,文史足用,学艺优敏”云云,而《文苑英华》卷六百七十七徐陵(507—583)《答周处士书》则曰:

辱去年三月二十七日告。仰披华翰,甚慰翘结。承归来天目,得肆闲居,差有弄玉之俱仙,非无孟光之同隐。优游俯仰,极素女之经文;升降盈虚,尽轩皇之图艺。虽复考槃在阿,不为独宿,讵劳金液,唯饮玉泉。比夫煑石纷纭,终年不烂;烧丹辛苦,至老方成。及其得道冥真,何劳逸之相悬也。又承有方生,亦在天目,理当仰禀明师,总斯秘要,岂如张陵弟子,自坠高岩,孙泰门人,竞投沧海。何其乐乎!

可见周弘让向徐陵推荐的这位赵郡人方圆(徐陵答书称为“方生”),原来是一个隐居修道而又颇有宦情的青年才俊。在梁陈之际,周弘让曾隐居于安吉县天目山。唐颜真卿(709—785)《颜鲁公集》卷十三《吴兴地记》称安吉县天目山有“周弘让故宅”,明董斯张(1587—1628)《吴兴备志》卷十三引《谈志》:

安吉有梁周弘让故宅,弘让之弟弘政为安吉县令。弘让结宇中山,耽玩文史。在县南三十六里。

今《艺文类聚》卷三十六有周弘正(496—574)《还草堂寻处士弟诗》,“处士弟”即指其胞弟周弘让。按《艺文类聚》卷三十六周弘让《无名诗》:

行行访名岳,处处必留连。遂至一岩里,灌木上参天。忽见茅茨屋,暧暧有人烟。一士开门出,一士呼我前。相看不道姓,焉知隐与仙。

“忽见”二句,意本《陶渊明集》卷二《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一士”二句,语本《陶渊明集》卷三《饮酒》二十首其十三:“有客常同止,取舍邈异境。一士长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可见周弘让是在有意地模拟、化用陶诗。所以,清沈德潜(1673—1769)《古诗源》卷十四说他的这首诗“清真似陶诗一派,陈隋时得之大难”。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上引徐陵《答周处士书》“承归来天目,得肆闲居”二句,其语意当与陶渊明《问来使》诗“归去来山中”一句有关。徐陵平生熟读陶渊明作品,《文苑英华》卷三百十七载其《山斋》诗曰:

桃源惊往客,鹤峤断来宾。复有风云处,萧条无俗人。寒山微有雪,石路本无尘。竹径蒙笼巧,茅斋结构新。烧香披道记,悬镜压山神。砌水何年溜,檐桐几度春。云霞一已绝,宁辨汉将秦。

此诗首句与末句,皆用《桃花源记并诗》之典故,这是显而易见的。诗人的意思是说“山斋”之所处,乃世外桃源,神仙胜境,显然此诗的写作背景也与道家修炼有关。要之,作为修道者的诗人周弘让和倾慕仙风道骨的诗人徐陵,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陶诗的影响,他们对陶诗的接受,与陶诗的那种玉宇无尘的方外境界当不无关系。

总之,这首《问来使》诗出自梁代周弘让、徐陵一类与天目山有密切关系的文人的手笔(周弘让的可能性最大),很早就羼入了《陶渊明集》中,类似的情况如江淹《拟陶征君田居》“种苗在东皋”(《江文通集》卷四)一首,居然以“《归园田居》之六”的面目出现在宋本《陶渊明集》中。但我们注意到,“《归园田居》之六”位居《问来使》之前,二者相接,没有其他作品的间隔。由此推断,它们可能是在梁陈时代同时羼入陶集的。

①《宋本陶渊明集二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影印版,第34 页。

②范子烨:《慕陶情与伪陶诗——以李白〈寻阳紫极宫感秋作〉为中心》,《文史知识》2004 年第12 期。

③参见《明抄本西清诗话》,张伯伟编校:《稀见本宋人诗话四种》,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年版,第179 页。

④见其《屈原〈天问篇〉体制别解》一文,收于《龙坡论学集》,《新世纪万有文库》,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1—24 页。

⑤《宋本陶渊明集二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9年版,第33—3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