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

2021-09-29 00:41赵远利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21年8期
关键词:生命成长文言文教学文化传承

[摘 要]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载体。语文课堂教学只有深入学生心灵,扎实地开展语言实践,才能让学生感悟文本的情感,理解、运用、积累语言。课堂上,教师要把学生放在中心位置,将文本与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内心深处体悟情感、在实践中锤炼语言、在体验中理解文化。只有这样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才能让他们感受到经典文化的魅力,自觉传承民族优秀文化。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生命成长;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623.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7-9068(2021)22-0013-02

文言文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与载体。只有让学生逐步贴近经典文学作品,才能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由于文言文和现在距离较远,学生阅读时存在一定的障碍,所以要避免教师的机械讲解,要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位置,让文本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情境中有效地理解经典作品,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在心灵中慧通

语文教学首先应该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普通教师上课,常常把关注点放在如何教上面;而优秀教师则更关注学生如何学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预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如,教学四年级的《王戎不取道旁李》时,学生已经学过几篇浅显的古文。文中聪慧的王戎不取道旁李子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之前的一段时间,我带领学生阅读了一些故事性很强的小古文。我想,如果学生经常在优秀的古诗文熏陶中成长,他们的语文功底一定会慢慢加深!于是,我把“在教师的帮助下学习这篇课文”作为教学的基点,整篇课文的教学分五步走:读通、读懂、读熟、熟知情节、想象讲述故事。这样,学生由浅入深地学习文章,并且能根据人物的特点,结合故事情节添油加醋地复述故事。课堂上,学生的朗读、想象、讲述是那样的精彩,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他们的语言感悟力和表达力。

五年级文言文《杨氏之子》所在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感受课文风趣的语言”。教学时,教师在学生读熟的基础上,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文中的两个人物,对话部分可以用文言文表达,也可以用现代语言表达。没有想到的是,课堂上有一个学生居然写下了这样一段精彩的剧本:

孔君平听完“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这句话,竟一时语塞,无言以对。他没有想到,一个九岁孩子的语言竟然如此的机智巧妙。他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杨氏之子,眼神中流露出惊讶的神情。孔君平(微笑着点点头)感慨地说:“妙,真是太妙了!今日老夫真是眼见为实啊!”杨秀(很有礼貌地)地说:“多谢先生夸奖,杨秀年幼才疏,实不敢当啊!”

让人意外的是,学生不仅语言表达得非常生动有趣,加上动作和神态,简直是当时场景的立体再现,而且大多数学生当堂就能把课文背诵出来。这样,既减轻了他们的课业负担,又让他们在表演中体验语言表达的艺术和人物内心的情感。

二、在实践中锤炼

文言文教學要扎扎实实地抓好字词基本功。在《两小儿辩日》的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落实语言训练,以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特征。课前,教师要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查阅与文本相关的资料,理解课文的重点语句。充分的预习,既能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又能让学生能沉下心来,在文本中来回地读,增强语文学习的效果。

要想理解这篇课文的内容,就要把文章读通顺。因此,教师要给予充裕的时间,让学生朗读。理解课文的时候,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就课题中的“辩”字进行组词,帮助他们理解课题;再就课题展开质疑讨论:“谁和谁辩论?为什么辩论?”最后,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用大家熟悉的现代语言把意思表述清楚。在教学中,教师应总结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的方法,让学生不仅能说清楚主要内容,还能够准确地表达出文本的内涵。

在理清文本脉络时,可让学生找出文章一共出现了几次辩论,每次辩论两个人的观点有什么不同。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他们的论点分别是什么?论据又是什么?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小儿,你会怎么辩论呢?假如你是孔子,听到两个小儿的对话,你会怎么想呢?”同时,教师应指导学生边诵读边讨论,慢慢品味,让学生领悟到文言文的魅力和辩者的逻辑思维,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重点。学习文言文应该注重诵读,通过诵读了解大意,明晰文本的内涵,感悟文本的语言,理解字词句,并积累语言,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古人读书的经验。在文言文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诵读情景,让学生练习诵读。通过教师的指导、范读,学生的悟读、情境读、分角色读等方法,这样让学生读得有滋有味,激发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诵读培养了学生的语感,让他们感受到文言文的特点,感受民族优秀文化的魅力。

三、在情感中渗透

古人云:“文章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经典文言作品经过时间的洗礼,流传到今天的都堪称精品,无论是叙事还是说理,大多语言简练,行文流畅,文采斐然。《伯牙鼓琴》这篇短文讲的是春秋时期楚国俞伯牙和锺子期的故事。伯牙鼓琴遇知音,这个凄美的故事令人感伤。可是,六年级的学生却很难理解,觉得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巧用文本来让学生理解“知音难觅”,寻找伯牙“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的真正原因,努力营造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在字里行间行走,体会文本的魅力。

上课伊始,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体会知音相见的喜悦,在文本中找出与“知音”有关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体会以及这样体会的原因。其实,这是情感内化的过程。 好一个善弹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朋友间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体现,更是知音相知的不同凡响之处。接着,教师提出问题引:“作为楚国著名的音乐家,世间那么多人懂音乐,为什么伯牙只把锺子期当作唯一的知音呢?”让学生说出了普通人怎么赞美伯牙,锺子期又是怎么赞美伯牙的,两者之间的区别是什么。这是学生对伯牙和锺子期这一对知音情感体验的进一步深化。

当学生还沉浸在知音欢聚的愉快时,教师顺势引导:“短暂的相遇让两人成为知音,离别是那么的难舍。两人相约第二年八月十五再相见。伯牙日夜期盼,苦苦等待,好不容易等到见面的日子,却传来子期染病死去的消息。”接着让学生读出最后一句——“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悲痛的情感。俞伯牙来到子期的墓前,看到的只是荒凉的野草和冰冷的坟墓。于是,他写下了一首悼念诗:“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教师再配上凄美的音乐《二泉映月》,师生共读此诗,让学生体悟伯牙失去知音的悲痛心情和摔琴绝弦的行为。随后,教师设计小练笔:“假如你是琴师俞伯牙,此时你的心情会怎样?你会想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俞伯牙此时的心声。这一环节不仅升华了学生的情感,而且加深了学生对文本内涵的理解。

新课结束时,教师播放古筝曲《高山流水》,学生诵读《伯牙鼓琴》,在高雅悠扬的音乐声中结束课堂教学。这样,学生在朗读、想象和思考中,不仅感受到语言艺术的魅力,而且体悟到知音是可遇不可求的,突破文本“鼓琴”这一教学重难点。这样的教学,让学生深深地受到知音的文化熏陶。

四、在语用中沉浮

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是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愛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文言文教学中,对文中经典的句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仿说和仿写。同时,文言文大多以叙事为主,简短有序,层次分明,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学习文本的表述方法,叙述生活的一些趣事。如,学过《浙江之潮》这篇短文后,有一个学生讲述自己在西湖边的宝石山游玩的经过。她按照游览的顺序讲得有条理又有趣,我便鼓励她用文言文把这件事写下来。短文如下:

丁酉夏末,天气凉爽,吾与家人共游宝石山。山中小径,宽约十许尺,名曰宝石一弄,道旁古木参天。行约百米,见石阶,沿阶而上,一小溪顺势而下,溪边一石拱门,上书“坚匏别墅”。复前行约五六十步,见四座佛龛,皆毁,乃人为之,吾深感惋惜……登高远望,西湖美景一览无余,西有雷峰夕照,东有宝石流霞,湖光山色尽收眼底。

这篇游记是小作者仿照《浙江之潮》的叙述顺序,按照移步换景的写法,记叙自己游览的过程。游记不仅有对景物的描述,也有自己的心情体会,言语和句式模仿得有模有样。

总而言之,在教师指导下的文言文课堂,学生对文本展开深入解读,与人物展开真情对话,这样使他们对语言和生活产生深切的感悟,获得生命的成长。

[ 参 考 文 献 ]

[1] 张祖庆.微电影:儿童创意写作新范本[J].小学语文教学,2016(10).

[2] 赵远利.阅读,让文言文更有魅力[J].小学语文,2015 (Z1).

[3] 李吉林.情境教育三部曲(3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生命成长文言文教学文化传承
关注生命成长 打造动态课堂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文言文教学之流弊及矫治
让文言文教学迸发思维的火花
用班级文化打造有灵魂的班级团队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生生命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