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研工作应坚持七项基本原则

2021-09-30 02:10丁吉念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9期
关键词:教研学校

[摘 要] 学校如何更好地实现教研“为了教学”的目标?应坚持“以促进更好育人为使命”“以优化教学活动为旨归”“以立足教学实践为根本”“以解决教学问题为主线”“以深化课堂改革为重点”“以统一校本师本为途径”及“以坚持潜心教研为常态”等七项基本原则。

[关键词] 学校;教研;七项基本原则

2019年11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基础教育教研工作的意见》,确立了基础教育教研“保障基础教育质量”的重要地位,对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基础教育教研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进一步明晰了以教研促质量提升的教育发展思路。中小学要认真贯彻《意见》,切实做好教研工作,努力使教研扎根教学、为了教学,同时又引领教学、促进教学,真正让教研成为学校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保障,应坚持七项基本原则。

一、以促进更好育人为使命

教育的使命是育人,教研的使命是为了更好地育人。学校教研要真正肩负起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使命,需要驰而不息地实施“两个方略”:

1.把学生更好的成人作为教研的重要导向。学校教研要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教学轻学生成人等问题,把促进学生全面成长的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都纳入教研的范畴,着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前途理想教育、习惯养成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以及生涯规划教育等主题校本教研活动,把如何更好地立德树人作为教研的重要导向。

2.把教师更好的发展作为教研的基本方式。教师是学校育人的实施者,通过促进教师更好的专业发展来促进学校更好地育人,是践行学校教研使命的基本方式。学校要针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肯綮,有步骤、有组织地开展教师专业精神、专业理想、专业道德、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等校本研修活动,助力教师专业发展。同时,教师要用心开展立德树人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教书育人的反思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二、以优化教学活动为旨归

育人的主要方式是教学活动,教研要践诺更好地育人使命,必然要以优化教学活动为旨归。学校教研要实现优化教学活动的目标,需要努力抓好“三个优化”:

1.优化教师教的活动。教研是否优化了教师的教?我们要看教师在课堂上是否展现出更虔敬的教育情怀、更深厚的人文关怀、更高遠的教育视野、更渊博的专业知识、更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更准确的目标定位、更巧妙的教学艺术、更丰富的教学手段。

2.优化学生学的活动。教研是否优化了学生的学?我们要看课堂上学生是否更加熟练地掌握了“明确任务、制定计划、展开学习、效果评价”等一般自主学习过程;是否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了“搜集资料、阅读思考、动手实践(实验)、讨论质疑、归纳整理、应用提升”等一般自主学习活动。

3.优化教学活动融合。教研是否优化了教与学的深度融合?我们要看课堂上教师情境创设是否更好激发学生兴趣;提出问题是否更好引导学生学习;点拨讲解是否更好触发学生思维;学习评价是否更加给予学生信心;教师的教是否更加生动地推动学生的学;教学结构是否更加科学;师生互动是否更加心心相印。

三、以立足教学实践为根本

教研在教学实践中发生,没有教学实践的需要就不会有教研的发展,教学实践是教研的立足之本。许多学校的教研因为始终立足于教学实践,教研因此总是扎扎实实,深得教师人心。然而,也有不少学校教研因为很少联系教学实践,教研因此常常成为镜花水月,教师反感。学校教研要把根系深深扎在教学实践的沃土之中,需要瞄准“两个靶点”:

1.把教学实践作为教研的起点。学校教研要把镜头瞄准校内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教学实践活动,把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作为主要研究对象,紧紧围绕教师教的实践与学生学的实践活动确定教研目标、内容和主题,始终以破解教与学产生的各种鲜活问题、促进教与学的生动实践为主要逻辑起点。

2.把引领教学实践作为教研的落点。教研破解教学问题、形成教研成果的落点应该在哪里?应该在引领新的教学实践中!“教学实践——教学研究——新的教学实践——新的教学研究”,如此循环往复、螺旋上升的过程,应是教研立足教学实践的最佳思维导图。只有把教研成果应用到新的教学实践中,才能检验和发展教研成果,也才能体现出教研成果的重要价值。

四、以解决教学问题为主线

不断产生的教学问题是教研的源头活水,不断地解决教学问题是教研工作的主线。教学的主要问题是:教的问题、学的问题、以教导学的问题,学校教研应紧紧围绕这“三条主线”展开。

1.研究解决教师教的问题。无论教学怎么改革,教学离不开教师的教。教的基本问题是如何讲清楚、教明白。教师出现讲不清楚、教不明白的问题背后,往往是专业知识不足、课标研读不够、教材驾驭不熟、学情把握不准、知识逻辑不清、课前备教不实等问题,这些教的问题是教研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2.研究解决学生学的问题。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学是教学的中心。学的基本问题是:为何学,即学习兴趣问题;学什么,即学习目标问题;怎么学,即学习方法问题;学多久,即学习效率问题;学得如何,即学习质量问题。这些学的问题是学校教研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3.研究解决以教导学的问题。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以教师的教引导学生的学的过程。教学过程的基本问题是:传统教学中以教代学的“满堂教师讲”、课堂教学改革中以学代教的“满堂学生说”以及只管教师教不管学生学的“教学两张皮”等问题。这些教学过程的问题根源,在于如何发挥教师教学主导作用的问题,关键在于教师如何做好“两个转化”问题,即如何将外在教育要求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如何将外在于学生的客观知识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对象(促进学生学习)。这两个问题是学校教研需要解决的重点与难点问题。

五、以深化课堂改革为重点

课改是教育发展的主旋律,课堂教学改革是课改的“最后一公里”。把课堂教学这个立德树人的主渠道变革好,把每一节课都上好,是学校教研的重点。要科学而健康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既避免“故步自封、抱残守缺”的思想保守问题,同时又避免“照搬照抄、推倒重来”的行为盲动问题,学校教研需要回答好“三个问题”:

1.为何改?我们为什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这个问题事关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与成败,对这个问题如果没有明确而科学的答案,课堂教学改革往往会陷入“为积极响应而盲从”“为追赶时髦而跟风”“为标新立异而盲动”等极不科学的境地。让教师教得更好、让学生学得更好、让学校育人质量更好等“三个更好”,应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基本逻辑,也应是我们为什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的科学回答。

2.改什么?要回答好“改什么”的问题,就需要回答好两个问题。

第一,我们以往教学中有哪些优秀的东西不能改?归纳我们以往教学中的优秀东西主要是“三个传统”: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等优秀教育思想;忠诚教育、热爱学生、无私奉献等优秀教学精神;认真备课、注重启发、夯实双基等优秀教学做法。这“三个传统”不仅成全了我们已有的教育成就,也是我们深入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所需要的重要支撑。这“三个传统”不但不能改掉,而且要作为课堂教学改革的基础传承下去。

第二,我们课堂教学改革要改什么?主要是改与教育新时代不相适应的观念、方法与手段,具体来说主要是“四个改变”:一是改变观念,要改“以传授知识为本”为“以立德树人为本”;二是改变方法,要改“以教师启发讲授为中心”为“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三是改变手段,要改“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本书的落后教学手段”为“计算机、多媒体、因特网融合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四是改变评价,要改“终结性的单一考试评价”为“激励性的多元导向性评价”。

3.怎么改?习近平同志论改革有一个金句:要做到“蹄疾而步稳”。这也应是我们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课堂教学改革如何做到“蹄疾而步稳”?需要坚持“四有”:有计划地改,学校和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做好顶层设计,绘制明确的实施蓝图,确保课堂教学改革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化进行,避免“随意性”“碎片化”的课堂教学改革问题;有联系地改,学校和教师要紧密联系自己的教学“三个传统”,让课堂教学改革在已有的优秀教学传统基础之上进行,同时,学校和教师要紧密联系自己现有的教学实际,让课堂教学改革在自己现有的基点之上进行,避免“一刀切”“一脚空”的课堂教学改革问题;有引领地改,学校要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途径,用校外优秀做法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同时,要通过“领导带头”“典型示范”的方式,用校内骨干模范引领学校课堂教学改革,避免“一头雾水”“无所适从”的课堂教学改革问题;有保障地改,学校要解决制度激励问题、保障教师课改动力,要解决大班额问题、保障多样化教学,要解决手段落后问题、保障现代化教学,要解决实验“缺仪少药”问题、保障探究式教学,要解决学习资源匮乏问题、保障拓展性教学,要解决学习基地缺失问题、保障实践性教学,避免“无源之水”“无米之炊”的课堂教学改革问题。

六、以统一校本师本为途径

过于强调校本,只顾学校行政推动,不顾教师思想发动,这样的校本教研因为缺少教师的积极主动参与,常常会变成一种形式主义的教研。反之,过于强调师本,只管教师个人成长需求,不管学校发展需要,这样的师本教研因为缺乏学校的价值引领,常常会变成一种功利主义的教研。要正确处理校本与师本关系,真正把发展学校与成长教师统一起来,学校教研需要扎实“两个结合”:

1.教师计划与学校计划结合。为保证教研的持续性和发展性,学校和教师都应制定學年和学期教研计划。学校在制定教研计划时,在考虑学校教育发展实际与发展需要的同时,要充分尊重教师教学实际与成长需要,最大可能地统筹考虑教师的教研意愿与设想。教师在制定个人教研计划时,应紧密结合学校教研计划,以学校教研布局安排为蓝本,突出别开生面的教研构思。把教师教研计划与学校教研计划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学校教研计划就真正成为教师教研的方向标,教师教研计划也就真正成为落实学校教研工作的路线图。

2.集体教研与个体教研结合。为坚持校本教研的导向性、发挥教师同伴互助与专业引领作用、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与专业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学校应积极组织富有普遍引导意义的集体教研活动。与此同时,为促进教师个性化成长、发挥教师个人反思作用、解决教师课堂教学与专业发展中的特殊性问题,学校还应结合集体教研活动,积极组织教师开展富有针对性的个体教研活动。

七、以坚持潜心教研为常态

教育是绿叶事业,寂静清芬是教育的基本样态。教研是为绿叶提供养分的事业,宁静潜心是教研的常态。学校教研要克服热热闹闹、急于求成、追名逐利等浮躁之气。要让坚持潜心教研成为常态,需要做到“两个坚持”:

1.坚持“成就在教学”的教研导向。学校要建立起以潜心教研为灵魂的教研制度,用制度规范潜心教研的行为。要克服把参加教研活动的次数、记写学习笔记的字数、撰写(发表)论文反思的篇数、参研课题的个数、以及听评课、上公开课或示范课的节数等显性因素,作为教研评价主要依据的问题,要把“是否把课备得更好”“是否把课上得更好”“是否把学生作业设计得更好、批阅得更好”“是否把优、中、差各类学生辅导得更好”“是否把学生学习检测得更好、评价得更好、激励得更好”等教学问题,作为教研评价的主要依据,形成“成就在教学”的教研评价导向,鼓励教师把教研论文写在教学工作的实践上,把实施更好的教学作为自己最好的教研成就。

2.坚持“成名在育人”的教研追求。教研可以让教师得到两种“成名”:一种是顶在教师头上的光环,一种是融在学生心里的流传。前一种“成名”往往可以通过工于教研成果发表、工于参加教学竞赛评奖、工于争取各种名师评选等方式获得,这样的“成名”常常来得快、去得快。后一种“成名”总是需要潜心的专业发展与长期的教书育人才能实现,这样的“成名”虽然来得缓慢却会经久流传。学校应努力创建“成名在育人”的教研文化,激励教师把教研凝聚到更好的专业发展上,又把更好的专业发展凝聚到更好的教书育人上,把学生的健康成长与学生心里的感恩流传作为自己的“成名”方式。

参考文献:

[1]郭华.深度学习的关键是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J].人民教育,2019(13-14):55-58.

[2]丁吉念.抓住课堂教学改革的关键点[J].教学与管理,2019(11):24-25.

(责任编辑:朱福昌)

猜你喜欢
教研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
学校推介
上学校
中小学教研边缘性问题的分析与对策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