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极型”的“教师参训”亟待消除

2021-09-30 02:10杨文金林凡瑞
教书育人·校长参考 2021年9期

杨文金 林凡瑞

[摘 要] 教育成败得失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只有具备高度的专业素养、对职业的虔诚信仰,以及拥有对生命的澎湃激情,才能最终有对教育品质提升的保证。培训是提升教师专业素养的有效途径,培训是否有真正的效果,主要来自接受者——教师的态度和观念,因此,要想让培训真正落地生根、产生实效,需要消除“消极型”的教师“参训”。

[关键词] 参训教师;“被动型”;“功利型”;“疑惑型”

只有优秀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优秀的学生,也才能产生出优质的学校。因此,一所学校的生命力是否强大,往往由教师的思想境界和教育水准所决定。如何组建专业发展共同体,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的生态环境,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

应该说,为了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近年来,国家及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运用信息化管理技术,制造网络教学体系,为教师提供便利的学习方式;选派专家、学者深入基层,通过搞教研、办讲座的形式,给教师传经送宝,答疑解惑……付出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可以说是殚精竭虑,不惜一切代價。

大多数“参训”教师能够抓住机遇,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以虚心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参加培训,提升自我。但也不否认,也有许多消极型的老师,“参训”的主动性、目的性不强,被动参与,敷衍塞责;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把严肃的培训当成了儿戏,把外出学习当成了一次旅行,让培训的意义失之殆尽。培训是否有真正的效果,主要来自接受者教师的态度和理念。因此,要想让培训真正落地生根、产生实效,亟需排除几种“消极型”的“教师参训”。

一、“被动型”的“教师参训”亟待消除

学习有主动和被动之分,有“我要学”和“要我学”之别。两种截然不同的学习态度必然会产生两种不同的学习效果,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把“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式的主动学习,是教师寄予学生的殷切期望。但是,纵观全局,我们的教师是否也都是这样做的呢?尤其是在“参训”的时候,是否都是怀着一颗虚怀若谷的心主动学习的呢?并不尽然。应该说,有很多教师是带着消极的心态,被动地参加培训的。

置身于教育培训的现场,我们总会发现一些不和谐的现象:台上的学者声嘶力竭,津津有味地宣讲,台下的老师叽叽喳喳,混乱一片,各自为政。几多老师聆听?几多老师思考?多少老师在谈笑风生,多少教师在昏昏欲睡,还有多少教师在玩弄手机,多少教师在木然等待……有的参训教师甚至不带培训教材、笔记本和笔,既不认真听讲,又不善于记录,让“不动笔墨不听课”的古训大打折扣;有的参训教师投机取巧,签到以后悄悄“逃遁”;有的参训教师半途而返,逃之夭夭……

这些消极参训现象绝非个例,在当前各种教师培训现场普遍存在。在呼唤高素质教师队伍的今天,培训作为提高教师思想素养和业务素质的主要途径,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家和教育职能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心良苦,但效果却如此不尽人意。作为教师培训的组织者,看到这种现象内心一定很失落、很无奈,必然为教师的学习态度以及对专业化成长的淡漠而忧虑;作为授课教师看到这种情形也一定会忧心忡忡,激情大减,为老师们的低迷态度、非共振的心态而焦灼。

教师抱着这种消极的态度,被动地参加培训,效果既不能持久,也不能真正学到知识,应该是亟待消除的一种消极现象。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学习要有主动性,认为人脑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外界输入的信息,而是凭借已有的经验,主动地建构对信息的理解。教师有幸成为一名参训者,机会难得,宜当珍惜,不要当成一种负担和包袱被动地学习,而应带着一颗志趣、探寻的心促成自己主动完成研修任务。主动学习其实就是知学、好学、乐学的过程,知学是基础,乐学是核心。乐学产生志趣,志趣促成乐学,它与个人的理想和目标紧密相连。参训教师只有明确的理想追求,强烈的目标设置,才能产生浓厚的学习志趣,才能专心致志听讲,聚精会神学习,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当然,要排除消极型的教师参训,还要从以下两方面进行精密化运作:一是加强教师输出方的科学化运作。教师输出方无疑就是学校。有的学校对教师的培训认识不足,同样存在应付心理,面对一些突如其来的、芜杂无序的培训项目,无奈之下,乱点秋香,随便抓差找几个人去敷衍,根本不考虑教师是否对口味,是否有该方面的迫切需求,目的只有一个:达到分派的人员数额就行。因而,造成一些被动参训的教师应付从事,有的如听天书,啥也不懂;有的滥竽充数,得过且过。因此,学校在对待教师培训上一定要有科学化的运作,从对教师负责的高度全盘考虑问题,要真正了解组织方之宗旨,本着各有所需的目的,精准地选派参训教师,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加强信息输出方——授课者的科学化操作。许多参训教师之所以被动学习,消极怠听,也与一些授课者大有关联。不能否认有的授课学者同样心存应付心理,抱着“完成任务,讲足课时”的敷衍态度授课,授课内容陈词滥调,艰涩难懂,东抄西凑,过度引用,没有新鲜的观点;授课形式单一,只顾照本宣讲,不注意互动,不注意激情渲染,不激发参训教师的兴奋点、兴趣点。我们认为,一名优秀的学者不仅要担负起“传道、受业、解惑”的重任,还要把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当成当务之急,只有这样,才能将自己的知识和观点顺利地传播到参训老师的心里。

二、“功利型”的“教师参训”亟待消除

功利化、工具化的教育,根深蒂固,名缰利锁,是我们在短时期内难以根除的一大诟病。“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语)在功利化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深谙其苦,不堪重负,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巨大压力,并为之摇旗呐喊,期盼改良。但往往是我们深受其苦,却又不得逃脱,并渐渐融入其中,乐此不疲,追逐名之浮华,利之浮躁。本来是严肃的教育培训,许多教师却不把它当成精神成长、专业提升的平台,而当成了取其名,求其利的工具。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另一大悲哀。

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教师一旦聚集在一起,探讨教学内容,研究教学方法的少了,探讨职位升迁、职称评聘的多了,似乎一切都为了荣誉和利益的猎取,一损俱损,一荣俱荣,职位提升上的趾高气扬,职称评聘过关的洋洋自得,大有鹤立鸡群之雄姿,高人一等之风范。培训会场简直就成了名利显摆场,叽叽喳喳,窃窃私语,发声的大多是如此这般的“功利语”。

评聘职称有道道关卡,其中“继续教育学分达标”是一项重要的衡量标准,在倡导终身学习的大背景下,意义十分重大。而继续教育学分,主要是通过参加实地培训和远程教育研修的方式来获得的。许多教师将“参训”当成了获取名利的工具,而不是当成专业化成长的契机。因此,身体在场心不在场,在培训现场,不难听到老师们这样的话语:“管他讲的什么,只要到场,得到学分就够了。”“听不听无所谓,有学时,得学分是当务之急。”实地参训如此,网上研修更是这样,不仅心不在场,身也不在场,有的播放上视频就离开,管他讲的是什么;有的“懒汉君子”干脆让人代替操作,不动手、不动耳、不动脑,到时候学时也够了,学分也有了,省事省心,皆大欢喜。

这种功利型的消极的参训方式,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且影响极坏,亦在亟待排除之列。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强调学习主动性的同时,还强调学习的目的性。认为人总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去学习的,但强调的是,学习的目的不是从外部,由他人或者功利所加的,而是形成于学习过程的内部,由学习者自己决定的。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从自己的学习需要出发,对初始目的进行分解或转移,使学习目的也成为可以建构的对象。正如于漪老师所说:“教育的力量在于教师的成长,而教师成长的根本在于深度的内心觉醒。”深度的教育,需要教师内心的觉醒。只有教师内心觉醒了,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学习的态度,端正学习的目的,不为名利而学,而为自己的成长而学,让自己强大起来,不一味地顺从外界、活在物欲的世界里。

庄子讲:“外重而内拙。”意思是说,当一个人把外界的东西看得太重的时候,内在的智慧就浅薄了。林语堂在晚年也曾经说,世间有两个大骗子,一个是“名”,一个是“利”。这两个东西,逗引著人们不断追逐,结果到手之后失去得更多。一个教育者首先要“觉醒”自我,“解救”自我,提升自己的品位,看淡名利,强大人格,有方向,有目标,自觉追求人生价值,少为外界所惑,少为俗气所染。多学点知识,多掌握些本领,终究是不会吃亏的。

三、“疑惑型”的“教师参训”亟待消除

疑惑是对人和事物疑虑和困惑。具有疑惑心的人,可能会自我疑惑,自己不信任自己;也可能是对周围人疑惑,怀疑一切,自己不相信别人。具有这种心态的人,往往会疑虑重重而又固执己见,经常会通过自身的“想象”把生活中无关紧要的事情凑合在一起,在毫无证据的情形下就怀疑别人在欺骗自己。

参训教师的“疑惑征”同样表现在“自我疑惑”和“疑惑他人”两方面上。“自我疑惑”的参训教师,首先是个缺乏自信的教师,他会把自己看得渺小,把别人看得高大,他总是以为,台上台下的宣讲者与聆听者,智慧判若云泥,才技相差十万八千里,把授课专家当成了无所不晓、无所不能的神雕,把自己当成了啥也不懂、愚钝无能的螨虫。在这样的自卑心理驱动下,个别参训教师就会心存疑虑,甘拜下风,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头:“人家大名鼎鼎,高深莫测,我等草莽庶民哪里能够学得来。”在教师培训的现场,我们也会经常听到有些教师慨叹:“咱没那样的本领,又没那样的学生,学不来,做不到。”这就是典型的“自我疑惑征”。

而“疑惑他人”的参训教师则恰恰相反,他桀骜不驯,夜郎自大,把别人看得渺小,把自己看得高大,他在参加培训的时候,总会不拿正眼看做报告的人,对其报告内容心怀疑虑。他总认为,做报告的专家都是空头理论家,外强中干,夸夸其谈,不切合实际。“擅讲的一定不擅做”,如果位置调换,他不一定有自己做得好。在教师培训的现场,我们经常发现有的教师鄙视授课教师,指责甚至谩骂做报告的教师制造空穴来风。实质上,这是在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实,产生的一种愤恨的报复心理,也许人家讲得有理有据,颇有价值。培根曾说过:“猜疑之心犹如蝙蝠,它总是在黑暗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人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确实如此!

参训教师要想消除疑惑性的消极心态,需要做到“不卑不亢”。只有不卑不亢,自己才能与授课教师达成一个平衡和谐的关系,既敢于做真实的自己,又能包容别人,不伤害别人的情感。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我们不要过分崇拜和神话那些授课专家,只要我们虚心学习,用心领会,那些“道”我们完全可以学得来,那些“术”我们完全可以把握得住;之所以我们觉得有差距或者觉得学而无用,只是我们没有将所学理论转化成智慧和实践罢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做一名优秀的教师的目标,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实现的,是一个长年累月的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思考和提升的过程。因此,卑不损自己品格,亢不辱他人自尊,是做人的底线。其实,真正有资本“亢”的人,倒是落落大方,谨言慎行,自律自爱,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所以,我们也不要过分贬低那些授课专家,毕竟他们是在某一领域有所造诣的,不要像有些参训的教师那样,明明理论不足,实践不够,还有许多可以提升的空间,却没有一颗虚怀若谷之心,不虚心学习,不愿意接受别人的理论和经验。高估自己,对于自己过于自信,往往会变得清高,甚至伤害别人,两手空空,啥也不中。

(责任编辑:朱福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