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图像叙事分析

2021-10-02 12:33覃太培
民族艺林 2021年2期
关键词:农民画三江侗族

覃太培

(深圳市携创高级技工学校,广东 深圳 518116)

一、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研究之缘起

在中国的56 个民族之中,侗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渊源的少数民族。在时间长河里,勤劳善良的侗族同胞运用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缤纷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其丰富多样的民族生活方式造成了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显著地域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

所谓侗族农民画,顾名思义,主要指生活在侗族聚居地的同胞运用平常的闲暇时间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其创作主体是农民,他们没有经过传统学院派的专业美术训练,靠的只是自身的兴趣爱好以及内心感悟随心所欲地进行创作,因而把他们这一群体所创作出来的作品称之为“侗族农民画”。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侗族地区的生产生活水平以及科学文化发展水平得到日新月异的发展。又因侗族农民画独具少数民族艺术特色的表现形式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创作者,随之影响越加明显,更多的来自不同民族、职业,以及不同文化程度的创作人员亦加入创作队伍中来。

从广义上讲,侗族农民画既包括生活在侗族聚居地的侗族同胞所创作的绘画作品,同时又包括其他非侗族聚居地区生活的不同职业的创作者所创作出来的以侗族生产生活为表现题材并且传播媒介与艺术风格与侗族农民画具有异曲同工之处的艺术作品。而从狭义而言,一方面侗族农民画所绘对象通常是以侗族的日常生产生活为主,涵盖了侗族的农业、手工业、建筑等经济文化各方面;另一方面,侗族农民画的表现题材无论是以表现人物为主的,并以再现侗族生产生活情景的人物作品,还是主要以风景为表现题材,通过展现侗族聚居地绮丽自然风光的风景作品,都因其把表现对象锁定在与侗族有关的一切自然人文景观上而展现出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

众所周知,侗族聚居地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南部的贵州、湖南、广西、湖北等省境内。在其广泛分布的聚居区域之中,以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三江侗族自治县的侗族农民画最为成规模和具有影响力。故此,以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为典型代表进行分析,以此作为个例解读侗族农民画之图像叙事功能的构建以及其独特艺术风格的形成。

二、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之由来

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侗族自治县的农民画是侗族传统民间美术的杰出代表之一,最初源于清朝时期的侗布画,当时侗族染织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侗布画的创作提供了直接的外在条件。在当时的侗布画中,用于编织的布面和印染的靛蓝、锅墨等颜料直接成为创作材料而被广泛地利用到创作之中。侗布画所含括的对象丰富,画中所绘之景皆由侗族同胞利用平时的农闲时间把日常生活中的所见、所闻以及心中之所感呈现出来,并通过绘制在服饰、纸张、生活饰品以及建筑物等不同材质的物品上而形成极具侗族特色的民间美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生产技术得到不断的提高。侗族聚居地亦随着外在生产技术和现代化生产生活方式的注入而展现出勃勃生机。在此时代背景下,侗布画的创作材料亦日益更新。其中,水彩、水粉、丙烯等各种现代绘画颜料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传统侗布画的创作之中。而与传统的侗布画相比,由于新的绘画材料比如不同的颜料和纸张等的运用,侗布画逐渐脱离了以侗布为主的表现媒介。为了利于文化交流和便捷地绘制,侗布画的表现媒介逐渐转移到纸上,其创作使用的颜料亦选取日常生活之中极易找寻得到的现代绘画颜料。对于现代的人们而言,“侗布画”这一传统的历史称谓便随着人们创作材料的更新换代而改变,“侗族农民画”便理所当然地成了目前人们观念中耳熟能详的称呼。

于是,具有几百年历史的侗布画在代代相承的传统下演变成了如今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三江侗族农民画。之所以三江侗族农民画能够发展成如今不断壮大的态势,离不开三江侗族自治县所具有的浓厚的传统生态文化氛围。伴随着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其创作群体亦日趋壮大,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生产传承基地不但在三江侗族自治县独峒乡建立,而且还扩展到了该县境内的其他乡镇比如同乐、八江、林溪、古宜、斗江、良口、梅林等地方。在民族文化氛围浓郁和创作群体不断发展壮大的得天独厚条件下,三江侗族农民画的知名度逐渐提高而被世人所知晓。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渗透出侗族地区所特有的自然景致和人文特征,随着侗族民俗文化传统和自然人文特征注入其中,形成具有独特侗族传统文化特色的绘画表现式样。同时,侗族同胞天真质朴的性格特点亦随着质拙的笔触和亮丽的色彩融入三江侗族农民画直白而热烈的艺术表达之中,使其焕发出朴实无华,通俗直观的民间美术特质。三江侗族农民画的艺术样式具有典型的平面化风格特点,其形成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之中汲取了诸如刺绣、蜡染等其他民间美术的图像造型和色彩组合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风格,其画面中所描绘的各种物象更是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侗族缤纷多彩的自然人文风情。

三、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之图像叙事成因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是记录侗族地区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的活化石,通过再现自然的方式表现了侗族同胞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而图像叙事功能则是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传达信息的关键之所在。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传递信息的途径主要通过画面中图像所蕴含的信息,图像元素直接构成了其叙事结构体系的基本单位。

事件的发生是构成叙事的前提,而事件的发生则是建立在事物以及事物与事物的相互作用之上。正是因为有了事物的存在,哪怕只是一个事物的存在,不但在画面叙事上形成了内容的载体,而且在视觉上呈现出物象之面貌。当然,就视觉效果而言,物象面貌是指其外在面貌,而至于其内在面貌则是需要在艺术鉴赏过程中由观者通过欣赏作品,并以作品为沟通媒介与创作者建立深层次思想交流之结果。

在叙事结构体系中,无论事件所指大小抑或是表现事物之多寡,都是直接形成叙事结构体系的基础。纵观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不管其所绘题材如何,画面之中的叙事结构体系始终建立在事件的基础之上。由此可以推断,事件是构成叙事的基本单元。

事物与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无论是直接相关的联系,还是间接关联之影响,因果关系是促使事物与事物之间发生关系的纽带,在因果关系的驱使下,事物间的相互作用共同促使了事件的形成。同时,因与果的产生,本质上就是前与后的时间关系,并在时间的基础上促使空间的变化。时间和空间是推动事件发生的助推剂。事件的发生是参与者在时间和空间中活动的结果,即若干角色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下做出的一系列动作从而形成了事件。绘画中图像叙事的构建往往通过选取事件发生过程中的某一瞬间,以时间与空间为背景展现图像的叙事活动。

事件是通过物体演绎而发生的结果,其结果在图像的视觉表现下传递出叙事的主题。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中的物体构成了画面图像叙事的主角,画面的物体不仅包括人物,还包括风景以及静物。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中组成叙事功能的图像多种多样,因为除了人物题材的绘画能够进行叙事以外,其他题材的绘画亦能够通过象征隐喻的表现手法进行叙事表达。

由此可见,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图像叙事功能的形成离不开两个条件。其中,建构事件发生基础的时间与空间因素直接构成了图像叙事功能之外部条件,而画面中所绘之物体则构成了其内部条件。在内外两方面条件的共同作用下建构了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之图像叙事功能。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产生源于侗族同胞的精神需要,不仅贴切地再现了侗族历史悠久的生产生活情景,还通过描绘其所生活的自然环境抒发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内涵。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所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直观明了、手法轻松质朴,与学院派严谨的创作方式截然不同。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是侗族同胞生活形态的真实写照,其图像叙事功能的构建主要基于侗族在生产生活中所体现出来的方方面面,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悠远历程。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源于具有悠久历史的侗族布画,其创作者主要是平时务农的农民,进而画面中所展现的物象皆取自于侗族生活环境中所常见的事物。在经过没有专门受过美术训练的农民之手的绘制下,所绘之物象无论是人物、风景还是静物皆透出古朴、稚拙的少数民族艺术特色。艺术创作源于生活,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通过其拙朴的符号化图像展现了独具装饰意味的平面化艺术表现风格。

具有特殊寓意的符号图像的出现预示着人类原始艺术的诞生,其中洞窟艺术和石刻岩画中远古图像以及绘制在彩陶上的图腾图像无不验证了装饰艺术的悠远历史。图像叙事功能是人类适应和改造自然的需要而形成的结果。原始人类为了适应残酷的自然环境,在与环境做斗争的同时,把生活中的情景以符号化的图像凿刻、绘制在居住的洞窟石壁抑或生活用品之上。这样不但可以起到记事的作用,而且还具有装饰生活环境的审美功能。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中的图像内容涵盖了侗族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无论是对自然环境的描绘还是对人文环境的表现,其画面内容所传达出的叙事情景都建立在时空维度的坐标轴之上。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图像叙事功能建立以画面中所描绘的物象为主体,在艺术鉴赏过程中通过观赏者的审美活动完成叙事的表达。即其画面之中图像叙事功能的生成除了取决于图像自身所蕴含的信息之外,还离不开观赏者在艺术鉴赏过程中生发的真挚情感,画面图像的感染力在不知不觉当中浸染了观众的心扉,进而打开了创作者与观赏者之间的沟通渠道。

四、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之图像叙事类型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图像叙事的建构是由以时间和空间构成的外部条件以及由画面物象所构成的内部条件在相互作用的基础之上共同完成的。画面叙事通过图像内容进行传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图像自身的叙事功能。图像内容在视觉形象塑造上融合了创作者所要倾诉的言语表达并渗透其主观情思。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所描绘的视觉物象并不仅仅是指客观物象的原始再现,更多地还蕴含了创作者的思想情感,图像叙事语言正是在此条件下得以孕育而生。图像是画面的叙事主体,其视觉表现形式直接影响到画面的叙事。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根据图像叙事内容的不同可以分为意象叙事型和物象叙事型两种不同的图像叙事类型。

其一,意象叙事型图像叙事模式,顾名思义是指通过画面内容所渗透出的思想情感烘托出画中所要体现的意境和内涵,以此在艺术鉴赏过程中激发观赏者的情感联想。莱辛认为艺术作品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是艺术家通过选取特定时间中事物状态,从一个最佳的视角表现视觉图像,不但蕴含了创作者的主观情思,同时还通过艺术鉴赏的方式传达给观众,使观众在欣赏的过程中参与进视觉图像背后所隐喻的深层意味的解读当中,为图像注入了无声的言语表达。基于此,意向叙事型图像叙事通常具有间接性的特点,主要是因为通过绘画作用于观赏者从而生发叙事作用。

在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中,通常能够见到以描绘侗族传统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来展现侗族的农耕稻作文化,并通过表现当地的地理人文环境来营造出唯美的意境,引发观众心理联想从而产生审美愉悦的作品。侗族文化是建立在农耕稻作文化基础之上的文化类型。在以农耕为基础的社会模式中,侗族人的生产劳作场面成为表现农耕稻作文化特色鲜明的符号。在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中不乏经常见到以表现插秧、捉鱼、收割等劳动场面的叙事图像,无不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侗族人与自然相依共存、和谐共处的生活情景。

如图1 所示,梁平面的作品《打谷子》描绘了侗族人秋收时节收割稻谷的情景,画面既有对侗乡独特自然地理环境的描绘,又有对侗族千百年来以农为本的传统农耕生活方式的生动再现。

图1 打谷子80cm×80cm 梁平面

其二,物象叙事型是指以“物”为表现对象完成叙事表达的叙事模式,其叙事模式通常以选取人物活动场景来进行再现。在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物象叙事型模式中通常以全景式的视点展开图像叙事,即以通过表现侗族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来展示多姿多彩的民间传统文化。而侗族的传统文化生活事件是展现图像叙事最为直观也最为形象生动的传播内容,特别是侗族地区所盛行的各种民族风俗活动不但传达出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其活动样貌更是直接构成了图像叙事的表达内容。

民俗传统文化的生成和发展离不开地域环境的滋养。八桂大地恢宏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及丰富多样的地域环境成为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创作源泉。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作为浩瀚如烟的侗族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通常选取侗族地区的生活现象及传统文化习俗活动作为表现对象,并以高度概括的符号化处理来进行图像叙事传达。侗族具有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其建筑、服饰、编织等各种各样的民族传统文化无不展示了侗族卓越的智慧和才能。在侗族灿烂辉煌的民族传统文化之中,侗族建筑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形象之一。自古以来,因为各种历史原因,侗族深居于贵州、湖南、广西、湖北等省境内的高山深谷之处,其聚居地降水丰富,湿润而又潮湿。为了防止毒蛇猛兽的袭击,侗族人便以“干栏”式木质结构建筑为居所。于是每当踏入侗乡,村寨里鳞次栉比的木结构建筑,高耸巍峨的鼓楼,别具一格的风雨桥便应接不暇地呈现在眼前,所谓“有寨必有鼓楼,有河必有风雨桥”。正是如此诗意般的栖息环境以及多姿多彩的民俗传统文化为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图像叙事的形成提供了孕育土壤。

侗族民俗传统文化可谓丰富多彩,一年当中几乎月月都有节日。平常除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重阳节等与其他民族共有的节日之外,二月有塘社节,三月有坡会节,四月有祭牛节,六月有“祭三王”,七月有尝新节,十月有祭祖节,十一月有侗年,十二月有送灶节。同时,在四月至八月期间,还有侗族青年男女的传统恋爱风俗活动——“月地瓦”节。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用图像叙说文化传统,民俗活动本身所承载的文化内涵通过画面图像形象地传达,使其得到生动直观的展现。

如图2 所示,杨文魁的作品《过侗年》描绘了过侗年时,人们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热闹场面,展现了侗族传统节日中张灯结彩、热闹非凡的娱乐活动。

图2 过侗年80 cm×80 cm 杨文魁

五、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之美学风格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图像所描绘的图像在经过创作者提炼概括之后形成了一种融传统民间美术与现代形式感图像的文化符号。虽然其图像并没有原模原样地临摹客观事物的真实样貌,但是其充满个性的独特造型和绚丽色彩融入了创作者自身的审美情趣与爱好风尚。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中的图像造型虽然不像抽象主义绘画那样完全摒弃了客观再现物象的原始风貌,但仍然是在遵循客观物象的基础之上进行夸张变形,以主观的方式再现物象的创作手法,从而颇具装饰画的形式感和韵律美。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整体性和节奏感强,图像造型丰富多样而且色彩浓烈艳丽,其图像叙事美学风格呈现出一种稚拙朴实的民族特色。

(一)图像造型多样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是由未经过学院派般严格美术训练的农民创作而成,造型手法多样,充满了稚拙气息。从整体上而言,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画面构成呈几何状、平面化分布,其图像造型介于具象与抽象两种形式相互交融的状态之间。具象与抽象的造型在画面中相互交织,通过再现与表现的结合传递着图像所蕴含的信息。

绘画是一种以图像为载体传递思想情感的艺术表现形式,情感的传达和氛围的营造是其传播的最终目的。只有让观众深刻地体会并领悟到画面中所传达的思想情感才能说明作品是否能够引起观赏者的共鸣,从而判断是否达到了预期的传播目的,不同的视觉形式为画面视觉效果的传递注入了生动的节奏感和韵律感。

造型是图像在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视觉符号,其样式直接影响了图像的叙事性表达。造型在表现形式上同样分为具象与抽象两种。具象的造型在视觉上通常给人以严谨、真实、客观的印象,而抽象的造型则表现出概括、简略、主观的意味。具象图形虽然在叙事性方面能够更详细地交代事件的各项具体细节,但是对整体画面效果而言,尤其在表现张力上缺乏抽象图像所体现出的形式感和构成感。与之相反的是,抽象图形的表现形式反而比具象图像表现形式更具有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更能够充分地传达出创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

阿恩海姆认为完整的画面效果是图像形式完美再现的结果,画面元素在知觉自主作用下进行规律性的安排组合,以剔除一切不和谐的存在元素,从而营造出一个完整和谐的画面效果。艺术创作过程是一个对客观物象不断地提炼取舍、概括简化的创造过程。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图像造型极具装饰性意味,透露出一种古朴稚拙的形式感。从其图像造型所表现出的平面化形式感而言,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并没有完全地临摹、再现客观物象的真实造型,而是在汲取刺绣、侗锦、蜡染等少数民族民间传统工艺美术造型的基础之上,采用夸张变形的创作手法着重塑造物象的典型化特征,而在画面中构筑出一种具有独特个性的造型语言。

广西三江农民画中的图像造型硬朗刚直,通常采用双钩填彩,粗线钩边的处理手法,运用颜色平涂的方式进行上色并用厚重粗实的硬边线条对轮廓进行描绘加以强调,以此突出图像清晰的轮廓线。创作者对图像进行平面化处理时,在弱化画面三维空间纵深感的同时营造出一种二维空间的平面化装饰效果,从而使整个画面呈现出充实饱满的图像视觉效果。因此,在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中的图像造型通常具有秩序化、程式化、主观化的形象特征,从而散发出具有浓郁装饰意味的少数民族美术风格。

(二)色彩艳丽浓烈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色彩运用深受其他传统民间美术的影响,其通常不遵循客观物象的色彩原貌,而是用色鲜艳明亮、大胆主观,各种不同颜色之间注重补色的运用,并且所用之色彩一般为高明度、高纯度,因此画面色彩呈现出鲜明的层次感和浓烈的艳丽感。

色彩是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表现语言当中不可或缺的视觉元素,对于画面图像叙事的构建具有重要的作用。色彩是表现画面主题,促进图像叙事的催化剂。当画面中色彩的运用与画面的主题之间产生相互呼应之时,色彩不仅可以渲染出画面所要传达的意境与情感,还能够以此营造出画面图像叙事所需的氛围,所生成的视觉效果促进画面图像叙事功能的构建。同时,色彩还通过自身绚丽的视觉效果促进图像叙事的推进。不同的色彩拥有不同的自身属性,其各自所承载的文化意义亦不同。色彩能够引起人的心理变化,色彩属性的不同能够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效应。在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中,不乏表现喜庆热闹的民俗节日活动场景的题材,其画面中图像叙事结构的营建通常选取并运用暖色系的颜色诸如红、黄等传达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而对于展现一年四季里,自然环境中各个时节的不同景致时,则分别根据春、夏、秋、冬所呈现的色彩面貌来烘托不同时节的色彩氛围。

如图3 所示,在梁善国的作品《侗寨起新房》中表现的是侗族人建新房上梁时的情景。画面中人物造型丰富多彩且生动自然,其中有正在用绳拉屋架的工人,有站在屋架上抛洒糖果的匠人,还有正在疯狂争抢糖果的妇女和儿童。为了营造出热闹的场面,画面运用红、黄为主的暖色调寓意人们欢乐喜庆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暖色调的自身属性有力地烘托出题材所要传达的情感氛围,从而推动整个画面的图像叙事发展。同时,为了展现侗族村寨优美的自然环境,画面还运用了偏冷的绿、紫色作为补色表现出侗寨优美宁静的宜人景色。

图3 侗寨建新房80 cm×80 cm 梁善国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诞生于侗族生活的青山绿水之间,蕴含了侗族同胞独特、朴实的审美意识。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在汲取了其他传统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系之后,其画面视觉效果具有浓烈的民间美术色彩韵味。其中,画面中强烈的色彩对比效果使得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具有鲜明绚丽的色彩效果,同时,亦构成了其最具独特气质的突出特征之一。不管是色彩的明度、色相、冷暖还是不同色彩之间的搭配,都融入了程式化的对比处理方式之中。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色彩浓烈而又艳丽,不管是冷暖色之间还是互补色之间,抑或是同类色之间都呈现出强烈的对比效果,极具视觉冲击力。无论是风景如画的美丽侗乡,还是精彩纷呈的侗族民俗活动,无不在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当中得到了形象生动的再现。

综合而言,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所描绘的图像是创作者对客观物象进行观察、提炼、加工塑造的结果,其画面色彩不仅烘托出作品主题,还通过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增强了图像叙事功能的构建。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融入了侗族同胞对于自身生活之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侗乡优美的自然环境在催生出侗族人能歌善舞、淳朴敦厚性格特点的同时,亦通过侗族农民画中浓烈艳丽的色彩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侗家人缤纷多彩的幸福生活。

六、结语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具有悠久的历史,是侗族人民对生产生活与其所生存之地域环境的客观写照。侗族农民画最初从清朝时期的侗布画演变而来,在薪火相传的历史岁月中经过历久弥新而逐渐发展成了现如今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民间画种。

事件是形成图像叙事的基本单元。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图像叙事的构建以时间和空间为背景建立在事件的基础上,通过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演绎生成图像叙事表达。时间、空间以及不同的物象共同构成了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中图像叙事构建的两方面条件。其中,时间和空间因素构成了图像叙事的外部条件,而画面中所描绘的不同物象则构成了内部条件。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的叙事类型根据其所表现的内容不同,可以分为意象叙事型和物象叙事型两种不同的叙事类型。两者各自所表现的侧重点不同,意象叙事型图像叙事指在艺术鉴赏过程中,观赏者通过与画面物象建立情感纽带,并在此基础上深入了解创作者的思想,感受画面所传达的意境,即通过画面物象所展现出的意境感染观赏者并使之把情感投入到画面之中以此生成图像叙事表达。而物象叙事型图像叙事则通过选取画面中的具体物象作为表现主体,并以画面中不同物象之间的相互作用共同生成图像叙事表达。当然,作为叙事主体的“物”囊括了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所涉及的各类题材。

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是侗族同胞对于日常生产生活的记录,其图像叙事性不仅客观再现了侗族多种多样的生活习俗,还渗透出了侗族栖息之处独特的风土人情和浓郁的少数民族气息。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以造型多样的图像和艳丽浓烈的色彩共同营造出别具一格的美学风格。广西三江侗族农民画中一方面构图饱满,图像造型夸张概括,具有鲜明的主观化特征;另一方面,画面色彩绚丽明艳,注重补色的运用,色彩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装饰性强,呈现出浓郁的少数民族特色。

猜你喜欢
农民画三江侗族
它们的家乡——“三江源”
唱支侗族大歌献给党
垛田农民画 画苑一“奇葩”
湖南省通道自治县侗族大歌的传承和发展
南京六合:农民画绘出“国际范儿”
金山农民画
侗族生境模塑下的侗族大歌
九寨侗族斗牛赛事管理模式的分析
当农民画“恋”上漆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