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墨人生

2021-10-02 15:30周海亮
知识窗 2021年4期
关键词:墨汁文人颜色

周海亮

墨,上“黑”,下“土”,顾名思义,即黑色的土或者石头。中国之墨,即墨锭,通过水和砚的研磨,产生墨汁,用毛笔蘸之,可以书写和绘画。墨在“文房四宝”之中排名第二,是古代书房中不可或缺的文具。

墨的别称有很多:玄圭、玄玉、玄珠、乌丸、乌玉玦、松液、松煤、松腴、麝煤、珍煤、灶煤、书煤、黑蛟、翠饼、龙宾……由此可见,对墨的称呼,以“煤”或“黑”者甚多。事实上,在很长一段时间,有古人一直将墨与煤混淆,认为墨即是煤,煤即是墨。然而,这两者虽然颜色相似,却绝对是两种东西。

宋朝欧阳修在他的《石篆》中写道:“山中老僧忧石泐,印之以纸磨松煤。”宋朝黄庭坚在他的《答王道济寺丞观许道宁山水图》中写道:“往逢醉许在长安,蛮溪大砚磨松烟。”宋朝苏轼在他的《六观堂老人草书》中写道:“苍鼠奋须饮松腴,剡藤玉版开雪肌。”明朝高启在他的《赠卖墨陶叟》中写道:“便须从子乞双螺,醉草檄书磨楯鼻。”他们给了墨太多的赞美,可是墨并未因此而长得漂亮一些,依然黑不溜秋的,每一块墨都像是一块烧焦的化石。

正因为黑,才会成为墨,才能画画,写文章。如果红了,就成了朱砂;如果白了,就成了观音土。

黑是墨的标准之一,并且是非常重要的标准之一。

我国一直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说法。这句话里,“赤”是褒,“黑”是贬。我挺讨厌这句话的,尽管我知道这句话比喻的是环境,对“墨”和“黑”并无恶意。但一个人变好还是变坏,关键在其本身,而绝非环境。中国还有一句话叫作“出淤泥而不染”,怎么解释呢?“朱”和“墨”都没有错,错在人。

作为一个文人,我认为,不但要“近朱”,还要“近墨”,可以“风花雪月,鸳鸯蝴蝶”,也可以“指点江山,激昂文字”。我指的是,文人不仅要看到真善美的东西,还应该看到假恶丑的东西,看到社会的毒瘤,甚至脓疮。至于看明白以后,要不要去做,怎样去做,则全是文人个人的事情了。但不管如何去做,我们都不能漫骂、指责、说三道四。

回到墨。墨与砚相磨,才有了墨汁,并且这墨汁陪伴国人两千余年。当然,那墨不仅仅只是“黑色的土”,还加入了二十多种其他原料,经过点烟、和料、压磨、晾干、挫边、描金、装盒等工序精制而成。在我国,最有名的墨是“徽墨”,其色泽黑润、坚而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防腐防蛀,宜书宜画,素有“香彻肌骨,渣不留砚”的美称。至于现在我们常用的墨水,早已拋开砚不说,且有红、蓝、黄、紫、绿等各种颜色,功能是细分了,但总感觉少了墨的丰富感和层次感。墨仅有一黑,却包容了万紫千红,画了山,描了水,便可以感觉到世间万彩;红、黄、蓝颜色再多,画红也是红,画黄也是黄,画蓝还是蓝,少了些丰富和底蕴,扼杀了诸多想象的空间。个人之见,不一定正确。

很多时候,我想,做人,还是如墨般好。当然,我指的是去掉烦琐和装饰,而非指黑的内心。包公黑如墨,却是百姓心中的青天。太多人道貌岸然,内心却早已变黑。如墨人生,看你怎样理解,如何修行。

猜你喜欢
墨汁文人颜色
墨汁里的小学问
墨鱼喷的墨汁能吃吗
墨汁的故事
特殊颜色的水
文人气
这世上少了文人会怎样
毛笔和墨汗
改善生态 平衡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