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动静脉内瘘患者综合护理应用效果分析

2021-10-06 11:52窦维东
当代临床医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内瘘动静脉维持性

窦维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徽省立医院),安徽 合肥 230001)

维持性血液透析作为终末期肾衰竭病患中较常用治疗手段,可使病患寿命得以延续,提高其生活质量。血液透析中动静脉内瘘为目前最安全的血管通路,然而长时间血液透析需频繁穿刺自体动静脉内瘘,易使动静脉内瘘出现狭窄、硬化,严重者还易引发血栓等[1]。如何提升透析质量、降低内瘘并发症、延长内瘘使用周期是临床关注的重点问题。本研究特展开综合护理干预该类患者,深入探讨其临床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入我院2019 年4 月至2020 年4 月诊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并动静脉内瘘病患20例为受试对象,抽签方式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各1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8:2,年龄27~80 岁,平均(53.45±5.28)岁。实验组男女比例7:3,年龄26~82 岁,平均(54.28±5.33)岁。选入标准:均为维持性血液透析适应征者。排除标准:精神异常者;合并肝、心功能异常者;难以配合护理及治疗者。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对比均衡性佳,存在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加强同病患家属间的交流,生命体征进行严密观察。诊治后确保患者切口处干燥、清洁,针对较多渗液及渗血者患者及时更换敷料。实验组接受综合护理干预(1)术前护理。强化与患者教育宣传、沟通工作。术前对患者身体进行评估,及时告知患者相关注意项目。(2)出血护理。动静脉内瘘长期频繁穿刺易导致出血,病人透析时应采用抗凝药物,操作不当更易导致出血。因此,医护人员需强化护理干预,将出血风险考虑在内,尽量选择长、粗的血管。(3)内瘘护理。需关注血管是否有栓塞、硬化等情况。确保造瘘边皮肤的完整、清洁,敷料干燥,以防术后感染。针对血管较细、弹性差者,应提前予以药物干预,并进行功能锻炼,以利于血管的好转。不定期向病人介绍内瘘重要性,促使其更好的配合患者护理,减少医院感染率。病人需定期进行复查,叮嘱病人防止揉搓针眼、按压,提升穿刺成功率。(4)透析结束24h 后可进行功能锻炼及冰热敷,以利于内瘘侧肢体血液循环。若出现血肿,24h 内行间歇冰敷,24h 后则采取热敷穿刺处并使用喜辽妥软膏,防止硬结形成,热敷时温度宜为40℃~50℃,避免烫伤,可结合外敷马铃薯切片,可保护内瘘,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1.3 观察指标(1)生活质量:选用SF-36 量表主观评价病人的生活质量,主要有心理、生理、社会及环境四个领域,患者生活质量越高即分值越高。(2)观察并发症情况:主要有血栓、感染、出血等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处理。计量资料行χ2检验(%)表示,计数资料行t 检验()表示,P<0.05为检验标准。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情况 护理后实验组患者的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活质量情况(分,)

表1 两组生活质量情况(分,)

注:组内比较,aP<0.05;组间比较,bP<0.05。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比对照组显著低,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n(%)]

3 讨论

维持性血液透析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常见治疗方案,多用于糖尿病、高血压所引发的尿毒症,通过血液透析延长患者生命的一种方案。针对以上两项结果,表明综合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病患的生活质量,提升临床治疗效果,该种方法主要在感染护理、血栓、内瘘护理、出血护理、术前护理及入院后护理等方面全方位干预,从而有效控制了并发症的发生[2-3]。通过术前干预及入院后干预使病人全面了解维持性血液透析相关知识,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患者配合治疗度。

综上,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动静脉内瘘病患应用综合护理效果突出,有利于改善其生活质量,控制其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上推广。

猜你喜欢
内瘘动静脉维持性
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物理评估与实施建议
中药泡手结合按摩用于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护理中的效果与并发症分析
八段锦运动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睡眠质量改善有效性的meta分析
远红外线治疗仪联合预见性护理对动静脉内瘘血液透析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
动静脉内瘘感染原因及护理干预
量化评估策略护理管理模式对维持性血液透析合并皮肤瘙痒的价值分析
动静脉联合溶栓及机械取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观察
血液透析仪联合血液灌流器治疗老年维持性透析合并肾性骨病的疗效观察
人文关怀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