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革命故事

2021-10-06 13:22谭军
荷城文艺 2021年3期
关键词:旅长王震白求恩

谭军

今年 11 月是中国工农红军红二方面军长征 85 周年了。在这个日子里,我愈加怀念我的父亲——老红军谭炳文。

父亲出生在乡村一个贫苦雇农家庭,在家排行老六,三岁时父母双亡,童年的他被迫离家谋生,七岁时就给地主放牛。一家人住在简陋的茅草棚里,没有被子,晚上只好钻进玉米叶堆里睡觉。1935 年 1 月,他从贵州老家参加红二方面军红六军团十七师,那年还不足十六岁。由于饥饿,缺营养,他长得瘦弱矮小,入伍时个头没有步枪高,穿上军装,上衣到膝盖,裤子得挽好几折才不拌脚。从那时起,他认定红军是老百姓的军队, 决心这辈子跟着红军走。同年就随红六军团十七师长征,开始了他艰苦卓绝的革命生涯。

惊马拖不垮 生死无所惧

1936 年 1 月,谭炳文所在的部队经过贵州省瓮安猴场附近,这一带是上一年中央红军长征时住过的地方,中央红军在此做了大量的群众宣传工作,红军在老百姓心中留下很好的印象。这次红军在猴场宿营,老乡们热情地帮着“号房子”、找铺草、烧开水,使红军感到很温暖,好像又回到了老根据地一样。

一天,一位老大爷看见住在家中的谭炳文买东西需要用钱,就拿出一张“军票”,说: “小同志,这是去年红军给的钱,你拿去用吧, 红军走了,市面上不让用,给了你们,还能派上用場。”谭炳文接过一看,正是中央苏区发行的面值一元的“军票”,连忙对老大爷说:“我们工农红军有规定,不拿群众一针一线,我哪能要大爷你一元钱呢。我报告上级,给你兑换成银元吧。”这件事反映到红十七师政治部主任罗志敏处,罗主任立即指示“:这一带 去年中央红军住过,用了一部分苏区票,上级有要求,用银元兑换回来。”苏区票兑换银元的通知,贴到街中心,群众都围过来看,“凡 存有红军票的,一律给换成银元。”不大功夫, 猴场附近方圆一二十里的群众都带着红军票来兑换银元,仅猴场地区兑换银元的工作就忙了一天一夜。谭炳文严守红军纪律,不要老乡“军票”的事,受到上级表扬。让他没想到的是,这张军票竟然引起这么大的轰动,更是加深了他对“军票”的认识。

不久,谭炳文接到政委命令,让他骑马去给兄弟部队送急需的“军票”。他立即行动, 争取尽快把“军票”送到。不料途中战马突然受惊,狂奔乱跑,无论他怎样做都控制不住惊马。他最终从马背上翻倒落地。惊马仍不断狂奔,但他的一只脚却挂在马蹬里,情况十分危急。惊马把他足足拖跑了两公里。他的军装被磨破,身体被伤得血肉模糊,伤口疼痛剧烈。此时的他完全不顾个人的安危,牢牢守护着“军票”。心中只有一个念头,不管惊马奔跑多远,经受多大折磨,都要把“军票”送到。惊马终于无力狂奔,停下来了。谭炳文不顾伤口流血,忍着剧痛,硬是坚持着把“军票”送到了目的地。当时没有药品处理伤口,他的伤口化脓,高烧到晕迷不醒,只得送到当地老乡家养伤。经过当地医生的精心治疗和老乡的细心照料,谭炳文伤势慢慢好转,他又回归部队,投入到激烈的战斗中去。父亲生前总说,那个时候,就是把自己的命搭上,也要完成部队交给的任务。这就是一个惊马拖不垮的红军战士,有钢铁般的革命意志。

救命白萝卜 解难小木棍

万里长征路上,不仅要与围追堵截的敌人作战,还要忍受饥饿的考验。尤其是长征中爬雪山,过草地时,由于粮食奇缺,有时几天吃不上一粒米,只好吃草根、野菜,啃树皮。很多战友严重便秘,有的病饿交加,浑身浮肿, 走路打晃,倒在地上再也没有爬起来。父亲生前常说,自己能活着走完长征,得感谢一个卫生员。红二方面军 1936 年 4 月翻越雪山,过雪山是红军极其艰难的一段路程,那里空气稀薄,气候寒冷,山高坡陡,没有人烟。由于饥饿,谭炳文又患有胃肠病,爬雪山时这病加重了,腹痛腹胀厉害。当时没有药,他爬到半山腰就已经支持不住了,随时有倒下的可能。这时一名随队的卫生员给了他一块白萝卜。吃后气顺了,也有了些力气,这样才走过雪山。在以后的岁月里,父亲只要吃萝卜,就会讲这段故事。白萝卜救命的故事,成为我们家坚持节俭的白萝卜精神。

听父亲讲,当地的萝卜都特别大,红军来时,不明真相的百姓跑了,萝卜就搁在地里,但红军纪律非常严明,没有人拔一根萝卜。部队首长让卫生队拔些萝卜作应急用,同时给老乡家留下钱。没有想到萝卜成为父亲救命的“药”。那名卫生员后来的命运也让父亲一生牵挂。这名卫生员年龄比父亲略大,也是南方人,是一名党员,两人在过草地时还见过一面,后来就再也没有相见了。1936 年 7 月, 谭炳文随红二方面军由甘孜北上,经过又一艰险地段,那就是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那里不仅空气稀薄,气候也特别异常,红军进入时正是草地雨季,没有帐篷,总挨雨浇。更大的困难是粮食奇缺。出发时部队只筹集到五六天的口粮,由于饥饿,加之气候恶劣,很多红军官兵身体都特别虚弱,结果走了二十多天才到阿坝。开始每人每天还能分到三两青稞粉,后来就断粮了。因沿途没有粮食补充,只好挖野菜,捉昆虫。因以前过草地的红军部队把可吃的野菜都挖尽了,后面的红二方面军连野菜都难以找到,只能把身上的皮带解下来,切碎煮熟或烤焦后吃。草地里野菜大多是有毒的,吃了就中毒甚至死亡。父亲和战友们只能冒着生命危险去尝各种野菜,有些战友就因尝野菜而献出了生命。过草地是红军长征面临的又一大生死考验。那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大部分是软陷的沼泽水草地,遍地是浑浊的污水,人在上面行走,一步一摇晃,像是走在摆动的浮桥上。稍一不慎,踩入腐草坑,立即会陷下去, 越是挣扎,陷得越快,以致不能自拔。战友们去帮助他,都会一起被沼泽吞噬。许多红军战士为此牺牲在沼泽里。谭炳文过草地时,因为之前得过疾病,身体特别虚弱,只能硬撑着往前走,加上草地环境恶劣,他走的很吃力。卫生员看到他行走艰难,身体蹒跚,给了他一根棍子。有了这根棍子,就等于多了一条腿,身体有了依靠,他靠着这根棍子最终艰难地走出了草地。后来父亲叫它“行军棍”。父亲说, 那时草地找到一根棍子几乎是不可能的,棍子是卫生员过草地前背在身上备用的。他把棍子给了父亲,不知他手里还有没有棍子,也不知道他是否走出了草地。此后也没有再联系,但父亲一直惦记这名救命恩人。1936 年 10 月, 红二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地区与红一方面军(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标志着万里长征胜利结束。父亲对红军长征那段历史刻骨铭心,他说,那个时期,在长征途中他们不仅要同围追的敌人浴血奋战,还要克服难以想像的许多困难。他们凭着坚定的信仰,战胜了无数艰险和强大的敌人,坚持走下去,走到底,走到胜利。

一生忆王震 不忘白求恩

长征结束后,1937 年 1 月谭炳文入党,王震首长是介绍人。1937 年 8 月,红二方面军(红二红六军团)和红三十二军,红军总部特务团一部,在陕西省富平县庄里镇改编为国民革命第 120 师,第 359 旅。谭炳文从第 717 团调整到旅司令部,任王震旅长的通信员,后来又成为王震旅长的警卫员。提起这段历史,父亲常说,他一切都听从王震旅长的指挥,坚持做好工作,完成好任务,王震旅长对他很满意。王震旅长和蔼可亲,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官兵一致,深受父亲的崇敬和爱戴。父亲由于家庭贫穷,没有上过学,王震首长虽然工作繁忙,但在百忙中还教他学文化,教他认字,有时还要考他几个字。当看到父亲学会的时候,首长还表扬他,说他进步快,父亲感到特别温暖。

有一天夜里,已经很晚了,王震旅长还在紧张地工作。父亲由于年轻觉大,困得睁不开眼。他给首长烧好开水,昏昏沉沉端水进屋, 不料被门槛绊倒,水洒了,碗碎了。那时候碗就是红军的宝贝,很稀罕。父亲难过地坐在地上哭了。王震首长走过去,把他拉起来,拍拍他的肩膀说“:小鬼,别哭了,没关系,水洒了再盛一碗,碗打了再找一个就是了。”首长不仅没有责备他,还安慰他,令父亲感动不已, 更觉得首长可亲可敬。在王震旅长身边工作了六年,父亲受教育颇多,感动颇多。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每当父亲回忆起来时候,都激动不已,感慨万千。

1938 年 12 月的一天,在一次抗击日军的战斗中,父亲因吸入日军释放的毒气引发肚子疼。没过多久,父亲肚子又疼起来了。以前肚子疼他还能挺过去,这次父亲却疼得死去活来的。恰好这时,白求恩大夫正在 359 旅作巡回医疗,王震旅长派人把白求恩大夫请了过来,给父亲治病。那是父亲第一次见到白求恩大夫,“他的眼睛不是蓝色的,好像发灰,身材细高细高的,大概做手术时间长了,背有点驼。”见到白求恩大夫的情景,成了父亲永恒的记忆,在以后的岁月里,父亲经常说给我们听。

父亲看到白求恩大夫来为自己治病,感觉非常幸运,肚子好像都没有那么疼了。白求恩大夫进屋后就开始忙着询问病情。说话口气和蔼可亲。白求恩大夫很快诊断出父亲得了阑尾炎,需要马上手术。白求恩大夫问父亲: “小同志,动手术要剖肚子,怕不怕?”父亲坚定地回答“:我是红军,经历过千难万险,不 怕手术。”白求恩大夫赞扬道“:你们红军都是 英雄。”一阵熟练而细心的处理,手术很快就完成了,而且很成功。手术做得很好,没有感染,伤口愈合也快,术后第二天就能喝些白开水,第三天能吃点流食,身体很快痊愈了。父亲在晚年还经常提起这段往事,他没有忘记白求恩大夫,这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

2020 年 11 月是紅二方面军长征 85 周年。

红军长征是一部壮丽的英雄史诗。红军以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克服艰难险阻,跨越千山万水,走过生命的极限,粉碎了敌人的疯狂围剿,创造了旷世未有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奇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最为光辉的篇章。虽然时光过去了 85 周年, 但长征精神永垂不朽。它将成为中华儿女奋勇前进,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猜你喜欢
旅长王震白求恩
封二:English Corner·英语角
朱德给“闹情绪者”做工作
快刀猴
马走驹
“要是”的作用
语文阅读教学正方向:“教”“练”“考”统一——以《纪念白求恩》例
“办”“为”和解
小种子的“挺一挺”
用白求恩精神培养白求恩式的医学人才
逃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