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导图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三现”应用

2021-10-07 22:03吴亚阔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03期
关键词:区域地理思维导图初中

吴亚阔

【摘要】思维导图是一种将学习者的思维具象化的导图工具,它的特点是能帮助理清和引导学习者的思路。将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并在教学过程实现“三现”应用,有利于帮助学生将复杂的初中区域地理知识内容进行简化和归纳,并通过思维导图放射性的结构和特点,掌握各区域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能更好地培养初中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掌握区域地理知识。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区域地理;“三现”应用

区域地理是通过研究各个区域的地理特征和要素在区域内的组合及其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综合分析揭示区域地理特征,阐明和处理区域人地关系的地理学分支。区域地理是地理学习的一个重要起点和最终归宿,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重要内容。目前,纵观各版本的初中地理课程的教材内容,区域地理属于主要部分,而地理学科的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研究和教授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时能让学生掌握“过程与方法”,要求学生在正确掌握各地理区域的地理位置、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要素的同时,能够对其进行综合的分析和比较,厘清三者内包含的众多基本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掌握该地理区域的知识。但在目前的初中地理教材中,区域地理不但占比例较大,而且知识点繁多,要素之间的联系复杂,对于刚进入初中区域地理学习阶段的学生来讲,掌握好初中区域地理的各要素并能够有效地梳理、清晰各要素中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无疑难度比较大。而且,初中地理教师普遍在讲授初中区域地理知识时,都依照初中地理教材的主要内容,按各地理要素的顺序去讲解。如,地理位置——区域范围——区域自然地理特征——区域人文地理特征……虽然教师能大体将区域地理的知识点按顺序展示,但却忽视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特别忽视的是区域地理中各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关系。而且,就算地理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注意了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但学生根据这样的知识点讲解顺序所做的笔记,不能充分体现出区域地理中各要素的相互联系,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区域地理讲授时,给学生提供一种科学的方法,在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初中区域地理知识讲解的同时也能体现地理要素间的联系,而这种方法,就是思维导图。

为此,笔者尝试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区域地理课堂中,将两者有机结合,以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增加学生对区域地理的知识点掌握程度。

一、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区域地理课堂中的意义

(一)思维导图的特点适合学生掌握区域地理知识点

思维导图理论始创于19世纪70年代初,由英国著名学者东尼·博赞提出。该理论的创始人认为:“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的图表,一种整体展示思维工具,可应用到所有认知功能领域,尤其是记忆、创造、学习和各种形式的思考。”作为一种思维工具,思维导图可以将我们大脑所表达的放射性思维进行具体化。如果合理地将思维导图应用在日常的学习上,能帮助初中学生对知识进行加工和整理,有效地理清学生的学习思路,把控学生掌握知识的全局,使学习的效果事半功倍,重点更加突出。将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区域地理课堂中,有利于帮助学生将初中区域地理复杂的知识点进行整合,提高学生对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的正确掌握程度,更重要是能充分利用思维导图放射性的特点,理清楚初中区域地理各个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

(二)初中地理教材的区域地理知识编排适合使用思维导图

笔者通过对初中地理(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以及八年级下册的教材进行调查后发现:初中阶段每个地理区域要求掌握的知识一般可以概括为三大部分,分别是地理位置、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而每部分又包含有许多属于自己的子部分,例如,地理位置部分包括位置范圍、半球位置、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自然地理部分包括地形、气候、河流、湖泊、自然资源等;人文地理部分包括人口、文化、交通、农业、工业等。而且每部分区域地理知识所包含的子部分都会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例如,某个区域的位置范围会决定当地的地形和气候的特点,而地形又会对气候造成影响,两者综合起来决定了当地的河流的水文特征,当要了解当地的农业时,又要综合考虑地形、气候、河流的特点等,具体如图1所示:

这众多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复杂,对于刚开始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初中学生来讲,要记忆住各要素并且厘清它们之间的联系,无疑难度比较大,这就需要思维导图进行辅助。学生可以充分利用其特点,对各地理要素进行归纳总结,进而提高对区域地理知识的认识。

(三)思维导图与区域地理结合能很好地发挥其各自优点达到“1+1>2”的效果

思维导图在通过训练熟悉后,能让学习者将自己的思维过程进行简单概括,通过图表的形式进行重现,其最大的优点是将原本内容繁多、结构复杂的知识用属于自己容易记忆的简单图表进行表现,并用简单的线条对知识点之间进行联系。除了让学习者在学习大量知识时快速地掌握重点,明确联系,更重要的是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通过查看思维导图对知识点进行复习。简单明了的思维导图能加快学习者的复习进度,而初中区域地理由于具有区域性的地理特点,拥有的知识点全面且联系紧密,而且贴紧生活实际,掌握好区域地理知识相当于让学生了解了初中阶段的大部分地理知识,并且从自身的生活实际出发,提高了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为今后的初中地理学习打下基础。总之,思维导图和区域地理各有优点,结合起来后能够很好地达到教学功能的互补,起到“1+1>2”的学习效果。

二、思维导图在初中区域地理教学中的“三现”应用

(一)课前预现

“预现”即通过预习进行呈现。教师在课前布置学生对新课程内容进行预习,要求学生在预习新知识时,能根据知识的内容和联系,初步进行思维导图的绘制和展现。因为是新课程内容,不少学生肯定没能精确地掌握好知识点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所以,在进行课前预现环节时,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根据教辅资料上所对应的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有针对性的预习。目前,市场上出现的教辅资料,在每章节都附有简单框架的思维导图,学生在进行课前预习时,可以参照教辅资料上的思维导图,以自己在预习时对新课程内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进行思维导图的初次呈现,并且对不容易理解或有疑问的部分知识点进行标注,以便在进行新课程的讲授时能够得到有效的解决。“预现”环节不同以往单一的预习,学生不仅仅是阅读过课本,而且要根据教辅资料和对课本的认识进行新课程内容的思维初画。在经过思维导图的初次呈现过程中,能加深学生对新知识的印象,为下一环节做准备。下面,以初中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下册第六章《我们生活的大州——亚洲》为例,学生在接到预习任务后,通过对学习资料中的简单框架的思维导图和对课本中知识点的了解,初步呈现亚洲的思维导图,如图2和图3所示:

在课前“预现”环节,虽然暂未进行系统、全面的新课讲授,但学生依据教辅资料和对基本知识的预习,能呈现出较为完整的思维导图。但这也存在一些问题。图2、图3是随机抽取的两份“预现”环节的思维导图,明显可以看出,仅凭学生参考教辅资料,绘制出来的思维导图都是进行知识点的简单归纳,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却没有在绘制的思维导图上体现出来,甚至部分思维导图里关于亚洲的知识点不够齐全。因此,教师在下一环节需要有针对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课中呈现

教师在正式上课时,引入新课的阶段可以进行“预现”环节学习效果的检查,随机抽取班级一个或多个学生的“预现”环节的作品,进行简单的点评和面批。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在“预现”环节里的积极性,并且在点评时教师可以提出相关问题,特别是本节课的重难点,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新课讲授。顺利引入后就要对新课程内容进行讲授。这时,教师除了讲解知识点外,还要一步步展示出自己在备课时完成的思维导图(如图4),通过区域地理知识点的展示顺序,逐点进行展示,并且在讲授过程中突出知识点的联系,并标明在思维导图上(如图4红色部分)。而学生就需要认真听讲,并且能跟上教师的步骤,用简洁的语言对知识点进行概括,对“预现”环节时的思维导图进行更正和完善。这个过程是应用阶段的重要步骤,教师可以借助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让学生在教师讲解知识的过程中互相帮助,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上台展示,讲解预现环节里思维导图的设计意图。时间充足的课堂还可以让同小组的学生之间进行组内讨论交流,总结出优化方案,并且不同小组进行竞争,借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教师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积极鼓励学生在思维导图里增添创新元素,但是对于创作能力较弱的学生,不能过多要求要有创意,反而应强调能展示出知识点、知识点的联系也合理的就算是好的作品。同时,也要保证能够发掘学生作品的闪光点,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制作思维导图的积极性。

课中呈现环节虽然由教师展示思维导图,但学习的主体依旧是学生,这一环节的作用是抛转引玉,以教师的点拨,达到思维导图多元化的效果。

(三)课后重现

教师在课程结束后,除了布置对应的练习作业外,还要要求学生对本课程的思维导图进行重现。虽然课前“预现”环节进行了初画,课中呈现环节也对作品进行更正,但是学生还未形成自己独立创作的思维导图。这时,教师布置的课后重现环节,就是让学生根据教师讲授时,针对所发现的问题重新绘制一幅完整的区域地理思维导图。学生在经过教师讲解、小组合作讨论等过程,对本节课知识点已经比较熟悉,更重要的是能初步掌握该区域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因此,课后布置学生重现该区域的思維导图有利于学生巩固课中呈现环节的学习效果,也有利于知识点印象的加深,从而达到温故知新的复习效果。图5和图6是学生在课后重现环节后上交的优秀作品。

经过课中呈现环节中教师的讲解和展示,学生对思维导图的自主展示和小组合作等过程,不少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已经熟悉,课后加上自己的独特设计,经常会有一些超出水平的作品重现出来,达到预料之外的效果。但由于初中学生作业时间较紧张,这些优秀作品费时较长,一般日常作业能绘制出的优秀作品较少。课后重现也可以以学科比赛的形式开展,鼓励学生上交作品比赛,这样能让地理课堂知识有一个延伸的平台。

三、结语

初中的区域地理知识广泛,我们不可能每个地理区域都面面俱到,也不可能要求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使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区域地理知识的技能和方法,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掌握区域地理的学习方法,学生才能终身受用。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区域地理课堂中去,能提高学生的过程与方法,掌握学习技能。但是目前也存在着问题,例如,并不是所有的区域地理章节都能使用思维导图来进行教导;学生的课堂记笔记的速度有时跟不上教师的展示速度……总之,思维导图应用到初中区域地理中,通过结合两者的优点,进行“三现”应用,分不同阶段绘制和完善思维导图,让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进行内化加工,并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能提高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的掌握程度,并能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功玲.浅析思维导图教学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0(4):66.

[2]徐震琳.整合地理简图与思维导图进行初中区域地理教学的探讨[J].热带地貌,2017,38(2):58-65.

[3]齐丽.思维导图在培养学生地理读图能力中的应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3.

[4]吴奇.地理教学中运用思维导图促进地理学习的研究[D].广州大学,2012.

[5]宋晨曦.支架式教学在初中区域地理中的应用[D].陕西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  陈红兵

猜你喜欢
区域地理思维导图初中
分析高中区域地理学习的盲点及策略
突破区域地理软肋,提升高考复习动能
区域定位在区域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探讨
基于学习过程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调查与分析
思维导图在初中物理概念课教学中的应用
思维导图软件辅助初中数学教学的应用研究
巧用思维导图提高初中英语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高中英语阅读文本中融入思维导图的研究
初中物理“问题—发现”式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共情教学模式在科学课堂的构建与实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