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骨性关节炎病人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脱位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2021-10-08 08:20宋美乐
全科护理 2021年27期
关键词:骨性入路股骨头

宋美乐

骨性关节炎属于退行性疾病,是由于衰老、创伤、肥胖、关节畸形等原因导致软骨退化损伤,主要临床表现为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以及炎症反应[1]。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可用于治疗髋关节骨性关节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等疾病[2]。THA在治疗骨性关节炎病人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病人髋关节功能[3]。但THA术后髋关节脱位为常见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病人康复进程[4]。本研究对86例骨性关节炎THA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影响术后脱位的危险因素,并为手术护理措施提供有效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86例行THA骨性关节炎病人临床资料,将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作为观察组(n=56),未发生髋关节脱位作为对照组(n=30)。纳入标准:均符合骨关节炎诊断标准[5];年龄18~80岁;同意行THA治疗并顺利进行髋关节手术;临床资料完整;依从性好,愿意配合本研究并接受随访。排除标准:下肢发育畸形者;下肢骨折;由于各种原因随访脱落。

2 结果

2.1 影响THA术后脱位单因素分析 两组病人性别、手术时间、术后输血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年龄、BMI、人工股骨头直径、麻醉方式、体位控制不当、手术入路、术后搬运不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影响THA术后脱位的单因素分析

2.2 THA术后脱位多因素回归分析 经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可知,年龄>75岁、BMI>30 kg/m2、人工股骨头直径<30 mm、硬膜外麻醉、体位控制不当、后外侧入路、搬运不当是骨性关节炎THA术后发生脱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详见表2。

表2 影响THA术后脱位的非条件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 讨论

THA用人造髋关节替换受损髋关节,改善髋关节病变带来的疼痛感,恢复髋关节活动度[6]。大部分病人术后脱位部位功能得以恢复,但稳定性较差,一旦发生髋关节脱位并发症会带来严重后果[7]。作为THA术后严重且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为0.3%~10.0%[8]。脱位病人需要进行再次翻修手术,对病人预后极为不利。因此,探究髋关节术后脱位危险因素并进行分析对于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意义重大。

针对危险因素采取相应预防措施,是减少THA术后关节脱位发生风险的关键[9]。THA术后发生髋关节脱位原因很多,与个人体质、手术及麻醉方式,术后恢复情况密切相关[10]。高龄作为THA术后脱位的独立危险因素一直以来被重点关注,与骨质疏松密切相关[11]。有研究表明,高龄病人术后髋关节脱位风险更高[12]。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流失严重,较易发生骨质疏松。本研究结果显示年龄>75岁为术后髋关节脱位的高危因素。有研究显示,BMI值较大病人术后更易发生关节脱位[13],这是由于肥胖病人软组织厚度较厚,在进行髋关节屈曲内收时易碰撞而导致脱位。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对高龄病人术前补充营养、增强体质;术前行饮食生活起居指导,控制体重,加强锻炼,既能有效控制BMI值,又能增强髋关节周围肌力。目前THA手术入路主要有前外侧入路、后外侧入路和直接入路等。髋关节囊由多种韧带组成,这些韧带在不同方向对髋关节起稳定作用,手术入路选择应尽量避免对组织结构产生破坏[14]。邓翔天等[15]认为后外侧入路会导致股骨前方牵引力不足需要通过切断骨外旋短肌来解决,同时破坏关节囊后方结构,稳定性降低从而造成术后脱位发生。李文龙等[16]通过对比研究发现,外侧入路手术视野清楚,更易于操作,同时对臀中小肌损伤较轻。本研究结果显示,后外侧入路是病人髋关节脱位的独立危险因素。区域麻醉和多模式镇痛有助于病人术后快速恢复早日出院。硬膜外麻醉围术期肌张力丧失较易导致半脱位。区域麻醉能够很好镇痛同时能有效避免术后脱位发生情况[17]。当人工股骨头直径较大时能增加关节活动度,能够有效增加假体活动范围,减少假体摩擦、碰撞从而降低髋关节脱位风险。研究表明,当股骨头直径>30 mm时周围软组织张力较强,能够对髋关节起到一定保护作用[18]。因此,可通过术中选择区域麻醉方式,改进手术方法,选择合适的体位,置换合适大小人工股骨头来预防术后关节脱位。

THA术后要求病人保持下肢外展中立体位,尽量避免侧卧和翻身,屈膝幅度在60°[19]。本研究中部分病人术后恢复过程中不注意控制体位,术后关节脱位风险增加。病人术后搬运过程中至少需要3人辅助,分别将病人颈部、背部、下肢、腰部、髋部托住,动作轻柔,避免用力过度导致肌肉牵拉[20]。本研究中搬运不当术后脱位发生率更高,搬运过程中未严格将患肢置于外展中立位增加术后脱位的风险。针对上述危险因素,应改善术后搬运方式以及指导病人卧床休息的体位。

综上,年龄>75岁、BMI>30 kg/m2、人工股骨头直径<30 mm、硬膜外麻醉、搬运不当、后外侧入路为骨性关节炎THA病人术后脱位发生危险因素,在术前对高危病人危险因素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有利于降低术后髋关节脱位风险,降低再次翻修率,从而减轻病人痛苦以及家庭负担。

猜你喜欢
骨性入路股骨头
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护理效果观察
经尺骨鹰嘴截骨入路与肱三头肌两侧入路治疗肱骨髁间骨折的疗效比较
激素性股骨头坏死潜在失调基因的鉴定
从“痹症有瘀血说”论治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正中入路手术和肌肉间隙入路治疗壮族人群创伤性胸腰椎骨折的比较性研究
隐形MA与双板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错的临床疗效
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应用MRI、CT诊断的价值差异研究
同期双侧全膝关节置换术在双膝骨性关节炎治疗中的效果研究
住院时间、出院安排、90 d并发症和翻修率:一项比较直接前入路、后外侧入路以及直接上方入路的研究/SILJANDER M P, WHALEY J D, KOUEITER D M,et al//J Arthroplasty,2020,35(6):1658-1661.doi: 10.1016/j.arth.2020.01.082. Epub 2020 Feb 5.
股骨头坏死可不手术治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