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于教学反思 助推专业成长

2021-10-08 22:15李洪春
云南教育·视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枇杷树栽种下联

李洪春

语文特级教师李镇西认为,推动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应该有两个车轮:一个是“情感”,另一个是“思考”。情感和思考,应该是做好一切教育工作的着力点,离开这两个着力点,一切教改和创新只能是形式创新,甚至是名词创新。情感让人心生热爱,能把职业干成事业,有效地战胜职业倦怠感,获得事业上的幸福感。思考让人进步,从普通走向优秀,从优秀迈向卓越,从而常教常新,形成独特的教学风采,进而享受课堂,感受生命成长的乐趣。而非“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依旧”,人云亦云,靠一本教参续命,做知识的搬运工,长时间地感受着课堂的无趣和工作的乏味。从事教育,既是稻粱谋,更是心安处。下面,笔者结合自己教学中的点滴,谈谈教学反思在专业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教学反思能让课堂更加出彩,课堂训练更有实效

在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频繁的模拟检测试卷讲评,反复的规范答题技巧训练,让语文课该有的灵动、有趣消磨殆尽,课堂的沉闷乏味急需改变。于是,我抛开手边的复习资料,设计了一道语言文字运用题:请以对联的形式说说我们的语文老师、语文课,或描述你心目中的语文课该有的美丽模样。字数不限,不要求平仄。仿佛是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学生的兴趣瞬间被点燃,纷纷登台展示自己的智力成果,十五分钟,前后两块黑板就已写满。因为师生关系比较融洽,教学民主深入人心,有三分之一的对联是吐槽和拍砖,戏谑有余而典雅不足,立意不深,格调不高。学生兴趣盎然,而我却是哭笑不得。

从教学气氛来说,这节课学生求知欲旺盛,表现欲强烈,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学生参与面广,师生互动积极。但热闹的课未必是好课,平实的课未必不是好课。从教学效果来说,这是一节不成功的课,自己很不满意。为什么教学设计很“丰满”,课堂生成却很“骨感”?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情分析不准确,教学目标不具体。

在另一班级教学时,我对教学设计做了调整,由我拟出上联或下联,学生对出另一联。这样就避免了教学目标的笼统模糊,教学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有了质的保证。我拟出的一联,或褒或贬,亦庄亦谐,形式多样,字数不一,也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课堂上成果丰硕,不少对联获得好评。

“痛斥顽劣阎王脾气”,钟雨伶的下联是“帮扶后进菩萨心肠”。

“诗词鉴赏冶性情若怀上九天揽月豪情”,刘靖龙对出的上联是“文言翻译写作文似有下五洋捉鳖壮志”。

“过五关,斩六将,笑傲考场,金戈铁马胜似闲庭信步”,陈靖南的下联是“操千曲,破万卷,勇登书山,雄关险道亦可信马由缰”。

“生不近权贵,死不求封侯,哪管世人诽谤”,田鑫梅的下联是“文能写文章,武能斗流氓,何惧岁月风霜”;俞政廷对出的是“上能颂风雅,下能言市井,岂非白衣卿相”;高紫依的下联是“上可交鸿儒,下可友白丁,曾是陋室时光”。

佳句妙语频出,学生大呼过瘾。调整后的课堂,教学组织更加严密,训练效果更加明显,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反思能让教师重视课堂生成,培养教学机智

课堂教学中,随着教学内容的展开,师生之间常会有“智慧的火花”突然而至,如果不及时利用课后反思去捕捉梳理,就会让难得的教学时机从身边溜走。

特别是当下,学生获取资讯的渠道众多,知识视野开阔,加之个性鲜明,思维活跃,纵使教师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课堂上也常会出现你无法预知的新问题。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课堂上的生成性资源,捕捉学生灵动的思维火花,让语文课成为启迪学生思维的摇篮。

《项脊轩志》是明代文学家归有光的一篇回忆性散文,深情讲述了归家几代人的人事变迁,真切再现了祖母、母亲、妻子的音容笑貌,寄予了深沉的怀念之情。文中说到:“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课堂上一学生发问:“这枇杷树是谁栽种的?”我不假思索,脱口而出:“肯定是作者的妻子栽下的。”在学生质疑的眼神中,我仅是一字一词地做了详细翻译,没有进行深度剖析,全然没有一个优秀教师应有的教学机智,白白地错失了这一难得的教学时机。这样的回答近乎敷衍,表现是不及格的,需要纠正,及时止损。课后再度研读文本,我发现这是一个有多解性的好问题,教学时机不容错过,马上调整下一节课的内容,采用问题探究式的教学模式,讨论思考:枇杷树究竟是谁栽种的?请结合文意做分析,要求言之成理,言而有据。

讨论非常热烈,两种观点相持不下,都能自圆其说。最后我做总结,表扬提出问题的学生,肯定他敢于质疑、勇于发问的精神,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样有意义。虽然我倾向于“是作者妻子栽种”这一观点,但也不能否认“是作者亲手栽种”这一说法,不论是谁亲手栽种,多年以后,斯人已逝,而枇杷树枝叶繁茂,睹物思人,顿生物是人非之感,都表现出作者对妻子深挚的情感。这样的教学设计既避免了对文本的随意性解读,又能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教学反思能让教师发现不足,优化知识体系

海量的资讯,多元的时代,教师不可能是全知全能者,或多或少都存在知识上的盲点。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时代的到来,教师更应该加强学习,注重反思,与时俱进,争做学者型教师,这样才能在干一行、精一行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模拟试卷中的阅读材料选用了一篇介绍京剧艺术家盖叫天的人物传记,我对其人知之甚少,对这一称呼背后的故事也是全然不知,直接读作盖(gài)叫天。班长董泽波轻声提醒我,要读作盖(gě)叫天,并拿出字典找出强有力的证据:做姓氏时读gě。我不禁脸红,马上更改读音。

课堂上出了糗,下课绝不意味着可以“溜之大吉”,教学反思应该是课堂的延续。想到有个京剧艺术家的艺名叫“小叫天”,莫不是和盖叫天有什么联系?我又查阅资料,读到了《梨园忆旧》一文,大长见识。

盖叫天原名张英杰,是十三岁时在杭州起的艺名,那会儿谭鑫培叫“小叫天”,他本想叫“小小叫天”,想借着他人的名气,弄点小米吃。不料遭人嘲笑,他年轻气盛,索性就意气用事地用上了“盖叫天”这三个字。不仅仅是要继承前辈的艺术,还要自成一家,“蓋”过小叫天,独树一帜。如此说来,“盖”是超过、盖过之意,理应读gài。先前自己读作gài,完全是歪打正着;课堂上改读gě,那是“糊涂僧乱判糊涂案”,而现在又读回gài,则是从“昏昏然”走向了“昭昭然”。

教学反思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途径。经常性地、习惯性地进行教学反思,对于丰富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没有反思的经验只能是狭隘的经验,没有反思的教学只能是按部就班的教学。套用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没有反思,人不能成为新人;没有反思,教学不能成为新的教学。

李镇西老师曾说过:“每一个老师要想想,等你退休以后回想你的教育人生时,除了一届又一届辉煌的高考分数,还有什么?如果你的教育给学生和你自己留下的,只有分数的记忆,那你的教育不能算成功,你也不能算是一个真正幸福的教师!”我们给学生和自己留下的,不应仅是那没有温度的分数,更应该有良好的思维品质、严谨的治学精神、激扬的个性风采、炽热的家国情怀……

猜你喜欢
枇杷树栽种下联
不同栽种密度对香港四照花生长的影响
永远的陪伴
惊蛰吟
老徐的枇杷树
栽种了一个长在心尖尖上的花园
小试身手
院子里的枇杷树
羊年春联
意外怀孕,怎么办?
咖喱岛(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