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应急准备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构建及权重分析研究

2021-10-09 11:55郝欣宇范鹏震郝璐瑶杨彩翠金佩剑
科技视界 2021年27期
关键词:预案突发事件物资

郝欣宇 范鹏震 郝璐瑶 杨彩翠 金佩剑

(吉林建筑大学 应急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8)

0 引言

我国城镇化不断推进,目前城镇化率已超过60%[1],并不断增长,但是随着城镇率的不断提升,城市所面对的风险也不断增长,城市应急管理能力急需提升。自21世纪以来我国先后面临SARS冠状病毒[2]、2008年汶川大地震[3]、重庆开县井喷事故等事故灾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4]等公共安全事件,我国面临的突发事件不断增多,在此期间我国处理突发事件能力已经有所提高,但是在面对地震、生产事故、新冠肺炎疫情时我国的救援物资、防疫物资仍然还有短缺的情况,这些突发事件表现出我国的应急准备能力还有待提升。

铁永波[5]于2005年对城市灾害应急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进行研究,主要对象为自然灾害且基于应急管理全过程。赵润滋[6]于2018年对城市社区地震应急准备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主要对象为社区且仅对于地震灾害。伍毓锋[7]于2015年对我国城市应急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本文对于城市应急阶段的准备阶段利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有助于提升城市应急准备能力。

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1.1 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1)科学性原则[8]。城市是一个巨大的承载体,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巨大的损失,任何错误的决策其代价都是惨重的。科学性是对任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要求,每一个指标的选取都要有科学依据。

(2)系统性原则。城市是一个庞大系统,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关系,使其在评估时能相互结合起来。同时,所选取的指标应该全面覆盖到城市应急准备的各个方面,所建立的指标应该具有层次性。

(3)典型性原则。为保证各个指标具有代表性,且保证评估指标的简洁有效,所有指标的选取必有具有典型性,能准确地反映其特点,以保证评估结果的正确性。

(4)可操作性原则。构建指标体系是为了更好地评估城市应急准备能力,所以选取的指标应该便于调查,数据易收集,具有可操作性。

1.2 指标体系构建

1.2.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美国运筹学TL Saaty教授于1970年代初期提出的多目标决策分析方法,针对较为复杂、较为模糊的问题,将定性与定量分析方法相结合,做出决策分析[9]。层次分析法是将与决策总是有关的元素分解成目标、准则、方案等层次,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的决策方法[10]。其主要优点是所需指标数据的信息量较少,计算简单。

1.2.2 评价指标构建

根据层次分析法(AHP)以及城市应急准备内容的特点,在众多参考指标[11-15]中选出六个能反映城市应急准备能力且不重复的6个一级评价指标:应急预案、人力资源、资金和物质保障、科技支撑能力、宣传教育、社会动员。如图1所示。

(1)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该具有可操作性,必须考虑现实问题保证实行过程中可以使执行人员有序施行。编制过程中要考虑到所有需要考虑的问题,针对所有危险源制订相应预案,不能因为事故发生可能性小就不编制。应急预案编制必须以科学严谨的态度对待,并且编制的预案必须符合法律法规。

(2)应急人力资源:应急管理组织体系由应急管理决策系统、应急管理辅助决策系统、应急管理执行系统和应急管理保障系统四部分构成。所以应急人力资源由决策指挥人员、辅助决策人员、现场处置人员和后勤保障人员组成之外还有其他救援人员。应急人力资源负责确定实施应急预案,为指挥者献计献策,对事故现场进行处置还有提供后勤保障,除此之外其他救援人员还用于弥补政府的不足。

(3)资金和物质保障:应急救援资金和物质是为了在事故发生后现场救援过程中所需要的一些物资和经费,充足的资金和物资有利于救援效率的提升。社区灾害保险可以减少人们的损失,足够的药物和食品能在灾害发生后保障人们的生存需求,应急避难场所可以在事故发生后为人们提供避难空间。

(4)科技支撑能力:优质和充足的救援设备、交通工具和灾害监测设备可以快速实现物资的调配、人员的救援和灾害的检测。事故发生后周边的救援医疗设备、工程机械可以快速参与解决在现场的人员救援问题。

(5)应急宣传教育: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工作有利于提升公民的公共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公民面对突发事件逃生能力和应对能力,减少突发事件中的伤亡和损失。

(6)应急社会动员:为了预防和应对突发事件,社会力量的参与可以有效地减少损失和伤亡。突发事件是不可预测的,社会动员可以减少面对不可预测事件时的损失,同时降低应急管理的成本。

2 指标分析

一级指标包括应急预案B1,人力资源B2,资金、物质保障B3,科技支撑能力B4,宣传教育B5,社会动员B6。

向北方某市应急行业专家发送调查问卷,共发出29份,除去3份无效问卷,最后收回有效问卷26份。本文从中选出打分一致占比最多的作为指标最终权重。判断矩阵见表1。

从上述总排序权重计算结果可以看出每个因素对于应急准备能力的影响程度大小依次为B3>B1>B2>B4>B5>B6。

图1 应急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表1 一级指标判断矩阵

3 结论

本文通过建立应急准备能力指标体系并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权重,发现提高该市应急准备能力需从以下三方面进行重视:

(1)完善的应急预案能够统一指挥,及时有效地整合人力、物力、信息等资源,迅速针对突发事件来临时实施有组织的控制,避免现场慌乱无序,防止贻误战机和漏管失控,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是应急管理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

(2)人力资源的任务是在紧急情况下及时组织有效地应急救援,实施事故现场救护,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培训尽可能多的紧急救援员,事发时在第一时间及时进行救援,可以最大限度地减轻事故后果。

(3)资金物资保障是推动应急行业健康发展的重要抓手。资金物资保障应遵循“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市场和民间的作用,建设政府、市场、社会相结合的应急储备体系。应急资源储备充足既是应急救援体系的重要保障,也是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战斗力的重要体现,充足的应急资金物资甚至能够弥补其他灾害应对机制的不足和缺陷。因此,需充分重视资金物资保障的地位,加强顶层设计和法规标准建设。

猜你喜欢
预案突发事件物资
核电网络安全应急预案考虑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防汛应急预案等3部应急预案的通知(下)
被偷的救援物资
电力企业物资管理模式探讨
2016年版《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解读
救援物资
突发事件
PKPM物资管理系统应用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