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引进方式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

2021-10-09 05:03赵茂饶
科技管理研究 2021年17期
关键词:专利技术异质性专利

周 勇,赵茂饶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管理学院,陕西西安 710055)

1 研究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所以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国家间的竞争究本究源是企业间的竞争,倘若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必经之路是“先引进模仿再自主创新”,那么对于在技术选择的十字路口彷徨不前的中国而言,关注现阶段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塑造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在面对不断加剧的国际竞争压力与快速更迭的科技革命双重压力下,如何实现竞争能力提升,如何实现“弯道超车”,是后发国家企业发展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内众多企业都是从“购买专利”开始,实现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跨越。Garner 等[1]指出,企业价值的实现取决于创新的速度。相对于自主研发,专利引进的成本更小风险更低,后发企业经过一定的技术积累之后可以在更高的起点上进行自主创新,最终达成在特定领域实现技术跨越的目标。

许多学者围绕专利引进对企业创新的影响机理进行了大量理论和实证的研究,普遍在专利引进有助于技术知识向企业内部转化以提升企业自身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绩效观点上达成了一致。范拓源[2]指出,仿制阶段的企业,以引进硬件技术为主要手段;创造性模仿阶段的企业,转为以引进专利为主要手段;自主创新阶段的企业,就应当转向在引进先进专利的同时着重引入研究后期的专利前技术。现如今我国众多企业创新能力长时间未能形成的局面,究其原因,是因为没有及时且恰当地从以引进硬件技术为主的仿制阶段转为创造性模仿阶段以引进专利为主。因此组织间的专利转让研究成为过去十年中的重要研究领域,众学者探讨了专利转让中涉及的政策、市场环境以及转让主体等的影响。然而,纵观现有文献,关于专利转让中排他式权利的相关研究很少受到关注。尽管最近的研究报告指出,排他式权利是专利交易合同中的重要条款,并且通过专利交易的方式对被转让企业产生技术创新的影响。为进一步探究外部专利技术知识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推动作用,有必要区别不同专利引进方式,混淆二者区别而统一为专利引进可能会造成引进购买外部专利知识对创新作用的理解偏差,导致对专利引进对于创新作用的错误认识。所以,本文将重点分析不同专利引进方式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异质性影响。

同时,对我国企业专利引进路径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大量企业并没有通过引进专利得到自身技术能力的提升,反而出现对引进专利技术的过度依赖。由于不重视自身创新能力的提升,导致许多企业在路径中陷入技术追赶陷阱,出现了引进、落后到再引进的恶性循环,这与专利引进的初衷大相径庭。企业引进专利技术知识后进行整合吸收再创造并实现自身创新能力提升的过程必然与企业自身知识基础息息相关。因此,有必要研究专利技术从引进到再创新的过程机理,分析在专利技术引进到企业自主创新过程中,企业知识基础所扮演的角色。

为此,本文在技术追赶理论基础上结合企业知识基础相关理论展开研究,探究不同专利引进方式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引进专利企业自身知识基础的中介作用以及引进专利知识特征的调节作用。利用中国沪深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数据、资料进行计量验证与分析,进而探索在新的开放条件下,中国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专利本质是受到法律保护的知识产权,专利中嵌入的技术知识有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促进自身技术能力提升并且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专利成为企业维持市场地位的重要武器。在专利运用过程中,企业逐渐将其提升到战略高度,愈加重视将其与企业战略结合。回顾国内外的研究情况,关于专利战略的内涵,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展开了广泛且深入的论述,按照专利战略运用过程划分,可划分为专利信息战略、专利开发战略、专利申请战略、专利转让战略、专利引进战略以及专利诉讼战略等。因此,专利引进战略作为专利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一个颇具现实意义的研究命题。

2.1 专利引进方式

针对专利引进对企业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人员从不同方面展开了研究。从专利引进战略角度出发,余翔等[3]将创新式专利引进战略定义为,对引进专利技术进行消化吸收,利用追随以及延迟带来的技术优势,展开改进创新,以研发出核心技术更优、市场竞争力更强的产品及技术。当达到一定的技术累积时,在引进专利基础上,研发出与之相关的衍生专利,同时也攻占对手的薄弱领域,有助于突破“专利圈地”的重围。Somaya 等[4]指出,专利应当被视作从创新中获取价值的重要机制。专利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涉及到系统性创新,而且在于它所有权的分散性。企业推出新产品往往需要一系列专利,引进企业所需的专利成为企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Tsai等[5]对台湾753 家中低技术企业的专利引进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专利引进对企业创新绩效的贡献不大。Cockburn 等[6]研究发现,制造企业中面临专利丛林的企业更倾向于专利引进。Chen 等[7]通过研究证实,专利组合规模小的企业,可增加相关专利引进数量提高市场价值。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研究后发国家专利引进对企业绩效的影响有重要意义。吴延兵[8]对引进国内外技术对生产率提升的效果差异进行探究,发现引进国外技术对其有显著促进效果,然而引进国内技术并不存在显著促进作用。冯志军等[9]指出,企业的自主研发活动、国外技术引进及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研发活动对研发创新全要素生产率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而国内技术购买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也有学者从技术流动角度进行研究,Santore 等[10]通过对专利池的研究发现,专利引进有助于下游公司节约技术创新成本,是下游公司生产经营性产品的需要。基于活动理论视角,黄曼等[11]研究了企业在技术起步阶段,专利引进对企业技术活动的作用。蒋振宇等[12]利用专利引进数量研究发现,知识溢出效应在企业创新开放度与企业创新能力之间存在部分中介作用。

专利引进涉及专利转让方将专利权授予专利引进方,允许其使用或出售专有技术、过程或者服务。尽管每个专利转让合同是惟一的,但是转让合同中涉及专利排他式权利性质以及协议期限等信息。就专利排他式权利而言,专利引进方在特定地理区域内,被授权使用知识产权且排除第三人的使用权。在非排他式权利中,专利转让方保留在同一地理区域内签发其他许可的权利。根据这些定义,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排他式引进意味着专利引进方对专利技术的使用拥有垄断权,而在非排他式引进中,可能有多个公司在同一地区使用该专利技术。本文关注的问题是,不同的专利引进方式如何影响引进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2.2 专利引进方式与企业自主创新

知识基础观指出,企业经由外部技术及内部研发整合以实现异质知识元素的利用、开发及吸收,且以此为基础构建自身竞争优势[13]。专利的引进购买过程就是使用并学习技术知识的过程。朱方伟等[14]指出,隐性知识的移动表现为技术的移动。Lew 等[15]进一步研究指出,创新的产生由技术知识的交换推动。Paruchuri 等[16]研究发现,企业在跨组织知识网络中可以连接到其他内部研发单元和外部合作来源,这些不同的知识连接可以使其接触到更多样化的技术知识。因此,引进购买外部技术必然会对创新产出发挥影响作用。陈劲等[17]研究指出,技术引进指标也应是分析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指标。国内外学者在对引进购买外部技术对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的相关研究中,专利通常被用来代表企业在新技术、新工艺方面的创新性或创造性,是衡量技术新颖程度的措施。Song[18]研究表明,外部技术经由与内部资源相结合有助于企业达到优势资源互补的目的,提高了企业寻求新知识组合的动力,并且通过模仿学习,实现提升自身研发能力,最终促进专利产出。但当引进外部技术的投入达到一定阈值时,专利产出却可能会由于不断攀升的购买成本对于研发路径的依赖以及对自身研发投入的挤出所妨碍。Kessler 等[19]、Colombo 等[20]及Garcia 等[21]的研究指出,当企业存在对外部技术的过度依赖时,再学习怎样利用外部新技术可能会耗费额外的费用、时间以及精力,同时协调各个外部技术供应商之间关系的成本支出将不断增多,最终造成核心业务中的关键研发资源被转移出去的局面。Mowery 等[22]及谢子远等[23]亦指出,企业对外部技术知识的学习过程往往具备路径依赖属性,这种过度依赖不仅会对企业研发思路产生固化效应,同时还会对企业自主研发的积极性产生负面影响。综上,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H1:专利引进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有倒U 型关系影响。

排他式专利引进意味着专利引进方在特定地理区域内可以拥有专利知识的垄断权。从知识独占性角度,辛德强等[24]研究指出,适度的创新独占机制可以为组织间有效的知识流动创造一个信任、公平和政策透明的创新环境,进而提升企业创新绩效。当一家企业签署被许可协议时,为了弥补其专利引进投资以及取得市场利润最大化,它希望在协议签署后获得许可方的持续技术与管理支持,因此,签署排他性协议会使得专利转让双方目标达到高度一致,更有利于被转让方知识的有效利用,从而提升其自主创新绩效。Aulakh 等[25]研究发现,企业根据专利引进战略,在引进专利时考虑各种条件的影响,例如外国其他技术的竞争、嵌入专利技术中的知识创新程度、专利技术在其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地区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以及自身能力对专利知识的驾驭能力等。随着时代发展,技术更新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当潜在的替代技术涌现时,由于非排他性专利存在建立专利壁垒的优势,企业倾向于使用引进非排他性专利策略作出回应。通过非排他专利带来的拥有先发及标准性优势的技术知识,相较于非排他专利引进方式,更有助于企业后续进一步研发。因此,提出假设如下:

H2:排他式专利引进比非排他式专利引进更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

2.3 企业知识基础

专利引进有利于企业有效获取外部知识资源,为了保持企业的创新能力,企业需要不断获取和更新知识来夯实现有知识基础。Cohen 等[26]研究企业并购行为时指出,并购企业经由外部知识吸收来扩充自身知识基础。Frenz 等[27]指出,企业间知识转移可以帮助企业获取外部合作伙伴所拥有的异质性知识,并很好地帮助企业拓展自身的知识基础。Crilly 等[28]研究发现,企业获取外部知识资源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最重要的支撑是企业自身知识基础。李柏洲等[29]指出,知识流动演化过程会同时受到知识获取的影响,因为企业自身知识基础依靠外部知识获取得到补充。因此,企业在引进专利技术后将知识元素进行吸收组合,与企业原有知识相融构建新的知识组合从而提升企业知识基础。

知识基础观理论认为,复杂而隐含的知识是企业的重要战略资源和核心竞争力[13]。因此在某种程度上,企业的知识基础是企业的知识转化能力的表征。Fleming 等[30]研究发现,知识基础越高,企业重构及整合知识的能力更强。企业通过对不同知识元素重新组合从而创造出新技术或新产品。徐国军等[31]研究指出,企业在研发、制造、营销以及财务管理等方面拥有的丰富知识,有助于缩短企业创新周期,提升创新效率,从而降低创新成本。当企业具有较高的知识基础时,表明其可以快速地将知识元素重新匹配组合,构建的新组合潜在数量不断增加,且加速了知识组合的有效性,使得高价值的核心技术创新出现可能性增大,进而促进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

H3a:企业知识基础在排他式专利引进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H3b:企业知识基础在非排他式专利引进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之间起中介作用。

2.4 引进专利知识特征

知识异质性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中的作用一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Shepard[32]指出,在组织间专利转让过程中,由于市场细分导致知识异质性大的专利技术,倾向于使用非排他性方式进行授权。因为如果专利技术具有差异化知识,不同的被转让者消化吸收后会形成新版本的知识,这将增加知识的丰富性,有利于形成专利知识壁垒。从知识基础观角度出发,Fleming 等[33]及Phelps[34]指出,创新本质是将已有的知识元素通过重新配置知识元素的联结方式进行重组以创造新知识组合的过程,该过程有赖于企业转换思维方式,通过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最终联结之前不相关及相关性较弱的知识元素。因此,创新程度与企业能够掌握的异质性知识元素的数量息息相关。Capaldo 等[35]研究发现,技术知识的异质性是创新产生的先决条件,其带来的多样性知识有助于促进企业创新。当引进专利中所嵌入的知识异质性较小时,专利转让双方之间知识基础较为相似,此时进行专利引进会加重企业的技术路径依赖现象,不利于企业探索新的技术路径。然而,随着引进专利技术知识差异性的扩大,企业可由此获取独特资源及新的异质性知识,接触不同技术框架,对技术知识及市场产生新的理解。Helen[36]指出,这有利于打破技术路径依赖,突破本地搜索局限。Aulakh 等[25]指出,当企业致力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时,企业主动搜寻和利用外部异质性知识的意愿增强,此时也倾向于寻求非排他专利引进。Troilo 等[37]研究发现,企业从外部带来的异质性知识数量越多、种类越丰富,越有助于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企业知识基础较弱时,不容易形成传统技术路径的惯性依赖,而专利非排他式引进所带来的大量异质性知识也正好满足了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需要。因而提出以下假设:

H4a:企业知识基础较弱时,引进专利异质性在非排他式专利引进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渐进式创新是对现有技术进行调整改进,颠覆式创新是对技术进行彻底改革。企业彻底的创新能力提升需要大量的新知识,然而由于与现有知识有重大跨越的新知识难以编纂难以传授,因此颠覆式创新的知识比渐进式创新的知识更隐性。Kogut 等[38]研究指出,创新程度更低的知识在不同的知识库之间转移更有效率。知识的创新程度越大,其转移成本越高,而且市场中潜在的专利引进方数量也更少。Kim 等[39]指出,专利中创新技术的复杂性和嵌入其中的隐性知识程度越高,要求专利转移企业之间的合作程度越高。为确保隐性知识在其中的有效转让,双方倾向于使用排他式转让方式进行专利技术转让。孙彩虹[40]研究指出,从利润对比情况看,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倾向于不合作,创新能力弱的企业更愿意半合作。因此,提出假设:

H4b:企业知识基础较强时,引进专利新颖性在排他式专利引进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之间起正向调节作用。

本文的理论模型如图1 所示。

图1 理论模型

3 研究设计

3.1 样本选择和数据来源

本文以2006—2019 年间沪深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数据为样本。主要基于以下理由:(1)高新技术企业对技术创新要求较为突出,专利引进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贡献较大。(2)上市企业的专利交易及产出数据均有披露,相较于经由问卷调查得到的数据更为客观,数据质量更有保证。本文根据研究需要对样本进行了如下处理:(1)剔除无专利引进数据的样本;(2)剔除无专利产出数据的样本,最终得到181 个样本企业。本文所使用的企业数据来自INNOJOY 大为数据库、国泰安数据库及企业披露的年报,数据均通过手工搜集获得。对连续变量进行1%缩尾处理,使用EXCEL 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使用STATA15.0 进行进一步的数据分析。

3.2 变量测量

3.2.1 被解释变量

自主创新绩效(OUT)。专利作为技术创新活动最主要和最直接的产出成果之一,是衡量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重要参考。目前许多学者以专利申请数量作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研发产出的重要指标,本文出于数据的可得性及衡量创新活动可靠性的需要,参考曹霞等[41]的衡量方式,用企业年度发明专利申请数量来衡量企业自主创新绩效。

3.2.2 解释变量

(1)专利引进(INP)。通过对受让人(被许可人)引进专利技术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以样本企业该年度引进专利数量进行衡量。

(2)排他式专利引进(EXIN)。以样本企业作为受让方,使用该年度只有样本企业一个受让方的专利转让数量、专利许可的独占许可数量以及排他许可数量来衡量排他式专利引进。

(3)非排他式专利引进(NONEXIN)。以样本企业作为受让方,使用该年度有多个受让方的专利转让数量以及专利许可的普通许可数量来衡量非排他式专利引进。

3.2.3 中介变量

企业知识基础(KNBA)。企业知识基础是指企业所掌握的技术知识结构和存量,参考Ahuja 等[42]及温成玉等[43]对企业知识基础的衡量方式,本文以发生专利引进行为企业该年的发明专利授权数来测度企业知识基础。

3.2.4 调节变量

引进专利异质性(HET)。本文参照康志勇[44]的研究,按照产业集中度的测算思路用改进的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来计算引进专利的异质性:

(2)引进专利新颖性(INN)。在我国专利分为三类: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谷丽等[45]指出,发明是对技术及产品所提出新的方式方法,专利中发明专利的技术含量最高。参考胡谍等[46]的研究,以某企业该年引进专利中发明专利(包括发明授权)占比衡量引进专利新颖性。

3.2.5 控制变量

Li 等[47]、李政等[48]及曹洁琼等[49]学者指出,企业年龄以及企业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等各因素会对企业的创新绩效产生一定影响。本文选取企业年龄及企业类型作为控制变量。企业年龄(AGE):由于本文选取样本时间跨度为2006—2019 年,故企业第i年的企业年龄为注册时间至第i 年12 月,并进行四舍五入取整数。企业类型虚拟变量(SOE):为有效观测融资约束、政府补贴对不同类型企业的影响,本文按照企业所有权性质对样本进行了分类,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类。

4 实证结果及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表1 列示了本文全样本描述性统计数据,可以发现,企业年度专利申请数量均值约为70.54,其中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2 592,说明企业年度专利申请数量的差别较大;专利引进数量均值为2.62,说明上市高新技术企业普遍存在专利技术引进行为;排他式专利引进数量与非排他式专利引进数量的均值均大于0,说明我国上市高新技术企业的排他式专利引进与非排他式专利引进行为较为普遍;引进专利异质性和引进专利新颖性均值分别为0.53 和0.62 且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1,说明引进专利内嵌知识特征差异性较大。企业知识基础均值约为4.46,其中最小值为0,最大值为773,说明企业知识基础差别较大。控制变量中,企业性质的均值约为0.25,说明样本中非国企较多;企业年龄均值为14.87,说明企业大多数为非初创企业,具有一定研究价值。

表1 描述性统计

表1(续)

通过相关性分析可以发现,专利引进数量、专利引进方式与自主创新绩效之间在1%水平上显著相关;除此之外,虽然有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大于0.5,但经过共线性检验,所有变量的VIF 值均小于10,不存在严重多重共线性。如表2 所示。

表2 相关性分析

4.2 模型设定

构建式(2)检验假设1;构建式(3)检验假设2;基于温忠麟等[50]的三步检验法,构建式(4)—(9)检验中介效应假设3a 与3b;对相关变量进行中心化后构建交乘项,通过式(10)—(12)检验调节效应假设4a 和4b;因为本文的调节效应发生在中介效应的第二阶段,因此参考温忠麟等[51]的检验方法,通过式(5)、式(8)、式(13)及式(14)检验第二阶段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此外,考虑到面板数据内含时间维度信息的情况,本文还将结合SOBEL检验中介效应,以说明本文结论的稳健性。

4.3 回归分析

经过HUASMAN 检验,结果显示固定效应回归好于混合OLS 和随机效应回归,所以最终选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分析。为消除多重共线性的影响对乘积项中心化处理。由于要素对创新绩效影响的时滞性,将所影响要素滞后一期。

表3 验证主效应假设1、假设2 及中介假设3a与假设3b,根据固定效应结果分析模型R2值较大,说明模型有较好的解释力度。

表3 假设1、假设2、假设3a 与假设3b 回归结果

表3(续)

参考Li 等[47]的研究方法,进一步比较排他式专利引进与非排他式专利引进对自主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性,结果如表4 所示。

表4 排他式引进与非排他式引进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差异性分析

根据Model1 结果可知,专利引进的一次项与二次项均显著,且二次项的回归系数为负(P〈0.01),证明专利引进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确实存在倒“U”型关系。专利引进数量在拐点的左侧时,企业自主创新绩效随着专利引进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在拐点的右侧时,专利引进数量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具有显著负面效应。这意味着专利引进数量过多会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造成负担,假设H1 得到支持。

Model2 验证排他式引进与非排他式引进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二者均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同时结合表3 结果可知,排他式引进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高于非排他式专利引进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因此H2得到支持。

Model3—Model5 与Model6—Model8 分别验证发生引进专利行为的企业知识基础在不同专利引进方式与企业自主创新绩过程的中介作用,Model3 中排他式引进方式回归系数为8.86,Model4 中排他式引进方式回归系数为1.59,Model5 中排他式引进方式回归系数为5.61,企业知识基础的回归系数为2.04,且均显著,再一次证明排他式引进显著正向影响企业自主创新绩效,且企业知识基础在其中起到中介作用。同理,分析Model6—Model8,可知,企业知识基础在非排他式专利引进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中起到中介作用。假设3a 与假设3b 得到支持。

表5 补充了中介效应SOBEL 检验结果。排他式引进模型中Z统计量为10.01,对应P值为0.000,在1%水平上存在中介效应;非排他式引进模型中Z统计量为12.58,对应P值为0.000,也支持中介效应的存在,说明考虑了面板数据内含的时间维度信息时,假设3a 与假设3b 中介效应仍成立,结论稳健。

表5 中介效应SOBEL 检验

表6 验证调节效应假设4a 和假设4b 以及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其中,Model9—Model 11 检验的是单独调节效应假设3,Model12 与Model13 检验的是第二阶段被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的R2较大,说明模型有较好的解释力度。

表6 假设4a 与假设4b 回归结果

关于第二阶段被调节的中介效应的检验,不同专利引进方式对企业知识基础的影响已经在表3 中Model4 与Model7 得到检验,在此处进一步检验不同专利引进方式、企业知识基础以及企业知识基础与引进专利知识特征交乘项对自主创新绩效的回归结果。Model12 中,非排他式引进方式的回归系数为5.41,企业知识基础的回归系数为-4.42,企业知识基础与引进专利异质性交乘项的回归系数为7.70,均显著,说明企业知识基础在非排他式引进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中起到中介作用的第二阶段受到引进专利异质性的调节。假设4a 得到验证。Model13 中,排他式引进方式的回归系数为9.48,企业知识基础的回归系数为0.77,企业知识基础与引进专利新颖性交乘项的回归系数为1.52,但后两者并不显著,假设4b 未得到验证。

4.4 稳健性检验

为确保研究结果的稳定性和普遍性,本文参考Phelps[27]、Guan 等[48]的做法,运用两种方式进行稳健性检验:(1)将因变量滞后2 期,其他条件不变;(2)放宽面板条件限制,用混合回归的方法进行回归检验,其他条件不变。回归结果如表7 所示。从表7 中可以看出,各个关键解释变量的显著性基本一致,即本研究的回归结果是稳健可信的。

表7 稳健性检验结果

5 结论与讨论

5.1 研究结论

本文以2006—2019 年间沪深上市的181 家高新技术企业为研究对象,对不同专利引进方式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主要结论如下:

第一,专利引进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有倒U 型关系影响。排他式专利引进比非排他式专利引进对企业自主创新绩效提高的影响更大。一方面由于专利引进带来的外部技术知识能够帮助企业实现对隐性知识的消化学习,有效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也可能造成企业对外部知识的过度依赖,导致企业自主研发能力的削弱,从而阻碍其专利产出。同时,排他式引进以及非排他式引进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两种方式相比较而言排他式引进的影响作用更大,这是因为排他式权利具有知识独占的特点,也要求更多的直接技术交流,这促进了企业对外部知识的内化吸收。

第二,引进企业自身知识基础在不同引进方式以及企业自主创新绩效之间起到中介作用。首先,该结论一方面证实了企业知识基础在企业创新活动中的桥梁作用。企业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中实现内外部技术知识等资源的输入或输出,这种技术知识资源在组织内外部转移或者再授权与企业自身知识基础息息相关,这说明企业有意识地增强与外部知识源的联系能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夯实自身知识基础最终达到促进自身创新能力提升的效果。

第三,企业知识基础较弱时,引进专利异质性越高,非排他式专利引进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引进专利带来的差异化及多样化知识需要企业具有较强的协同吸收能力,当企业技术能力水平较低,企业为了弥补自身不足,会选择与其他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等合作,增强整体技术水平,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非排他式专利引进作为企业专利引进策略之一成为企业此时的更佳选择。

5.2 理论贡献

在越来越多的学者关注到开放式创新的情况下,技术转移与专利引进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受到了关注,但是以往对专利引进的相关研究并没有区别不同引进方式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差异性影响。同时,关于引进专利企业自身知识基础作用以及引进专利知识特征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相关研究也较少。本文的理论意义在于将不同专利引进方式、企业知识基础以及引进专利知识特征纳入到专利引进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影响的研究框架内,对比分析了不同专利引进方式企业自主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性,同时研究了引进专利企业知识基础在其中的中介作用以及引进专利知识特征的调节作用。

5.3 实践启示

本文的研究结论为国家和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提供了方向指引。本文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于高新技术产业企业,适度引进购买外部专利技术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然而过度依赖引进购买反而会有损专利产出,最终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受制于人的局面,且排他式专利引进对于企业自身研发能力提升更有帮助。因此,企业在研发时既要注意购买外部专利的适度性也要注意引进方式。

其次,企业进行专利引进策略选择时也应注重结合自身知识基础。企业要想获得创新产出,不仅需要有效地利用已有的知识,而且需要多渠道地从外部获取新知识以及技术资源;而对已获取新技术知识资源,企业要不断地通过消化、整合、吸收、转换和运用,充分挖掘外部知识资源的价值,增强自身知识基础,并最终达到提升自主创新绩效的目的。较高的知识基础也反映出企业拥有更强的与外部交流知识与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从而有利于提升企业绩效水平。

最后,根据企业自身知识基础以及引进专利的知识特征进行引进策略选择。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虽处于在开放式创新情境中,但没有基于自身知识基础建立内外沟通的技术知识交流机制,虽然存在知识、技术共享、学习和转移行为,但未能实现多样性知识的聚集、整合。对于知识基础较弱的企业,在引进异质性特征较明显的专利时,企业考虑进行非排他式专利引进,以更有效地达到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目的。这一点基于我国企业所处的现状,更有现实意义。

5.4 研究局限及未来研究方向

本文的研究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关注的是外部专利知识内化后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影响,并未考虑市场绩效的影响作用。其次,本文仅将发明专利占比纳入研究范畴,并未探究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差异性。最后,本文研究所使用的样本数据为高新技术产业数据,高新技术产业区别于传统行业,具有创新活跃度高、技术更迭速度快的特点,故本文的研究结论有产业类型限制,未来应对其他产业进行相似研究,以探索结论的适用广度。

猜你喜欢
专利技术异质性专利
Meta分析中的异质性检验
18F-FDG PET/CT代谢参数及代谢异质性与胃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城市规模与主观幸福感——基于认知主体异质性的视角
防爆电机专利技术发展综述
全新充电专利技术实现车队充电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异质性债务治理与制度完善
低压差线性稳压器专利技术综述
曲面显示器的专利技术分析
2007年上半年专利授权状况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