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型城郊融合类村庄设计探索

2021-10-11 05:51姚维清陈胜林
广西城镇建设 2021年9期
关键词:规划设计村庄融合

□ 唐 湄 姚维清 陈胜林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在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随后针对“二十字方针”总要求的具体做法,落实“五大振兴”抓手,即乡村的“产业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人才振兴和组织振兴”。

北海是广西的热门旅游城市,其旅游发展主要集中在市区银滩一带以及涠洲岛,以海洋旅游产品为主,乡村旅游产品缺乏,导致旅游潜力没有得到充分的释放。近年,随着北海乡村建设的迅速发展,乡村农房风貌管控和环境整治方面有明显的改善,乡村旅游发展成为扩大北海旅游范围、丰富北海旅游产品的重要途径。如何充分利用旅游型城市的优势,以旅游带动乡村振兴,是本文关注的重点。

因此,本文从乡村振兴角度出发,对旅游型城郊融合类村庄的规划设计工作的路径进行探讨,并以北海市银海区平新八一村的规划设计实践为落脚点进行印证,以期对同类型的村庄规划设计工作提供借鉴。

1   乡村振兴在旅游型城郊融合类村庄中的规划设计应用

1.1 乡村振兴规划设计路径

立足相关政策,本文将乡村振兴与“五大振兴”的关系进行了整理(图1),以“五大振兴”是乡村振兴“二十字方针”的具体落实为基础,分解落实“二十字方针”,以“五大振兴”作为乡村振兴在规划设计中的重要抓手,指导具体的建设内容。

图1 乡村振兴建设线路分解流程图

“五大振兴”包括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从村庄规划设计角度出发,内容可总结概括为:(1)产业振兴依托乡村优势特色资源,支持、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从而实现产业兴旺;(2)人才振兴通过健全乡村人才工作体制,通过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创业指导等服务,促进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建设;(3)文化振兴包括乡村的物质和精神文明,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和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健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乡村文化振兴;(4)生态振兴是以人民为中心建设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加强农村生态建设和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农村生活设施,以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为目标,实现生态振兴;(5)组织振兴包括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和体系,加强乡镇人民政府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建设[1-3]。

1.2 旅游型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路径

城郊融合类村庄可概括为城市近郊区以及县城城关镇所在地的村庄,具备成为“城市后花园”的优势和向城市转型的条件[2]。而旅游型的城郊融合类村庄,相对于一般的城郊融合类村庄,具有发展旅游的资源潜力,村庄的规划设计更加重点考虑旅游对村庄自身发展的影响,要鼓励其发展自身优势,依托村庄的农业、文化、生态等基础,发展特色乡村旅游,强调“农文旅”融合发展,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

1.3 旅游型城郊融合类村庄振兴规划设计路径

1.3.1 目标路径

本文提出,旅游型城郊融合类村庄的整村提升规划设计应以“五大振兴”为抓手,重点以产业振兴为引领,并且要以实现乡村产业多元融合、产业设施现代化、文化有效传承和特色显著、人居环境生态宜居、配套服务设施完善以及人才培养与管理服务设施齐全作为目标,助力乡村振兴。

1.3.2 规划设计体系

本文讨论规划设计的内容有别于以往的乡村农房风貌管控和乡村环境风貌设计,在参考村庄设计导则内容框架的基础上[4],通过整合产业策划、农房改造、环境提升、设施配套等,实现助力乡村振兴的最终目标,主要内容包括:(1)以产业振兴来引领乡村振兴,通过不同层面的自身条件研判,抓准发展方向,充分利用旅游型城市的优势资源和城郊村庄的区位优势,实现城村联动,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构建特色产业体系,依托旅游优势策划项目,培育多元融合的乡村产业,最后科学落实产业空间,确保用地合法合规,建设有序,实现真正的产业兴旺;(2)充分挖掘乡村特色文化、历史事迹场所,同时抽象概括物质文化要素,并以乡村具体空间建设为载体开展文化提升设计;(3)建设生态宜居的人居环境,以村容村貌、公共服务完善和基础设施配套提升为主攻方向,重点优化道路沿线环境,治理人畜混杂的居住环境,合理利用村庄闲置宅基地打造“三微”环境;(4)关注人才队伍建设和组织管理服务的诉求,策划建设满足人才培育和组织活动的体制体系、场所设施等(图2)[5-8]。

图2 旅游型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设计内容体系

2   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型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设计实践

2.1 村庄概况

平新八一村位于广西北海市银海区福成镇宁海村委,村庄北侧紧临向海大道,向海大道是连接北海主城区和铁山港区的重要道路,距离北海唯一的福成机场仅4km,村庄的区位及交通条件优势明显。平新八一村是移民村,村民是1965年、1969年分别从玉林市博白县江宁镇、北海市合浦县闸口镇搬迁而来,由此形成了独特的客家文化。该村2003年以后自发发展农业大棚产业,主要种植哈密瓜、辣椒、黄瓜、西红柿等农作物,经济效益良好。目前该村处于银海区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内,农业发展基础好、潜力大,特色较为明显。

平新八一村近年已开展了一些乡村环境风貌提升工作,但还存在农业大棚种植产业单一、村庄环境日益杂乱、村庄文化逐渐消失、村庄管理维护长期无序等问题,与乡村振兴的要求存在较为明显的差距,各类问题也亟待解决。

2.2 产业引领:区域联动,植入产业促进农旅融合

2.2.1 总体谋划

(1)区域空间协调—资源整合。平新八一村所在的福成镇是银海区的农业大镇,其向海大道沿线主要以果蔬种植产业为主。本次规划设计立足乡村振兴战略,结合农业产业、乡村旅游的发展要求,依托向海大道沿线区域,打造福成现代农旅融合发展区,总体形成“一带、三区、多点”的区域空间结构。同时结合平新八一村产业现状和区位条件,整合周边村庄资源,作为现代农旅融合发展区内的精品乡村节点。

(2)“一村一特色”—错位发展。通过周边重点村庄的资源梳理,找寻自身的角色定位。本次规划设计在区域层面坚持“联动、错位”的发展理念,以“现代农旅融合”为发展思路,围绕“福成果蔬大世界”的建设主题,明确平新八一村重点培育“小而精”的乡村文化产品目标,突出自身特色,形成“一村一特色”的局面。本次规划将平新八一村定位为综合型乡村会客厅。

(3)旅游联动—区域旅游串联发展。以平新八一村为重要节点,通过串联区域周边资源及规划旅游项目,打造1条线路、4类游览体验。其中,1条区域休闲旅游线路指的是联系区域周边的项目资源,依托交通道路形成主题休闲旅游线路;4类游览体验包括滨海休闲、田园科普、特色精品名村和花卉观光四大主题。

同时,以多元化的交通组织为路径打造特色化旅游线路。重点从绿色交通组织的角度出发,以园博园和平新八一村为首尾站,策划区域公交线路,总共18个站点,完善公交停靠点及线路景观提升建设。另外依托全域旅游规划,结合海景大道的优良滨海景观以及向海大道的农业生态景观,策划区域骑行绿道,以红树林为绿道首发站,平新八一村为绿道末尾站,总长约55km,形成特色明显的百里休闲绿道。

2.2.2 农旅融合实现产业振兴

(1)明确总体目标定位。本次规划设计以现代农业大棚种植和客家文化体验两大核心功能为主,通过“以农促旅、以文铸魂、以旅强村”全面提升村庄品质。将平新八一村打造成为集农业生产、农业服务、文化体验、旅游观光、美食餐饮等功能于一体的北海果蔬大世界的综合客厅。

(2)打造三大产业平台。完善产业链条,打造三大产业平台,包括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平台、产业孵化平台和生产端到消费端互动沟通平台。具体通过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凝聚乡村振兴合力,贯彻“一村一品”的发展理念,建立地域文化创意产业平台。优化村内的功能空间布局,提升乡村综合服务水平,充分利用乡村闲置地、空置房等提供产业孵化平台。增加村内电商综合服务中心,培养专业农民,引入电商服务人才,与山东寿光农业企业开展销售端的合作,打造生产端到消费端直接互动的渠道平台,实现政府、企业、农民的互动。

(3)布局前村、中店、后棚。梳理平新八一村的村庄发展脉络,结合现状资源分布,规划在北侧沿街面及南部传统村落区域植入二、三产业,形成“前村、中店、后棚”的农旅融合布局模式(图3)。其中“前村”是沿向海大道升级改造的农民生活区,打造北海现代特色新农村;“中店”是依托自身农业优势和留存的传统建筑,建设农产品分拣中心、农夫集市和主题民宿,打造文化休闲旅游场所;“后棚”是在原有温室大棚基础上进行现代化设施升级,增加高科技农业大棚,融入农业种植科普和采摘体验活动(图4)。平新八一村通过三大空间的互补协调,整体提升了村庄的产业效益。

图3 前村中店后棚农旅融合空间布局图

图4 产业项目建设设计方案示例图

2.3 文化彰显:传承传统文化,保护老旧建筑彰显客家文化

2.3.1 凝练文化元素彰显客家文化

通过对平新八一村历史和传统建筑的分析研究,提炼出压瓦条、悬山顶、红土瓦、土坯砖、客家方言等五大核心文化元素,并运用建筑改造、标识系统、景观小品等彰显客家文化内涵。如在标识系统里融入悬山屋顶元素,在重要节点打造客家方言景观墙等,通过平新八一村客家文化、地域文化的可视化来加强场地文化记忆,塑造独特的场所空间(图5)。

图5 文化要素提取及应用示意图

2.3.2 重现传统生活文化丰富旅游体验

通过对移民历史溯源和农耕生活习惯梳理,策划20世纪六七十年代风格的活动体验类旅游项目,打造一条客家移民加农耕文化双体验的振兴线路,吸引游客体验客家移民生活,参与农耕活动(图6)。

图6 双文化体验线路规划图

2.4 生态宜居:优化生态系统,整治人居环境

2.4.1 优化南部生态系统

平新八一村南部生态资源丰富,有大量的树林、竹林以及热带果园。本次规划设计结合旅游服务和村民休闲需求,重点从保护村内的自然生态系统的角度进行改造升级,包括结合竹林游园提升,增植阴生地被,结合果林升级移除村内的桉树林等。另外从服务游客、降低生态破坏的角度考虑,在南部果林内设置通透的综合服务中心,通过大量的灰空间的设置使其与生态环境相得益彰(图7)。

图7 优化南部生态系统方案示例图

2.4.2 整治北侧人居环境

北部为平新八一村村民的生活区,从人居环境的角度出发,重点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配套设施,治理人畜混杂的环境,开展“三微”改造。规划通过实地走访和村民意见征集,完善配套了如凉亭座椅、休憩小广场、健身器材、儿童游乐场等休闲交流场所和设施;新增排污管线和更新污水处理设施,解决污水无序排放的问题;硬化、新增、拓宽必要道路,提升交通环境;结合民居庭院增设养殖圈,改变人畜混居的情况;通过设置工具房解决农具随意堆放的问题;通过“三微”改造,坚持景观乡土性、经济性、多样性,在降低后期维护成本的同时丰富村庄景观环境(图8)。

图8 “三微”改造设计思路示意图

2.5 健全组织及人才振兴体系

平新八一村通过组织治理体系、人才培育和引进工作体制的构建为组织和人才振兴奠定基础,从具体建设项目上则提出新建村委办公楼以及改造升级原有活动中心方案,为组织服务和治理新增办公活动空间,也为教育培训、技术支持和创业指导等提供保障。

平新八一村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振兴的构建包括:(1)党建强村:优化村党组织设置,迁建宁海村村委于平新八一村,强化村庄建设的党组织引领作用;(2)后备干部队伍培育:优化党员队伍结构,明确岗位职责,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同时注重从致富带头人、本土优秀大中专毕业生、复员退伍军人等人员中培育后备干部人才队伍;(3)集体经济组织培育:结合农业、旅游业发展,以成立联合社的形式,保障平新八一村的设施维护、公共环境卫生、民宿经营、旅游运营等村集体公共项目管理;(4)村级治理结构创新:推行村民委员会事务和集体经济事务分离,构建形成村党组织领导下的群团组织、群众自治组织、集体经济组织的村级治理结构,推动村民自治,组织群众投工投劳。

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机制的方案包括:(1)产业发展引领乡村人才振兴:结合乡村农业、旅游发展需求,培育农业种植技术人才及旅游服务管理运营人才。(2)政策扶持吸引乡村人才汇聚:坚持以人才政策激励、回引乡村人才,落实创业担保贷款、社保补贴,不断优化乡村就业创业环境。(3)强化培训培育乡村人才队伍:积极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大力开展乡村旅游服务、大棚农业种植技术培训。(4)搭建平台用好乡村人才:强化农业生产品牌和旅游项目品牌打造,鼓励扶持农村创业典型。(5)关心关怀留住乡村人才: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3   结语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型城郊融合类村庄的建设不仅仅是乡村农房风貌提升和人居环境整治,而是在乡村振兴要求下,更注重“五大振兴”的全面推进,其中尤其要注意立足农业,以农业统筹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本文认为旅游型城郊融合类村庄规划设计应该充分利用农业、文化、生态等资源优势,利用区位条件实现联动发展。在村庄产业方面,应积极构建“农旅”融合的产业体系;在历史文化方面,应以空间建设加强场地文化记忆,凸显村庄个性;在生态环境方面,则应从生态系统维护、人群需求方面出发,综合考虑生态性、经济性和多样性;同时还要结合村庄建设在活动场所保障和制度建立等方面健全组织及人才体系。

猜你喜欢
规划设计村庄融合
规划设计作品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我的小村庄
《融合》
村庄,你好
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发展趋势探讨
基于城市污水处理的人工湿地规划设计初探
物流园区出入口规划设计及其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