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模式下材料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以独立学院材料专业为例

2021-10-12 07:09魏瑞丽
科技视界 2021年27期
关键词:应用型校企人才

柴 倩 魏瑞丽 张 会 张 红 冯 璐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华清学院,陕西 西安 710043)

0 引言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物质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经济高速发展伴生出人才供给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成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已是必然趋势。独立学院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培养急需应用型人才、服务经济建设、推广高等教育等做出了重大贡献,为现代化建设输送了大批应用型人才[1]。然而在竞争激烈的今天,仅作为应用型人才发展有所局限,还需增强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此,如何培养创新应用型人才已成为独立学院亟待解决的问题。

1 材料类专业现状

材料类专业是工科院校普遍开设的一门综合应用性强,与生产实际、科学发展密切相关的工程类本科专业。各高校根据自身优势和办学特色侧重不同的专业定位,但在人才培养过程多存在以下问题。

1.1 交叉学科多,知识拓宽面大

材料科学与工程为材料类专业的主干学科,主要研究材料的组成、结构、制备、性能、应用与检测等,要求学生兼具完整的基础知识体系和较强的实用工程专业技能,能够用坚实的理论知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课程体系涉及化学、数学、矿物加工等多个交叉学科[2],专业基础课程多,知识拓宽面大,且课程系统理论性强,知识点繁多冗杂、内容抽象,学习起来较为枯燥,致使部分学生不明确学习目的,眼光局限于课本,为应付考试而死记硬背,学习积极性大为降低。

1.2 专业课程与实际结合紧密,教学手段落后

材料专业的实践环节主要依靠课程相关实验、认知实习、生产实习等。实践课程按既定培养方案设置,与理论课程衔接不紧密。学生在未接触实践课程时无法建立实体思维,材料的核心内涵更是无从谈起[2]。缺乏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只能“纸上谈兵”,有悖于材料类专业创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的。

同时,高校教师受条件限制通常着重讲解材料的组成、性能和用途等理论知识,而在材料的制备、检测及研发等实践方面有所短缺[3]。教学方法以传统讲授为主,现代化教学工具也局限于多媒体授课,文字和图片比重较大,缺乏更为直观形象的多媒体动画和虚拟实验教学平台,课堂效率低下。

1.3 材料产业发展形势新,课程更新缓慢

社会的发展及科技的进步不断推动着材料的迭代更新,各种高强高性能、复合型、功能型、绿色环保新材料相继出现[4],但本科阶段的教学内容更新缓慢,专业教师的学缘和专业结构单一,与科技前沿相关的新材料的制备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等知识匮乏,传统材料知识体系仍占据主要地位,无法拓宽学生的视野,不利于创新能力的提升。

2 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建议

2.1 强化校企合作,依托实际问题启迪创新思维

基于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创新型人才在产业发展中的优势,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将企业的先进技术革新案例引进课堂,或请企业的高级技术人员作为企业导师授课;建立合作研发平台在应用型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研成果转化及生产经营等方面进行合作,达到学校与企业资源、信息共享的双赢模式。这种模式对于人才培养,一方面克服高校实训场地不足的困难,解决实践环节时间过短、力度欠缺的问题,另一方面,深入了解本行业先进工艺技术,发掘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依托问题申报科研项目、参与科技竞赛,启发创新思维,加速科研成果转化,有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2 建立本科生导师制

选拔勤奋、认真并对科研感兴趣的学生,作为重点培养对象,进入课题小组,建立本科生导师制。在校期间,除掌握课堂专业知识外,有针对性地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基础科研培训,使其参与研究课题,培养动手能力,建立基础科研素养。借助“社会实践”活动,由骨干教师带队深入企业锻炼实习,拓展实践知识,探索实际问题,树立刻苦钻研的工作作风和责任担当意识,成为兼具应用与创新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2.3 完善教学改革,打好专业基础

针对传统教学手段落后,专业课程学习效果差的问题,结合独立学院学生普遍期望增加参与度,排斥满堂灌的特点,完善教学改革,增加过程考核比重。采用雨课堂、超星等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工具,提前发布参考文献、视频等学习资料,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增加随堂测验比例,实时跟踪教学效果,并将学习数据反馈至课程评价体系中,以此督促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学习,加深学习效果,为拓展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专业基础。采用翻转课堂等教学手段,提前布置预习任务,构建奖励机制,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通过课前预习准备,课上以PPT的形式汇报讲解,从而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

2.4 结合线上教学,邀请技术专家进入课堂

针对材料产业技术发展迅速,课程更新缓慢等问题,邀请企业技术专家、科技前沿学者等以校外导师的身份进入课堂,传授最新的生产技术、研究热点,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职业代入感和专业自豪感。为克服距离远和厂区安全性问题,可借助线上远程教学工具,如采用腾讯会议、钉钉等App与学生实时直播互动,直观传递现场的生产情况,引入更多工程案例,提出实际问题,启发学生提出疑问并通过课下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构建模型等方式解决问题,改善材料专业课程的教学效果。

3 独立学院在校企合作模式下人才培养的困境

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可促进人才的应用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意识,然而,校企双方在结构、性质、体制等方面的明显差异,使一些合作收效不高。究其原因,有以下方面。

3.1 双方机制不同,融合深度有限

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需要高效运转以保证经济效益,花费人力、时间在校企合作上,短期内投资回报比低。企业导师多忙于生产,很难有时间能真正参与到人才培养的过程。高校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出于安全责任及经济效益考虑,参与学生多以参观实习为主。因此,高校与企业只有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切实达到双赢的目的。

3.2 缺乏制度保障,合作企业少

不同于重点学术型大学积淀深厚、资源多、声望高,独立学院起步晚、意向合作企业少。同时,地方政府协助力度、地区经济发展、学校调控政策等因素也影响到校企合作的力度。如上海、苏州等地方政府曾出台政策有效地促进了校企合作,但大多数地区都缺乏此类制度保障,难以真正建立规范合作机制。

4 结语

独立学院作为普通应用型高校,虽然在资源和能力方面有所欠缺,但加大校企合作力度,主动寻求合作机会,提升专业教师的实践本领,引进企业技术人才指导实践课程,依托生产企业实际问题申报科研项目、参加学术竞赛等,拓宽研究思路,开发创新思维,为培养适应我国新经济新形势的创新应用型人才奠定基础。

猜你喜欢
应用型校企人才
人才云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