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博物院藏精品探析

2021-10-12 07:13段晓静张滢
理财·收藏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鸟类古人博物馆

段晓静 张滢

河南博物院是一座拥有众多藏品的国家级博物馆,藏品年代跨度大、类别丰富,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见证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远古时代,人们相信万物有灵,于是赋予鸟兽鱼虫、花草树叶等神话色彩,产生了图腾崇拜。

青铜鸠车的功能及鸠鸟图像解析

河南博物院藏汉代青铜鸠车(图1),高4.5厘米,整体为鸠鸟的造型,车体呈卧姿的母鸠,圆首,尖嘴下钩,尾长且宽,母鸠身上背负一只调皮可爱的雏鸠,在母鸠身旁左右两侧安装有可转动的轮子,母鸠胸前有一圆孔可穿绳拉行。关于鸠车的功能,从《淮南子·修务训》中的记载“若夫水之用舟,陆之用车,涂之用輴,沙之用鸠,山之用樏,……圣人之从事也”可知,鸠车原本是推沙运土的实用工具。但这件汉代的青铜鸠车推测可能是汉代儿童的玩具。在《辞源》中对“鸠车”的定义是特指儿童玩乐之车。西晋张华的《博物志》中记载:“小儿五岁曰鸠车之戏,七岁曰竹马之戏。”成语“鸠车竹马”中的“鸠车”就指这种玩具。 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把儿童玩具做成“鸠鸟”的形象呢?

从史前时期开始,人类就对鸟类产生了喜爱之情。人们通过观察发现鸟类善于飞行的特性,它们对地震、洪水等自然灾害可以提前预知并及时躲避。进入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时期,虫害导致庄稼收成不好,而鸟类可以保护庄家,对农耕文明十分有益,因此人类赋予鸟类可以与天地沟通、庄稼的守护神等神话色彩,产生了鸟图腾崇拜。《山海经·大荒东经》云:“汤谷上有扶木,一日之至,一日方出,皆载于鸟。”古人相信太阳每日的升起和落下都是由一只神鸟所载负的。

史前时期的壁画、岩画中出现了丰富的鸟形符号,在汤惠生的《青海岩画》一书中曾提到,“鹰是萨满教中最为重要的动物,因为鹰的飞翔能力能够帮助巫师与上天进行沟通,成为人与天神沟通的媒介”,因此,高原岩画上主要刻画的鸟类应是高原地区特殊的鸟类——鹰。在藏北纳木错东岸扎西岛的岩画中发现了一幅描述“天葬”的图画(图2),图中的主角是一只站立的鸟也就是鹰,它左边的爪子向上伸举着,右边的利爪抓着一具僵硬的尸体。西藏的天葬仪式实际上是由一些人们认为带有神性的鸟来处理亡者的尸体。另外还发现一些与鸟形相关的巫师形象,例如巫师占卜时多使用鸟首面具和羽毛作为装饰,一部分巫师还经常用鸟来占卜,被称为“鸟卜巫师”。

2009年在河南許昌灵井遗址发现了距今1.5万年至1.2万年的“微型鸟雕”(图3),它是用烧烤过的鹿角作为材料,用石刀雕刻而成,现已成为化石。1973 年在浙江河姆渡遗址中曾出土一件7000多年前的象牙蝶形器(图4), 这种蝶形器外形像蝴蝶,上面用阴线雕刻了一幅双鸟朝阳图,制作考究,雕刻精细。象牙在新石器时代属于较为名贵的材料,这件象牙蝶形器可能与当时的宗教活动有关。另外,龙山文化时期的典型器形——白陶鬶(图5)也与鸟类有关,它是一种仿禽鸟形象制成的仿生器,壶的流仿照鸟喙,壶身仿照鸟腿和鸟爪的形态,整体造型宛如一只展翅欲飞的飞鸟或昂首挺立的雄鸡。

据古文献记载,生活在山东及其周围沿海地区的土著民——东夷人也十分崇拜鸟图腾。东夷人穿衣打扮、容貌举止都模仿鸟的样子,甚至还以鸟来命名各种官吏。《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少皞时代曾经设置了五鸟、五鸠、五雉、九扈等4类 24 种官职。而商代也对鸟图腾十分崇拜。《诗经·商颂·玄鸟》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讲述的是,相传帝喾的次妃简狄在与别人外出洗澡时看到一枚鸟蛋,简狄吞下后,怀孕生下了契,契就是商人的始祖。据考证,在《殷墟甲骨刻辞类纂》中收录了 30余例在商代甲骨文中被解读为“鸟”的象形文字。人们通过观物取像,寥寥几笔便生动形象地呈现出“鸟”字。考古发现,出土的众多器物中鸠鸟的形象运用较多,古人为何会对鸠鸟情有独钟呢?

鸠鸟是鸟类中十分重要的一类,因其具备其他鸟类所不具备的特征和象征寓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鸠鸟现代通常指斑鸠,古代一般是斑鸠、布谷之类的统称。首先,鸠鸟是食草温顺柔弱的小鸟,外形招人喜爱,它们喜爱群居、安定,不喜欢四处迁徙;一经相配,鹣鲽情深,不离不弃。鸠鸟对待子女不偏不倚悉心照料,从不会抛弃或者吞食果腹。另外,鸠鸟食道通畅,被称为“不噎之鸟”,鸠鸟肉还具有滋补养生的功效。早在《周礼》中就有“献鸠以养国老” 的记载,是说古人常常将鸠鸟的肉烹煮后给老人食用。其次,在我国古文字中,“鸠”与“九”“久”同音,所以鸠鸟形象也蕴含“长久”“久安”等美好的寓意。

青铜鸠车的造物精神解析

汉代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遵循以孝治天下,倡导母慈子孝、敬老爱幼的社会风气。《风俗通义》记载刘邦曾在鸠鸟的庇护下,摆脱了项羽的追杀,登上帝位后,刘邦特意将鸠鸟的造型刻于辅助走路用的王杖上,以此象征趋吉避凶之意。正如《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述:“仲秋之月,县、道皆案户比民,年始七十者,授之以玉杖(王杖),哺之糜粥。八十、九十,礼有加赐。玉杖长尺,端以鸠饰。鸠者,不噎之鸟,欲老人不噎。” 在汉代,政府赏赐70岁的老人玉质手杖,对八九十岁的老人则会授予他们顶端雕饰鸠鸟造型的玉杖,目的是借鸠鸟来传达对老人健康的关爱。在甘肃武威出土有木鸠杖、鸠杖首、《王杖十简》和《王杖诏令册》木简,其中《王杖诏令册》是汉宣帝时期颁布的尊老养老法典,类似于古代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而鸠杖相当于“老年证”,给予老人特别的尊重和优待。例如,拥有鸠杖的老人可以享有六百石的待遇,与县令相当;可以在皇帝专用的驰道中行走,如果有地方官员侮辱鸠杖主,会受到严厉的惩处等。河南博物院藏青铜鸠杖首(图6),整体由母鸠和两只雏鸠构成,母鸠尾巴上翘,嘴中叼着食物,在它的胸前有两只雏鸠正仰首张嘴,从母鸠嘴中争抢食物,营造出母鸠喂食雏鸠舐犊情深的景象。

鸠鸟不噎之鸟的特性和反哺之情正好符合古人的孝悌之情。河南南阳汉画像石《许阿瞿画像墓志铭》(图7),描述的是年仅5岁的孩童许阿瞿死后,亲人悲痛不已,为表达思念之情便将其厚葬。画面上层有一儿童坐在榻上,正是许阿瞿,在画像的右侧刻有3个分别拿着玩具的小孩,可以清晰地看到位于中间的儿童牵着一辆可以推动的鸠车,可见鸠车在当时已经是十分流行的儿童玩具,下层为乐舞杂技。古人把鸠鸟造型装饰在儿童的玩具车上,也是希望通过鸠鸟来教导人们时刻牢记在孝敬老人的同时也要爱护幼子。

从青铜鸠车看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与传承

中国自古就非常重视儿童的启蒙教育,从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国古代的启蒙教育模式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将人文、礼教、自然科学等知识融入蒙学读物中,以诵读诗句和文言文为主要的教育模式。二是从吃喝玩乐、衣食住行中进行潜移默化的教育。

儿童阶段是人一生中开发潜能、塑造性格的关键时期,儿童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一个民族未来的群体素质及其发展高度。古人普遍认为4岁是儿童启蒙教育的最佳时间,认为童年更是一个人学习世界,树立人生观、价值观最重要的阶段。《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这些古时儿童的必读课本,也是沿用至今的经典蒙学读物。培养孩子从小就懂得礼义、孝道。古人在注重儿童教育的同时又不能抹杀儿童爱玩耍的天性,鸠车注入了长者对孩童的呵护以及孩童对长者的反哺之情,具有寓教于乐的教化作用,也让我们看到了古人造物思想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 如今的博物馆已不再是高高在上、难以亲近的文化殿堂,而是公民终身教育的大学校、市民文化休闲的会客厅。目前博物馆儿童教育范围可归纳为“儿童展览”“儿童教育项目”两类,其中“儿童展览”又分为“儿童博物馆展览”“博物馆儿童专区展览”两种模式。而目前国内博物馆儿童教育方兴未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1. 展览重展示、重知识性,轻体验、少能力培養性;

2. 对儿童观众研究不足,参与活动的儿童群体年龄跨度大,效果不佳;

3.缺乏博物馆儿童教育专业、儿童心理专业人才;

4.儿童教育项目教育形式和手段创新性不够等。

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当下,如何更好地利用博物馆资源开展寓教于乐的儿童启蒙教育,既是博物馆从业人员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也是文博人的使命与担当。

(责任编辑:朱慧敏)

猜你喜欢
鸟类古人博物馆
鸟类靠什么认路
博物馆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古人时尚文化秀
鸟类
古人的过年诗
露天博物馆
鸟类乐园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