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性诱剂对亚洲玉米螟的诱捕效率及在种群监测中的应用

2021-10-12 13:45韩海亮章金明包斐刘敏赵福成谭禾平王桂跃吕要斌
植物保护 2021年5期

韩海亮 章金明 包斐 刘敏 赵福成 谭禾平 王桂跃 吕要斌

摘要 为探索鲜食玉米田间主要害虫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的绿色防控方法,于2018年-2019年在浙江东阳利用性诱剂对亚洲玉米螟进行了田间种群监测和诱捕效率试验,对7种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和2种诱捕器进行组合,并测试了诱捕器悬挂高度对诱捕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诱芯对亚洲玉米螟雄蛾均有引诱活性,不同诱捕器和诱芯组合的诱捕效率有显著差异,其中诱芯F、诱芯E、诱芯C分别与船型诱捕器组合及诱芯E与飞蛾诱捕器组合田间诱捕效果较好,两种诱捕器诱蛾总量无显著差异,诱捕器懸挂于1.8 m高度的效果优于1.5 m和1.2 m。田间种群监测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在5月和9月各有一次比较典型的高峰,性诱剂可有效用于亚洲玉米螟田间种群监测。

关键词 性诱剂; 亚洲玉米螟; 诱捕器; 诱捕效率; 种群监测

中图分类号: S 435.132

文献标识码: B

DOI: 10.16688/j.zwbh.2020292

Trapping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sex pheromone lures for Asian corn borer and its application in population monitoring

HAN Hailiang1, ZHANG Jinming2, BAO Fei1, LIU Min2, ZHAO Fucheng1,TAN Heping1, WANG Guiyue1*, L Yaobin2

(1. Institute of Maize and Featured Dryland Crops,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Dongyang 322000, China;

2. Institute of Plant Protection and Microbiology, Zhejiang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Hangzhou 310000, China)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green control method for Asian corn borer, 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 a major pest in fresh corn fields, field population monitoring and trapping efficiency tests were carried out in Dongyang, Zhejiang province in 2018-2019 by using sex pheromone lure. Seven kinds of sex pheromone lures of the Asian corn borer and two types of traps were combined, and the influence of the hanging height of trap on the trapping effect was teste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the seven sex pheromone lures were attractive to the male moth of Asian corn borer, and the trapping efficiency of different traps and sex pheromone lures combinations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The combination of lure F, lure E and lure C with boat-type trap and lure E with moth-trap had the better trapping effect in corn fiel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total amount of male moths captured by two traps. The effect of lures hanging at the height of 1.8 m is better than that of 1.5 m and 1.2 m. The results of field population monitoring showed that Asian corn borer has two typically peaks in May and September, and the sex pheromone trap was suitable for population monitoring of Asian corn borer.

Key words

sex pheromone; Ostrinia furnacalis; trap; trapping efficiency; population monitoring

鲜食玉米是以乳熟期果穗直接或保鲜加工后供人们食用的一类玉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消费习惯的改变,鲜食玉米已成为玉米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浙江省玉米种植以鲜食玉米为主,病虫害是影响鲜食玉米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 (Guenée)是鲜食玉米的主要害虫,不仅可钻蛀茎秆造成减产,更严重的是为害果穗,严重影响鲜穗产量和品质[1]。研究表明浙江省鲜食玉米品种对亚洲玉米螟的整体抗性较差,缺乏高抗品种,生产中以化学防治为主[2]。化学防治在控制亚洲玉米螟为害的同时,会对天敌和其他非靶标昆虫产生不利影响。由于鲜食玉米灌浆至采收时间短,后期使用化学农药有可能造成农药残留超标。用性诱剂监测和防控害虫具有专一性强,环保、无污染的特性,适用于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是目前常用的监测和防控手段,已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3]。研究发现不同地理种群昆虫雌虫释放的性信息素存在明显的种群间差异,同一性诱剂在不同地区的引诱效果存在较大差异[4],另外诱捕器类型、颜色、悬挂高度等都会影响性诱剂的诱捕效果[5-6]。因此,本研究在浙江东阳开展了不同性诱剂及诱捕器对亚洲玉米螟的诱捕效果试验,筛选适用于浙江省鲜食玉米上监测和防控亚洲玉米螟的性诱剂产品,并通过2年的种群监测,为建立性诱剂测报和防控体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供试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

诱芯A:北京中捷四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袖口式橡胶塞);诱芯B: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毛细管);诱芯C: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袖口式橡胶塞);诱芯D: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袖口式橡胶塞);诱芯E:青岛中益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袖口式橡胶塞);诱芯F:吉林农业大学配方1(牙签);诱芯G:吉林农业大学配方2(牙签)。

1.1.2 供试诱捕器

船型诱捕器,购自漳州市英格尔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配套黏板,诱芯放置于预置安装孔中,距黏板2 cm,黏板每周更换;飞蛾诱捕器,购自宁波纽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倒漏斗结构,按产品说明组装使用。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设在东阳玉米与特色旱粮研究所基地,总面积10 hm2,海拔105 m,主要种植鲜食玉米,种植模式为春玉米和秋玉米一年两熟制,春玉米3月下旬到4月上旬播种,6月下旬到7月中旬收获;秋玉米7月下旬到8月上旬播种,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收获。2018年在玉米喇叭口期使用氯虫苯甲酰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防治亚洲玉米螟和其他鳞翅目害虫,每季玉米防治1~2次,春季在5月中下旬,秋季在9月上中旬;2019年由于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的入侵,每季的防治次数增加到4~6次,从小喇叭口期至灌浆期每10~15 d防治1次。

1.3 试验方法

1.3.1 不同诱芯和诱捕器组合对诱捕效率的影响

供试的7种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诱芯和2种诱捕器两两配对共有14种组合,每种组合作为1个处理,每处理设置5次重复,所有处理在田间呈14排5列,相邻处理间距均为15 m,船型诱捕器黏板和飞蛾诱捕器桶下沿距地面高度均设置为1.5 m,排列时遵循相邻诱捕器和诱芯不相同原则。试验共占地2 hm2,每周调查一次船型诱捕器黏板和飞蛾诱捕器桶内亚洲玉米螟雄蛾数量,并更换黏板和清空集虫桶,试验在2019年5月4日到6月3日进行,诱芯在5月19日更换1次。试验期间玉米处于苗期到拔节期,最高温度32.0℃,最低温度11.3℃,平均温度21.1℃,总降水量191.1 mm,试验期间不使用杀虫剂。

1.3.2 诱捕器悬挂高度对诱捕效率的影响

由于诱芯F 为中试产品,暂无商品诱芯,故采用诱捕效果较好的诱芯C和船型诱捕器组合,设置3个悬挂高度处理,分别为距地面1.2 m、1.5 m和18 m,每处理3次重复,田间随机排列,相邻处理间距15 m,诱芯每15 d更换1次。试验在2019年9月4日到10月14日進行,共占地0.3 hm2,试验期间玉米处于拔节期到散粉期,最高温度35.3℃,最低温度13.0℃,平均温度24.3℃,总降水量109.4 mm,试验期间不使用杀虫剂。

1.3.3 利用性信息素诱芯开展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监测

种群动态监测采用诱捕效果较好的诱芯E和船型诱捕器,沿试验地中轴线设置监测点,每点放置1个诱捕器,诱捕器黏板离地面高度1.5 m,诱捕器设置间隔30 m,共布置6个诱捕器,直线排列。每周检查黏板上亚洲玉米螟成虫数量,调查后更换黏板,每30 d更换一次性诱芯,将每周平均单个诱捕器诱集雄蛾数量作为本周亚洲玉米螟成虫的发生量。2018年监测时间为4月20日到10月22日,2019年监测时间为4月15日到10月29日。

1.4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田间试验数据用Excel整理汇总,使用SAS软件ANOVA程序对不同处理诱蛾数量进行方差分析,均值采用LSD法进行多重比较,显著性水平均设为0.05。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性信息素诱芯和诱捕器组合对亚洲玉米螟的诱捕效率

表1结果表明,田间亚洲玉米螟雄蛾的诱捕效果受到诱芯和诱捕器两个因素的影响,2种诱捕器和7种诱芯14种组合均能诱捕到亚洲玉米螟雄蛾,但不同组合间诱捕数量存在显著差异(表1)。诱芯F与船型诱捕器组合的诱捕效率最高,但与飞蛾诱捕器组合的诱捕效率较差;诱芯E与船型诱捕器和飞蛾诱捕器组合的田间诱捕效率均较高;诱芯C与船型诱捕器组合诱捕效率较好,与飞蛾诱捕器组合的诱捕效率降低,诱芯A、诱芯B、诱芯D和诱芯G的诱捕活性较差,与两种诱捕器组合的诱捕效率均较低。比较7种性诱芯与2种诱捕器诱捕雄蛾总量,船型诱捕器共诱到144头,而飞蛾诱捕器共诱到104头,低于船型诱捕器,但两种诱捕器间差异不显著(P>0.05)(图1)。

2.2 诱捕器悬挂高度对亚洲玉米螟诱捕效率的影响

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诱捕器悬挂高度对亚洲玉米螟诱捕效率有显著影响(表2),当诱捕器高度在1.8 m时诱捕效率最高,在41 d的试验过程中单个诱捕器平均捕获雄蛾45头,显著高于1.2 m和1.5 m高度的捕获数,1.2 m和1.5 m两个高度捕获雄蛾的数量无显著差异。

2.3 亚洲玉米螟种群发生动态

性诱剂周年监测结果表明,2018年浙江东阳亚洲玉米螟成虫春季从5月4日开始出现,5月中旬和6月上旬有两个较明显的高峰,单个诱捕器单周诱捕数量分别为40头和36头,此后田间一直有成虫出现,但峰值不明显,一直到9月上旬出现全年最大峰值,单个诱捕器单周诱捕数量为65头,直到10月上旬数量仍保持在20头以上,10月中旬后单个诱捕器单周诱捕数量迅速降低直至归零(图2)。2019年4月19日开始发现亚洲玉米螟成虫,较2018年提前约15 d,5月上旬即出现第一个高峰,单个诱捕器单周诱捕数量为21头,第二个高峰期出现在6月中旬,单个诱捕器单周诱捕数量为14头,此后8月下旬和9月下旬出现两个较低的峰值,单个诱捕器单周诱捕数量仅为13头和10头,10月底田间基本无成虫活动。全年蛾量高峰期的种群数量较2018年有所降低,尤其是秋季高峰期种群数量明显下降,仅为2018年的1/2左右(图2)。

3 讨论

研究表明,性诱剂加杀虫灯是亚洲玉米螟最佳绿色防控技术组合之一[7],本研究结果表明亚洲玉米螟田间诱捕效果受到性信息素诱芯和诱捕器两个因素的影响,不同来源的诱芯诱捕效率有显著差异,可能与性诱剂的配方和剂量有关[8]。亚洲玉米螟诱捕器主要有三角形(船型)、水盆式、飞蛾型(倒漏斗)等[9],水盆式诱捕器使用时需要定时补充水量,且容易受到天气的影响。船型诱捕器虽然效率较高,但需要定期更换黏板,应用较为繁琐,飞蛾诱捕器使用最为简便,且诱捕效率较高,适于长期、大规模应用。

诱捕器诱蛾量与悬挂高度有关,研究表明诱芯悬挂在2.0 m和1.8 m的诱蛾量明显高于悬挂在1.5 m和1.2 m的诱蛾量[6,10],与本研究结果相符,可能与玉米上层通风较好,利于性信息素的扩散有关,为了获得更好的监测效果和方便调查,建议将诱捕器悬挂在1.8 m高度及以上。

从田间亚洲玉米螟种群动态可以看出,除春季和秋季各有典型高峰外,其他时间均有成虫存在,表明亚洲玉米螟在浙江东阳田间有世代重叠现象,和田间实际发生情况相吻合,这可能与浙江省玉米种植制度有关[11],浙江省玉米在春、夏、秋均有播种,田间食物丰富造成世代重叠。在室外条件下连续繁殖,亚洲玉米螟在江西南昌1年可发生3~5代[12],东阳与南昌纬度相当,两地越冬代成虫羽化的时间基本相同,两年的性诱监测结果显示,2018年出现3个蛾峰,第二蛾峰和第三蛾峰间有近2个月的间隔;而2019年诱蛾高峰有4个,6月下旬到8月中旬之间虽然没有出现诱蛾高峰,但按照亚洲玉米螟的发育历期,这段时间至少能完成一代,因此推测亚洲玉米螟在东阳1年可发生4~5代,以春季的第1代和秋季的第3、4代为害较重。从成虫种群性诱监测的结果来看,越冬代成虫羽化时间在4月下旬到5月中下旬,持续时间较长,最后1代成虫羽化时间在10月初,最后一代幼虫在秋玉米等寄主植物的秸秆中滞育越冬。因此利用性诱剂进行亚洲玉米螟的种群监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准确度,可以用于鲜食玉米田亚洲玉米螟防治适期的预报。在两年监测中,2019年成虫数量明显低于2018年,推测可能与草地贪夜蛾入侵后用药次数增多有关,田间高频次使用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等药剂,在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同时也压低了亚洲玉米螟的种群数量[13-14]。

參考文献

[1] 韩海亮, 谭禾平, 赵福成, 等.浙江省鲜食甜糯玉米主要病虫害及综合防治[J]. 浙江农业科学, 2016, 57 (12): 1970-1973.

[2] 王桂跃, 赵福成, 韩海亮, 等. 浙江省鲜食玉米新品种产量、品种和抗性分析及其育种目标选择[J].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18, 44 (3): 343-355.

[3] 边文波, 刘萍, 刘超, 等. 性诱剂对玉米3种主要害虫测报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植保导刊, 2019, 39(6): 37-43.

[4] 杜家纬. 昆虫信息素及其应用[M]. 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 1988.

[5] 马继芳, 石爱丽, 王永芳, 等. 利用性诱剂监测和防控谷田玉米螟为害的初步研究[J]. 农业灾害研究, 2019, 9(3): 7-9.

[6] 陈炳旭, 陆恒, 董易之, 等. 亚洲玉米螟性诱剂诱捕器诱捕效果研究[J]. 环境昆虫学报, 2010, 32(3): 419-422.

[7] 赵秀梅, 王振营, 张树权, 等. 亚洲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组装集成田间防效测定与评价[J]. 昆虫知识, 2014, 51(3):680-688.

[8] 李金涛, 王滢秀, 张作山, 等. 亚洲玉米螟性信息素合成方法和应用进展[J]. 世界农药, 2019,41(1): 34-38.

[9] 刘双禄, 苏志芳, 王海伟, 等. 不同性诱剂诱捕器类型与剂量对亚洲玉米螟的诱蛾效果[J]. 安徽农业科学, 2016, 44(30): 93-94.

[10]胡代花, 杨晓伟, 韩鼎, 等. 不同性诱剂对亚洲玉米螟的引诱效果及田间应用初探[J]. 农药学学报, 2015, 17(1): 101-105.

[11]王桂跃, 赵福成, 谭禾平, 等. 浙江省鲜食玉米产业现状及主要种植模式[J]. 浙江农业科学, 2015, 56(10): 1553-1556.

[12]杨慧中, 涂小云, 夏勤雯, 等. 亚洲玉米螟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2014, 36(1): 91-96.

[13]魏向敏, 崔勇, 叶国浚, 等. 草地贪夜蛾寄主适应性、种群动态特征及防控新思路展望[J]. 环境昆虫学报, 2020, 42(1): 42-51.

[14]赵胜园, 杨现明, 杨学礼, 等. 8种农药对草地贪夜蛾的田间防治效果[J]. 植物保护, 2019, 45(4): 74-78.

(责任编辑:田 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