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中国艺术创作发展:展望与分析

2021-10-13 02:26李志强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社会创新设计硕士
中国建筑装饰装修 2021年9期
关键词:艺术家人类时代

李志强 纽约视觉艺术学院社会创新设计硕士

张立威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学硕士

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至今已经一年有余,此次疫情的传播速度、传播范围、感染人数和影响深度都远远超过一个世纪以来人类遭遇的所有疫情。全世界因此发生重大变革,世界格局因此加剧变化。中国人民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克服了巨大困难,做出了巨大牺牲,换来了对抗疫情的巨大成果,在全世界各国人民仍然深陷新冠病毒泥沼之时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

后疫情时代,指的是新冠病毒与人类长期共存,人类需要一边谨慎应对病毒一边尽力恢复生产生活的时期。这是一段介于疫情抗击和正常生活之间的过渡时期。疫情常态化强迫各国调整经济政治政策和社会发展策略,各行业因此遭受不同程度的影响。基辛格对疫情的判断是:“新冠疫情将永远改变世界的秩序”。仔细分析开来便是:“新冠疫情既加剧了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冲突调整,也打破了多年来形成的全球化产业链布局的平衡状态,还带来了各国抗击疫情模式背后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价值观差异性的对立和竞争。”[1]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来看,疫情影响下的各国变化可分为经济环境的变化与上层建筑的变化两大方面。

作为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集中表达以及“上层建筑的上层建筑”的艺术,受着经济与政治、社会等因素的深刻影响,在后疫情时代发生了深刻的转变。这种转变,涉及到了艺术的多个方面,既影响到了艺术家的创作方向和创作方式,也影响了鉴赏者的接受立场与艺术市场的发展方向,还影响了包括美术馆、拍卖行、画廊等艺术机构的运营模式与宣传手段。可以说,在后疫情时代,艺术在经济政治的变革漩涡中,随着世界格局的震荡而发生着深刻的转变。其中,艺术创作作为艺术发生的根本途径,在后疫情时代发生转变势将影响整个艺术行业的发展和艺术世界的整体面貌。那么,艺术创作可能会发生怎样的转变?为什么艺术创作会在后疫情时代发生转变?笔者试图通过分析经济政治的变化来回答这两个问题。

1 可能的转变:后疫情时代中国艺术创作面貌预测

此次疫情同时改变了世界整体格局和各国国内环境。中国相比其他国家,社会更加稳定、国民心态更加自信主动、爱国主义情怀高涨。这三方面影响了中国当下艺术创作的特征和面貌。作为民众的艺术家,势必会受到国内这三方面环境特征的影响,在艺术作品中有所体现。同时,由于社会稳定,艺术观众有更多精力欣赏艺术作品,艺术家有更多时间投入到艺术创作中,这客观上允许了艺术的多元创新;国家和民族的心态自信,让艺术家获得更多国际化展示的机会,更具民族性的作品势必更受追捧。在文化输出的过程中,艺术作品的国家民族立场势必更加凸显;艺术家必须考虑鉴赏者的接受程度,以创作鉴赏者普遍认可的作品为初衷,进行艺术的再生产。这迫使艺术家在认知割裂的当下选择一个观点,并能讲好这个观点,让更多人接受。基于此,笔者对后疫情时代中国艺术创作的变化和发展有以下三点预测。

1.1 形式与风格将更加多元

在疫情被迫居家期间,艺术家突然有了大量的时间思考和创作。相比于国外复杂的社会环境,国内社会相对稳定,这为艺术家的创作提供了良好的客观大环境。出于国内防控疫情需要,2020 年的前半年国家发布了“居家令”。在这段相对独立的“空窗期”,艺术家虽然缺少了大量的艺术交流活动,但寻找灵感、自我思考和创作的时间陡然增加。尽管有一部分艺术家没办法到工作室创作,但这段时间积累的思考和灵感也会在“居家令”逐渐放开后推动艺术家的创作。

在遭受重大危机后,人类的反思和审视要比平常更多。艺术家本身具有相当的敏感度和先锋性,在疫情冲击过后,灵感的迸发是必然的。由于思考的连续性,作品往往以系列的形式呈现,艺术家因此更容易确立个人的风格语言和身份标识。因此,后疫情时代中国将涌现大量的艺术作品。相对于国外的社会环境,中国后疫情时代的平稳社会环境给了艺术家长期创作的客观条件,帮助艺术家创作出相对国外思想更加完善、形式更加系统的作品。这无疑可以帮助青年艺术家更快成熟,帮助中年艺术家自我革新。如福建籍艺术家陈文令,在疫情期间回到乡下老家,对逆境与出路进行了长时间的思考,苦于没有工作室的艺术创作环境和创作材料,他就地取材,利用自己的光头形象,创作出“每日一顶”系列摄影作品,完成了一名成熟艺术家的自我革新(图1)。

图1 陈文令“每日一顶”作品之一

另一方面,经济的稳定发展,不仅有利于社会环境的稳定,也助力文化的发展。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人均GDP 达到3000—5000 美元发展阶段以后,就将步入“休闲时代”[2]。目前我国人均 GDP 已经超过 1 万美元,文化需求与消费将持续增长。2020 年是“十三五” 规划的收关之年,在《文化部“十三五”时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中已经明确目标,到 2020 年要使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今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相较其他国家,中国文化产业将在后疫情时代有着更好的发展,市场包容度会随着社会文化繁荣而提高。艺术家在风格和形式方面将有自由的发挥空间,并对艺术品的销售预期保持乐观态度,这将促使艺术品风格更加多元,艺术从业者数量增加。

此外,在后疫情时代,艺术作品需要更多的跨空间性与跨时间性,科技为这一需求提供了成为可能性的条件。在艺术品展览、拍卖、交流等活动都受到一定程度限制的时期,网络成为艺术发展的另一个渠道。数据显示,全球艺术市场线上销售额从 2019 年的 60 亿美元猛增至 2020 年的 124 亿美元,占比从 2019 年的 9%增长到 2020 年的四分之一。国内线上公开拍卖也同样有大幅提升,保守估计 2020 年线上艺术品成交额在 12 亿美元左右[3]。科技的进步为艺术创作提供了便利。

1.2 艺术家选择的主题与立场更加能反映民族与时代特点

面对疫情这场“大考”,各国政府的应对措施、治理能力、治理效果及其背后的价值体系、对待生命的态度等现实与价值层面的面目暴露无遗。一方面,国人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国外尤其是西方诸政府的伪善与能力不足,看清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更加坚定了“四个自信”,粉碎了以往或多或少的对西方国家的幻想,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方面,西方政府疲于应对稳定经济与控制疫情的平衡问题,忙于转移国内矛盾,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多年来遏制中国发展的企图不灭,加上西方媒体长期对中国的抹黑和“中国威胁论”的渲染,西方多个国家对中国都采取了敌对态度。

因为国家在国际关系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自疫情时期以来中国获得了更大话语权,中国艺术家有更多的机会在国际舞台展示自己。利用全球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艺术作品可以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艺术品的传播,是国家构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基于上一观点判断,在艺术作品的风格多样性和数量都会增加的情况下,代表性作品的选择成为重要的问题。艺术作品应当具有丰富的民族精神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能够代表中国新时代的面貌。同时,艺术家作为具有民族认同感的中华儿女,在后疫情时代中西方价值观点出现对立冲突的情况下,也会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以及驳斥西方恶意言论的冲动。艺术家通过作品将这些情感表达出来时,除了风格的选择,也会注重作品主题和创作思想上的把握。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 2014 年文艺座谈会上提出,要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4]。经历疫情考验,中国的成绩世界瞩目。中国人民普遍增强了“四个自信”,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乐于采取中国化的表达,用作品讲好中国故事,服务中国和世界人民。因此,在后疫情时代将会出现一大批具有中华文化精神、中华民族精神、中国新时代精神的优秀艺术作品,代表中国面貌走向世界,构建中国化的现代艺术体系。

1.3 艺术家趋于选择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目前遇到的最严重的一次疫情考验。截止此文写就时,世界已累计感染超过 1.4 亿人,死亡超过 305 万人。痛击之下,人类以前信仰的价值观开始动摇。价值观的重塑似乎无法避免。后疫情时代,人类或将引发对人与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思考。

第一,人类应当团结起来共同应对困难的呼声越发高涨。世界卫生组织(WHO)总干事谭德塞先生在社交媒体上多次呼吁各国遵守国际社会秩序与道德,呼吁全世界人民遵守包括爱、和平、谦让等人类历史上达成的共同价值观,号召全世界人民团结起来共同面对疫情危机。在人类的巨大困难面前,在意识形态对立激烈的同时,跨越分歧、团结一心的观点悄然兴起,“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越发清晰。

第二,人类开始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现在我们对自然的认识仍然处于非常有限的状态,我们对宏观自然和微观自然认识比较多,而对于宇观自然、渺观自然还有胀观自然的认识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5]新冠病毒的杀伤力让人类集体直观地感受到了大自然力量之无穷与人类力量之渺小,以及掌握自然这种想法之愚蠢。人类与自然休戚与共、共荣共生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更多人接受并支持敬畏自然、呵护自然、顺应自然的“后人类”观点。

第三,人类对生命有了新的思考。面对疫情,党以生命至上的态度,全力救治新冠肺炎患者,保障医疗资源充足和获得的平等性,封闭爆发疫情的城市和地区,暂停生产劳动,举全国之力,付出巨大牺牲,保证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同时向世界其他国家支援医疗物资和指导,提供抗疫指导和方案,充分展现了无产阶级人道主义情怀。西方政府尤其是发达国家政府却选择经济至上,实行以资本为中心的原则[6],没有展现出与其国力相符的担当,美国作为全球第一大国,拥有最多的医疗资源和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却成为疫情最严重的国家。在此情形下,人类重新审视生命与资本的关系,义利观的重构或成后疫情时代新伦理的体现之一。

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对美的认知具有高度的敏感性。在后疫情时代,价值观的重塑势必导致艺术家对美的重新认知与把握。考虑到艺术鉴赏者与接受者也会因价值观的重塑而改变以往的审美观点,艺术家也会改变创作的出发点与方向。同时,艺术具有抚慰和心灵治疗作用,2020 年艺术学学科的热门研究方向之一就是艺术治疗。在后疫情时代,除了感染者受到身体上的折磨外,人类共同承受了心灵上的打击,艺术的治疗作用重新被人们想起。在艺术家通过艺术创作抚慰自身,让自己从逆境中寻找出路的同时,观众也通过艺术作品寻求精神抚慰。这就要求艺术家推己及人,站在人类共同的立场上,从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出发,通过艺术作品展现世界观、抚慰人类创伤。

此外,疫情造成了人类认知的分歧。有学者预测,中国应对西方国家推卸责任将与抗疫一样进入常态化[7]。经济全球化会变形,不少国家将从过去的深度全球化的经济结构转变为更加安全的“小而全”的经济结构,各国经济将或多或少具有封闭性。在经济带有封闭性的同时,各国民众的国际交流、跨国合作、出国旅行等活动也将减少,这势必会影响各国民众对他国的认知。在政治对抗的情况下,各国民众对他国民众的包容度势必降低。民族主义高涨将是后疫情时代的常态,这自然对人类共同利益以及人类文明发展有着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艺术家也有责任通过作品跨越分歧,消弭认知裂痕。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从底线上得到了印证,引起很多国家的共鸣”[8]。后疫情时代将是对抗与反对抗、分歧与反分歧并存的时代。艺术凭借无国界、人人可欣赏的特点,是后疫情时代沟通交流, 提高国家形象,增强民族间信任的有效渠道之一。中国的艺术家有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识,有着作为中国人放眼世界、兼济天下的情怀,在构思上很容易从全人类的角度出发, 追求人类共同的真善美。国家也更愿意通过具有博大胸怀和格局的作品展现国家形象。

例如笔者曾经参与的项目—2019北京世园会国际馆艺术展陈工程(北京清尚建筑装饰工程有限公司作品)国际馆的登陆厅的设计落地项目就是在以艺术的手段来展现艺术家(设计师)对于世界大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畅想和情感抒发(图2)。 艺术家(设计师)通过采用中国画中的意境和构图手法来找寻思路,再采取中国传统技法:剪纸艺术来表现五大洲的地貌、风光、人文风貌、汲取抽象概念,依托剪影的交互装置来进行实物展示[9](图3)。

图2 2019年北京世园会国际馆登陆厅实景图片(引自清尚项目宣传图册)

图3 2019年北京世园会国际馆登陆厅实景图片(引自清尚项目宣传图册)

2 转变的原因:后疫情时代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引发价值层面的差异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冲击巨大,世界经济运行的三大中心—供给中心中日韩、需求中心欧美和能源中心中东均遭受严重冲击[10]。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主要经济指数》(OECD Main Economics Indicators) 2021 年 4 月刊的数据显示,2020 年经合组织国家的全年 GDP 增长率为-4.8%(估值),2020 年全球经济因疫情而负增长已成事实[11]。在疫情的影响下,美股在 10 天之内发生 4 次熔断,人民财产瞬间蒸发。因生产劳动的被迫暂停,工厂及企业大规模裁员甚至倒闭,全球失业率猛增。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的统计,截止2020 年 5 月,希腊的失业率达到了 16.7%,美国与加拿大的失业率分别为 13.3%、13.7%,经合组织国家的平均失业率为 8.6%[12](图4)。同时,资源短缺引发物价飙升,商品哄抢现象屡见不鲜。虽然美国政府签署通过了高达 2 万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法案,二十国集团向全球经济注入了超过5万亿美元资金,一定程度缓解了的全球化经济危机,但是其带来的通货膨胀加剧、美元贬值等问题却延续到了后疫情时代。

图4 经合组织国家失业率(2020年5月)(引自经合组织官网)

虽然疫情的冲击是全球性的,但各国因各自国情、制度特点、治理能力等因素的不同而呈现出遭受疫情冲击程度以及恢复速度的不同。这些差异造成了后疫情时代政治经济的新面貌,加速了全球政治格局的转变,继而深刻影响了各国包括艺术在内的上层建筑的发展。

笔者认为,后疫情时代呈现的三个主要社会差异促进了中国后疫情时代艺术创作转变的形成。

2.1 社会稳定程度差异明显

疫情爆发初期,国家不得不封闭城市、居家办公、停工停产。为应对生产暂停带来的问题,国家下令严禁企业疫情期间解雇员工、严禁哄抬物价,并严惩了违反规定的企业和个人,保证了社会稳定。在就业方面,2020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 1186 万人,比上年少增 166 万人(图5)。2020 年末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 5.2%,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4.2%,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13]。

图5 2016-2020国内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在物价方面,“国家统计局 11 日发布数据,2020 年全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比上年上涨 2.5%(图6),‘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3.5%左右’的物价调控目标较好实现。”[14]各地政府开放储备肉、储备粮,落实“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并发放各种形式的消费券,在保证市场供给的同时刺激消费。总的来说,通过政府和国民的共同努力,在疫情期间,经济发展虽受限制,但是居民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国内社会可以保持稳定,并在共同抗疫的意识下变得更加团结。

图6 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月度涨跌幅度

反观国外,尤其是西方国家在防控疫情和挽救经济之间来回徘徊。西方国家在中国遭受疫情冲击时,只顾在国际舆论上抹黑中国,造谣病毒来源,却几乎没有做好应对疫情的准备。在疫情前期,西方国家大多选择重防控轻经济的策略,但政党间利用疫情为己方赚取政治优势的掣肘行为,以及西方奉行的个人主义和西方式民主并没有让疫情防控效果达到预期,经济却因此一落千丈。目前,西方主要国家都面临着新冠感染病例增长与失业率高企的双重危机。社会内部历史存在的裂痕因此被放大,例如美国多次爆发关于种族歧视与人权的示威游行和暴乱,Black Lives Matter 成为了新的政治正确口号;在美国第 46 届总统选举结束后, 美国多地爆发特朗普与拜登支持者的对立冲突,甚至发生“冲抢国会”的暴力事件;警察杀害黑人男子弗洛伊德案件近日宣判,虽然警察谋杀罪名成立,但反种族歧视游行持续至深夜,少数族裔人权组织发声警告“斗争远未结束”[15]。

2.2 国民心态差距进一步拉大

2020 年对于中国来说是重要的一年,在这一年,党和国家要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缩小贫富差距、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一步。在这一年, 党和国家在全力对抗疫情的前提下仍完成了脱贫攻坚的任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2020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党的十八大以来,9899 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贫困县全部摘帽,绝对贫困历史性消除。2020 年国内 GDP 为 1015986 亿元,较 2019 年增长2.3%[16],在全球经济负增长的大环境下,仍实现正增长,并率先进入后疫情时代。

基于中国现阶段取得的抗击疫情与经济发展的成就,国内学者对中国引领新型国际关系普遍抱有乐观的看法。例如山东大学杨鲁慧教授认为,后疫情背景下的国际经济萧条形势严峻,“一带一路”与国内外双循环结合,中国周边地区将是融合区和重启的首要之地[17]。同时,中美差距在进一步缩小,这自然会引发两国人民心态上的变化:“疫情背景下,中美经济领域的实力差距在 2020 年以意外的方式出现较大幅度的缩小。这使中国在经济领域对美国的追赶站在一个新的起点上,也将对中美两国以及其他国家国民的心态产生一定影响。”[18]中国取得的这些成就离不开每个人民的努力,随着生活逐渐恢复常态、国力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人民更加坚定社会主义制度,更加相信国家的治理能力,更加增强民族自信。中国正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寻求国际合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其他国家提供医疗援助,赢得更多国际声望和话语权。而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法接受中国国力在短期内大幅增强并大有主导世界新型关系之势的事实,心态失衡,公开称中国为“最严峻的竞争者” (The most serious competitor),其零和博弈的对华态度昭然若揭[19]。民众除了受政治和媒体的煽动,对华采取敌对的态度外,在对待本国人民时也会采取不看是非而看立场的不理智对抗的态度。在美国,社会因为较大的贫富差距(2018 年基尼指数为 0.49[20])和活跃的身份政治而出现巨大分歧。身份政治指少数群体—基于种族、族群、宗教、性取向等因素,为争取自我尊严及被主流群体公平对待而发起的抗争[21]。贫富差距与身份政治都是划分立场,要求人们选边站队,用以区别身份的,有些是自己选择的,有些是与生俱来的。美国民众在相互对抗和划分身份的过程中,心态自然不能海阔天空,积极消弭分裂和分歧。

2.3 民族主义情绪兴起

中西政治对抗激烈化激发了各国民众的民族意识。一方面,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一直对中国保持对抗的态度。在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率先对中国发动贸易战,中国也随之反击。多轮的经济政治上的相互制裁,加深了两国民众对彼此国家的怨恨。随着疫情全球范围的爆发,西方社会矛盾加深,西方国家急于寻找释放口。另一方面,西方国家的抹黑和甩锅,激起了我国民众的强烈不满与愤怒,因而在网络社交媒体上掀起了批评美国政府、维护本国利益的激烈讨论与热潮[22]。危难本身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感,激发民族主义思潮,加之民众在感性的语言环境中逐渐失去独立思辨能力,民族主义情绪逐渐有向极端民族主义方向发展的势头。西方多个主流媒体大肆宣扬新冠病毒来源于中国的论断,前任美国总统特朗普甚至在多次公开讲话中称“新冠病毒”为“中国病毒”。国内矛盾的转移,激发了西方民众高涨的反华情绪。据报道,美国多地针对以华裔为主的亚裔仇恨犯罪案件不断增加,甚至有推倒八十岁亚裔老人致其死亡的恶性案件[23]。

因为以上三方面的中外差异,造成了中国后疫情时代艺术创作转变的不同之处,决定了未来几年内中国艺术的整体面貌。

在建国70周年的的国庆庆典游行彩车项目上,由清尚公司、清华美院参与的彩车项目:《开天辟地》、《一国两制》、《众志成城》、《中华儿女》也充分体现了人民对于爱国民族主义情绪的兴起,舍小家为大家的奋斗精神,以及国家对于人民群众利益的重视和实际付出和成果(图7)。清尚集团的艺术家和设计师们通过中国红色的主色调充分的设计和创作出了4座优秀的彩车,为中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彰显了我们的雄心壮志和爱国情怀[24]。

图7 建国七十周年国庆庆典游行彩车项目(引自清尚项目宣传图册)

新冠肺炎疫情是人类遭遇的重大挑战,是百年来最严重的公共卫生危机,不仅威胁着人类健康,而且对世界经济造成严重冲击,使政治格局加速转变,改变了国家间的力量对比与国际关系,造成了民族间的认知割裂、国家间的巨大分歧,引发了包括艺术在内各行业的深刻转变,深远影响了后疫情时代的人类生活。

另外一个案例也是笔者亲身参与的项目,深深的体悟到了中国对于艺术,尤其是博物馆内展陈艺术的重视,以及突出文博大国的中心思想。此项目是郑州博物馆新馆的大型公共艺术设计、创作和施工项目,是以弘扬中原黄帝文化为切入点,凝练郑州地域特色,表达中原地区光辉灿烂的文明历史的重要宣传途径[25](图8),此项目为清尚公司设计、创作并落地完成。

图8 郑州博物馆新馆大型数字化公共艺术:群星璀璨(引自清尚项目宣传图册)

中国在抗击疫情和经济发展上的杰出表现,让中国在世界上的话语权、地位和影响力都大幅提高。作为 2020 年经济总量万亿级国家中唯一一个实现 GDP 正增长的国家,在后疫情时代,中国有着相对优势更加明显的国内环境和更多的世界性机会,这自然会引发国内艺术发展的转变。经济的增长促进社会的稳定,文化的繁荣促进艺术多元化发展,后疫情时代艺术作品风格更加创新多样;国家力量的增强促使民族自信心的提高,文化的自信让艺术家敢于站在世界舞台讲好中国故事。后疫情时代将涌现更多民族精神、时代精神鲜明,中华思想内涵丰富、东方韵律美感浓厚的佳作、力作,向世界展现中国艺术风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与广泛被接受,让人们在对抗和分歧中看到弥合团结的希望。价值观的重构、疫情的创伤让艺术家趋于思考人类共同的价值取向,站在更高的立场赋予作品更加高远的使命。

步入后疫情时代,人类需要在应对疫情的同时发展生活,各国因经济政治的变革调整各自的发展策略,民族间的对抗与不包容将常态化。艺术在复杂的大环境中变化,艺术创作的转变,既是后疫情时代的变化表现之一,也是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从业者对个人、民族、国家以及全人类的发展所做的努力。

猜你喜欢
艺术家人类时代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小小艺术家
小小艺术家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