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大副中心城市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城市网络

2021-10-14 06:12涂建军
当代党员 2021年20期
关键词:双核成渝重庆

涂建军

2020年10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要求“处理好中心和区域的关系,着力提升重庆主城和成都的发展能级和综合竞争力,推动城市发展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以点带面、均衡发展,同周边市县形成一体化发展的都市圈”。

当前,在重庆、成都逐渐成为超大城市后,应着力激发万州、涪陵、永川以及宜宾、泸州、绵阳、南充、达州等城市的内生动力,争创成渝地区副中心,推进成渝地区空间形态由点到轴、由轴到网的演进,逐步形成“双核互动、主副联动”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持续推进成渝双核城市高质量发展,协同培育成渝地区副中心

在推动重庆、成都双核城市进一步发展的同时,积极培育副中心城市,扩大双核辐射范围。

一是提升成渝双核城市发展能级。唱好“双城记”,打造“双引擎”,在继续加强双核城市金融、保险等服务业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强化实体经济发展,扎实开展创新创造,力求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模式等科技创新的关键环节上达到全国领先水平,以知识经济占据高端产业和价值链附加值最高的环节,以高韧性经济网络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源。

二是扩容成渝两大都市圈,做强“主干道”。拓展支撑重庆、成都发展的战略腹地,增强“双引擎”对国际国内高端战略资源的集聚、集成能力,引领建设成渝发展主轴,建成与重庆和成都有机融合、一体化发展的现代产业集中发展区。

三是加强区域协同联动,构建“多极支撑”的城市网络。推动重庆都市圈多个区域版块联动发展,实现渝西板块与库区板块抱团聚集发展;大力发展环成都经济圈,加快推进成都平原经济区同城化发展;进一步畅通川渝接壤区大通道、织密微通道,缝合川渝行政藩篱造成的经济阻隔,探索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推动川渝毗邻区同频共振发展,打造跨省界重庆都市圈;加快川南经济区一体化发展,积极推动“内自泸宜”聚合发展,内江自贡同城化发展。

立足自身优势和特色,推动副中心城市提档加速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副中心的发展要立足自身发展优势和特色,找准目标定位,优化区域发展整体布局。

一是一体化规划布局区域产业,错位发展优势产业。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优势,编制成渝地区一般性制造业疏解与承接规划,推进双核城市产业向副中心城市和中小城市梯度有序转移,形成层级各异、规模合理的区域产业板块;以重庆都市圈与成都都市圈的高端产业集群、渝东南与渝东北的工业集群、川南经济区的白酒产业集群、川东北经济区的机械建材集群为主导,共同构建起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现代产业体系,形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

二是提升创新水平,推动高质量发展。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科技创新、发展模式创新、社会治理创新,实现副中心城市新旧动能转换,汇聚创新动力源。以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为主要承载区,以“一城多园”模式与重庆共建西部科学城,以成渝绵“创新金三角”为依托,优化创新资源布局,提升副中心城市创新能力和创新发展水平。

三是积极融入成渝经济走廊开发,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扩大铁路、港口、机场口岸开放合作,高标准建设并争取新设一批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开放口岸,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持续扩大对外经贸合作,加强国际双边多边合作。坚持四向拓展、全域开放,依托中欧班列(成渝)、西部陆海新通道等“借船出海”,向南融入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对接南亚、东南亚国际大市场,向东承接日韩先进产业转移,向西推进与中亚、欧洲的合作,向北融入新欧亚大陆桥,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四是提升城市服务能级,打造宜居宜业城市环境。加快城市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公共服务设施及社区服务项目建设,统筹城市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稳步推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提升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加快发展副中心城市之间、副中心城市与中心城市之间的铁路、公路建设,完善连接副中心城市和周边城镇组团的公共交通系统,完善轨道交通换乘枢纽体系,促进交通节点无缝衔接。

打造生产要素“蓄水池”,充分发挥副中心城市能级转换器作用

副中心城市具有承上启下的责任使命,要积极承接双核城市辐射,同时作为蓄力点,对邻近区域产生极化与扩散效应,带动周边地区发展。

一要吸收双核城市辐射能量,为城市发展蓄能蓄力。吸纳来自重庆、成都双核引擎的科技、人才、市场、产业、资金等生产要素,实现新兴科技与新兴产业深度结合,抢占新一轮创新发展制高点。以地方分享的所得税、增值税收入作为基金池,在成渝地区内建立横向转移支付制度,根据财力转出地对资源、劳动力的需求,以及财力转入地产业相对优势等因素,共同决定横向转移支付资金具体投入方向及其项目,均衡各级城市的财力,畅通双核中心城市与副中心城市之间的能量传递。同时与重庆、成都一起推动人才的协同发展,建立区域一体化的人才评价制度,组建高校、院所、产业等人才发展联盟,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二是激发副中心城市的能级转换功能。织密交通轴线,拓展产业网络化协同制造、共享制造等模式,强化与周边区县的各种生产要素交流,集合资源优势,共同发挥出规模和集聚效应,助力副中心城市体量扩张、经济板块向外延伸,优化全域经济地理布局。

三是发挥核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传帮带”的辐射带动作用。强化核心城市对区域产业能级提升的引领作用,引领副中心城市及其他城市共同发挥集群优势,以空间同构、功能同建、产业同联、基础同网、服务同享为抓手,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推动交通、公共服务、产业向周围城市延伸布局,开展合作对接,互补长短,形成“传帮带”功能链条。

加大统筹建设力度,健全区域多维组织协调机制

通过统筹规划,全局发展,多维度、多组织保障成渝地区副中心城市建设。

一是持续完善激励机制,推进副中心城市的培育进程。分区域制定差异化支持政策,发挥好分权体制下地方财政竞争的激励效应,在尊重利益诉求差别的前提下,营造地区间的激励相容机制,促成生产要素跨地区流动与流出流入地区的经济利益脱钩,迁入地政府给予迁出地政府3年的财政补偿机制,防止生产要素受行政藩篱影响而无法高效流动。

二是完善区域协同发展与利益分享机制。建立副中心城市间的互信协作机制,明确各地协调发展的重点领域及项目,避免同质化发展与恶性竞争;立足现行管理体制和管理权限,探索项目建设资金合理分担、所需用地属地分担、项目回报利益分享的互惠互利机制;根据合作基础和需求差异,以产业空间引起的区域间价值创造为基础,测算初次分配关系,综合平衡区域合作投入和效益,先行选择若干跨行政区的共建项目作为试点,形成示范带动效应;加强各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协调,消除来自电信、水利、电气、金融等垄断性部门的障碍,构建起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一体化运行体制。

三是积极创新治理模式,统筹协调全域发展。在重庆四川党政联席会议的基础上,建立“雙核多点”区域协同发展联席会议制度,设立跨行政单元的管理机构,共同谋划区域发展战略;探索重庆市和四川省的联合立法机制,通过法律法规增强规划的权威性。

(作者系西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双核成渝重庆
重庆客APP
全球金融“F20”在此召开!横沥进入“双核”时代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逗乐坊”:徜徉相声里的重庆味
在这里看重庆
新型夹心双核配和物[Zn2(ABTC)(phen)2(H2O)6·2H2O]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
成渝双城到同城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三螺旋N-N桥连的双核Co(Ⅲ)配合物的合成、结构和性质
一个双核β-二酮镝(Ⅲ)配合物的超声化学合成、晶体结构和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