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见性护理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2021-10-15 01:09张志娟
医疗装备 2021年18期
关键词:充气预见性股骨

张志娟

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 (天津 301800)

股骨转子间骨折好发于老年人,致残率、致死率均较高。临床针对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多实施手术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但术后患者需长时间卧床休养,导致股静脉血流速度减缓,易引起下肢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静脉曲张等并发症,影响患者术后康复效果。因此,术后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非常必要。预见性护理通过在护理前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分析危险因素和高危因素后,实施相应的预防措施,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的应用可通过模拟下肢肌肉规律性舒张、收缩来加快股静脉血流速度,达到预防并发症的效果[2]。本研究旨在分析预见性护理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4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8例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4例。对照组男34例,女30例;年龄60~79岁,平均(65.25±3.17)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17~28 kg/m2,平均(20.07±0.26)kg/m2;合并症:高血压15例,高血脂9例,高血糖10例。观察组男36例,女28例;年龄61~80岁,平均(75.22±3.15)岁;BMI 17~28 kg/m2,平均(20.10±0.28)kg/m2;合并症:高血压16例,高血脂8例,高血糖1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纳入标准:与《临床疾病诊断与疗效判断标准》[3]中股骨转子间骨折的诊断标准相符;符合手术指征;患者和(或)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患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免疫功能障碍;术后有出血倾向;下肢感染、下肢大面积溃疡性皮疹。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预见性护理。(1)术后,对患者进行护理注意事项、配合要点、并发症预防等健康知识宣讲,并在宣教期间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估,耐心与患者交流,疏导患者焦虑、抑郁情绪。(2)查看患者下肢皮肤颜色和温度、足背动脉搏动状况,每日测定并记录腿围、足背、踝部周径;遵医嘱给予抗凝药物,准确告知患者用药剂量、用药频率、不良反应。(3)嘱患者日常饮食以低脂肪、高蛋白、富含膳食纤维食物为主,要求患者多饮水,饮水量保持在1 500~3 000 ml/d。(4)术后,护理人员每4 h为患者翻身1次,并于当天指导患者进行踝环绕运动,患者取仰卧位,伸展并放松下肢,脚尖缓缓下压至最大限度保持5~10 s;然后缓缓勾起脚尖,使脚尖尽可能的朝向头部并保持5~10 s;最后以踝关节为中心,脚趾作360°绕环;依次完成上述动作为1组,4组/d;指导患者进行腓肠肌伸缩运动,要求患者伸直小腿并用力崩紧维持5~10 s后放松,反复进行15次为1组,4组/d;由责任护士指导家属对患者进行髋、膝、踝关节按摩,15 min/次,3次/d;鼓励患者及早下床,帮助患者进行床边运动或在病房内慢走。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于术后当天使用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广东泰宝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AVT-002C型)干预,依据患者下肢周径选择合适的压力腿套型号,协助患者取平卧位,将下肢抬高30°,将压力腿套固定在双下肢上后连接间歇充气加压泵,按照45、40、35 mmHg(1 mmHg=0.133 kPa)的梯度压力依次对脚踝、小腿、大腿加压;设置最大压力持续时间为10 s,挤压周期为60 s(充气15 s、放气45 s),30 min/次,2次/d;在干预期间,密切关注患者的生命体征及耐受阈值,及时调整压力参数。

两组均干预2周。

1.3 观察指标

(1)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分别干预前(T0)、干预1周时(T1)、干预2周时(T2)测定患者的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患者取仰卧位,静卧10 min后在腹股沟韧带股动脉搏动点内侧探查股静脉和大隐静脉,然后在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近心端1 cm处使用通用电气医疗系统(中国)有限公司生产的Versana Premier SPt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定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2)并发症:统计干预期间下肢肿胀、DVT及静脉曲张等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两组T1、T2时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较T0逐渐升高,且观察组T1、T2时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组间、时点、组间时点交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比较

2.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3 讨论

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退化、骨钙质流失严重,在遭受外力冲击后很容易发生股骨转子间骨折。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常合并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下肢血液往往呈高凝状态,加之手术操作及术后长期卧床等因素的影响,极易导致下肢静脉血液流速缓慢,从而引发DVT、下肢肿胀、静脉曲张等并发症,故术后需辅助相应的干预措施来降低并发症发生率[4]。

预见性护理通过术后下肢按摩、踝泵运动、腓肠肌伸缩运动等措施来解除患者下肢长期制动状态;通过调整饮食及给予药物来降低患者血液黏稠度;通过宣教及心理干预提高患者的护理配合度;实施以上措施能起到加快下肢静脉血流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的目的。有研究表明,在护理干预的基础上使用间歇性气压装置干预能有效提升防治DVT的效果[2]。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T1、T2时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较T0逐渐升高,且观察组T1、T2时股静脉平均血流速度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于对照组,表明预见性护理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能有效提升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其原因为,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由气泵、充气软管和腿套组成,能够模仿肌肉收缩、舒张作用,通过反复充、放气对患者的小腿静脉产生压力,将远端血液挤压至近端,有利于改善下肢血液循环,降低术后血流淤滞,联合预见性护理能发挥协同作用,加快下肢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5-6];同时,随着静脉血液流量和流速的增加,利于发挥内皮细胞扩血管的作用,增加纤溶系统活性,有效防止凝血因子聚集及黏附在血管内膜上,可起到降低DVT发生率的效果[7]。

综上所述,预见性护理联合间歇性充气加压装置用于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能有效提升股静脉血流平均速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猜你喜欢
充气预见性股骨
充气恐龙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为什么汽车安全气囊能瞬间充气?
让充气城堡不再“弱不禁风”
股骨近端解剖型锁定钢板与PFNA治疗不稳定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比较
减少胸腰椎术后腹胀的预见性护理策略及其成效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国内外非充气轮胎的最新研究进展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
预见性护理在手术室感染控制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