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之爱在于心

2021-10-16 12:44谭建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9期
关键词:人格内心情绪

谭建明

为师从教,若没有带着“爱”来,那职业生涯注定会失败。

面对所教的学生,面对他们的个性,面对他们每天呈现在教师面前的行为,教师是如何对待的,直接决定教师的内心是否有爱长驻,因为教师的内心所想及教育行为就是一面镜子,它能照出教师的“爱”。

“爱”不停留于口头上,它真正体现于内心,外化于一举一动,以及你的神态。内心有“爱”,那么,就不会有“用眼睛骂人”的现象。在一个班上,总存在成绩特别好、表现好,完全不用老师操心的学生,也绝对存在表现不好,成绩跟不上的学生。尤其是后一类学生,时不时会给老师找各种“麻烦”,惹得老师内心难安。对于这类学生,有些教师难有好脸色,更别说有好的言行了。有时甚至为同学之间发生的矛盾而要对表现不好的学生“痛骂”一番,哪怕明白主要过错并不在该生,也绝不口下留情。这类现象,在教育职场可以说时有发生。

有爱的教师,面对这样的学生,首先会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问题的根源,学生行为的成因、背景,并与教育的视角结合起来,以“爱”为出发点,像好朋友似的同学生谈心、交心。这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这才是出于对学生的爱。这样坚持下去,来自学生的麻烦就会减少甚至消失。因为“情绪本身具有感染性”,你内心有爱,其所外显的情绪会感染学生,给他们以正向的影响。

有少数学生,一周到校五天,惹事生非绝对不落下一天。对他们所犯的过错,教师往往是板起脸来教育一番,甚至还要请家长。如此情形之下,学生只会变本加厉,以至于和老师形成彻底的对抗态势,再引导他就更难了。教师还会在教育之后说上一句“我都是为你好”。“我都是为你好”,这是训斥,甚至动手之后给的一颗甜枣,但学生并不买账。根本来说,这是教师内心缺乏爱心,而又给自己的行为找的托辞。

每一个孩子来到学校,不管他是否已经被家庭和社会涂上了什么色彩,内心都有“自己是好孩子”的愿望,即使他是多么调皮,甚至其行为让人极其愤恨,但如果我们带着爱走进他的内心,我们会发现,他只是想表现自己,或是家庭生活太压抑,要疏解内心的情绪。恰恰因为我们没有读懂他的内心,甚至是误读,才让他越发肆无忌惮。而真正带着爱去引导他,像好朋友似的展开交流,他又怎不会洗掉自己那不和谐的色彩呢?

爱,不在于你说了多少,关键在于你做了多少。你所做的,是不是以爱为底色,学生是完全能感受得到的。付出爱能建立起一个强大的磁场,它能把学生的心牢牢地吸附在此,让学生循着你指的方向努力前行。

爱,是做一名教师的前提,教师拥有爱,才能付出爱,也才能培育起学生的爱。懂爱的学生不但爱学习,而且会充满自信,热爱生活,热爱他人,并能形成健全的人格。

别把“爱”总挂在嘴边,要把“爱”镕铸进灵魂里。教师拥有爱,才能真正拥有高尚的人格、博大的胸怀、温暖善良的心,而所呈现在任何学生面前的,是文明的仪表,是慈祥的脸庞,是温和的态度,是循循善诱的引领,是举着火把走在前面進行润物无声的引领。

(责任编辑:吕研)

猜你喜欢
人格内心情绪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内心有光,便无惧黑暗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原来占据你内心的不是我
小情绪
小情绪
小情绪
论君子人格的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