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四方协同”健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2021-10-16 12:32陈少华
教书育人·教师新概念 2021年9期
关键词:学生成长教育体系心理健康

陈少华

[摘 要] 当前,部分青少年存在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显得相对滞后,相关主体的职责履行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亟须健全教育体系,实施心理健康教师、其他教育工作者、社会资源环境与家庭教育的“四方协同”明晰各方责任,加强多方合作,从而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积极心理和健全人格,及时而精准地做好青少年学生的心理障碍防范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

[关键词] 学生成长;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各方责任;有用人才

2019年,世界卫生组织与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关数据透露,全球约1/5的青少年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心理障碍、心理问题,甚至心理危机。同时,媒体报道或身边发生的逃学厌学、自闭抑郁、社交障碍、手机与网络成瘾,甚至极端的现象,从另一个角度佐证了比较严峻的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总的来看,家庭教育不得法,可能让孩子失去学习的兴趣,学校教育不得法,可能让孩子失去身体的健康,社会教育不得法,可能让孩子失去心理的幸福。因此,迫切需要健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体系,明确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的各方责任,帮助学生全面提升自我教育与掌控情绪的水平,增强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能力。

一、履行心理健康教师的主体责任

作为主体力量和专业队伍,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健康教师的主业。心理健康教师理应认真履行自身承载的主体责任,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本领、提高心理问题预防与危机干预水平角度出发,筑牢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第一道防线。其主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本领。学校可以设立教师心理工作室,组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组,组织教师通过线上线下的混合式学习,踊跃参与教材培训、教法研讨、公开课评比、指导纲要解读、辅导案例剖析、心理健康教育科研等活动。无论专兼职教师均应确立专业化、研究型的事业追求,养成对学生心理变化“察言观色”的习惯,敏锐掌握全体学生的心理状况,及时疏导特殊个体学生的心理问题,全面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理论素养、业务能力。二是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立足“早”字,在学生中选拔心理委员。学校可以尝试组建学生心理健康社团,借助校园心理热线、情绪发泄室、心理辅导室、心理驿站App平台等,尽可能实现对学生心理状态的早筛查、早发现和早防范、早干预。着眼“活”字,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群体特征和个体表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方法和辅导技巧的实务操作。教师可以运用问卷调查、问题解析、心理训练、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团体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焦虑、生活困惑和成长烦扰。例如,学校可以组织以“找准源头、及时减压,让生活与工作更美好”为主题开展教师心理工作坊活动,通过“烦恼的小人”游戏,引导参与游戏的教师站在各自认为压力最大、最持久的“小人”部位,然后与同样选择头部、颈部、胸部、手部、脚部等的教师交流压力的来源和感受,通过引发的共鸣实现对压力源头、因由和造成危害的共同排查和归类解决。通过游戏辅导、伙伴互助的方式,维护心理健康教师自我的心理健康,解决“医人者先医己、育人者先正心”的前置性问题。

二、压实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协同责任

中小学校是青少年学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心理健康教育不只是心理健康教师的“分内事”,其他教育管理者和各门学科教师同样负有协同责任。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与管理育人、学科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的有机渗透,成为健全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第二道防线。教师需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语文、体育、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课堂教学和校外辅导相结合。心理健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在广义上是指一种高效、满意且持续的心理状态,在狭义上是指认知、情感、意志、行为和人格等基本心理活动过程与内容的协调一致。义务教育阶段的各门课程标准,均明确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或者“知、情、意、行、德”等方面的目标要求。语文、体育、信息技术、道德与法治等学科的任课教师,应见缝插针、顺势而为,高度重视挖掘并利用相应课程教学中的“心理健康因子”,帮助学生排解负面情绪,积极悦纳自己,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二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与党的建设、班主任工作、少先队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综合实践等活动相结合。校长、书记、德育主任、教导主任、班主任、辅导员等管理工作者,在设计、推进和落实各个领域的管理工作过程中,寻找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契合点和突破口,共同构建全员、全面、全过程“三全”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格局。例如,体育教师在组织“钻山洞”这一耐久跑项目时,把全班45名学生分成9个人一小组进行现场限时比拼,并共同商议比赛规则。叉腿、弯腰、搭肩、趴垫、钻洞等动作要规范;9名学生接力完成“钻山洞”的全部动作,并在限定时间内依次循环进行,最终以5个组中通过的学生数量和动作规范度决定胜负。教师还可以增设最佳选手奖,让每队以参赛风格和意志品质为标准各推选一人,并由小组发表推荐词,教师再点评总结,强调对不良情绪的调整和积极心理的暗示,从而达到体育活动课程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预期目标。

三、利用社会环境资源的综合影响

社会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体心理健康水平的重大风险性因素。人类发展生态学认为,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发展和个性成长受到微观环境、中间环境、外层环境、宏观环境共四个系统的综合影响和持久作用。其中,外层环境系统主要包括社会服务、社区参与、干预项目、当地教育政策等。因此,教师应高度重视社会环境的不断优化和校外资源的整合利用。学校、家庭可与相关单位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友好单位,吸纳更多的心理健康志愿者,共同开展对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有益的文艺展示、社会实践和心理素质拓展等活动,有序推进、有所侧重地落实小学各年级,以及初中、高中的目标任务。例如,开展“说谎不是好习惯”的心理问题辨析,可动员本社区的心理健康志愿者或临床心理医师参与,选择播放《长鼻子的匹诺曹》动画视频,梳理部分学生惯用的谎言,剖析说谎造成的影响案例,拓展社区心理健康教育的范围。还可以通过实施“社区之家”个案面询,设立“知心姐姐”心理咨询热线,通过组建心理健康从业者协会、社区心理健康教育联盟等途径,推进医、教、体、科、艺等在心理健康领域的应用融合,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学生在认识自我、学习困惑、生活自理、调控情绪、社会适应、升学焦虑、择业选择等方面的心理障碍,推动心理预防与危机干预的有机结合。

四、发挥温馨舒心家庭的同化作用

美國医师埃里克森研究的人格发展八个阶段理论认为,3~18岁青少年时期横跨学前期、学龄期、青春期三个阶段,在此期间,青少年学生容易产生拖延作业、角色错乱,以及自卑、内疚、缺乏目标等问题。据调查,当青少年学生出现心理困惑或心理问题时,最想求助的对象依次为:家长、学生、教师及医生。为此,教师应当重视推进家育与心育的融合应用,发挥良好家庭环境、心理健康的家长、科学心理保健等方面对于子女培养的同化作用。例如,可以成立“幸福家长驿站”,提供家庭教育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促进家长和子女的亲密相处、友好沟通,建立起良好的亲子关系,营造温馨舒心的家庭氛围。就家长和子女有效沟通这一日常手段来讲,智慧而民主的家长能够懂得“训话、讲话、对话”带给子女的不同受教心态,“教导、指导、引导”带给子女的不同思想认知,“陈述句、反问句、祈使句”带给子女的不同情感体验,能够重视与子女的平等对话和共情同理,尝试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体验子女的困顿之处,能够心平气和地倾听子女的想法,解答子女的疑惑,给出长辈的经验,引导子女做出正确的选择,管理好自己的情绪,解开其心中可能压抑许久的“千千结”。

基层学校和一线教师有义务、更有责任基于问题,靶向发力,积极策划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的建设,不断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路径,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健全人格,呵护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当好学生人生路上的守门人和陪伴者。

参考文献:

[1]万增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应对策略[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9):100-105.

[2]李雪平.关于心理健康结构维度的研究及理论构想[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79-81.

(责任编辑:姜波)

猜你喜欢
学生成长教育体系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关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
挖掘语文传统文化,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乌克兰高等音乐院校专业设置与学位授予探究
在自主管理中分享与学生共同成长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