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发展路径研究:历程、瓶颈与突破

2021-10-18 01:03陈建华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民办高校办学专业

陈建华

民办高校作为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产物,40多年来,已基本形成从体制到政策法规等一套较为完备的管理体系,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人才教育、就业等作出重要贡献。然而,目前我国处在一个高速发展和变革的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信息化、科技化进程日益加快,与国际的交流与合作日益丰富与频繁,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国家经济的繁荣也为民办高校开启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民办高校如何在新时代的发展中,准确把握机遇,寻找突破,形成具有强大影响力和引领力的特色民办高校,对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深远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以我国民办高校政策背景下的发展历程为出发点,指出当前我国民办高校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师资队伍及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瓶颈。通过对民办高校的发展瓶颈的分析发现,大众化和盲目化的规模扩张已不适应民办高校的发展,民办高校唯有另辟蹊径,寻找突破,开展分类管理,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注重人才培养,构建核心竞争力,走高质量的内涵式发展之路,才能实现其公平、持续、稳定及健康发展,向着更高阶段、更高层次去迈进。

一、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

(一)萌发期

1982年,《宪法》鼓励“其他社会力量举办各种教育事业”,指出社会力量办学是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办学的补充,第一次明确了民办教育的性质和定位。1992年,国家教委公布了《关于加快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在文件中首次明确国家关于发展民办教育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准确引导、加强管理”的“十六字”方针。1999年,为了适应经济发展需求,实现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目标转变,国家推出了高校扩招政策,并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放宽了民办教育的政策扶持力度,给予民办教育充分的办学自主权。自此,民办教育完成了最初的萌发,获得了政府的初步认可。

(二)快速发展期

进入21世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大力支持民办高等教育发展。2003年提出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完善和规范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经费的教育投入体制[1],形成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格局。2004年国务院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实施条例》,对民办高等教育做出了更为明确精细的规定,在规范高等教育的同时,也限定其自主性,侧重民办高校的职业教育方向。2005年教育部计划设置一部分民办本科院校,很多培训机构和民办高校看到了新的机遇,开始考虑新的发展目标即向学历教育方向转变。[2]由此,我国民办高校进入快速发展期。

(三)转型变革期

2010年国家公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大力支持民办教育。依法落实民办学校、学生、教师与公办学校、学生、教师平等的法律地位,保障民办学校办学自主权。[3]清理并纠正对民办学校的各类歧视政策,制定完善促进民办教育发展的优惠政策。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4],依法管理民办高校。积极探索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民办学校分类管理。[5]从政府层面上规范和保障民办高校的发展和管理。2017年教育部会同相关部门联合颁布了《民办学校分类登记实施细则》和《营利性民办学校监督管理实施细则》,明确了分类管理框架下民办高校的法人属性。以上有关民办高等教育的法律制度及系列政策文件的集中颁布出台,确立了对民办学校实施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类管理的法律构架,并对高等教育和民办高校的发展从战略布局上进行了调整。因此,我国民办高等教育进入前所未有转型变革期。

二、民办高校发展瓶颈

2005年全国普通民办高校250所,招生人数12758人,2015年全国普通民办高校734所[6],招生人数1779676人,十年民办高校数量增长194%,招生人数是2005年的139倍(见表1)。

通过统计数据可看出,“十五”期間民办高校属于起步阶段,民办高校的数量和招生人数都比较少;“十一五”和“十二五”期间是民办高校的高速扩张期,主要体现在数量和招生人数的急剧扩张;“十三五”期间民办高校增速放缓,学校数增量从“十二五”期间的5%降低到“十三五”期间的1%,招生数量增幅从“十二五”期间的16%降低到“十三五”期间的9%。

截至2018年底,民办高校普通本专科招生183.94万人,比上年增加8.57万人,增长4.9%;在校生649.60万人,比上年增加21.14万人,增长3.4%,占全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总数的22.9%,比上年略增0.1个百分点。尤其是“十三五”期间,我国民办高校总数已达到750所(含独立学院265所,成人高校1所),生源竞争压力明显增大;值得注意的是,招生数量也明显比“十二五”期间放缓,增幅已回落至个位数。然而,目前不少民办高校学费收入所占比重依然过大,存在生源下降导致收入大幅下滑的风险。以中国科培集团为例,2019年上半年,中国科培绝大部分的收入均来自于广东理工学院和肇庆学校两所学校的学生学费及住宿费,其中学费占比为91.6%。

综上所述,2000年之后,我国民办高校的规模化发展取得显著的成就,在发展过程中慢慢被政府、社会所接受,成为一支不容忽视的高等教育力量,越来越多的孩子选择到民办高校就读。但随着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高,民办高校的大众化、规模化扩张背后,却日益显现出在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师资建设及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的瓶颈,造成了民众对于享受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与民办高校难以提供高质量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导致其经营风险不断增大,这严重制约民办高校向着更高阶段发展。

(一)办学理念不够先进,难以获得持续发展

判断一所院校能否获得持续发展,关键看它的办学理念是否够先进,是否能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否能坚持立德树人,是否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没有实现民办高校的分类管理,以营利性为主

首先是投融资渠道单一。由于我国民办高校起步晚、起点低,没有形成多元化融资渠道,资金积累大多依赖于学费收入,招生数量决定了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学生的认知也决定着学校今后的招生能力,所以民办高校无法真正发挥其公益性,也无法真正实现非营利性教育。其次是办学主体思想认识不到位。办学者普遍认为民办高校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产物,应坚持市场化办学,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并且在巨大利益诱惑下,通过不断扩招来增加学费收入。所以,民办高校最终难以实现从营利性到非营利性的身份转变,这在一定程度制约其创新性和自主性,也就谈不上真正的分类管理。

2.缺乏创新,没有形成核心竞争力

高校核心竞争力就是以技术能力为核心,通过对战略决策、科学管理等整合或通过其中某一要素的效用凸现而使学习获得持续竞争优势的能力。[7]当前民办高校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发展方向创新性不够,配置自己的再生能力不强,很多高校盲目复制公办高校的办学模式,没有体现出民办高校的体制发展优势。发展方向依然是向本科、研究生教育等方面迈进,过于注重规模和数量的扩张,没能构建核心竞争力,导致抗压性和抗竞争性都很弱,无法获得稳健的可持续发展。一个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就如同没有导航的船,航行在茫茫大海,缺乏明确的方向,很容易被风雨打败或者是随波逐流。[8]民办高校的发展亦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这都表示了中国发展和融入国际社会的决心。民办高校不单要面对国内繁荣发展的高等教育发展的竞争,还要面对世界上各个国家私立学校的挑战。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国民总体生活水平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家庭收入比十年前提高3~5倍,收入的提高,家长对民办高校的期望也随之提高。[9]因此,民办高校要拥有自身的特色和优势,通过不断创新,获得源源不断的发展动力。

上述民办高校的趋利性和缺乏核心竞争力,势必影响公众对民办高校的认知:一方面认为它只是公办高校的“替补”,是家长和孩子们眼中的“备胎”,是为一些成绩不太好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或者无心学习,根本無望考上公办高校的孩子提供的一条备选之路,是不少家长和学生的无奈选择;另一方面,民办高校的高昂学费也让很多家庭望而却步,再加上确实有不少学生不想学习,只想混个文凭。这些都将最终引起社会对民办高校能否提供高质量教育资源产生质疑,民办高校也就难以获得持续发展。

(二)管理体制不够灵活,难以获得稳定发展

与公办高校相比,民办高校本该拥有较充分的自主性和灵活性,但在实际办学管理过程中,却很难发挥。

1.民办高校的管理者缺乏创新性且稳定性差

当前,很多民办高校为了评估或升本目的,大量聘用公办院校的离退休高职称人员担任中高层领导管理岗位,但他们当中大部分人只是把民办高校当作自己发挥余热的地方,不会把全部的精力放在工作上,也就难以根据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管理。有的即便想管理,也只是沿用公办高校的管理体制,行政化现象严重。再考虑到这些离退休人员年龄及身体等原因,管理岗位流动性大,常常会出现“朝令夕改”的情况。

2.缺乏民主监督,出现管理“脱臼”,造成内部矛盾

随着民办高校办学规模和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不少管理者开始“研究”手中的权力,慢慢脱离基层实际,尤其是系部领导慢慢脱离教师,制定一些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来约束教师的正常发展。如在职称评审中过于强调科研,年终考核中过于强调优秀,而丰富的科研资源、优秀指标往往集中在少数行政人员手中。当教师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由于缺乏有效监督机制,也就难以得到合理诉求。结果是管理“脱臼”:表面上管得“形势一片大好”,实质上却是理得“内部隐隐作痛”。

(三)师资队伍建设滞后,难以获得公平发展

1.引进师资时,重学历与职称,轻能力

现有不少民办高校在引进师资时,主要以学历、职称作为应聘硬件条件,在招聘文件中明确要求必须是硕士或博士以上学历,甚至是海归博士,并没有规定和考察他们的教学工作能力,俨然形成了一种“唯历”是图的风气,进而有可能错失真正的人才。

2.培养师资上,缺少经费投入,未能形成有效的人才激励机制

民办高校教师大多以年轻教师为主,而年轻教师学习欲望及能力普遍较强,他们往往迫切需要更多进修、继续教育机会来积累工作经验,也需要有更多空间与平台来展现自己的工作能力。一方面,民办高校在青年教师培养上经费投入严重不足,并未设置专项教育经费用于在任教师的进修和继续教育。有些教师想要获得专业技能教育就得自费,况且不一定能获得好的资源。另一方面,人事部门也未能发挥好自身的职责,未能制定“一对一”人才培养规划,没有形成一套科学有效的人才考核激励机制,导致民办高校教师队伍呈现很高流动性,形成奇怪的“优胜劣汰”现象:即优秀留不住,留住不优秀。

3.民办高校教师无法取得和公办教师同样的待遇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赋予了民办高校教师和公办高校教师同等的法律地位,但在现实中却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10]无论是工资待遇、养老保险、住房公积金,还是工作环境及发展平台,民办高校教师都无法取得与公办教师同样的待遇,造成社会上优秀人才很难进入到民办高校,即使有的“请进来”,但未必能“留得住”,形成“请来一批走一批”的怪圈。最终,造成年轻的师资队伍成长过于缓慢,民办高校也就难以获得公平发展与竞争的机会。

(四)人才培养重规模、轻质量,难以获得健康发展

1.不正确的人才培养观

市场化之下民办高校已成为一种消费品[11],易造成师生之间关系的不平衡不对等,背离了教育的初衷。从经济学的角度看,消费者就是上帝,经营者要想有好的收益就要服务好消费者。學生作为购买方,俨然成了上帝,学生犯了错误,教师不能对其进行严格的管束和教育,学生有不满意学校就会选择牺牲教师的尊严,以达到让学生满意,这严重背离了教育的初衷。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精髓在于尊师重道,但在营利性民办高校里却很难遵守。当一所学校为谋取金钱而决定采取一些行动时,它必定会丧失其精神。[12]在这样的环境下,会造成学生价值观的扭曲,学校很难办出特色,很难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这不仅是对教师和学生的不负责任,也会对学校未来健康发展构成阻碍。

2.盲目扩招

回顾民办高校40多年发展历程,民办高校办学规模及办学层次虽有长足进步,但为了生存发展,或为了追求更多利益,就会不切实际地增设专业,盲目扩招,对于人才培养似乎只看重“数量”。首先是专业类别上,模仿公办“大而全”,而不是注重“小而精”。往往倾向于低成本的文科专业,理科类专业较少,即便是一些理工类院校,也并未突出其理工类专业优势,反而从其专业类别上看更像是综合性院校。其次是专业设置与区域发展需求脱节。很多民办高校在专业设置时,盲目跟风,什么专业“热门”就设什么专业,什么专业容易招生就设什么专业,并未将专业设置与当地区域发展有效结合起来。

3.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

首先是专任教师数量不足,出现了师生比例严重失衡的现象。为了确保招进来的学生可以顺利毕业,上课有教师,要么就是非专业在岗教师担任教学任务,要么就是教辅行政人员兼任教学岗位,有的甚至会寻找在校大学生做兼职教师。其次,采用合班上课。无论是公共课、基础课,还是专业主干课基本采用合班上课,学生人数众多,课堂纪律难以维持,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学生普遍反映专业知识难以掌握。再次,缺乏良好的实践平台。民办高校是在国家政策背景下快速成长起来的新型高校,学校发展处处体现着一个“新”字,尤其是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更是处于探索与起步阶段。对于技能型较强的专业来说,由于缺乏实践教学环节,导致培养出的毕业生难以胜任具体岗位,就业竞争力不强。

综上所述,我国民办高校培养出的学生只是取得了相应的专业文凭,而专业能力却非常欠缺。这似乎与当下民办高校正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即“宽进,更是宽出”不无关联。同时也说明在盲目扩张背后往往伴随着办学质量的下降,由此进入“学费不断涨、质量不断降”的恶性循环,迫使我国民办高校不得不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而无法获得突破。

三、民办高校发展的突破性对策

目前,国内外局势对民办高校的发展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行业准入门槛提高,盲目的扩张已经不适应民办高校的发展,必须探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之路,从办学理念、管理体制、师资力量及人才培养等四个方面瓶颈去寻找突破,着力构建核心竞争力,才能实现我国民办高校向着更高阶段、更高层次去发展(见表2)。

(一)坚持先进的办学理念,实现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1.坚持分类管理,并逐步向非营利性转变

《中国教育“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民办学校分类管理”,《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推进民办高等学校体制改革,加强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分类管理,对非营利性民办高等学校给予政策倾斜”。国家教育部已经从政策导向方面明确了未来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的必要性,所以民办高校分类管理是未来民办高校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民办高校应明确自身办学定位、服务方向、学科建设、经费保障等,并从其教育经营角度分为营利性和非营利性[13]。一是营利性民办高校应充分发挥其市场化作用,形成办学特色,塑造核心竞争力。营利性民办高校应及时调整办学定位和服务方向,积极向应用型和技能型民办高校转变,建立完善的投融资机制,加大对应用学科软硬件建设的资金投入,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实验实训基地,以培养人才的应用能力和专业技术能力为目标,为区域发展和产业振兴服务,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形成独特的办学特色,增强竞争力。二是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应从市场化中脱离出来,回归教育本质。除学费收入外,还应建立政府财政预算投入、服务收入、社会捐赠及项目经费收入等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解决其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使其从“以学养学”的状态中脱离出来,真正实现其非营利性教育。

我国民办高校应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逐步向非营利性转变,实现其自身更大的价值,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因此,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政府应降低非营利民办高校的准入门槛,积极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家兴办非营利性职业教育。二是条件成熟的民办高校,政府应积极引导其向非营利身份转变,给予更多优惠政策。三是条件暂不成熟的民办高校,可先允许营利性经营,等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再择机转向非营利性。四是政府应提高营利性民办高校的准入门槛,严格限制那些追逐教育行业高额利润的市场主体。

2.创新发展战略,突出办学特色

十八大以来,国家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创建中国特色创新创业人才开发体系。民办高校进入转型发展的变革期,公众对于民办高校有了更高的期望和要求,应调整发展战略,将民办高校从规模扩张转到提质增效的内涵式发展的轨道上来,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强化研发能力。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努力打造“一流”课程、“精品”专业,着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培养出高端制造业、服务业发展所需的专业技能型人才。如条件成熟的理工科类院校,可以精心培养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另外,坚持教育主业的同时,可考虑走多元化发展道路;有实力的民办高校可以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建立“产学研一体”,打造真正的“产教融合”新模式。

(二)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优势,改革与创新管理体制

我们要充分发挥民办高校的自主性及灵活性等方面优势,不可盲目照抄公办管理模式,要对现有的行政管理体制与教学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与创新,形成自身特色,需因地制宜出臺政策,并保证政策的适用性、前瞻性和连续性。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首先,教育主管部门应进一步简政放权。应充分尊重民办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激发其办学能动性与积极性,给予其充分的发展空间。还需进一步理顺政府、社会、学校的三者关系,适当引入第三方机构参与民办高校的教学监督与评估。其次,民办高校内部开展行政管理体制“去行政化”改革。应整合有限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规划、组织、领导与监督,积极创建卓越质量绩效管理体系,可成立学术委员会、教学管理委员会、职称评审委员会及权利监督委员会等,各司其职。同时,对于行政管理体制,应在借鉴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优势,形成科学有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应重点加强中青年管理干部队伍建设,对选拔、任用、考核管理干部可采取任前竞聘上岗、任中考核测评、任后总结教育,强化服务意思,让新的管理理念成为共识,提升行政管理效能。

2.教学管理体制改革

学校一切管理的重心应落实到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服务好广大师生。在实践中要坚决维护和谐稳定环境,给予教学管理人员充分的尊重,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尤其是广大教师,让其不受过多行政命令的干扰,可潜心教学,或开展科研工作。另外,可通过参股的方式让教学管理人员参与学校的管理和建设,从旁观者变成真正参与者与建设者,让他们以主人翁的身份与学校融为一体。条件具备的民办高校,可以尝试在二级学院建立第三方市场管理,借助专业化管理与服务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率。

(三)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

“取其上,得乎其中;取其中,得乎其下。”没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不可能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我国的民办高校也就难以向着更高阶段去发展。

1.增强教师社会责任感

古人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更应意识到自己的首要职责,应增强自身修养,教育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还应努力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传授好知识、技能,培养社会有用的人才,以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

2.提高教师社会地位

首先要积极缩小与公办教师待遇差距。一方面民办高校要大力提高教师工资、福利、奖金等各方面待遇;另一方面各级政府可考虑对本区域的民办高校教师进行岗位补贴。其次,政府要在全社会营造出尊师重道的氛围,切实提高教师社会地位。比如出台一些对教师的照顾政策,诸如在子女入学教育、配偶工作安排、住房及养老等方面给予倾斜,形成类似“一人为师,全家光荣”的社会效应,以吸引和留住更多优秀师资力量。

3.重点引进杰出师资力量

根据学校办学特色与需要,重点引进多层次、高素质与能力的专业教师,应注重授课能力、专业实践能力及科研能力考核,而不是将学历、职称作为招聘和考核的限定性条件,着力建设契合本校特色的数量合理、结构优化的教师队伍。民办高校应拿出“不拘一格降人才”勇气与魄力,集中力量聘请各专业一流人才及各行业的“能工巧匠”,以充实自身师资力量。

4.加大投入,完善培养培训体系,重点提升青年教师队伍的业务能力

民办高校应加大资金投入,设置专项教育培训经费,做好培养培训规划,重点加强青年教师的岗位技能学习培训,通过研修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增加教师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还可以聘请知名高校的专家与学者到校开展培训,甚至尝试由政府引导公办高校优秀教师“对口帮扶”,有计划、有目标、分任务提升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授课能力及科研水平。这样不仅让青年教师学习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教学管理方法,创新性地应用到本职工作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授课能力,还给予他们足够的职业发展空间,让教师能迅速成长起来。

(四)强化教育本质,注重人才培养质量,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树立正确人才培养观

教育的本质在于育人,应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明白什么是“真善美”。民办高校虽是高等教育市场化的产物,但本质上还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重任。这就要求民办高校在追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要兼顾社会效益,合理统筹好服务社会的大局,培养应用型、创新型及研究型等高端人才,向着更高阶段、更高层次发展,以最大限度发挥自身的社会价值。

2.科学设置专业,合理招生,提升培养质量

民办高校要想获得持续健康发展,必须结合自身的条件与能力,科学设置专业,合理招生,切不可盲目扩招。一是要根据办学宗旨,突出“小而精”的专业特色。民办高校设置专业要具备科学性、合理性,要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要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塑造并挖掘出具有本校特色的专业,突出“小而精”,实现不可替代目标,进行重点培养。实践中应选取有代表性和优势的1~2个专业作为重点培养对象,在人、财、物等方面给予充足的支持和帮助,使其逐渐成长为该校独具特色的有极强吸引力的专业,不仅可以赢得良好的声誉,还可以获得源源不断的高素质生源,实现学校和学生发展的“双赢”。二是结合市场和区域发展需求,设置应用型专业。2017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提出:“对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急需提升其办学层次,且学科专业设置具有不可替代性的民办高职院校,可严格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设置标准要求审批设置民办本科学校。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学校向应用型转变,将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上来,把办学定位转到培养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把办学模式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这些都说明未来紧随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为导向的民办高等学校将得到国家高等教育政策的大力支持。所以民办高校应充分利用其独立性、自主性和办学灵活性等特点,根据市场和区域发展需求设置专业,以成功就业为人才培养目标,在课程设计方面注重实践操作,强化校企合作,提升培养质量。

除此之外,还应争取招生政策支持,取得优质生源。民办高校应积极向政府争取招生政策支持,放宽民办高校的招生权限,实行同等条件下民办、公办高校同批次招生制度,推动民办和公办高校公平竞争,以取得优质生源。可以拓宽招生渠道,争取能招到如退役军人、在职青年农民工等优质生源。

四、小结

面对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办学格局的多元化、国际化、市场化和公办高校的强势发展,民办高校承受着来自国内、国际等办学机构的双重压力,民办高校要想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经济繁荣发展的国内形势中取得公平、持续、稳定及健康的高质量发展,就必须突破过去的盲目扩张、粗放管理,向着更高阶段、更高层次去迈进。民办高校唯有科学制定发展战略,继续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推动职业教育融合发展,学习先进的办学理念、方法,着力解决好专业设置、课程改革、师资建设、人才培养等瓶颈,塑造独具特色的“中国式”民办高校,提升核心竞争力,才能让民办高校在时代潮流中不被淹没,而是散发出独有的光芒,呈现出特别的辉煌,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民办高校高水平发展,这也正是新时代背景下民办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赖德胜,武向荣.论大学的核心竞争力[J].教育研究,2002(7):15-19.

[2]黄红霞,罗建国.规范、创新、特色:民办高校内涵发展之路[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11(3):9-11.

[3]李文章.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成就、经验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0):43-47.

[4]赵业丽.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115-121.

[5]申政清,王一涛,董圣足.非营利性民办高校经费如何筹措[J].现代教育管理,2018(1):115-121.

[6]中国教育统计数据.http://www.moe.gov.cn/s78/A03/moe_560/jytjsj_2018/.

[7]汤迪操.民办高校去行政化的对策研究[J].决策探索,2018(3):18-20.

[8]李文章.改革开放40年我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成就、经验于展望[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8(10):42-47.

[9]赵业丽.民办高校教学管理的现状和对策分析[J].江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5):115-116.

[10]王伟坤,温涛.民办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14(1):75-78.

[11]王玉珏,黄羽.民办高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J].科技教育,2010(20):177-179.

[12]魯巧巧,劳汉生.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与角色定位分析[J].教育探索, 2018(6):58-63.

[13]王强.美国私立高校多元化经费来源的借鉴与启示[J].江西师范学院学报,2019(2):65-67.

[基金项目:2018年广东高校科研项目(2018WTSCX182)。]

责任编辑 何丽华

猜你喜欢
民办高校办学专业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部分专业介绍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专业修脚店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