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儿童医院儿童过敏疾病新进展”学术会议纪实

2021-10-19 08:55向莉姜楠楠皇惠杰
关键词:首都医科大学儿童医院过敏性

向莉,姜楠楠,皇惠杰

由国家儿童医学中心,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主办的“2021北京儿童医院儿童过敏疾病新进展学术会议”于2021年8月6至7日以线上直播形式召开。大会恰逢第6个中国过敏防治周开启,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第6个中国过敏防治周主题“防治严重过敏反应”,聚焦儿童常见的过敏性疾病的前沿进展、规范化诊断及治疗,并邀请众多国内专家作为讨论嘉宾,对讲座内容进行深入精彩解析和点评。会议设置儿童过敏护理分论坛、儿科过敏青年医师分论坛和主论坛。

主论坛特别邀请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学系主任尹佳教授致辞(图1)。尹佳教授介绍2021年8月9至15日是中国第6个“中国过敏防治周”,今年的主题是“健康中国行动,防治严重过敏反应”。目前我国过敏性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尤其在儿童;北京儿童医院儿童过敏疾病新进展学术会议揭开了本次中国过敏防治周序幕,希望通过此次学术活动,提高对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认识,推动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规范诊治、精准诊断。同时介绍了中国过敏反应周创立背景、标识的由来和历年主题,希望通过一周的科普宣传和学术活动推广,进一步提高公众对过敏性疾病和严重过敏反应的认识水平,推动我国过敏性疾病诊治领域的规范化和精准化,满足过敏患者防治过敏性疾病的需求。主论坛聚焦严重过敏反应及食物过敏诊断、管理和治疗、上下气道过敏性疾病规范诊治、特异性免疫治疗不良反应防治、重度特应性皮炎规范化管理。

图1 北京协和医院变态反应学系主任尹佳教授致辞

1 严重过敏反应诊断、急性期治疗、长期管理及预防

柏林夏洛蒂医科大学Kristen Beyer教授讲座题目为“食物过敏和严重过敏反应的诊断、管理和治疗”(图2),讲述食物过敏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逐年升高,食物过敏诱因存在明显的地域和年龄差异。IgE介导食物过敏的诊断主要根据病史、皮肤点刺试验/体外诊断、口服激发试验。相较于传统应用天然变应原提取物进行特异性IgE检测,组分解析诊断可更精准的诊断食物过敏,如花生Ara h2 、榛子Cor a14、腰果 Ana o3 sIgE与食物过敏及临床反应的严重程度相关。介绍食物诊断金标准口服激发试验的适应证及临床实践经验。口服免疫治疗对食物过敏患者可提高食物的耐受剂量,减少食物暴露后意外反应的发生,严重过敏反应患者需要携带肾上腺素,在发作时第一时间使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赵京教授对Kristen Beyer教授讲座进行了总结(图3),结合儿童食物过敏在中国诊治的现状,提到需要进一步加强儿童规范化诊断、精准诊断食物过敏的必要性。

图2 柏林夏洛蒂医科大学Kristen Beyer教授

图3 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赵京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荃教授的讲座题目为“过敏性休克规范诊治”(图4),主要介绍严重过敏反应急诊处理原则、标准处理流程,致死性严重过敏反应的主要致死性原因及高危因素。因严重过敏反应潜在致死性,医护人员必须对严重过敏反应作出快速评估、正确诊断、尽早干预,并密切观察、不断评估,广大医护人员遇到任何严重过敏反应均应首选肾上腺素,应用肾上腺素在儿童没有绝对禁忌。王荃教授强调肾上腺素延迟使用将增加死亡风险,抗组胺药物、糖皮质激素是辅助治疗药物,不能取代肾上腺素。北京协和医院孙劲旅教授随后进行点评(图5),他提到王荃教授讲座内容重点突出,简单明了,最大的亮点是临床最为实用,为救治生命上演“生死时速”。

图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荃教授

图5 北京协和医院孙劲旅教授

北京儿童医院向莉教授讲座对“中国儿童严重过敏反应诊断与治疗建议”进行了深入解读(图6),对儿童严重过敏反应的诱因和危险因素进行了全面具体的介绍,提到对严重过敏患儿进行长期管理、定期随访评估和制定个体化的急诊治疗方案非常重要,教育家长识别早期症状并及时使用肾上腺素,并严格避免诱因,预防再次发作。北京协和医院万伟琳教授对向莉教授讲座进行了总结(图7),提到目前我国医师对严重过敏反应仍有认识不足和诊断不足,缺少中国数据和中国指南,希望进一步提高认识,规范长程管理儿童严重过敏反应。

图6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向莉教授

图7 北京协和医院万伟琳教授

2 儿童食物过敏规范诊断及食物过敏相关胃肠道疾病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周薇教授讲座主题为“食物过敏反应激发试验的风险评估与规范操作”(图8)。口服食物激发试验不仅是确诊食物过敏的金标准,还可以为指导儿童过敏食物重新引入的时机、预后提供依据。她强调在激发试验前必须进行风险评估,主要包括患儿目前是否处于疾病急性期或合并其他慢性基础疾病、目前用药情况以及动态监测过敏原sIgE。食物激发试验的规范操作需要进行前期的设计、场所的准备、急救药物的准备以应对激发试验不良反应并进行及时有效处理。食物激发试验食物增量表尚无统一标准,一般设定试验食物含食物蛋白成分的剂量逐渐递增,3~3 000 mg食物蛋白分为5~7个递增剂量,间隔时间不少于20 min;食物激发试验结果的判读也需要结合患者出现的主客观症状、与食物不耐受及其他胃肠道疾病的鉴别综合判断。北京世纪坛医院王洪田教授(图9)对周薇教授讲座进行了总结,食物激发试验为食物过敏诊断的金标准,目前我国尚未广泛开展,周薇教授的临床经验非常宝贵,为食物过敏规范诊断临床实践奠定了基础。

图8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周薇教授

图9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王洪田教授

北京儿童医院沈惠青教授通过典型病例分享介绍了“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综合征(FPIES)的临床特征和诊治原则”(图10)。急性发作者可在食物暴露后迅速出现症状,进行性加重,避食后24 h内缓解,生长发育不受影响。慢性病例可每日进食后出现症状,包括间歇性呕吐、慢性腹泻、体重不增或发育迟滞。对患儿危害极大,且目前国内医生认识不足,误诊/漏诊很常见,典型的FPIES根据进食与出现症状的相关性病史,做出诊断不难,但需要与感染性胃肠炎、败血症、NEC、胃肠道畸形、遗传代谢病等鉴别。谨慎使用口服激发试验。严格回避过敏原并积极恢复液体平衡是FPIES的治疗原则,肾上腺素不用于本病治疗。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在玲教授(图11)提到食物过敏相关消化道疾病在国内目前仍认知不足,患者通常急诊就诊,首诊医师需要与严重过敏反应、脓毒症相鉴别,避免误诊。

图1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沈惠青教授

图11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李在玲教授

南京市儿童医院刘志峰教授讲座主题为“儿童嗜酸细胞性胃肠疾病的诊断及治疗”(图12)。 重点介绍了 IgE/非IgE混合介导的食物过敏相关疾病。他从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内镜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及治疗进行了详细阐述,强调嗜酸细胞性食管炎、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断均须同时考虑临床和病理。治疗方面,嗜酸细胞性食管炎目前最常采用的治疗手段包括调整饮食和类固醇激素治疗;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杨燕教授(图13)对刘志峰教授的讲座进行了主持及总结,她分享了目前中医在消化系统过敏性疾病治疗方面的临床经验,表示希望更多与过敏性疾病相关科室进行合作,对食物蛋白诱导的小肠结肠炎(FPIES)和嗜酸细胞性胃肠炎的诊治新进展进行深度学术切磋,期待协作研究共赢。

图12 南京市儿童医院刘志峰教授

图1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杨燕教授

3 上下气道和黏膜过敏炎症与重症哮喘诊治管理以及SIT治疗的安全性

变态反应、危重症和新生儿专家对花粉症、特异性免疫治疗安全性、重症哮喘和难治性哮喘进行诊疗思路和临床实践管理的指导和梳理。哈尔滨儿童医院宋瑜欣教授讲座“儿童花粉症的诊治”(图14),指出目前儿童花粉症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呈现低龄化趋势,需要引起临床的关注。介绍了花粉症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花粉症哮喘的临床特点,结合典型病例阐释了花粉症的诊断、治疗以及管理方案。她提到花粉症具有显著的时间性和地区性,需根据本地区特征性的致敏花粉及花粉播散进行更有效的季节前预防用药,同时做好健康教育,减少哮喘风险。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郑成中教授对宋瑜欣教授的讲座进行了主持及总结(图15)。

图14 哈尔滨儿童医院宋瑜欣教授

图15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郑成中教授

深圳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郑跃杰教授讲座主题为“儿童过敏原特异免疫治疗不良反应监测与防治”(图16)。他重点介绍了过敏原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处理与预防,提到引起不良反应危险因素有剂量错误、高度过敏状态、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和新批号疫苗的注射,指出应高度重视全身反应及其抢救,全身反应几乎均发生于注射后30 min内,可轻可重。对于如何减少或预防AIT不良反应他提到以下几点:(1)严格掌握适应证;(2)严格掌握禁忌证;(3)规范注射的流程;(4)规范操作;(5)避免危险因素,如剂量错误、发作状态、患者高度敏感、更换新批号疫苗、注射前大量运动、季节性发作、注射后缺乏观察等因素。长春市儿童医院郑广力教授对郑跃杰教授的讲座进行了主持及总结(图17),指出郑跃杰教授非常系统介绍了儿童过敏原特异性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的监测与防治,过敏原免疫治疗作为唯一可以改变过敏进程的方法,临床实践过程中不良反应监测和及时救治至关重要。

图16 深圳市儿童医院郑跃杰教授

图17 长春市儿童医院郑广力教授

河南省儿童医院沈照波教授讲座主题为“儿童难治性哮喘的诊断思考”(图18)。沈教授从哮喘认识的历史沿革展开介绍,通过GINA指南以及我国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梳理了未控制哮喘、难治性哮喘以及重症哮喘的概念以及评估流程与诊断思路,提出了糖皮质激素在重症哮喘的现存问题,指出生物标志物在儿童重症哮喘诊治中的地位。沈教授指出,虽然儿童重症哮喘以及难治性哮喘患病率低于成人,但是所致原因更复杂多样,对于儿童哮喘控制不良进行药物升级治疗前需要进行全面准确的评估,儿童重症哮喘对激素治疗的敏感性低,一旦诊断明确应尽早考虑多药联合治疗,且生物靶向药物治疗有望提高儿童重症哮喘的临床控制率。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向莉教授对沈照波教授的讲座进行主持及总结。

图18 河南省儿童医院沈照波教授

北京儿童医院向莉教授进行了“婴幼儿过敏性鼻炎诊治”分享。重点介绍了<2岁婴幼儿过敏性鼻炎与年长儿过敏性鼻炎的不同特点,强调婴幼儿过敏性鼻炎以轻度间歇性多见,速发相症状为主。婴幼儿过敏性鼻炎具有特殊性,治疗策略应根据年龄、症状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制定治疗方案。婴幼儿不是“小的成人”,用药应考虑其特殊需求:安全性、依从性、接受度,因婴幼儿P450酶发育不成熟,影响药物疗效和不良事件风险。常用二代抗组胺药西替利嗪在肝酶代谢及药物相互作用风险方面明显优于氯雷他定、地氯雷他定。经鼻吸入糖皮质激素,同步治疗小儿变应性鼻炎并哮喘有显著疗效。研究证实:经储雾罐面罩伴鼻呼吸入布地奈德气雾剂,能有效控制哮喘症状,可明显改善鼻炎症状。

4重度特应性皮炎的规范管理

湖南省儿童医院汤建萍教授讲座主题为“儿童重症特应性皮炎诊治进展”(图19),重点介绍了重度AD的诊断规范、临床特点、鉴别诊断,治疗除了传统药物(外用糖皮质激素联合钙调磷酸酶抑制剂)之外,强调保湿润肤、饮食管理、局部清洗、水疗和湿包裹治疗等基础治疗的重要性,以及恢复期主动维持治疗同样重要,并指出靶向治疗药物是值得期待的治疗方法。北京儿童医院徐子刚教授与汤教授共同交流靶向治疗在儿童临床实践情况(图20)。

图19 湖南省儿童医院汤建萍教授

图20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徐子刚教授和湖南省儿童医院汤建萍教授

5 药物过敏反应和重症药疹及过敏儿童免疫接种

北京协和医院王良录教授介绍了“药物反应与药物变态反应”(图21)。他提到变态反应的影响因素与遗传因素、伴发疾病、药物的化学性质、药物的暴露时间与频度以及给药途径及化学决定簇相关。详细的病史采集是药物变态反应诊断的核心,药物变态反应特异性诊断包括快速斑贴、点刺、皮内实验这些体内试验,特异性IgE体外试验及药物激发试验。他介绍了目前国内青霉素皮试试验方案存在的问题及如何解读目前常规青霉素皮试结果,头孢菌素皮试的临床价值及适应证。目前药物变态反应的治疗主要是停药、替代治疗及对症处理,少数必需且无替代治疗的可以应用脱敏治疗,最新进展可合并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北京儿童医院王晓玲教授(图22)认为目前儿童药物过敏/药物诱发严重过敏反应数据需要进一步总结梳理,为儿童规范安全用药提供依据。

图21 北京协和医院王良录教授

图2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王晓玲教授

北京儿童医院梁源教授重点介绍了临床上各型重症药疹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标准,治疗原则、预后等(图23)。药疹需要立即停用导致过敏的药物,主要治疗是激素和丙球,抗TNF-α治疗能降低死亡率,缩短病程。北京协和医院关凯教授(图24)进行总结时提到明确致敏药物是预防药疹再发的关键。

图23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梁源教授

图24 北京协和医院关凯教授

北京儿童医院沈瑞云教授讲座主题是“过敏儿童疫苗接种管理”(图25)。主要讲解了过敏儿童疫苗接种面临的困境;疫苗中可诱发过敏反应的成分;过敏儿童疫苗接种建议及接种管理流程。对过敏儿童做出准确的风险评估,在过敏急性发作期不应接种疫苗,必须等到其缓解期、相对稳定期或恢复期再接种,保证其安全接种,减少潜在传染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25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沈瑞云教授图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郝创利教授就免疫机制在儿童重症/难治性支原体肺炎中的作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图26),支原体直接损伤呼吸道上皮导致上皮细胞纤毛脱落、细胞肿胀等,同时分泌毒素损伤细胞。其中存在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细胞因子和炎症介质引起的高反应性和慢性炎症。CAPDS毒素对气道慢性炎症可导致肥大细胞脱颗粒、免疫失衡、导致T淋巴细胞免疫失衡。由于支原体感染导致后遗症的发生,增加儿童哮喘的风险,增加气道分泌物诱导气道炎症。支原体入血达到其他器官诱发免疫反应、自身免疫病、III型超敏反应从而引起支原体感染肺外损伤导致肺炎并发症。治疗方面主张早期足疗程抗支原体治疗,重视支原体耐药、抑制过强的免疫反应。着重阐述糖皮质激素、丙球治疗的时机、剂量,支气管镜下治疗的指征和时机的选择。

图26 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郝创利教授

6 儿童过敏护理分论坛

儿童过敏护理分论坛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护理部、宣传中心、门诊部、过敏反应科等多科室联合主办。在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哮喘护理门诊的扎实实践基础上,以“重视过敏管理,预防严重过敏”为专题,进一步联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皮肤科、消化科、呼吸科等的过敏多学科护理实践,为广大儿童多系统过敏疾病的护理和儿童过敏慢病管理,涵盖了过敏性哮喘、特应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食物过敏、花粉症等常见多发儿童过敏疾病护理管理,以及严重过敏反应的早期识别、正确救治和规范管理(图27、28)。

图27 儿童过敏护理分论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向莉教授

图28 儿童过敏护理分论坛: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张琳琪教授

7 青年医师过敏分论坛

青年医师过敏分论坛邀请北京儿童医院葛文彤副院长致辞,葛院长表示过敏性疾病是儿童期最常见的慢性疾病,过敏反应科的建立是多学科共同合作的成果,为广大受过敏性疾病困扰的儿童提供帮助。由过敏反应科主治医师许巍等 6 位青年医师,就急性重度哮喘发作、小麦诱发严重过敏反应、 重症药疹和固定性药疹、高 IgE 综合征、外源性过敏性肺泡炎共 5 个病例的诊疗思路进行详细汇报与讨论,并对 1 例小儿哮喘病中西医结合诊疗实践进行汇报讨论。该论坛邀请到呼吸、过敏反应、风湿免疫、内分泌遗传代谢、中西医结合、 中医等 6位儿科专科或亚专业专家予以一对一提升指导,并为规范诊治和鉴别诊断典型过敏病例起到了示教作用。

本次会议约6 800人次在线观看,儿童过敏护理分论坛经多平台同步直播,超10万人次观看。此次学术活动旨在提高全国医师和公众对儿童过敏性疾病认知,提高基层医师诊疗的规范化和精准化,满足公众对过敏性疾病服务要求,预防严重过敏发生。北京儿童医院过敏反应科通过不断提升诊疗服务能力满足健康需求,持续推进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多学科共同促进扶植学科建设。

猜你喜欢
首都医科大学儿童医院过敏性
睡前一杯奶,到底好不好?睡眠专家告诉你真相
同时服用多种药,不良反应如何避免
儿童医院临床分离多重耐药菌的流行病学分析
儿童过敏性紫癜IL-17、HPV-B19检测的临床意义
感冒
——鼻炎
首都医科大学图书馆流通借阅数据分析及服务对策研究
安徽首家“民办公助”医院开诊试水新模式
北京又添一家大型儿童专科医院
玉屏风散加味治疗过敏性鼻炎68例
爸爸、妈妈,你们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