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服装专业“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应用研究*

2021-10-19 04:25毛晓凛
化纤与纺织技术 2021年4期
关键词:工学服装育人

毛晓凛

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205

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指出,重点任务之一是落实立德树人,即落实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构建职业教育“三全育人”新格局、创新职业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这三个方面。重点任务之二是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把发展专科高职教育作为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输送区域发展急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建成一批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技术技能创新平台。稳步发展高层次职业教育,推动各地发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的专业培养模式。

遵循教育部的提质培优计划中两大重点任务,本校服装专业把立德树人、产学研相结合途径提升到高职教育的日程上来,在这个大环境大平台下,根据本校高职服装专业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探索和实践,建立了以下高职服装“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和教学模式。

1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总体框架构建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是在德育先行,立德后才能树人的宗旨下,进行育人机制的框架建设,如图1所示。

图1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框架

2 “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框架解析

2.1 第一阶段—“一专业,一文化”育人机制的构建

将优秀传统文化、工匠精神融入专业教育,构建“一专业、一文化”育人机制,如服装专业可强调艺术、时尚、技术与德育的结合;财经类专业可强调诚信文化,引导学生唯真务实,不做假;医学专业可倡导救死扶伤、医者仁心文化,培养医科学生的仁心仁术、救死扶伤精神,从而在校园形成“百花齐放”的人文局面,营造德技并修的浓郁氛围。以服装专业为例,强调传统服饰的设计和传统优秀文化的融合,隐性无痕渗透下的教育机制构建。通过试点班的建立、教学大纲和课程实施方案的改革,来实现“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的构建。

(1)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服装专业教育。从“技能本位”到“德技并修”,从“德育显性灌输”到“工学结合隐性德育”[1]。隐性德育模式的构建,把中国传统文化融入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去,比如当今时尚汉服与中国文化的结合、民族服饰中文化元素的提炼、中国传统服饰发展演变史等爱国主义教育。服装设计理念和构思方面多鼓励学生进行中国文化元素的运用和传统服饰的研究传承和创新。进行《服装手工工艺》《服装技能项目特训》新课程开发,参与汉服服饰研究课题等手段来进行“润物细无声”的隐性德育教育,并对教师进行中国璀璨文化的培训和熏陶。从教材、教法、教师三教改革中渗透中国元素,进行“仁义礼智信”五常教学,实现工学结合,德育融合。

(2)在工匠精神服装专业教学、各种技能竞赛和专业训练实践中注意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职业精神,它是职业道德、职业能力、职业品质的体现,是从业者的一种职业价值取向和行为表现。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等方面的内容。在具体的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中,可加入旗袍、汉服、中国结、盘扣等手工课程和制作课程,进行中国传统国粹的研究,并提升到设计理念中去。在专业技能大赛培训中渗透工匠精神的教育,让学生更加热爱专业、努力进取、奋力拼搏。

2.2 第二阶段—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实施

课程是专业教育的核心,从爱国修身、立德守法、工匠精神、职业素养等方面入手,经过有目标的大纲修改、实施方案改革、教学设计创新,增设服装专业传统手工课、中国传统服饰、民族文化必修和选修课,工学结合中喻德于教、喻德于学。把“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理念渗透到专业技能培训、专业技能大赛训练。阐述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内核和当代价值,从鲁班、庖丁等中国能工巧匠故事[2],引入设立工匠精神专题,讲述大国制造和中国品牌。通过利用优秀的传统文化,在课程教学中实现技能教育与文化教育相融合。例如,服装专业通过学习了解中国服饰演变史就是中国文化史的缩影和写照,把传统服饰和时尚前沿进行融合,当今汉服流行元素、旗袍文化、羽扇纶巾、历代服饰、民族服饰等都是德育中爱国爱家文化的载体。通过阐述服装设计大师中的代表性人物的不畏艰辛、不懈奋斗的职业精神,“全过程、全方位”改造创新专业课程。

2.3 第三阶段—“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体系确定

(1)搭建课外德技并修育人机制平台,包括讲座型、活动型、行动型平台。邀请国学大家进行优秀传统文化讲座,邀请民间艺人、非遗传承人、行业技能大师和能手进校园,现身说法和秀技艺活动;鼓励学生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拜师学艺;组织学生参观中国传统文化类博物馆和历史文化纪念馆,多渠道将优秀传统文化引入校园生活和专业学习,使其内化自身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3]。教师通过分章节讲授,将传统文化元素以无痕隐性的方式,润物细无声地渗透课堂。打铁必须自身硬,教师先要加强自己的德育水平和文化修养,因此,要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师开展专题培训。

(2)在德育先行的引领下,搭建“工学结合”的校内外教学平台,建立工学结合、工学交替、学做一体的教学机制。

①教师进行“项目化+工作室”模式教学。根据多年专业教学经验,普通的校内学分制和教师中心的教学模式只能激发少数上进心强的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兴趣,大多数学生学习较被动。采取真实项目和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成立现代学徒工坊工作室,引进真实生产和竞赛项目,从2018到2021年进行了为期四年的试点,取得了巨大成效。

工作室引入竞赛真实项目,在训练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吃苦耐劳、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同时,引进一些弘扬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竞赛项目,全员动员参加技能各级别技能竞赛训练,选择不同的大赛类型,参加训练,四年下来硕果累累。教学成果《服装专业高技能人才“赛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省级三等奖。学生参加第六届全国应用型人才技能大赛“匠心青春梦”职业装设计大赛获二等奖。武软服装专业师生的思想品德、技能成效方面有目共睹。学生在“敦礼为衣”第三届柯桥·中国国际礼服设计大赛获铜奖,第三届大学生“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获优秀奖;《不染•服装设计工作室》获校创业大赛获银奖。学生参加中国大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获二等奖。

②建立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教学机制。本校服装专业和武汉子和诚服饰有限公司等十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校企合作模式,使学生可以在工学交替的企业锻炼2个月,接受真实项目的锤炼,并在课程设计上加入给亲朋好友设计和裁衣项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在服装设计专业课上,加入课程思政元素,让学生在学习时充满社会使命感和责任感。试点组的学生毕业后社会反响较好[4]。

3 结束语

总之,德育是职业教育的灵魂,职业教育的本质是技能培养与道德培育的结合。加强德技双馨型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改革,打造出能将对学生的德育培养和技能培养融合起来的师资团队,实现以专业教育为载体,将核心价值观、职业道德、创新精神和团队精神等融入专业教育,实现专业课程的思政化。德技并修也是推进工学结合的重要途径,“德技并修、工学结合”育人机制是高职育人的最好路径选择,通过培养一大批德技双优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助力专业技能的学习,从而使德育和专业技能的学习相得益彰。

猜你喜欢
工学服装育人
盐工学人
——宋辉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让人心碎的服装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基于工学结合护理专业学校教学与临床实践衔接度探索研究
2017-2018学年华东师范大学授予理学、工学博士学位人员名单
现在可以入手的mina风高性价比服装
服装家纺个股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