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药剂对荸荠秆枯病的防效及产量影响

2021-10-19 06:33赖小芳李林余山红程序陈伟强唐兴国陈孝赏杨昌亮
浙江农业科学 2021年10期
关键词:枯病嘧菌荸荠

赖小芳, 李林, 余山红, 程序, 陈伟强, 唐兴国, 陈孝赏, 杨昌亮

(1.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临海 317000; 2.浙江省农业农村大数据发展中心,浙江 杭州 310020;3.台州市农业农村局,浙江 椒江 318002)

荸荠秆枯病俗称荸荠瘟,属真菌性病害。该病广泛分布于各荸荠产区,整个生育期都会发生,已成为荸荠生产上的主要病害[1]。病害来势猛,扩散快,适宜环境条件下可在3~5 d内突发成灾,属毁灭性病害[2]。只要能防治秆枯病,荸荠的其他病害一般均可兼治。发病田的病秆率一般达20%~50%,严重者达100%[3-5]。据测产调查,病秆率在20%以上时,球茎减产45%左右;病秆率在50%以上时,球茎损失达80%以上,甚至绝收[6-8]。荸荠受害后茎秆枯死,受害轻者结小球,果实畸形,品质下降,产量锐减;严重时田间呈稻草状倒伏,地下部少结球或不结球、绝收[9-11],此病的发生与蔓延严重影响了荸荠的生产与发展。本试验以市面上常见及近年农民常用的杀菌剂进行田间防治试验,旨在筛选出防治秆枯病的高效药剂,为荸荠秆枯病有效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于2019年度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荸荠生产基地进行,土质属青紫泥田。3月28日搭建尼龙薄膜播种催芽,5月6日移栽秧田,7月13日移栽大田,12月16日收获。试验田土地平整,肥力水平一般,排灌方便,四周设保护行,秧田、大田期管理按当地生产习惯统一进行,并做好虫害防治工作。

供试荸荠品种为店头,种植密度为90 cm×100 cm。选取市面上常见及近年农民常用的杀菌剂。

1.2 处理设计

设9个处理:T1为560 g·L-1嘧菌·百菌清悬浮剂;T2为250 g·L-1嘧菌酯悬浮剂;T3为8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T4为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T5为清水;T6为16%咪鲜·异菌脲悬浮剂;T7为400 g·L-1克菌·戊唑醇悬浮剂;T8为250 g·L-1丙环唑乳油;T9为农民常规用药处理。农民常规用药处理在大田期共打药8次,打药前没有发病,所用药剂有450 g·L-1咪鲜胺水乳剂、250 g·L-1丙环唑乳油、40%百菌清悬浮剂等3种,每次选2种药剂轮流混用。重复3次,小区面积18 m2。试验分别于9月15日、9月30日、10月8日各打药1次。第1次打药时没有秆枯病发生,第2次打药时田间已有零星发病。试验区各药剂浓度都按说明书推荐的上限使用。待病情稳定时(11月19日),调查发病率与病情指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药剂处理对荸荠秆枯病的防治效果

从表1可以看出,本试验各药剂处理对荸荠秆枯病的防效在24.9%~83.1%。其中,T2对秆枯病的防效较好,达83.1%,据病情稳定期调查,病秆率为11.7%,病情指数为11.83;其次为T1,防效达80.4%,病秆率为12.4%,病情指数为13.69;排在第3位的是T9(农民常规用药),防效为79.7%,病秆率为14.0%,病情指数为14.17。T7防效较差,仅为24.9%,病秆率为56.5%,病情指数为52.51;发病最重的是CK,病秆率为72.3%,病情指数为69.90。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荸荠秆枯病防治效果的影响

2.2 不同药剂处理对荸荠产量、经济性状及商品性的影响

由表2可知,试验区内各药剂处理的平均产量比CK都有不同程度的增产,增产幅度在14.3%~83.9%,产量高低与药剂防效基本上呈正相关。T1产量最高,667 m2产量为2 193.7 kg,较CK增产83.9%,极显著高于除T2外的其他处理。其次是T2,667 m2产量为2 156.6 kg,极显著高于除T1和T9外的其他处理。产量居第3位的是T9,与CK有极显著差异。产量较低的是T7,与CK和T7、T8处理无显著差异。产量最低的是CK。

表2 不同药剂处理对荸荠产量、经济性状及商品性的影响

从荸荠的经济性状与商品性来看,球茎数较多的依次为T1、T9、T2,均较CK高出40个·m-2以上。单果重除T7与对照较低外,其他处理均在25.00~26.05 g之间,单果较重的是T2,为26.05 g。大果率排序前3位的与单果重相同,大果率较高的是T1,为71.0%,较低的是CK,为30.0%。

3 小结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荸荠产量高低与药剂防治效果基本呈正相关,药剂防效好的处理,产量较高,药剂防效差的处理,产量相对较低。

本试验所选的8种药剂处理对荸荠秆枯病的防效范围在24.9%~83.1%,其中250 g·L-1嘧菌酯悬浮剂、560 g·L-1嘧菌·百菌清悬浮剂对秆枯病的防治效果较好,均达80.4%以上,产量也位居前2位,病害对产量影响小;防效居第3位的是农民常规用药,防效为79.7%,产量也排序第3位,病害对产量有一定影响;400 g·L-1克菌·戊唑醇悬浮剂防效较差,为24.9%,产量排序第8位,病害对产量影响大;发病最重的是清水对照,病秆率为72.3%,病情指数为69.9,病害对荸荠产量、品质影响严重。

试验区内各药剂处理的平均产量比清水对照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增产幅度为14.3%~83.9%,其中560 g·L-1嘧菌·百菌清悬浮剂产量最高,比对照增产83.9%,有极显著差异,与农民常规用药有极显著差异。250 g·L-1嘧菌酯悬浮剂产量居第2位,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与农民常规用药有显著差异。产量居第3位的是农民常规用药,与对照有极显著差异,打药次数为8次,其他处理打药次数均为3次,比其他处理打药次数多5次;产量较低的药剂是400 g·L-1克菌·戊唑醇悬浮剂,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猜你喜欢
枯病嘧菌荸荠
“沙棘枝枯病病原学及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清脆甜美的荸荠
浙江省芦笋茎枯病非化学治理
挖荸荠
荸荠不说话
250g/L嘧菌酯悬浮剂防治黄瓜白粉病试验效果初报
草莓芽枯病的症状及防治措施
8%嘧菌酯·22%霜脲氰悬浮剂的制备工艺研究
李树枝枯病发生与防治
嘧菌酯与稻瘟灵复配防治稻瘟病